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黄河流域氮素流失模数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氮素流失模数是研究区域氮循环与氮平衡的基本参数,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从大区域角度评价我国化肥的利用效率。按多年年径流量均值和多年河水氮浓度均值计算所得的黄河19个主要支流的流域氮素流失模数在0.073~1.665t·km-2·a-1,氮素流失模数的大小与区域人口和农业生产水平存在正相关性;由于存在“流域面积尺度效应”,使按干流数据计算得到的黄河流域的氮素流失模数显著地小于按支流资料计算得到的氮素流失模数;由于干流各站点控制的流域范围具有重叠性以及下游水质对上游水质有继承性,使按干流各站数据计算得到的氮素流失模数数值间差异不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黄河流域的氮素流失模数大大增加。中游头道拐站以上流域1995年的氮素流失模数比1985年增加4倍以上,下游花园口站以上流域1996年的氮素流失模数比1986年增加2倍以上;黄河流域流失的氮主要是以溶解态形式存在于水相中的氮素,流域氮素流失模数与泥沙径流模数之间无明显关系。以花园口站为控制点计算所得的黄河流域的氮素流失模数小于以大通站为控制点计算所得的长江流域的氮素流失模数。黄河流域的氮肥流失率(指黄河流域流氮素流失总量占流域氮肥总施入量的比例)在90年代后期有快速增加趋势,1998年比1997年增加12%,1999年又比1998年增加18%。我国  相似文献   
2.
褐色土作为独立的土类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由苏联学者提出的。1924年C.A.查哈罗夫首先提出在苏联格鲁吉亚境内分布有褐色土。以后,许多苏联学者对苏联克里米亚和高加索黑海沿岸、外高加索、大高加索北部和中亚山地的褐色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量关于这些地区褐色土分布、形成条件、化学组成和机械组成的资料[2]。格拉西莫夫对褐色土的地理分布、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土壤性质等作了较全面的总结与阐述,并且把褐色土分为典型的,淋溶的和碳酸盐的三个亚类[1,3]。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灌溉农业的发展对黄河水量和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黄河流域一些主要站点近几十年来的水质、水文数据的分析研究,从灌溉农业的发展和水库修建等方面探讨了这些人类活动对黄河水量和水质的影响。分析认为,农业用水量的急剧上升是导致下游水量减少和断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黄河水总离子浓度上升的重要原因;水库的修建也加剧了黄河水质的“浓化趋势”。因此推行节水农业,加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新疆荒漠与半荒漠土壤微量元素的土类分异、地域分异及微量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并对土壤样品的误差分布进行了估计。研究表明,除风沙土外,各土类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大;北疆土壤中大部分元素含量高于南疆;山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高于平原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陈静生  洪松 《土壤与环境》1999,8(3):161-167
在中国东部花岗岩,玄武武岩和石灰岩地区布设91个采样点,采集土壤剖面和母岩样品,测试13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研究其向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重金属污染研究中,人们已不满足于了解重金属的总量,而要求进一步研究其赋存的化学形态。因为重金属的形态不同,其环境行为和影响也不相同。 近十多年来,有关天然水中金属形态分析的报道逐渐增多。对土壤中重金属形态的研究,近几年来也在进行,目前,土壤中金属形态的划分基本上同于水中颗粒态金属形态的划分,即分为①由土壤中的主要成分(粘土矿物,铁锰水合氧化物、腐殖质及二  相似文献   
7.
农业发展对黄河水质和氮污染的影响--以宁夏灌区为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黄河流域宁夏灌区段河水水质和氮污染物含量的研究发现 :40年来黄河水中各主要离子和总离子浓度不断升高 ,同时无机氮污染物 ( NH4- N、NO2 - N和 NO3 - N)含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本文以宁夏灌区为例 ,利用灌区上下游控制断面的水质数据及其它相关资料分析了引起上述变化的原因 ,认为灌区的农业发展 ,即大量的灌溉用水和氮肥的施用所产生的面源污染是导致黄河水质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并由此认为科学的利用黄河水资源 ,提高化肥利用率是实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