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3年10月16日,国家农业财教司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主持的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水稻机械化精准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的子课题—水稻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与机具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验收地点在一师六团六连,面积10 hm^2,按国家标准扣除水分和杂质,3个测算点平均单产965.4 kg/667 m^2。  相似文献   

2.
《种子世界》2009,(10):21-21
2008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科技专项,国家拟投入资金约240亿元人民币主要研究包括水稻、玉米、棉花等农作物。这次“专项”的通过,让一些专家学者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3.
甲申岁尾,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会议传出消息:科学家与农业官员讨论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问题。如果转基因水稻获准推向市场,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国家转基因植物研究与产业化专项--高优势转基因两系水稻杂交新组合的选配课题,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近日有了新时展.  相似文献   

5.
正为进一步提高水稻二化螟抗药性治理技术水平,促进水稻杀虫剂科学安全使用,近日,全国农技中心与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组在江西省南昌市联合举办水稻二化螟抗药性治理技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参加人员广泛。既有来自全国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水稻主产省植保技术推广人员和农药企业技术人员,是一次产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稻基因研究又获两项重大成果中国水稻抗虫基因和规模化转基因水稻育种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由福建省农科院农业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完成的福建省科技重大项目“水稻抗虫基因工程育种研究”和“规模化转基因水稻育种体系关键技术研究”,近日通过了国家“863”专家组的验收。  相似文献   

7.
《种业导刊》2010,(11):38-38
海水不能直接灌溉水稻,这是一个常识。不过,再过一两年,这个定律有望被打破。由杭州市农科院承担、三门县农业局协作的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转OsCYP2基因耐盐水稻新品种培育”项目,已在该县进行田间实验,并于日前接受专家现场考察。  相似文献   

8.
何勇 《种子科技》2017,(9):81-82
为了支撑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根据实践经验,着重对北方水稻的品种选用和本田管理技术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形成一套水稻本田管理专项配套技术,为北方地区优质水稻品种种植区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满足群众食物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开展水稻种植工作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加强对水稻种植技术的重视,全面提升水稻种植水平,增强水稻种植效益。但是在深入研究水稻种植工作后,可以发现影响水稻种植效益的因素较多,需要从多方面调整水稻种植技术,可进一步提升水稻的质量以及产量,有效推动国家农业种植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文章阐述了水稻种植技术的应用关键点,提出了有效的水稻种植技术优化措施,旨在全面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为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王忠华  贾育林  吴殿星  夏英武 《作物学报》2004,30(12):1259-1265
利用已建立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显性分子标记对30个品系和157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一些水稻品种进行分子鉴定,并采用稻瘟病菌菌株ZN57(IC-17)和ZN61(IB-49)人工接种试验进行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系和少数水稻品种含抗病基因Pi-ta,且对稻瘟病菌菌株ZN57和ZN61表现抗病反应。除此之外,利用两对显性分子标记YL1  相似文献   

11.
宜字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四川省宜宾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川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南科联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并由宜宾市农科所控股组建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公司业主宜宾市农科所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超级优质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课题。选育开发的宜香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已申请品种权保护的宜香品种达10余个,成为我国杂交稻育种大户。以宜香1577为代表的宜香系列品种,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国审稻新品种"中科804"现场会在黑龙江五常市举行。中科804和中科发系列水稻新品种有效克服了东北地区水稻主栽品种稻瘟病抗性差、抗倒伏能力弱、稻谷出米率低、品种退化等问题,实现高产、抗稻瘟病、抗倒伏、品质优良等多个优良性状的聚合,这是在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项目支持下产生的重要成果,对引领我国品种升级换代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稻等基因导入系构建与分子技术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参与全球水稻分子育种计划研究”项目的实施效果:从23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一批优良利质资源,选育了基于22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等基因导入系约6万余份,建立了节水抗旱、氮磷高效种质资源的鉴定设施与评价方法,发展了大规模、高通量、低成本的基因鉴定与分子标记技术。形成了一条较为成熟的基于等基因导入系的水稻有利基因发掘、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的技术体系。育成了一批高产稳产优质节水抗旱的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14.
水稻种质资源包括栽培稻、野生稻及育种材料等各种类型,是水稻新品种选育、生物技术研究以及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中国具有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但其利用率却不高,原因之一就在于传统方法不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研究评价。理想的分子标记具有稳定性高、重复性好、检测简单快速和共显性遗传等优点。本文综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品种DNA指纹库的构建及分子育种材料遗传基础的拓展等方面的作用,旨在为更充分的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水稻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回顾了国内外早期关于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的关键突破,简要概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和分类,统计了近50年来我国育成审定的各类不育系及对应的杂交种数量,认为水稻亚种内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遭遇“天花板”效应,指出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即籼粳交杂交种是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赛道。籼粳交杂交种基于母本的不同有“粳母籼父”和“籼母粳父”两种模式,“三系法”BT型“粳母籼父”模式已由宁波市农业科学院率先突破,“籼母粳父”模式及其他“粳母籼父”模式基本上属于空白,是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赛道。  相似文献   

16.
《分子植物育种》2005,3(3):400-400
第一届“全国水稻突变体、功能基因组与生物技术育种”研讨会于2005年3月31日在我国著名的南繁育种基地三亚市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遗传学会、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和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海南省农作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协办,  相似文献   

17.
水稻耐冷QTL定位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胁迫是水稻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可发生在水稻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探明水稻耐冷性分子遗传基础,开展水稻耐冷分子育种是解决水稻低温冷害最有效的方法。本文收集了国内外已发表的56篇文献的256个水稻耐冷QTL的定位信息,并把其中44篇文献的192个耐冷QTL整合定位在一个分子图谱上,进而比较不同研究在同一发育时期和不同发育时期鉴定的耐冷QTL的染色体位置关系。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稻耐冷性在同一发育时期可受多个QTL控制;在不同发育时期分别受不同的QTL控制;然而,不同发育时期亦有共同的耐冷QTL。根据比较分析,探讨了今后水稻耐冷遗传研究和分子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产业经济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及水稻生产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因稻谷结构性过剩、市场粮价低迷而出现的忽视水稻生产的倾向。提出了“水稻产业经济”概念,并对其属性、内涵、要素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确立了发展“水稻产业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应采取的“区域化布局”等一系列战略措施,对促进水稻产业的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技术是“九五”期间被国家科委和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的农业增产措施。水稻免盘旱育抛秧是云南省麻栗坡县的科技人员在水稻旱育稀植浅插技术和塑盘育秧抛秧的基础上,经过试验、示范获得成功的一项水稻栽培新技术。该项技术的实质就是不需塑料软盘,直接利用肥床旱育秧,单株拔秧,秧苗根系带土直接抛秧。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低温寒害作为主要非生物胁迫,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对水稻的各个生长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研究水稻耐低温的分子机制,培育高产优质的耐寒品种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揭示水稻耐低温分子机制,本研究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水稻低温信号途径研究方面的研究进展,发现在水稻的种子萌发期、幼苗期及孕穗期均克隆了若干个重要的耐低温基因,并初步解析了其基因功能和分子机制。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及信号通路研究仍存在不足。今后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发掘更多水稻耐寒基因及其作用机制,并鉴定重要的SNP位点,以期为水稻分子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