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血红蛋白含量和肌肉蛋白含量为指标,研究了养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var.E′erqisi)对水环境盐度的适宜性。结果显示:1.5‰和3‰的水环境盐度可以显著提高异育银鲫血红蛋白含量(P<0.05),并可略微提高异育银鲫肌肉蛋白的含量(P>0.05);而6‰、9‰和12‰的水环境盐度则会使异育银鲫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盐度愈高,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愈大;此外,6‰、9‰和12‰的水环境盐度还会引起异育银鲫肌肉蛋白含量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6‰盐度只引起异育银鲫肌肉蛋白含量轻微下降(P>0.05),而9‰和12‰盐度则会引起异育银鲫肌肉蛋白含量发生显著下降(P<0.05)。结论:3‰以下的水环境盐度适宜异育银鲫的健康养殖,而6‰以上的水环境盐度则不利于异育银鲫的健康养殖。  相似文献   

2.
为了从血液生理生化、肝脏抗氧化应激等方面研究大鳞鲃(Luciobarbus capito)对碱度驯化的生理适应性变化,选择体重为(13.66±1.26) g的大鳞鲃幼鱼开展NaHCO3碱度适应性驯化实验,空白组一直处于淡水中养殖,驯化组经20 mmol/L的碱度适应性驯养7 d后再放入40 mmol/L的碱度水体中,未驯化组直接放入40 mmol/L的碱度水体中,测定并比较了鱼体放入40 mmol/L碱度水体中第0 h、6 h、12 h、24 h、48 h、96 h、7 d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肝组织抗氧化系统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显示,驯化组和未驯化组鱼体的血液渗透压、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尿素、白蛋白含量和血小板压积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肝组织抗氧化系统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在0 h~7 d的碱度胁迫过程中,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P<0.05),且驯化组峰值大小均显著性低于未驯化组(P<0.05),空白组在此期间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变化(P>0.05)。驯化组鱼的血常规指标参数和肝脏组织的SOD、CAT出现峰值的时间均晚于未驯化组。驯化组鱼体在高碱度胁迫第7天时,其血液中的尿素浓度、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白蛋白含量、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以及肝组织中的SOD、CAT、GSH-Px、MDA参数均显著性低于未驯化组(P<0.05)。研究表明,大鳞鲃幼鱼经过一定程度的碱度驯化后,在遭受更高碱度的水环境胁迫时,从生理层面反映出机体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碱度、pH对中国林蛙蝌蚪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水温16~18℃的野外条件下,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水环境中碱度、pH对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蝌蚪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pH为7 0~8 5、盐度为0 18g/L时,碱度对中国林蛙蝌蚪的24,48,72,96h的半致死值(LC50)分别为14 36,11 8,10 35,7 68mmol/L,安全值(SC)为2 41mmol/L。在相同盐度下,碱度为1 41mmol/L时,pH对中国林蛙蝌蚪的24、48、72和96hLC50值分别为10 33(3 92),10 18(4 07),10 08(4 11),10 02(4 16)。蝌蚪长期生长与生存的pH为6 0~9 0,碱度上限为3 0mmol/L。  相似文献   

4.
高浓度亚硝酸盐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为深入了解亚硝酸盐胁迫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呼吸代谢生理响应,采用急性胁迫方法,将异育银鲫幼鱼置于亚硝酸盐浓度为0.5、1、1.5、2、3mg·L~(-1)的水环境中胁迫96 h并监测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率(MMR)、有氧代谢范围(AS)及高铁血红蛋白比例(MHb/Hb)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异育银鲫SMR显著升高(P0.05),MMR显著降低(P0.05),AS显著降低(P0.05),MHb/Hb显著升高(P0.05)。异育银鲫的SMR、MMR、AS与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均呈二次方回归关系,血液中MHb/Hb与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呈三次方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异育银鲫SMR与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呈正相关,MMR及AS与之呈负相关。在高浓度亚硝酸盐水环境中,鱼体升高SMR用于修复自身机能并维持基本生理功能;MHb/Hb显著升高,导致载氧能力下降,可供给鱼体的氧气量减少,MMR显著降低,游泳速度下降,捕食及逃逸等活动受到限制;AS显著降低,不能满足鱼类摄食生长等能量需求,易造成能量需求冲突,不利于鱼类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23±0.5)℃下,将初始体质量为(6.66±0.03)g的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幼鱼饲养在用Na HCO_3(分析纯)配置的碱度分别为0mmol/L(淡水)、14.85mmol/L和29.22mmol/L的水中,用ɑ-酮戊二酸(AKG)替代基础饲料中葡萄糖配制的含0%和1%AKG的2种饲料投喂8周,研究了不同碱度和AKG水平对松浦镜鲤肠道的组织形态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30尾鱼。结果显示:碱度胁迫下,镜鲤中肠与后肠绒毛长度低于淡水组,且随着碱度升高,绒毛长度变短,但差异不显著(P0.05);碱度和添加AKG对肠道形态无交互影响(P0.05);与淡水组相比,碱度胁迫和添加AKG均使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在15mmol/L碱度下添加1%AKG可使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碱度和AKG水平对前肠淀粉酶活性有交互作用(P0.05);碱度胁迫下,前肠、中肠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且碱度和AKG添加对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无交互作用(P0.05)。研究表明:碱度胁迫可影响松浦镜鲤中肠绒毛的发育,降低消化酶活性,饲料中添加AKG有改善碱度胁迫下肠道部分消化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22±0.5)℃和密闭式流水条件下,测定体质量(104.68±2.20)g大鳞鲃Barbus capito在不同碳酸氢钠(NaHC03)浓度(10 mmol/L、20 mmol/L、30 mmol/L、40 mmol/L和50mmol/L)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和血浆尿素氮浓度。结果表明:碱度10~30mmol/L组大鳞鲃的耗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碱度40 mmol/L、50mmol/L组的耗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1),说明高碱度影响大鳞鲃的生理活动,提高新陈代谢水平抵御高碱度胁迫。随着碱度的上升大鳞鲃的排氨率逐渐降低,碱度30~50mmol/L组的排氨率依次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大鳞鲃血浆尿素氮浓度随碱度的升高而逐渐显著上升(P0.05)。本试验表明,大鳞鲃为了应对碱度胁迫时的氨中毒,首先调节代谢降低氨的产生量,其次在体内将氨代谢合成尿素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7.
以盐碱化湖泊和池塘水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Boone,1931)幼虾生长试验,探讨碱水环境对虾体重生长速度与Ca2 、Mg2 、Ca2 Mg2 质量浓度及(1/2Ca2 )/(1/2 Mg2 )的关系,为碱水水域养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碱度为10.32~38.50 mmol/L、盐度1.02~3.34g/L、pH 8.5~9.5的水环境中,体长为10~20 mm的幼虾饲养27 d的体重生长速度为(0.95 0.18)mg/d,存活率(47.5±14.5)%.不同水环境存活率差异显著(P<0.01),体重生长速度差别不明显(P>0.05).体重生长速度与环境因子问的相关性不明显.通过驯化提高幼虾对水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是碱水水域养殖对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采用静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不同碳酸盐碱度(3.5,5,6.5,8 mmol/L)胁迫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生存、生长、繁殖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的96 h LC_(50)值为8.73 mmol/L(p H约为9.15);脊尾白虾的死亡率、特定生长率、抱卵率、孵化率、性腺发育及变态幼体成活率随碱度的上升而降低,3.5 mmol/L的低碳酸盐碱度对脊尾白虾生长繁殖影响不显著(P≥0.05),高于该碱度则会显著降低其生长及繁殖能力(P0.05);随着碳酸盐碱度胁迫时间的增加,各碱度胁迫组脊尾白虾鳃和肝胰腺中的免疫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脊尾白虾具有较高的碳酸盐碱度耐受性,碳酸盐碱度为3.5 mmol/L时对生长和繁殖影响不显著,高于5 mmol/L时影响显著;高碳酸盐碱度胁迫下脊尾白虾可以通过调节免疫酶的活性更好地适应高碱环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饥饿和水霉病对异育银鲫血液指标的影响。饥饿前期(前6 d),饥饿对异育银鲫血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合成数量的降低;饥饿中期(第7~12天),饥饿不仅影响异育银鲫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红细胞的合成,而且此时血液中红细胞体积变小,畸形率增加;饥饿后期(第15~24天),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继续降低,但是红细胞的数量和比容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饥饿对异育银鲫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影响不大。患水霉病的异育银鲫血红蛋白、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比容均比健康鱼低,水霉病主要降低红细胞的合成数量和减小红细胞的体积。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 ,将壳聚糖以 1 0 %、 1 5%、 2 0 %的量添加到基础饲料中 ,以基础饲料为对照 ,饲喂异育银鲫 (10 0 60± 10 96g) ,两个月后 ,测定鱼体的相对增重率和饲料系数。结果表明 ,1 0 %组的相对增重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比对照组提高 51 44% ,饲料系数比对照组下降2 0 51% ;1 5%组、 2 0 %组的相对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比对照组分别提高 10 44%、13 19% ,饲料系数比对照组分别下降 9 81%、 10 68%。为了进一步了解壳聚糖对异育银鲫的促生长机理 ,测定了白肌的核酸含量和粗蛋白含量。结果显示 ,壳聚糖的添加可以极显著提高白肌的RNA/DNA以及RNA/蛋白质 (P <0 0 1) ,同时 ,白肌的RNA/DNA以及RNA/蛋白质与鱼体的相对增重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盐碱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高碳酸盐碱度、高pH等是盐碱水制约养殖生物生存生长的关键因子。作为潜在的经济养殖对象,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已在部分盐碱水域养殖成功,但其对盐碱的适应范围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高盐碱环境下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测定了大口黑鲈48 h碳酸盐碱度半致死浓度,设置盐水组[SW,盐度为7.50±0.07,碳酸盐碱度为(1.81± 0.12) mmol/L]、碱水组[AW,盐度为0.35±0.02,碳酸盐碱度为(9.96±0.03) mmol/L]和淡水对照组[FW,盐度为0.13±0.01,碳酸盐碱度为(1.82±0.11) mmol/L],对比研究大口黑鲈长期盐碱胁迫下生长指标、血液生理指标、肌肉质构特性指标。结果显示,大口黑鲈48 h碳酸盐碱度半致死浓度为(29.92± 3.90) mmol/L,能够在盐度10以下的水环境中安全存活;经过105 d养殖实验,FW、SW以及AW组存活率和终末体重无显著性差异;3组特定生长率(SGR)表现为波动式变化规律,15~45 d、60~75 d时,SGR持续降低,45~60 d、75~90 d时,SGR持续增高;肥满度FW组最高,SW组最低,AW组居中,但均小于3;在碱度为10 mmol/L的水环境中,24 h内血氨变化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稳定,在盐度为7的水环境中,渗透压维持在(319.53±29.51) mOsm/kg,淡水环境下的渗透压维持在(300.00±16.44) mOsm/kg,均保持较好的存活率;盐碱水养殖大口黑鲈在盐水组表现出较好的肌肉硬度[(34.70±4.86) N],碱水组则表现出较好肌肉弹性[(1.06±0.10) mm]。综上所述,大口黑鲈能够适应高盐碱环境,在盐度为7、碱度为10 mmol/L的盐碱水中养殖,并且表现出较好的质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对异育银鲫生长和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基础饲料为对照,以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25%、0.25%、0.5%、0.75%、1%的壳聚糖为实验饲料,饲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60 d,与对照组比较生长、成活、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鱼体营养成分、白肌RNA/DNA比值及肝胰脏、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本次实验所添加壳聚糖对异育银鲫的成活率、鱼体营养成分和白肌的RNA/DNA比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0.5%、0.75%和1%壳聚糖可以显著提高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异育银鲫的饲料系数.添加0.5%壳聚糖可以显著提高异育银鲫肠道的淀粉酶活性;添加0.75%和1%壳聚糖可以显著提高肠道和肝胰脏的蛋白酶活性和肠道的淀粉酶活性.[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440-445]  相似文献   

13.
前期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适于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养殖。为进一步优化BFT养殖模式,本研究设置3个实验组:BFT模式下EM菌添加组(BB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添加组(BI组)和BFT对照组(B组),以均体重(1.60±0.50)g的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探讨BFT模式下外源添加益生菌对养殖动物生长、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益生菌添加组异育银鲫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B和BI组的增重率分别提高了216.70%和184.04%,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了141.18%和125.49%,BB和B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益生菌添加组(BB组和BI组)的消化酶(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B组)(P0.05)。益生菌添加组间,BB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BI组(P0.05),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亦高于BI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益生菌添加组肠道肌层厚度和黏膜下层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B组)(P0.05),BB组异育银鲫肠道黏膜皱襞高度和皱襞间质宽度与BI和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BFT养殖模式下外源添加益生菌可以更好地促进异育银鲫生长。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24±1)℃下,将初始体质量(50.00±4.12)g的尼罗罗非鱼放入150 cm×60 cm×40 cm循环可控水族缸内,每箱15尾,每组设置3个平行。将尼罗罗非鱼在盐度(12 g/L)、碱度(23.8 mmol/L NaHCO3)、盐碱(12 g/L和23.8 mmol/L NaHCO3)以及淡水(对照组)水体中分别饲养56 d,比较和测量各组鱼体生长性能指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结合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研究盐度、碱度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与淡水组相比,改变水体盐度、碱度对鱼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盐碱组鱼肌肉灰分含量升高,粗蛋白含量下降;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必需氨基酸量与氨基酸总量比值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40%~41%和66%~69%,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组中必需氨基酸指数为47.06~59.66,盐碱组>碱度组>盐度组,盐碱组显著高于盐度组和碱度组(P<0.05)。碱度组、盐碱组和盐度组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淡水组的1.78倍、1.74倍和1.63倍,且碱度组和盐碱组显著高于盐度组(P<0.05);盐碱组甜味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盐度和碱度组(P<0.05)。水体盐度、碱度均可有效改善罗非鱼肌肉营养价值和呈味特征,而碱度对肌肉呈味的影响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尼罗罗非鱼的耐盐碱性能,分别测定了上海、山东、河北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鱼种96 h的半致死盐、碱度,并在不同盐碱混合浓度(S0A0、S10A0、S10A2、S10A4、S10A6)中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生长比较。单盐、单碱耐性研究表明,上海、山东、河北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鱼种的96 h半致死盐度分别为18.528 g/L、20.347 g/L、19.342 g/L,96 h半致死Na HCO3碱度为8.827g/L、8.540 g/L、8.542 g/L。盐碱混合条件下,盐度为10时,96 h半致死碱度分别为河北品系(4.377g/L)上海品系(3.561 g/L)山东品系(3.108 g/L),品系之间差异显著(P0.05);盐度为15时,96 h半致死碱度分别为河北品系2.144 g/L,上海品系2.183 g/L,山东品系2.183 g/L,品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高盐度下尼罗罗非鱼鱼种的碱度耐受性明显低于低盐度下的碱度耐受性。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日均增重率在S0A0、S10A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盐碱浓度增加,盐碱S10A4和S10A6组中日均增重率呈下降趋势,河北品系表现出相对生长优势(P0.05)。研究结果为尼罗罗非鱼适宜养殖的盐碱范围的确定、耐盐碱品系的筛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在精制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Vc(0、37.5、75、15 0、30 0、6 0 0和 12 0 0mg/kg) ,连续投喂异育银鲫 (方正银鲫♀×兴国红鲤♂ ) (Carassiusauratusgitelio) 8周。结果显示 ,当饲料中缺乏Vc时异育银鲫虽没有出现明显的缺乏症状 ,但日增重率、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清POD酶活性均低于Vc添加组 ,而红细胞脆性极显著地高于高剂量Vc添加组 (P <0 .0 1) ;同时 ,经新复极差检验 ,在适宜范围内随着饲料Vc含量增加 ,异育银鲫日增重率、血红蛋白含量、POD活性等指标显著提高 ,而红细胞脆性明显下降 (P <0 .0 5 )。综合以上指标的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建议生产上异育银鲫饲料Vc适宜添加量为 30 0~ 5 0 0mg/kg。  相似文献   

17.
为评估尼罗罗非鱼的耐盐碱性能,分别测定了上海、山东、河北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鱼种96 h的半致死盐、碱度,并在不同盐碱混合浓度(S0A0、S10A0、S10A2、S10A4、S10A6)中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生长比较。单盐、单碱耐性研究表明,上海、山东、河北3种品系尼罗罗非鱼鱼种的96 h半致死盐度分别为18.528 g/L、20.347 g/L、19.342 g/L,96 h半致死Na HCO3碱度为8.827g/L、8.540 g/L、8.542 g/L。盐碱混合条件下,盐度为10时,96 h半致死碱度分别为河北品系(4.377g/L)上海品系(3.561 g/L)山东品系(3.108 g/L),品系之间差异显著(P0.05);盐度为15时,96 h半致死碱度分别为河北品系2.144 g/L,上海品系2.183 g/L,山东品系2.183 g/L,品系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高盐度下尼罗罗非鱼鱼种的碱度耐受性明显低于低盐度下的碱度耐受性。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日均增重率在S0A0、S10A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盐碱浓度增加,盐碱S10A4和S10A6组中日均增重率呈下降趋势,河北品系表现出相对生长优势(P0.05)。研究结果为尼罗罗非鱼适宜养殖的盐碱范围的确定、耐盐碱品系的筛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生物絮团技术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 Technology,BFT)在沿海滩涂鱼类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实验以滩涂主要养殖种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为研究对象,按照BFT养殖模式(BFT组,不换水,只补存蒸发掉或取样部分的水分)和一般养殖模式(对照组,每日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分别饲养,测定各处理组异育银鲫的生长指标、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分析热休克蛋白HSP70的相对表达,人工感染试验对比分析BFT养殖模式组和一般养殖模式组异育银鲫生长性能和抗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BFT组异育银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BFT组异育银鲫肠道中淀粉酶、脂肪酶和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提高了53.10%、28.10%和17.99%;(3)BFT组异育银鲫体表黏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高于对照组(P0.01);(4)BFT组脾、肾、肝和鳃中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量分别上调了1.29倍、1.34倍、1.87倍和1.68倍;(5)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ia)人工感染试验证实,BFT组异育银鲫抗细菌感染能力显著增强。研究表明,BFT养殖模式适于异育银鲫养殖,可促进鱼体生长,增强其应激能力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9.
达里湖鲫对盐度和碱度突变和渐变的耐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达里湖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幼鱼在盐度、碱度突变和渐变条件下的耐受性,并对在不同盐度和碱度浓度下的累计存活率、生存上限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盐度突变条件下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11.795、11.089、10.809和10.534 g/L;碱度对试验鱼24、48、72和96 h的LC50分别为69.831、68.779、67.071和65.114 mmol/L。渐变条件下达里湖鲫的盐碱耐受能力均强于突变组,其碱度渐变组生存上限为109.2 mmol/L,明显高于突变组的90 mmol/L;盐度渐变组生存上限为15 g/L,与突变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驯养适应,可以显著提高达里湖鲫对碳酸盐型水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养殖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0.
20&#177;0.4℃及循环水条件下,研究了溶解氧与养殖密度对褐牙鲆幼鱼(全长11.84&#177;0.45cm)血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设置为两种模式:5.5&#177;0.5mg/L(空气充氧)对应养殖密度为100、200、300和400ind/m^2与14&#177;2mg/L(纯氧充氧)对应养殖密度为200、400、600和800ind/m^2。实验历时30d,存活率均达到94%以上。结果表明,(1)空气充氧条件下,红细胞数目(RBC)、白细胞数目(WBC)、血红蛋白(Hb)含量均有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纯氧充氧条件下,3项指标也有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其中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3)养殖密度为200ind/m^2时,纯氧充氧条件下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空气充氧条件(P〈0.05),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为400ind/m^2时,纯氧充氧条件下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3项指标均显著低于空气充氧条件(P〈0.05)。实验结果支持提高溶解氧水平可以缓解养殖密度带来的拥挤胁迫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