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空间布局,确定粮食作物生产优劣分区,为优化河南省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调整粮食结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2011—2020年粮食生产数据,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研究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格局变化,再借助比较优势指数法对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进行比较优势分析,通过比较优势指数对河南省18个市在粮食生产力和生产规模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优劣粮食产区。【结果】(1)水稻和玉米生产重心往东南方向迁移,小麦生产重心往西南方向迁移,大豆生产重心往西北方向迁移,优势粮食作物自北向南呈现出“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的分布格局。水稻生产空间变化呈现向南集聚的趋势,小麦呈现向东南集聚的趋势,大豆呈现向西北集聚的趋势。(2)河南省优势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差异。小麦生产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水稻和大豆具有明显的比较劣势。(3)河南省水稻优势产区2个,小麦优势产区10个,玉米优势产区14个,大豆优势产区11个。【结论】在保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变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力度来提高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从而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最大化;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河南...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玉米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红  张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454-1456
[目的]对黑龙江省玉米的竞争力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测算黑龙江省玉米的比较优势,然后比较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的比较优势,及中国玉米主产4省(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北)的综合比较优势。[结果]黑龙江省四大粮食作物中最具有综合优势的是大豆,8年平均达到2.06;玉米的综合优势指数排名第2,平均为1.14;水稻第3,平均为0.97;小麦综合优势指数最低,平均为0.36。2003~2007年,中国4个玉米主产省年平均玉米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1.30左右波动,其中吉林省玉米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最强,为1.58,河北省与山东省较强,分别为1.28、1.22,黑龙江省指数最低,为1.14。[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黑龙江省玉米的竞争力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条件,对1980—2017年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对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现状基本情况进行梳理;通过比较优势分析方法,得到黑龙江垦区各区域大豆生产比较优势的优劣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垦区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均出现总体下降趋势,但与黑龙江省平均大豆生产水平相比,仍具有宏观供给侧政策调控落实到位、现代化农业机械装备配套齐备及科学创新技术成果落地支撑等方面优势,其中九三管理局、北安管理局和绥化管理局的大豆生产跃居黑龙江垦区大豆生产的前3位,具备大豆产业发展潜能,根据上述区域大豆生产特点调整产业发展政策方向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邓金波  张传辉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230-233+252
区域比较优势可以看作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依据。通过区域比较优势分析结果,结合不同区域自然社会条件,充分发挥当地粮食生产潜力,有效提高粮食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各师的比较优势分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主要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与区域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利用2018年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农业产值等一系列数据,测算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4个师5中主要粮食作物的的资源禀赋系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并依据测算结果对各师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判断,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的生产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而水稻、大麦、大豆的生产只是在个别师存在区域比较优势。南疆一师的水稻生产相比于其他师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北疆九师的大麦、十师的大豆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东疆的小麦生产的资源禀赋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益比较优势指数和改进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4个指标,对河南省小麦、稻谷、玉米、大豆4种主要粮食作物在2004-2010年间的比较优势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优势从高到低依次是小麦、玉米、大豆、稻谷,其中小麦和玉米具有较强生产优势,但竞争优势呈现下降趋势,大豆和稻谷存在生产劣势,但稻谷的竞争优势呈现增长趋势,最后提出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比较优势指数法对2017—2021年天津市小麦、玉米、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进行竞争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与全国同类作物相比,天津市小麦和玉米具有规模优势,水稻具有效率优势,小麦和玉米具有综合优势。针对天津市小麦、玉米、水稻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现状,结合竞争优势比较分析,提出适当扩大水稻播种面积,使水稻在具有效率优势的同时,提升规模优势,进而提高天津市水稻综合优势;加强小麦和玉米品种选育以及栽培技术攻关,提高小麦和玉米单产水平,使小麦和玉米2种粮食作物在具有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优势,进而提高天津市小麦和玉米综合优势的对策建议。最终通过提高天津市小麦、玉米、水稻这三大粮食作物的综合优势来提高天津市粮食生产水平,稳定和提高天津市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运用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以及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山东省2013—2017年主要粮食作物进行了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小麦、玉米在全国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目前小麦、玉米的市场需求稳定,今后应在现有集约化的环境下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对于水稻等需水量大的农作物不具有优势,应适当减少其种植面积;大豆及和薯类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应培育品牌、提高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播种结构和单位面积产量变化趋势3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变化趋势。依据比较优势理论,以改进后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2000~2006年的相关数据,测定了河南省各地市主要粮食作物(包括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稻谷和薯类)的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中,只有小麦和玉米具有比较优势,稻谷、谷子、大豆和薯类都不具有规模优势;小麦、谷子、薯类具有明显效率优势,稻谷、玉米、大豆具有较弱效率优势;小麦、玉米具有综合优势,稻谷、谷子、大豆、薯类不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结合当前河南省具体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所面临的形式,并提出了调整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1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大量装备了水田机械,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 长期以来,黑龙江垦区种植业一直以小麦、大豆和玉米及杂粮等旱作农业为主,到1985年水稻面积只有2.5万hm2.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主要作物品种种植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黑龙江省四大粮食作物大豆、水稻、玉米、小麦的主产区分布及 2003 年主栽品种种植面积,并分析了我省粮食作物主栽品种的发展趋势。大豆,继续扩大高油品种面积,适度发展高蛋白品种;水稻,在稳定目前播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食味品质;玉米,扩大工业用高淀粉、高油品种播种面积;小麦,发展优质强筋品种。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是中国西南边疆粮食生产大省,粮食安全极其重要。依据比较优势原理,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系统分析云南省玉米、水稻、小麦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数据相对于中国平均水平的效率、规模和综合优势指数。结果表明,云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存在比较优势差异,水稻、玉米效率优势明显,但没有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小麦没有效率、规模和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促进垦区种植业结构调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协助哈尔滨动力科技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迪尔公司,于2009年11月11日在北安分局二龙山农场召开了约翰迪尔进口玉米机械收获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总局农机局冯舟站长和北安分局、九三分局、绥化分局、宝泉岭分局等农机局的领导以及各农场场长和农机科长,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年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加工、销售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对进一步提高垦区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拟基于齐齐哈尔管理局的实践,就垦区加快水稻产业链一体化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垦区水稻产业链发展现状1.水稻生产现状。水稻是齐齐哈尔管理局的主要高产稳产粮食作物。近几年来,通过加大水利设施投资和农业低产田改造,开展优质无公害绿色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2018年水稻、玉米、大豆3种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所有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7.99%,其中仅玉米就占了69.59%,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该文通过测算2014—2018年吉林省东、中、西各区域主要农作物的平均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分析玉米、水稻及大豆3种粮食作物在吉林省东、中、西部的比较优势差异,进而提出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县域的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明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可以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我国2006年县(市)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为基本单元,系统分析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生产优势的空间特征明显,效率优势和规模优势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差异。但综合分析发现,水稻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其指数分别达到了1.45、1.30和1.14;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的地区为西北和华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33和1.02;玉米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较高地区为华北和东北地区,优势指数分别为1.43和1.37。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应该走优势互补的道路,依据作物综合比较优势,稳定区域优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深入挖掘后备区域的生产潜力,适当调整劣势粮食作物生产规模,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以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18市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河南省2001-2010年的粮食生产数据,对河南省18个市的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4种主要粮食作物进行比较优势分析,测算出各市主要粮食作物相应的规模、效率和综合优势指数,明确了18市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上的优劣状况,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潜力,提高粮食作物的综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优化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该研究分析了2006—2018年黑龙江省3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综合优势,对不同粮食产区优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综合优势属全国中等水平,但生态区位优势明显,今后应进一步提升质量、增加效益,弥补效率优势的不足;玉米综合优势处于全国中上等水平,尽管在一定时期内需要调减,但从长期发展角度看仍是黑龙江省发展畜牧产业和工业原料加工产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大豆综合比较优势较高,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大豆产业尤其是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目前虽然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在黑龙江省仍具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家粮改政策的实施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通过对黑龙江垦区小麦、大豆、水稻及玉米四大作物的品种和商品粮品质等方面的探讨,分析了垦区粮食生产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调整优化东北三省粮食作物结构,稳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利用偏离-份额法对1982—2015年东北三省水稻、玉米、大豆、小麦和杂粮5种粮食作物的增长结构和竞争力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分解1982—2015年东北三省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单产情况,以明确该区域粮食生产结构与竞争力缺乏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粮食主产区相比,东北三省水稻不具有结构优势,主要原因是单产增长率低于主产区。大豆增长潜力与实际增长存在偏离。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推动下,东北地区大豆播种面积下降快及大豆单产水平低下等因素导致吉林省和辽宁省大豆生产不具备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黑龙江省大豆具有竞争力优势但是缺乏结构优势。近年来,杂粮和小麦的播种面积下降迅速导致东北三省杂粮和小麦生产处于全面劣势。要优化东北三省粮食作物结构,应该加快实施水稻良种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引进优质专、特用玉米品种;划定"大豆生产特区",建立健全大豆良种繁育体系;加大对杂粮作物的科研投入并建立标准化的杂粮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0.
霍灵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9119-9120,9155
介绍了吉林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概况,基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吉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在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效率上与全国相比并无显著优势,但玉米、高梁、大豆等作物同全国相比具有规模优势。针对这一结论,对优化吉林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及未来粮食增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