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小麦叶锈病是我省小麦产区常见的一种病害,常因气候、菌源和品种不抗病等原因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如1973年叶锈病在商丘地区种植的小麦北京8号上严重发生,减产3~4成;1983年叶锈病流行,不少地区小麦减产。明确主要推广品种、后备品种以及育种亲本材料的抗叶锈性及其抗叶锈遗传是  相似文献   

2.
我组从1973年开始研究小麦叶锈菌的生理小种和进行小麦品种抗叶锈性测定。1973~74年度鉴定了叶锈病标样27个和1974~75年鉴定了163个,都观察到小麦品种洛夫林10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叶锈菌是高度抵抗的。我们喜庆发现了这一抗叶锈病过硬的品种,并向小麦育种部门推荐。育种部门也同时发现这一品种在田间兼抗条锈和叶锈病,并采用它作抗锈育种的抗锈亲本。  相似文献   

3.
小麦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是东北春麦区的小麦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主攻对象,针对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品种对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抗性现状,分析了小麦育种抗源利用中的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持久抗病育种的策略;提高出采用多样化二线抗源,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丰产及优势种质导入,多基因积累和多抗性合成五个环节紧密结合的高产,优质,多抗的育种方法,加速二线抗源的利用,促进抗源的多样化,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4.
近多年来小麦锈病虽未在大面积流行,但条锈病在局部地区流行和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问题依然存在。从小麦叶锈菌小种的动态来看,对重要抗源洛夫林10能致病的叶锈菌小种群,已由1975~1976年的0.36%上升到1990~1991年的79.2%,抗叶锈性丧失的潜在危险性是很大的。解决抗锈性丧失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实行品种抗性基因多样化,这就要求开展抗性遗传研究。近年来本研究企图以基因鉴定来代替传统的小种鉴定的研究方法,下面将举实例说明遗传研究的重要性。实例1 我国小麦品种抗叶锈基因的单一化  相似文献   

5.
<正> 抗锈育种是防治小麦锈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摸清品种抗锈性遗传规律,对于有计划有目的地选育抗锈良种,创造多抗性小麦品种,合理安排抗性基因的分布,防止锈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小麦叶锈病是我省小麦常见的锈病之一,发生很普遍,有时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系)综合抗病性鉴定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赤霉病是河南省小麦的主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985年赤霉病大流行,1990年白粉病和条锈病大流行都造成了很大损失。小麦病害越来越成为小麦增产的严重障碍。选用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而抗病品种有计划的培育和合理利用则依赖于大规模准确的抗病性鉴定。为了筛选抗性稳定的多抗或单抗的抗源材料和了解河南省当前推广品种及后备品种的抗病性,我们于1986—1990年连续5年,对多份小麦品种(系)进行了以抗白粉、条锈、叶锈和赤霉病为主的综合抗  相似文献   

7.
小麦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是东北春麦区的小麦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主攻对象.针对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品种对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抗性现状,分析了小麦育种抗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持久抗病育种的策略;提出了采用多样化二线抗源、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丰产及优质种质导人、多基因积累和多抗性合成五个环节紧密结合的高产、优质、多抗的育种方法,加速二线抗源的利用,促进抗源的多样化,提高品种抗病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8.
锈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病害。选育和推广抗锈品种是迅速提高和稳定小麦产量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自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在小麦抗锈育种工作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在有些地方也还存在着缺点和问题。因此,全面的回顾一下我国小  相似文献   

9.
小麦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防治小麦锈病应以抗病育种为基础,但抗病品种抗病性丧失的新课题难以解决。为探讨小麦品种抗叶锈遗传基础和生理机制,1989年河北省科委支持河北农业大学进行了《小麦品利抗叶锈基因和组织化学定位》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经过10年科学探索,在研究方法、理论和效果上获重大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小麦锈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锈病俗称黄疸,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三种类型,是小麦上发生最广,为害程度最大的一类病害。它的特点是发展快,传播远,能在短期内造成大面积流行。因此锈病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在病情严重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三种锈病中以秆锈减产最大,条锈次之,叶锈最小。发病损失率还因品种抗性,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十三年来小麦品种抗叶锈性鉴定工作的系统总结。十三年来在温室和田间共测定了小麦材料6798份(次),鉴定出一批抗叶锈病的中间材料和抗源,为培育和推广抗锈良种提供了抗锈材料,并提出应压缩种植面积的感病品种,和不应采用的感病材料,对生产和抗病育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理论和方法上指出了测定品种抗锈性时应有群体观念,应研究品种与锈菌群体的关系。提出了生态类群概念和指出测定抗锈性时应注意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锈菌的群体毒性可能不同。此外还提出不仅研究个体品种的抗锈性,还应研究几个品种的联合抗病性等,为提高抗病育种的功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条锈、叶锈和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病害.当前的生产品种往往只抗单一病害,兼具多种抗性的良种不多,且抗源遗传基础较为狭窄.因此,迫切需要开拓新的抗病种质资源,培育多抗品种,以满足小麦生产需要.小麦族野生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性.Sharma和Gill(1983)曾列举小麦野生亲缘植物的若干抗病基因转移到六倍体小麦栽培品种中.本文利用我国丰富的小麦野生近缘植物资源,研究对条、叶锈、白粉病原群体的抗病性,为扩大发掘筛选新的抗病资源和了解病原菌流行菌系潜在的野生寄主范围以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996~2000年小麦品种(系)成株期抗条锈病鉴定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曾发生3次全国性的大流行,陕西关中麦区自1942年以来发生9次大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然而,条锈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往往会造成小麦品种抗锈性的丧失.我们根据每年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监测结果,选用当前全国主要生理小种(类型)对省内、外育种单位及陕西省种子管理站选送的高代品系、亲本材料及育成品种进行成株期分小种鉴定.现将5 a的鉴定结果报道如下,以供广大植保和育种同行参考.   ……  相似文献   

14.
锈病是德宏州小麦的主要病害 ,2 0世纪 5 0年代末、 6 0年代以秆锈为主 ,70年代后又以叶锈为主 ,80 ,90年代“三锈”发生面积不大 ,危害较轻 ,近年又有上升趋势。通过流行因素分析 ,菌源的大量积累 ,是锈病发生的先决条件 ;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 ,决定了锈病的发生程度 ;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 ,利于锈病的蔓延。通过四次抗锈品种的更换 ,增强了品种的抗病性 ,遏制了秆锈病的猖獗危害 ;通过改革耕作制度 ,减少地麦种植 ,铲除自生麦苗 ,切断锈病的初侵染源 ;通过适时播种 ,避过锈病的危害 ;通过及时有效的药物防治 ,控制锈病蔓延 ,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5.
东北麦区小麦锈病和白粉病多样化抗源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秆锈,叶锈和白粉病是东北春麦区小麦的主要病害和抗病育种的主攻对象。针对东北春麦区秆锈,叶锈和白粉菌毒性变异动态,通过抗病性鉴定,从国内外引进的小麦品种资源中筛选出对这3种病害有效的多样化抗源材料,并按其所含抗病基因的不同进行了抗源归类。其中:秆锈抗源9种基因类型30份材料,叶锈病抗源6种基因类型16份材料,白粉病抗泊9种基因类型67份材料。  相似文献   

16.
小麦叶锈病是一种世界性发生的小麦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经正式定名的56个小麦抗叶锈基因中,有许多表现出抗锈性的丧失。来自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则表现出优良的抗锈性。利用DDRT-PCR技术,分析了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材料TcLr38与感病对照Thatcher间的表达差异。通过对差异片段的克隆测序,获得一条425bp的差异表达序列,推测可能为一与抗病相关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17.
<正> 小麦锈病是一种大区域流行性病害,有秆锈、条锈、叶锈三种。国内的大体分布是:东北春麦区以秆锈为主, 叶锈偶尔发生;西北及内蒙古春麦区, 三种锈病均有发生,以秆锈及条锈为主;华北、西北冬麦区以条锈为主.局部地区秆锈、叶锈也有发生;江南地区三种锈病均有,以秆锈危害最大,叶锈发生较为经常;西南地区三种锈病都  相似文献   

18.
锈病是德宏州小麦的主要病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以秆锈为主,70年代后又以叶锈为主,80,90年代“三锈”发生面积不大,危害较轻,近年又有上升趋势。通过流行因素分析,菌源的大量积累,是锈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感病品种的大量种植,决定了锈病的发生程度;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利于锈病的蔓延。通过四次抗锈品种的更换,增强了品种的抗病性,遏制了秆锈病的猖獗危害;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减少地麦种植,铲除自生麦苗,切断锈病的初侵染源;通过适时播种,避过锈病的危害;通过及时有效的药物防治,控制锈病蔓延,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9.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侵染引起的气传性叶部真菌病害,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安全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增加抗病基因多元化并积极推广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中国小麦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抗条锈基因.对收集于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的684份农家品种采用田间成株期、温室内苗期抗性鉴定以及潜育期变温处理等方法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684份农家品种中获得只包含主效抗病基因且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反应型为中抗至免疫159份材料,其中117份为成株抗性材料,42份为全生育期抗性材料,所获得的抗性品种占所鉴定品种的23.8%.  相似文献   

20.
小麦叶锈病是一种世界性发生的小麦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经正式定名的56个小麦抗叶锈基因中,有许多表现出抗锈性的丧失.来自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则表现出优良的抗锈性.利用DDRT-PCR技术,分析了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材料TcLr38与感病对照Thatcher间的表达差异.通过对差异片段的克隆测序,获得一条425 bp的差异表达序列,推测可能为一与抗病相关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