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萨裸裂尻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形体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22.42±0.56) g的拉萨裸裂尻鱼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40%、45%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终末体重(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饲料系数(FCR)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FW、WGR、SGR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PER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组达到最大,显著高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5%组外的其他各组(P 0.05)。FCR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时最低,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通过二次曲线方程回归分析,WGR、SGR和FCR最优时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4.01%、34.09%和35.31%。2)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和肠体比(VI)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取得最小值。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的VSI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的HSI、VI显著低于除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40%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3)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拉萨裸裂尻鱼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0%、25%组(P0.05);粗脂肪含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组达到最低,显著低于饲料蛋白质水平为20%、25%、30%组(P0.05)。由此可见,适量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提高鱼体生长速度,增加鱼体可食用部分比例,提高肌肉粗蛋白质含量,降低肌肉粗脂肪含量;但饲料蛋白质水平过高,会降饲料利用率,增加饲料成本。在本试验条件下,拉萨裸裂尻鱼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4.01%~35.31%。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探讨高温季节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计5个组,分别为饥饿0、5、10、15、20 d后再补偿摄食3周,依次标记为S0(对照)、S5、S10、S15、S20组。选择初始均重为(22.03±0.04)g的团头鲂幼鱼270尾,随机分入这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8尾。结果显示:1)S10组试验鱼末体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达到最高,且补偿摄食期间其日摄食量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团头鲂幼鱼补偿生长是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共同实现的。2)S5、S10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S20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说明饥饿时间过长鱼体肝脏受到一定程度损伤;血清中其他生化指标如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补偿摄食后,S15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S20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除S5组外)(P0.05),说明饥饿时间过长在补偿摄食后鱼体内蛋白质消化能力增强。4)各饥饿后补偿摄食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除S5、S20组外)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20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饥饿后补偿摄食组(P0.05),说明饥饿时间过长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恢复有所影响。由此可见,在本试验中,高温季节团头鲂幼鱼饥饿10 d后补偿摄食3周,补偿生长效果达到最佳,鱼体免疫与抗氧化能力也得到一定增强。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裸鲤幼鱼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旨在确定青海湖裸鲤幼鱼蛋白质需要量(初始体重为:16.43g),以实用饲料配方为基础,设计7个蛋白质水平(31%、33%、35%、37%、39%、41%和43%)的试验饲料,每组饲料投喂3个重复。养殖过程在循环水系统中进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青海湖裸鲤幼鱼特定生长率呈现先显著上升(P0.05)后平稳的趋势(P0.05),饲料系数呈现下降趋势,但各处理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青海湖裸鲤幼鱼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及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P0.05),而血清尿素氮含量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降低(P0.05)。根据特定生长率结果,由折线模型拟合得出青海湖裸鲤幼鱼蛋白质需要量为37.67%。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粉替代鱼粉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浆生化指标和组织结构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5.2 g的鲈鱼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6组试验鱼分别投喂以黑水虻幼虫粉替代基础饲料(含28.00%的鱼粉,鱼粉中粗蛋白质含量为67.50%)中0(G0,作为对照)、10%(G10)、20%(G20)、30%(G30)、40%(G40)、50%(G50)鱼粉的6种等氮(粗蛋白质含量为39.9%)等能(总能为17.9 MJ/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粉替代不同比例的鱼粉对鲈鱼幼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以及存活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各组鲈鱼幼鱼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G50组的脏体比和肝体比显著高于G0组(P0.05)。全鱼粗蛋白质、粗灰分、水分、钙、总磷以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G20~G50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0组(P0.05)。除G20组鲈鱼幼鱼血浆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G0组(P0.05)外,其他血浆生化指标各替代组(G10~G50组)与G0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替代比例的增加,肝脏组织出现胞浆疏松、溶解或空泡状,部分或较多胞核消失;各替代组的肠道绒毛长度均低于G0组,且G0组与G10和G40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除G20组外,其他替代组的肌层厚度与G0组相比均出现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黑水虻幼虫粉替代基础饲料中50%的鱼粉(黑水虻幼虫粉在基础饲料中的添加量为27.8%,占饲料蛋白质的23.7%)对鲈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高替代比例会使鱼体脂肪沉积增加,肝脏组织出现病变,肠道结构发育受损。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幼鱼对高能低氮饲料的适应性,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P35)、40%(P40)、45%(P45),脂肪水平分别为9%(L9)、12%(L12)、15%(L15),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依次标记为P35L9、P35L12、P35L15、P40L9、P40L12、P40L15、P45L9、P45L12、P45L15。选取初始平均体重为27.09 g的云纹石斑鱼幼鱼810尾,随机分为9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喂9周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肌肉营养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云纹石斑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且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以P40L12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为184.59%和1.49%/d;饲料系数、摄食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饲料蛋白质与脂肪水平对其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各组试验鱼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2)饲料脂肪水平对肌肉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最高值出现在L15组;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肌肉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L15组活性最高(121.98 U/L),与L9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P45组出现最高值(89.79 U/L);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和饲料脂肪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但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血清中尿素氮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P35组尿素氮含量为1.97 mmol/L,显著高于其他蛋白质水平组(P0.05);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和脂肪水平为12%时云纹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效果最好,饲料的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评估龙须菜替代饲料中的菜粕对异育银鲫幼鱼消化吸收、免疫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确定龙须菜的适宜替代范围。选取健康且规格一致的异育银鲫幼鱼45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以不含龙须菜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饲料,以3%(D1)、6%(D2)、9%(D3)、12%(D4)、15%(D5)龙须菜替代菜粕配制成的饲料为试验饲料饲喂试验鱼8周,所有饲料等蛋等脂,试验结束时测定各组异育银鲫消化吸收、免疫及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投喂龙须菜饲料各组异育银鲫肝脏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D1组异育银鲫前肠碱性磷酸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D1和D2组异育银鲫前肠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D5组异育银鲫前肠脂肪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D1~D3组异育银鲫肾脏酸性磷酸酶活性、D2~D5组异育银鲫血清溶菌酶活性及D2、D3组异育银鲫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和前肠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P0.05),而D5组异育银鲫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3%~6%的龙须菜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异育银鲫消化吸收与免疫性能,当龙须菜替代水平达15%时,会对鱼体消化吸收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团头鲂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试验选用初始均重为(1.007±0.004)g的团头鲂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天分别投喂1、2、3、4、5和6次),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循环流水控温养殖系统中饲养10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指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血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与每天投喂1、2、6次相比,每天投喂5次能够显著提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P0.05);与每天投喂2、6次相比,每天投喂1和5次可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2)与每天投喂1、3次相比,每天投喂4次能够显著降低鱼体肌肉中水分含量(P0.05);与每天投喂1、2、3次相比,每天投喂5次可显著提高鱼体肌肉中粗脂肪含量(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血浆总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以每天投喂5次时最高,且此时血浆葡萄糖含量最低。根据本试验结果得出,在循环流水水控温养殖方式下,投喂频率为每天5次时团头鲂幼鱼可获得快速、健康的生长,且依然可保持鱼体肌肉品质,因此建议团头鲂幼鱼养殖的投喂频率为每天5次。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牛磺酸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和体成分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牛磺酸水平分别为0(D1)、0.5%(D2)、1.0%(D3)和1.5%(D4)的试验饲料。将初始体重为(13.85±0.25)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水族箱(体积为120 L),每箱放养25尾。试验鱼每天投喂饲料2次至表观饱食,养殖周期84d,分别在饲喂的第28、56和84天称重、取样。试验第1~28天为第1个生长阶段,第29~56天为第2个生长阶段,第57~84天为第3个生长阶段。结果表明:在每个生长阶段下,牛磺酸添加组(D2、D3和D4组)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牛磺酸组(D1组)(P0.05),且D3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牛磺酸添加组(第3个生长阶段的D4组除外)(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第1个生长阶段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第2个和第3个生长阶段(P0.05)。在饲喂至第28、56和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肥满度则与未添加牛磺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同一饲料牛磺酸水平下,饲喂至第56和84天时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低于饲喂至第28天时(P0.05)。饲喂至第84天时,各牛磺酸添加组鱼体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未添加牛磺酸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维持一定水平的牛磺酸有利于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饲料牛磺酸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其生长。饲料中添加牛磺酸降低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脂沉积而增加体蛋白质沉积。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到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饲料的适宜牛磺酸水平分别为1.20%(第1个生长阶段)、1.08%(第2个生长阶段)、1.00%(第3个生长阶段)。斜带石斑鱼幼鱼对牛磺酸的需要量随鱼龄的增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4.36±0.21)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试验组饥饿14 d后恢复饱食投喂28 d,2组试验鱼都暴露于5.7 mg/L总氨氮中。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体质量、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尿酸含量,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再恢复投喂28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终末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尿酸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呼吸爆发、血清总补体含量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饥饿会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及健康造成抑制;饥饿后再投喂,黄颡鱼幼鱼表现出部分生长补偿,血液恶化、抗氧化酶活性和免疫抑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究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高筋粉为糖源,鱼油、豆油和磷脂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以南极磷虾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10%、20%、30%、40%、5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和R50),饲喂初始体重为(38.16±0.11)g的圆斑星鲽幼鱼5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30尾鱼。结果表明:1)R30、R40组圆斑星鲽幼鱼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R50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水平对圆斑星鲽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2)R10和R3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以及肝脏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R40、R50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R40组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R50组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显著提高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溶菌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综合来看,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以提高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并对鱼体的肝脏功能和蛋白质代谢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研究烁生肽@(SourceR peptide,SP)替代日粮中鱼粉对黄颡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效率、体组成成分以及脂肪和蛋白质保留效率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体重3~4 g的黄颡鱼幼鱼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基础日粮中用烁生肽R等氮替代日粮中0%(DO)、25%(D1)、50%(D2)、75%(D3)、100%(D4)的鱼粉,配制成5组等氮等能日粮.每组随机分配1种日粮,每天按体重的3%~5%投饲率分别在09:00和16:00两次投喂,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D1组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2、D0、D3、D4组依次降低;脂肪保留效率以D1、D2、DO、D3、D4的顺序逐渐降低,其中D3、D4组显著低于D1组(P<0.05);D1组蛋白质保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O、D2、D3、D4组依次降低,D3、D4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烁生肽R替代鱼粉对黄颡鱼内脏比、肝体比、体蛋白质含量、体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各组鱼体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性不同.由结果可知,烁生肽@替代适宜比例(25%、50%)鱼粉可以促进黄颡鱼幼鱼生长,并提高饲料、蛋白质效率,降低饲料成本.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不同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饲料对拉氏幼鱼生长、体成分和免疫力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质源,以豆油为脂肪源,配制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3%、28%、33%、38%,脂肪水平分别为5%、8%、11%的12种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均重为(27.60±0.13)g的拉氏幼鱼。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试验鱼,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氏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系数(FCR)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对拉氏幼鱼的PER和FCR有显著影响(P0.05),但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各生长性能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3%和28%蛋白质组的W GR和SGR显著高于33%和38%蛋白质组(P0.05),8%脂肪组的FCR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与5%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蛋白质水平为28%时达到最高值,而全鱼水分含量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但8%和11%脂肪组差异不显著(P0.05)。嗜水气单胞菌攻毒48 h后,低、中蛋白质组(23%和28%蛋白质组)的存活率高于高蛋白质组(33%和38%蛋白质组),低脂肪组(5%脂肪组)的存活率高于其他2个脂肪组(8%和11%组)。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出,拉氏幼鱼饲料的适宜蛋能比为23.67~26.03 mg/k J,蛋白质水平为23%~28%,脂肪水平为5%~8%。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萨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youughusbaudi)幼鱼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择健康、大小均匀、已驯化完全、体重(22.42±0.56) g的拉萨裸裂尻鱼幼鱼54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试验鱼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20%、25%、30%、35%、40%、45%的等脂等能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 30%、35%蛋白质水平组的体重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拉萨裸裂尻鱼幼鱼的血清和肝脏的免疫和抗氧化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血清溶菌酶(LSZ)、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以及肝脏ACP、AKP、SOD、CAT活性均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肝脏丙二醛(MDA)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中,血清或肝脏免疫酶LZM、ACP、AKP活性和抗氧化酶CAT、SOD活性及血清IgM含量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0%或35%时最高,肝脏MDA含量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之后趋于稳定。综合考虑生长、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经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出,(22.42±0.56) g拉萨裸裂尻鱼幼鱼人工配合饲料的适宜蛋白质水平为30.43%~33.88%。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亚东鲑幼鱼阶段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及食物转化率的变化,探讨其补偿机制。控制水温为14~16℃,溶氧6.5~8.5 mg/L,在长方形平列槽中对平均体质量(5.48±0.46)g的亚东鲑幼鱼进行饥饿0,7,14,21,28 d,之后进行再投喂试验,试验为期49 d。结果表明:鱼苗存活率为98.5%;增重率Ⅰ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特定生长率Ⅱ组和Ⅲ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Ⅰ组、Ⅳ组和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摄食率Ⅰ组、Ⅱ组和Ⅴ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Ⅲ组和Ⅳ组(P0.05);饲料转化率Ⅲ组最高,为53.67%±1.29%,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知,饥饿7 d组、14 d组和21 d组体质量均低于对照组,属于部分补偿生长类型,幼鱼饥饿后,通过提高摄食率和降低标准代谢共同来实现部分补偿生长的能力;而饥饿Ⅴ组,即28 d组体质量出现负增长,属于不能补偿生长类型,可能原因是饥饿时间过长,恢复投喂时间过短所致。  相似文献   

15.
采用配方相同的膨化饲料和硬颗粒饲料饲养鲤鱼[初均重(55.44±0.09)g],日投喂率分别为2%、3%、4%,每天投喂6次。实验结果表明,投喂膨化饲料的鲤鱼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较投喂硬颗粒饲料的显著增加(P<0.05),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膨化饲料的鲤鱼全鱼鱼体的粗蛋白、粗灰分和水分含量较投喂颗粒饲料的显著降低(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P<0.05)。投喂膨化饲料组鲤鱼的蛋白质消化率、干物质消化率较投喂颗粒饲料显著增加(P<0.05),能量消化率极显著增加(P<0.01)。投喂率对鲤鱼的全鱼鱼体成分、营养成分生物利用率没有影响。4%投喂率鲤鱼的特定生长率较2%、3%都显著增加(P<0.05)。加工工艺和投喂率二者的交叉作用对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有显著影响(P<0.05)。鲤鱼在每天投喂6次时的最佳投喂模式是日投喂4%的膨化饲料。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江蓠、浒苔、藻渣和菌渣替代饲料中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体组成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共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首先配制含60%鱼粉的基础饲料(鱼粉组,作为对照组),然后分别将10%的江蓠、浒苔、藻渣、菌渣与植物蛋白质(谷朊粉、玉米蛋白粉和豆粕)配合后替代基础饲料中35%的鱼粉,投喂初始体重为(16.00±0.11)g的大菱鲆幼鱼77 d。结果表明:1)江蓠、藻渣和菌渣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浒苔组则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江蓠和鱼粉组的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二者均显著高于浒苔、藻渣、菌渣组(P0.05);鱼粉组的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浒苔、藻渣、菌渣组(P0.05),与江蓠组无显著差异(P0.05)。2)江蓠、浒苔组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藻渣、菌渣组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江蓠、浒苔、藻渣和菌渣组肌肉中组氨酸和牛磺酸含量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浒苔和藻渣组肌肉中赖氨酸含量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各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和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鱼粉组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江蓠和菌渣组(P0.05),与浒苔和藻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3)菌渣组的前肠和中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藻渣组的前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各组前肠和中肠微绒毛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将10%江蓠、藻渣和菌渣与植物蛋白质配合后替代饲料中35%的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并且藻渣和菌渣对大菱鲆幼鱼的肠道组织结构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脂肪酸组成以及脂肪沉积的影响。以菜籽油分别替代0、33.3%、66.7%和100.0%的鱼油,配制4种等氮等脂实用饲料。选择初始体重为(5.89±0.02)g的大菱鲆幼鱼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每种饲料随机投喂1组试验鱼,养殖周期为92 d。结果表明:1)随菜籽油替代水平的升高,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有下降的趋势,而肝体比则有升高的趋势,其中全菜籽油组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全鱼油组(P0.05),肝体比则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饲料效率、摄食率和表观净蛋白质利用率(P0.05)。2)菜籽油替代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大菱鲆幼鱼的体成分、肌肉脂肪含量以及饲料脂肪表观消化率(P0.05),但显著影响了大菱鲆幼鱼的肝脏脂肪含量(P0.05)。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全鱼油组(P0.05)。3)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全鱼油组,66.7%菜籽油组和全菜籽油组肌肉和肝脏中C18∶2n-6(亚油酸)和α-C18∶3n-3(α-亚麻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C20∶5n-3(EPA)和C22∶6n-3(DHA)含量显著下降(P0.05)。综上可知,从营养品质角度考虑,在大菱鲆幼鱼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水平应低于66.7%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3个组,分别于早上(06:00)、中午(12:00)、傍晚(18:00)3个不同的时间点投喂大菱鲆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8.95±0.13)g],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试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个投喂组间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06:00投喂组与12:00投喂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18:00投喂组(P0.05);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肝脏中IG F-Ⅰ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2:00和18:00投喂组(P0.05),而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脑中IGF-Ⅰ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建议体重8 g左右的大菱鲆幼鱼的投喂时间为06:00。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E在罗非鱼幼鱼饲料中的应用及耐受性.选用400尾大小均匀[平均体重(3.25±0.02)g]、健康的吉富罗非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各组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25、50、250、2 500mg/kg维生素E的试验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维生素E添加量为250mg/kg组的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其他4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成活率要低于其他4组,且差异与50和2 500mg/kg组达到显著水平(P<0.05).维生素E添加量为250mg/kg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维生素E添加量为250 mg/kg组的血清和肝胰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维生素E能提高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过量的维生素E虽能降低罗非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但同时会抑制罗非鱼幼鱼生长.根据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活性及生化指标,确定维生素E对罗非鱼幼鱼56 d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8.50mg/(kg·d).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采用3×3因子设计,通过探讨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生长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确定胭脂鱼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水平。试验设计3个蛋白质水平(35%、40%和45%)和3个脂肪水平(6%、8%和10%),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饲喂平均体重为(16.40±0.02)g的胭脂鱼幼鱼8周。每种试验饲料随机饲喂3个水泥池,每个水泥池放养胭脂鱼幼鱼30尾。结果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二者对上述指标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5%蛋白质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40%和45%蛋白质组(P0.05),而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则相反。6%脂肪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8%和10%脂肪组(P0.05),6%和8%脂肪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10%脂肪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则与饲料系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当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5%提高到40%时,全鱼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脂肪水平越高,全鱼粗脂肪含量越高,全鱼水分含量则相反。饲料中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全鱼缬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谷氨酸、必需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含量(P0.05),饲料中脂肪水平仅显著影响全鱼精氨酸含量(P0.05)。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对胭脂鱼全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仅观察到全鱼饱和脂肪酸中的C14∶0和C18∶0含量有一定的变化。由结果可知,胭脂鱼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和脂肪水平分别为40%和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