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И.  В.  邱林 《土壤学报》1954,2(4):309-319
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历史性决议把有关一切国民经济部门进一步强大高涨,苏维埃人民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水平的长足增长与提高的伟大任务提交到我们国家面前。苏共中央委员会全会1953年9月7日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决议,其总的任务就是农业方面发展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2.
杨劲松 《土壤》1992,24(1):57-57
1991年9月9日至9月15日,在前苏联伏尔加格勒市举行了"国际盐渍土发生及肥力管理研讨会"。这次会议由苏联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全苏土壤学会和国际土壤学会盐渍土分会共同组织。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他们分别来自奥地利、中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苏联、泰国和美国等7个国家。  相似文献   

3.
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是苏联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自然环境的保护,以至国家社会的兴衰。苏联的国土面积辽阔。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的是26500个集体农庄和22300个国营农场。各企业,各部门和各单位占用国家土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苏联的环境管理体制、环境保护法令、环境教育体系、环境规划、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等问题,作了简要介绍。苏联没有设立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的任务分别由各有关部负责。苏联农业部在自然保护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负责保护农业环境,而且对整个自然保护、自然保护区建立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土地规划、管理与保护、农药的使用与管理等负有主要责任。为此,苏联农业部成立了自然保护局、土地管理局和自然保护科研中心实验室。苏联解决环境污染的办法是采用“目标纲要规划”的方法。这种规划方法是立足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少产生环境污染。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所有制上基本与我国相似。苏联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一些作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数字黄土高原"到"数字水土保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立足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其科学研究的要求和空间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数字黄土高原”建立的时代背景及其技术背景,讨论了“数字黄土高原”研究与建设的目标,基本内容,关键技术环节(包括数据库结构,数据集成方法,数据更新,元数据体系建设和数字共享机制)和推广应用等,初步讨论了“数字水土保持”及其与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据哈尔科夫工学院苏麦分院统计,苏联按人口平均的耕地面积已显著减少。1958年每人占有耕地1.05公顷,到1982年已只有0.89公顷,即24年中减少了15.2%。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一是由于人口的增长,二是由于工业等用途征用了部分农业用地。比如说,目前苏联的城市垃圾就侵占了200万公顷土地。莫斯科近郊已找不到堆存垃圾的地方,只好向远郊运送。国家为了保护农业土地资源,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例如,给农业企业按法律规定尽可能进行补偿。补偿金额与征用土地面积相等的新垦土地所花的费用。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中"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概念和比例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剖析了“经济林”和“生态林”在森林学和退耕还林政策中的不同含义,在总结不同学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对西北退耕还林地区以及安徽砀山县的考察,讨论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所规定的“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问题。分析表明:我国在森林学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经济林、生态林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许多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种植经济林同样可以兼顾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并有利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持续实施。因此,应当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适当扩大经济林的比例,并力图通过经济林的发展,在确保生态效益提高的同时,达到促进农民经济增收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苏联停止了几项要花数十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程计划。这些工程是苏联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筑坝,并使4条向北流的河流改道,以引水灌溉南方的辽阔地区。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在1958年11月郑州会议上,在1959年8月庐山会议上,两次向全党干部建议读书,读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庐山会议以后,毛主席觉得国内、党内的问题解决了,  相似文献   

10.
周伟 《当代生态农业》2010,(1):172-173,169
员工关系一词源自西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西方,最初由于劳资矛盾激烈、对抗严重,给企业正常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劳资双方力量博弈中,管理方逐渐认识到缓和劳资冲突、让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的正面作用。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人们对人性本质认识的不断进步,以及国家劳动法律体系的完善,企业越来越注重改善员工关系,加强内部沟通,协调员工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由吴嘉本、梅福生二位编著的《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评价及规划》一书(以下简称《评价及规划》),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已于1990年5月出版公开发行。全书共两章14节,约18万字。内容分两部分:笫一部分研究分析了我国、苏联、美国等主要国家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体系,详细地讨论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体系,并对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米脂县、吾儿坬村的土地资源做出了示范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离石城区的凤山、龙山、虎山虽经多年绿化,但仍有80%面积没有披上绿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差,给居民的生活、工作造成诸多不便,同时严重影响外商投资,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标准绿化“三山”,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随着国家和地方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全面绿化“三山”的时机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13.
В.  А.  科夫达 《土壤学报》1956,4(2):95-97
确定命名原则和术语的统一,首先是有关自然现象的系统和分类的学说的统一,是各个国家的学者们互相了解的最重要条件,所以“土壤学”杂志编辑部从中国科学院所得到的论文出版物对苏联土壤学家是有很大兴趣的。  相似文献   

14.
洪庆玉 《土壤学报》1964,12(3):363-368
硅酸盐钾矿物直接应用于农业以增加土壤中的可利用钾,在国外有过不少实驗,有些国家也正在这样做。譬如,挪威利用黑云母、白榴石;苏联利用霞石、海绿石,都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5.
11月8日至17日,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预防监督人员对国家大型开发建设项目——西气东输工程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新品种"科农199"选育和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农9204"为父本、"石4185"为母本进行杂交, 经单株选择和系统选育, 培育出高产稳产小麦品种"科农199"。该品种中早熟, 株型紧凑, 株高75~80 cm, 穗纺锤型、短芒, 灌浆快, 落黄好。籽粒角质、饱满, 千粒重40~42 g; "科农199"根系发达, 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 具有较强的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养分的能力;该品种适应性强, 产量稳定性好, 抗逆性强。在黄淮北片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中连续两年产量居第1 位, 比对照品种"石4185" 极显著增产, 于2006 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目前, "科农199"已在河北、河南、山东和山西等省累计推广种植130 万公顷, 成为黄淮冬麦区北片的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杏子河流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是造成河流、水库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严重的是每年丧失大量肥沃表土,导致土壤退化和农业减产。其危害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土壤侵蚀,全世界每年丧失可耕地500—700万公顷,到本世纪末还可能上升到1,0005万公顷。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每一寸土地,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世界性国土整治的共同目标。美国、苏联等一些国家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很重视,有关保持水土的耕作措施,诸如等高耕种、草田轮作、地面覆盖、免耕法等,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褐色土作为独立的土类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由苏联学者提出的。1924年C.A.查哈罗夫首先提出在苏联格鲁吉亚境内分布有褐色土。以后,许多苏联学者对苏联克里米亚和高加索黑海沿岸、外高加索、大高加索北部和中亚山地的褐色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量关于这些地区褐色土分布、形成条件、化学组成和机械组成的资料[2]。格拉西莫夫对褐色土的地理分布、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土壤性质等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与阐述,并且把褐色土分为典型的,淋溶的和碳酸盐的三个亚类[1,3]。  相似文献   

19.
在用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开始研究向浩瀚的大海要水。据资料介绍,突尼斯已经用海水灌溉了多年,并且显著降低了土壤的盐碱化。摩洛哥用1.5克/升的咸水灌溉果园一年多,通过科学灌溉和雨水淋洗,使土壤累积盐分的70—80%被排除。意大利用地下轻度成水灌溉葡萄已二十多年无盐分积累。苏联土库曼的农业劳动者试用咸水灌溉农作物,结果  相似文献   

20.
姚贤良  章扬德 《土壤》1988,20(3):164-169
根据中苏两国科学院1987年科技交流协议,我们于同年12月14到28日赴苏联作为期两周的科学访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