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沿海丘陵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生产力和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在马尾松林采伐迹地上开展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 (1∶1和 1∶2 )和马尾松纯林对比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马占相思 1∶1和 1∶2混交林生长快于马尾松纯林 ,经方差分析 ,混交林与纯林之间马尾松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马尾松马占相思 1∶1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 1∶2混交林 ,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马尾松纯林 ,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出干 >枝 >叶 >根 >根桩 ,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生物量 ;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 ,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均高于纯林林地土壤 ;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混交林生长及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马尾松杜英混交林、马尾松闽粤栲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生长状况、林分植被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杜英、闽粤栲混交后,树高、胸径生长量增加明显,蓄积量增大;马尾松混交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都增多,生物多样性比马尾松纯林丰富;马尾松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得到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3.
对马尾松与4种阔叶树种混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与枫香、黄檀、麻栎混交后,促进马尾松生长效果显著,混交林中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都显著大于纯林,林分生产力高,结构稳定。而马尾松与马褂木行状混交林郁闭后,马尾松的生长受抑,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都低与其纯林,林分分化严重,稳定性差。  相似文献   

4.
福建柏混交林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30年生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与福建柏纯林生长量、林下植被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比较分析,进行福建柏不同林分类型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柏马尾松混交林和福建柏火力楠混交林中福建柏与福建柏纯林相比,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14.6%、13.9%、46.9%和19.2%、11.1%、45.9%,林分总蓄积量增加了70.4%和57.9%,而且生长量和蓄积量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混交林和纯林植物多样性指数接近。混交林土壤比纯林土壤疏松透气,持水性强,肥力高。  相似文献   

5.
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生长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林书荣 《福建林业科技》2007,34(3):100-102,121
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试验结果表明: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后,促进了林木的生长,混交林无论是树高还是胸径,生长量都大于马尾松纯林和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6.
高产脂马尾松半同胞子代20年生测定林产脂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20年生高产脂马尾松半同胞家系子代林为材料进行产脂力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半同胞家系间树高和产脂力均具显著差异;树高、胸径、产脂量和产脂力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产脂力与温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及降雨量呈负相关,但均未达显著水平,可见马尾松产脂力受温度、降雨量与相对湿度3个气候因子的影响较小。采用双刀法采脂可明显提高产脂力。兼顾产脂力和生长量选出16个优良家系及22株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7.
选取同样立地条件和管理措施下30年生湿地松与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对其林木生长、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林分密度与管理措施下,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显著提高了湿地松的胸径、树高、材积和单株生物量(P<0.05),混交林中杉木的胸径、树高、材积和单株生物量虽比纯林有所提高,但其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混交林的林分生物量高于纯林,林下草本生物量和凋落物现存量也显著高于纯林(P<0.05).  相似文献   

8.
以杉木纯林为对照,对同林龄楠木+杉木、鹅掌楸+杉木混交林的生长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造林9年后,鹅掌楸的胸径、树高和材积均高于楠木,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差异不大,但胸径和材积显著小于纯林;2种混交林的经济产出均高于纯林,但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春榆初植密度、施肥及混交造林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初植密度对春榆幼林树高和胸径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施肥处理对春榆幼林在胸径方面显著高于对照,而树高差异不显著;春榆与落叶松混交林在树高方面显著高于纯林,而胸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探究贵州省黎平县典型马尾松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为该地区混交林经营及改造提供理论依据。以黎平县马尾松混交林中的马尾松为研究对象,根据混交树种及混交比例将研究区典型马尾松混交林划分为7种林分类型,分别是马尾松占40%(类型A)、50%(类型B)、70%(类型C)的与多种阔叶混交的针阔混交林,马尾松占30%(类型D)、50%(类型E)、70%(类型F)的与杉木混交的针叶混交林以及马尾松纯林(类型G),采用角尺度、胸径大小比数、树高大小比数、混交度和空间结构综合评价指标,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中:1)7种林分类型中,马尾松均为轻度聚集分布状态,趋向于随机分布格局;2)类型F中,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处于中庸状态,其余类型中,马尾松的树高、胸径均处于亚优势状态;3)马尾松混交林的树种混交程度较高,通常在中度混交强度以上,而马尾松纯林处于弱度混交,接近于零度混交;4)林分综合评价排序为类型A>类型D>类型E>类型B>类型F>类型C>类型G;5)典型马尾松混交林中,马尾松的角尺度、胸径大小比数、树高大小比数之间无明显差异性,其空间结构的差异主要...  相似文献   

11.
谈森林采运作业与森林生态保护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论述了采运作业给森林环境造成的一些负面影响 ,按照生态采伐的观点结合伐区生产实际状况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江西省林林公园概况,分析目前建设森林公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森林旅游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森林工程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森林工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木材采伐工程、迹地更新造林工程、抚育采伐工程、低效林改造工程、林内路桥工程和装备系统工程。策划和实施森林工程时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森林工程活动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置于首要位置,二是森林工程工艺系统要与作业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持一致。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及其生态过程决定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所以森林工程实施时,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保护要着眼于群落结构的连续性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要着眼于目的树种、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和生境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环境保护要着眼于水土流失、土壤和地质性灾害。  相似文献   

14.
退耕还林与森林经营管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总结退耕还林工程具有建设任务重、政策性强、参与部门多、操作复杂、涉及面广5个显著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管理过程中与森林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规划布局、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林权证发放、抚育管护、采伐利用、效益监测、档案管理8个环节,提出了加强基础数据工作,完善检查验收方法,开发和推广应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采伐利用政策和技术4条提高退耕还林经营管理水平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森林认证助推世界私有林及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世界上绝大部分森林是私有林, 而随着我国集体林权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 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迅速。森林认证对促进世界私有林和我国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和可持续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分析世界私有林和我国非公有制林业认证发展现状、模式和作用的基础上, 对如何推动我国非公有制林业认证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森林价值、效益的概念,相互关系,各类不同森林的价值、效益概述及森林价值最大化之森林经营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谭俊  仲莉娜 《森林工程》1995,11(1):8-12
文内给出了国内外对森林发展与自然保护,森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问题的各种观点,指出了这些观点的片面与不足,运用唯物辨证法的哲学原理对森林采运与森林生态的证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为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兼顾森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韩微 《森林工程》2005,21(6):7-8
从森林旅游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区分入手,指出了森林生态旅游与森林旅游的本质区别,在分析森林旅游不可持续的基础上,强调了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构建可持续森林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林业传统与林业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两分法,将中国林业传统分为保护森林、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传统和破坏森林、大量消耗林木的传统。前者是以对动、植物的图腾崇拜为开端;后者是以火的使用为开端。在两种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中,产生了丰富多彩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业文化,包括各类树木及竹文化、花卉文化、园林文化和岩栖山居与森林游乐文化等。  相似文献   

20.
论森林公园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森林旅游发展的状况和工作中的体会,论述森林公园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指出开发是为了保护,保护可以促进开发。从森林生态环境、森林物种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森林公园开发与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