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山葡萄品种(品系)对霜霉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1997年对目前生产上主栽的左山一、左山二、双丰、双优四个品种以及新选育17个两性花山葡萄品系进行室内、室外人工接种、田间自然感霜霉病、品种(系)的区域化感病对比试验和霜霉病大发生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东亚种山葡萄不抗霜霉病,但品种(系)间抗病力差异较大,这证明抗病的品种(系)中存在具有累加效应的微效抗病多基因。左山一、016、77-7-64、88-100进行上述试验均都表现抗霜霉病、存在高度的一致性。新选育的016、77-7-64、88-100三个抗病两性花新品系,为我国山葡萄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两性花山葡萄品种“双优”为高感类型,宜在我国干旱少雨地区生产栽培。左山一、77-7-64为今后生产发展山葡萄最佳、优质高产、抗病品种组合。选育和合理推广抗病品种是综合防治霜霉病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山葡萄种内杂交F1对霜霉病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宋润刚 《园艺学报》1998,25(2):117-122
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山葡萄种内杂交、自交和自然授粉实生的12个组合2580株杂种苗对霜霉病的抗性及其遗传特征。结果表明,山葡萄有抗霜霉病和不抗霜霉病的类型。后代组合群体的抗病性差异显著,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特征,F1代感病级次高于亲中值,抗病类型的品种、品系中存在微效抗病多基因,后代群体抗病性主要由亲本抗病性所决定。已从通化3号×双庆、左山一自然授粉实生组合中选育出抗霜霉病的两性花新品系016、88-100和77-7-64。  相似文献   

3.
以"左山一"和"双丰"的1年生扦插苗为试材,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分析技术,研究了山葡萄叶片被霜霉病菌侵染后的光系统活性,以深入研究霜霉病对山葡萄影响的生理机理。结果表明:山葡萄叶片感病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相对可变荧光在J点和I点的值Vj和Vi逐渐上升,电子传递受体侧受到伤害,不同品种间对霜霉病的抗性也存在差异,"左山一"较"双丰"更抗病。  相似文献   

4.
葡萄品种黑痘病抗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西平  王跃进 《果树科学》2000,17(3):188-191
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方法,研究了37个栽培品种(欧亚种及其杂种)对黑痘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及其杂种对黑痘病抗性存在很大差异。欧亚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抗病和感病两种类型。欧美杂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抗病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葡萄品种黑痘病抗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方法,研究了37个栽培品种(欧亚种及其杂种)对黑痘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及其杂种对黑痘病抗性存在很大差异。欧亚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抗病和感病两种类型。欧美杂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抗病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山葡萄应答霜霉病侵染过程中叶绿素荧光成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霜霉病的‘左山一’和易感病的‘双丰’山葡萄(Vitis amurensis Rupr.)为试材,离体叶片接种霜霉病菌后观察叶绿素荧光成像及参数变化。结果显示: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可在接种霜霉病菌3 d时观察到病斑;霜霉病侵染叶片组织会显著改变叶绿素荧光参数;接种7 d时病斑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抗病品种‘左山一’Fv/Fm、ФPSⅡ、Y(NPQ)与Y(NO)的变化幅度(–73.42%、–100%、–49.64%、+ 3285.21%)均大于易感病品种‘双丰’的变化幅度(–22.98%、–28.17%、+ 5.62%、+ 26.18%),‘左山一’病斑周围组织的ФPSⅡ与rETR高于对照,而‘双丰’低于对照。由此可见,‘左山一’能够较早形成枯斑,快速改变病斑处的荧光参数,并提高病斑周围组织的ФPSⅡ与rETR值,从而增强对霜霉病的抗病性。因此,病斑周围组织的ФPSⅡ与rETR可以作为初步筛选山葡萄抗霜霉病种质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张振文  李华 《园艺学报》2000,27(6):441-443
利用配对设计方法,田间人工接种,系统地研究了7个欧亚种葡萄品种和3个品系自交后代对霜霉病与白粉病的抗性分布。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后代对霜霉病和白粉病抗病性分布之间存在极显相关,即自交后代对两种病害的抗病性属于伴随遗传现象,并初步证明这种伴随遗传现象是由葡萄抗病基因的多效性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山葡萄种间杂交F_1~F_4代对霜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3—2006年对我国东北山葡萄抗寒的种质资源(品种、品系)与不抗寒的欧亚种酿造葡萄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回交和重复杂交。共定植42个组合杂种苗,定植成活7680株。观察42个组合7680株杂种苗F1 ̄F4代对霜霉病抗性的的抗性分离,共分离出抗病(2 ̄3级)3747株,占杂种苗总株数48.8%。其中抗病×抗病的10个组合共分离出抗病2303株、占69.3%,分别高于抗病×不抗病、中等感病×中等感病、中等感病×高感病、高感病×高感病的组合的23.2、29.2、45.3和54.8个百分点。遗传规律是:山葡萄种间杂交后代F1 ̄F4对霜霉病抗性分离,表现为连续分布,倾向于抗病亲本,后代群体抗病性主要由亲本抗病性决定,杂交组合中抗病亲本越多,分离出的抗病单株越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抗病基因"有累加效应、呈显性遗传给后代。已选育出抗霜霉病、抗寒、可酿造干红山葡萄酒的新品种左优红、品系94-7-75、94-8-168、95-2-482和2002-1-135。  相似文献   

9.
对20个普通核桃(JuglansregiaL.)品种(系)核桃白粉病[Microsphaerajuglandis(Jacz.)Golov.=M.yamadai(Salm.)Syd.]的抗性进行了调查,用标准差法对不同品种(系)的抗性反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20个品种(系)均感病,其中陇32、西林2、陇11为高抗品种(系),陇15为抗病品系;西洛3、扎343为高感品种,香玲、鲁光、辽3为感病品种;其余11份材料为中抗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不同鲜食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肃省不同鲜食葡萄品种进行了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和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调查,以期为葡萄抗性品种的选育和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室内接种试验和大田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室内离体叶片接种发现,供试的10个葡萄品种中“京亚”对霜霉病的抗性最强,“瑞必尔”和“火焰无核”的抗性最弱;从发病时间来看,抗性与发病时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抗性越强发病越晚;田间调查结果表明,34个鲜食葡萄品种可分为3类,其中“京亚”等16个品种属于抗病品种,“红地球”等10个品种属于感病品种,“瑞必尔”和“京秀”等8个品种为高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葡萄野生种霜霉病抗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原产我国的葡萄属19个种和变种、82个株系对霜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很大差异。抗病的种或变种有:华东葡萄、瘤枝葡萄、复叶葡萄、秋葡萄、葛(?)、华北葡萄、燕山葡萄和菱状葡萄;感病的种或变种有:网脉葡萄、毛葡萄、山葡萄、刺葡萄、蘡(?)、三出葡萄、桦叶葡萄、小叶葛(?)、麦黄葡萄、秦巴野葡萄和米葡萄。 华东葡萄、刺葡萄、秦巴野葡萄和米葡萄种内不同株系对霜霉病的抗性变异不大。而瘤枝葡萄、复叶葡萄、秋葡萄、山葡萄、燕山葡萄和华北葡萄等种内不同株系间抗性差异很大,有抗病和感病两种类型。并且抗病类型的分布似与地理起源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葡萄白腐病是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不同的葡萄种质对白腐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在前期的研究中筛选到了1份抗病种质刺葡萄0941,该种质为中国野生葡萄,具有耐湿热、抗病性强的特点。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和WGCNA筛选,挖掘刺葡萄抗白腐病关键基因。【方法】以抗病的刺葡萄0941(Vd)和感病的欧亚种美人指(Vv)为试材,通过室内接菌,设置0 h、24 h、48 h三个时间点,研究病原菌诱导下感病和抗病种质的基因表达差异,筛选出抗病基因,并利用qRT-PCR进行验证。【结果】根据|Log2Fold Change|≥2和p≤0.05的筛选条件,在0 h、24 h、48 h抗病品种刺葡萄和感病品种美人指之间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5266、4725、4653个。其中上调基因数分别为1737、1788、1727个,下调基因数为3529、2937、2926个;进一步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了具有防御反应、跨膜运输和一些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功能的基因或者通路。为了明确不同品种葡萄果实抗病之间的调控网络,进行了WGCNA分析,得到7个基因模块,筛选出2个与抗病高度相关的关键的模块并且...  相似文献   

13.
新疆是我国葡萄生产重点区域,木纳格葡萄是南疆地区主栽品种。近年来,木纳格葡萄霜霉病危害趋于严重。病菌主要危害葡萄叶片,病叶是果粒的主要侵染源。叶片生长早期发病可使新梢、花穗枯死,影响下一年产量,严重感染的病叶会提早脱落,从而降低果粒的糖分积累和越冬芽的抗寒力。果粒感病后,病粒变暗灰绿色,易脱落;果梗感病后,病部呈现灰黑色,严重影响葡萄外观商品价值和耐贮运性。为有效防治木纳格葡萄霜霉病,笔者选择4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盛花期喷药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试验陈修会,赵锦彪藏青秋,陈维毅,李振营(山东省临沂地区农业局276001)(临沂地区果保协作组)近年来在我地区,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maliRoberbs)呈上升趋势,感病品种已由元帅系、富士系等易感品...  相似文献   

15.
用绿乳铜防治葡萄霜霉病试验刘书晓殷秀玲(河北省衡水市农业学校园艺科053000近年来,我市葡萄霜霉病普遍发生,为害较重,一般减产为30%-50%,重者达80%以上。因此,1997年我们用绿乳铜(松脂酸铜)对葡萄霜霉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水杨酸(SA)对葡萄霜霉病的诱导抗性作用,检测了不同浓度的SA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效果,选用较为抗病的巨峰葡萄和感病的美人指葡萄,采用离体叶片法,应用不同浓度的SA(0.1mmol/L、0.5mmol/L、1.0mmol/L、3.0mmol/L、5.0mmol/L和7.0mmol/L)开展了诱导葡萄抗霜霉病的研究,并进行了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浓度在5.0mmol/L以下的SA对孢子囊的萌发没有抑制作用,当SA浓度达到7.0mmol/L时,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达43.3%,孢子囊的萌发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说明较高浓度的SA对孢子囊具有一定的毒性;在巨峰葡萄离体叶片上,浓度为1.0mmol/L的SA诱导效果达100%,其他浓度的SA诱导效果均达95.7%以上,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但7.0mmol/L的SA处理后,叶柄变黑腐烂,说明高浓度SA对葡萄叶片有毒性;在美人指葡萄离体叶片上,浓度为0.1 mmol/L、0.5mmol/L的SA诱导效果分别达82.1%和97.9%,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浓度为1.0mmol/L及以上时,会使葡萄叶的叶柄变黑;室外喷施0.5mmol/L的SA,对抗病品种巨峰葡萄嫩叶前7d的诱导效果均在85.7%以上,对老叶诱导抗病效果在第7天时显著降低,表明SA对嫩叶的诱导效果更好;在感病品种美人指葡萄的嫩叶和老叶上,SA的诱导抗病能力以间隔3~5d的最好,达63.6%以上,间隔7d后的诱导能力明显减弱。研究结果表明,葡萄对霜霉病增强的抗性是由SA诱导产生的,而非SA对孢子囊的直接毒性,适当浓度的SA对葡萄具有较好的诱导抗病作用。  相似文献   

17.
欧亚种葡萄品种对霜霉病感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通过温室接种鉴定、室内离体叶圆片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了140个欧亚种葡萄品种的霜霉病感病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欧亚种葡萄品种都不抗霜霉病,但品种之间存在着感病性的明显差异。根据其霜霉病感病性的不同,可以将欧亚种葡萄品种分为轻感,中感,高感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有机酿酒葡萄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9-2012年的调查,发现北京地区波龙堡酒庄有机酿酒葡萄园内发生的病害有葡萄霜霉病、葡萄白腐病、葡萄炭疽病、葡萄酸腐病、葡萄灰霉病、葡萄穗轴褐枯病、葡萄白粉病等10余种,其中葡萄霜霉病、葡萄白腐病和葡萄炭疽病为主要病害,对园区葡萄产量影响最大.园区发生的主要害虫为二星叶蝉和绿盲蝽.不同葡萄品种上病虫害发生程度有明显的差别,园区主栽品种中霞多丽受二星叶蝉危害最重,且易感葡萄霜霉病,赤霞珠易感葡萄炭疽病;不同葡萄品种间葡萄白腐病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贺兰山东麓葡萄霜霉病菌致病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霜霉病菌株的致病力,以不同抗性的3个葡萄品种作为鉴别寄主,采用叶盘接种法,对采自贺兰山东麓地区的40份葡萄霜霉病菌株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40份葡萄霜霉病菌株均有致病性,不同寄主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差异,病情指数在0.00~41.50。经病情指数聚类分析,将40份酿酒葡萄品种分为3类,其中抗病性较强的品种13个,占32.50%;抗病性中等的品种22个,占55.00%;感病品种5个,占12.50%。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对不同鉴别寄主的反应不同,不同菌株对相同寄主的侵染能力、致病力也不同。可见,贺兰山东麓不同地区葡萄霜霉病菌存在致病性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在葡萄霜霉病盛发期,通过田间自然鉴定和对感病前后叶片中PPO、PAL的活性进行测定,研究紫珍香自交后代的6个株系对霜霉病的抗性。结果表明:PPO、PAL 2个防御酶活性与供试葡萄抗性间存在正相关,6个供试株系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08-88的抗性最强,显著高于抗病亲本紫珍香;08-420、8-51的抗病性中等;08-1410、8-960、8-13的抗病性最弱,且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