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帝林区红脂大小蠹生物学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7):1011-1014
1999年在关帝林区发现部分油松林受到红脂大小蠹的侵害,2000年开始设立多个防治观察期样地,对红脂大小蠹的发生与油松受害株率进行调查和监测。多年数据表明,红脂大小蠹在关帝林区每年发生一代,世代重叠,主要为害油松纯林。有虫株率平均8%,最高达85%;油松死亡率平均为6%,最高达38%。成虫一年在林间主要扬飞2次,第1次在4—6月;第2次在8—9月。林分健康状况越差的油松林地受红脂大小蠹的为害越严重;树龄越大的油松林越容易受到红脂大小蠹的侵害;阳坡林地受害较重;林缘比林内更易受红脂大小蠹攻击;郁闭度低的林分比高的林分受害严重。  相似文献   

2.
以油松人工林样地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油松人工林胸径—冠幅模型、胸径生长模型,对黄龙山林区油松人工林进行模拟抚育与预测。结果表明:(1)模拟抚育后,林分平均胸径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种群密度大于4 000株/hm2的样地和2 000~4 000株/hm2的样地抚育后平均胸径相似。(2)种群密度在2 000株/hm2以下的林分在抚育后第6 a可再次进行抚育。(3)种群密度在2 000株/hm2以上的林分在抚育后第9 a可再次进行抚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灵空山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油松的受害情况,探讨红脂大小蠹发生危害程度与坡向、坡位、林分组成、林龄、是否割脂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坡向、坡位、林分组成、林龄、割脂对红脂大小蠹的危害均有显著影响;且以阳坡重于阴坡,坡下重于坡上,林缘重于林内,纯林重于混交林,成熟林重于幼龄林,割脂重于未割脂。  相似文献   

4.
浅山区油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林分生态条件,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林分效益,对12年生的油松纯林进行了改造试验。选择刺槐、柠条、山杏等阔叶树种,在间隔2m宽的皆伐带上造林,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03%~0.73%,有虫株率降低60%,虫口密度降低70%,林分虫害明显减弱,十年后该林分比油松纯林相对湿度、树高、胸径生长量比对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经营措施对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改造模式和经营措施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为合理经营森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等林分结构参数,对甘肃小陇山全面清理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1)、油松(模式2)和日本落叶松(模式3)以及带状割灌改造华山松(模式4)、油松(模式5)5种灌木林地改造模式林分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模式1~5林分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459,0.431,0.388,0.514和0.472,抚育间伐对降低全面割灌造林林分林木个体分布的均匀性有一定作用,带状割灌造林能够减少均匀性而增加随机性,使林分更接近自然;模式1~5林分的平均混交度为0.347,0.291,0.291,0.323和0.324,属于弱度混交与中度混交的过渡类型。带状割灌造林和抚育间伐不仅均有利于提高林分的混交程度,而且还均能影响林分的直径分布结构,灌木林地改造后,其林分直径结构并未表现出纯林的直径结构特征;抚育间伐能对林木个体的大小分化程度产生深刻的影响,带状割灌造林能有效地改善林分的大小分化程度。【结论】带状割灌造林模式较全面清理割灌造林模式更有利于林分结构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6.
辽西油松纯林林分改造效益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辽西地区大面积油松纯林的松毛虫危害严重、水土保持功能差、生态和经济效益低的现状 ,自 1982年起 ,在辽西地区通过采用带状皆伐后栽植阔叶树方法对油松纯林进行了更新改造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油松纯林改造成针阔混交林近 2 0年后 ,林分的小气候逐渐向良性转变 ,相对湿度提高 2 0 %~ 5 7%,气温降低 0 4~ 1 9℃ ,松毛虫虫口密度降低了 2~ 2 0头 株 ;同时水土保持功能增加 ,油松树高增加 16 8%,胸径增长 2 2 94%;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 ,每公顷利润平均增加了 2 1倍 .因此 ,油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是根治松毛虫危害 ,提高林分生态功能 ,增加林分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应进行大面积推广 .  相似文献   

7.
红脂大小蠹的危害与林分生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掌握红脂大小蠢在陕西的危害规律,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在陕西黄龙林区设立20 m×30 m的样地81块,调查分析了红脂大小蠢的危害与林分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虫在陕两黄龙林区主要 为害胸径为15~32 cm油松。其中油松纯林的受害重于混交林,海拔1 270~1 420 m范围内的油松最易被害, 坡度较平缓林分中的油松被害亦较重;在山坡林中,下坡位和林缘的危害最重、上坡位次之、山脊和中坡处的 最轻,半阴坡及阴坡危害重。其原因可能与该虫的习性及对林分的湿度要求相对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杨树桑天牛的虫情调查及其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兴天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9):158-160
2008年4月对合肥市大杨镇杨树林桑天牛的抽样调查,查明现阶段该林分桑天牛的总体虫株率为26.25%,其中林缘虫株率为26.90%,林内虫株率为25.70%;桑天牛总体虫口密度为0.6931头/株,其中林缘和林内虫口密度分别为0.72头/株和0.67头/株。该区桑天牛的危害程度为严重。采用不同方法测定桑天牛的空间分布型,结果均为聚集分布。提出桑天牛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抽样调查黑龙江省伊春地区上甘岭林业局2013年度阔叶红松混交林遭受松梢象甲危害的24个林班、59个小班内177块样地的立地和林分因子、受灾情况等,计算有虫株率、虫口密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阔叶红松混交林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对松梢象甲发生及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甘岭林业局阔叶红松混交林中,南坡受松梢象甲的危害较北坡严重,南坡虫害发生数是北坡的189.80%,占总有虫样方的52.54%,为主要受灾区域;将受灾样地的有虫株率与郁闭度值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y=–12.689x~2–11.713x+27.843,R~2=0.666 4;将受灾样地的有虫株率与Simpson指数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y=0.001 3x~2–0.060 4x+1.084 1,R~2=0.720 8;随着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和郁闭度的增加,有虫株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松梢象甲虫口密度与受灾林地的乔木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新松叶蜂在蓝田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油松针叶内越冬。采用烟剂、喷粉和喷油烟防治,使有虫株率由95%下降到14%以下,单株虫口减退率达95%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公司在千岛湖区2.25万hm~2荒山迹地封山育林30年管护技术的研究总结。由于实施了及时建立管护机构,搞好规划设计,全面封山管护,适时抚育改造和建立森林防火体系等5项配套的管护技术,千岛湖区的封山育林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通过系统抽样面积为0.06hm~2的458个正方形固定样地以及177株解析木、840株测高样木的调研,经统计分析得出姥山界首等16个林场现有天然次生林总蓄积1351563m~3,年总生长率8.07%,天然次生林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87.057m~3/hm~2,比浙江省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31.050m~3/hm~2高出1.80倍。这表明新安江水库库区周围的水热条件优越,封山育林管护技术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3.
次生林改造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淳安县新安江开发公司所属16个林场35168hm~2,28年来以封山育林为主,人工造林为辅,恢复了森林,森林覆盖率由1963年的23.8%提高到66.2%。从1970年起,在龙川渔林场开展了次生林改造,面积207.6hm~2,与此同时,进行对比试验。1985、1988年实测结果表明:形成了3个混交类型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类型,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改善了生态条件,增加了中间收入,为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增添了新的景观。  相似文献   

14.
千岛湖地区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效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经采用面上样地调查和设置迳流观测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定量评估千岛湖地区封山育林水源涵养效益。结果表明:1.有林地比无林地年有效持水量大30%,20年累计10亿m~3,起到削减洪峰及调节水源的巨大作用。2.有林地比开垦地地表迳流系数小53%,输沙率减少99.1%,起到明显的保持水土作用,减缓水库淤积,延长水库使用年限。3.封山育林提高了水库水质的纯洁度和透明度,防止水库污染,提高了千岛湖的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黔中地区马尾松次生林定向经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次生林的经营水平,采用各类临时样地调查和设置试验林固定样地进行长期观测相结合,以及调查分析马尾松次生林现有经营管理措施等方法,在根据森林分类经营原则划分生态公益林和商品用材林的基础上,针对防护林、建筑用材林和纤维刨花板原料林等不同经营目标,初步提出贵州省都匀地区马尾松次生林定向经营的配套技术措施。这些技术措施主要包括:经营马尾松次生林要坚持严格封山,加强护林防火.保留母树15~30株·hm^-2,更新后第2年及时间苗,保留密度为3000—5000株·hm^-2。如经营生态公益林,在林下或林窗补植阔叶树苗木,可不进行幼林抚育、幼林及中龄林间伐和林地施肥。如经营商品用材林,林中空地补植马尾松苗木,连续2~3a每年进行1次幼林抚育,林龄7a时进行强度为30%~50%的幼林间伐,林龄13—14a时进行强度为20%-40%的中龄林间伐,同时进行中龄林施肥,施过磷酸钙1000—1500g·株^-1,尿素150—300g·株^-1。表4参12  相似文献   

16.
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作用效果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林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及生态学观点,对祟仁、余干两地封山育林控制马尾松毛虫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封山育林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控制松毛虫的技术措施,通过封山育林,改变了松林生态环境和林间小气候,增加了松林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了林木生长,提高了松林的抗虫能力。  相似文献   

17.
龙川林场通过封山育林形成的次生林经有目的地定向改造,形成了3种混交类型:针阔混交类型,落叶、常绿阔叶混交类型和常绿阔叶、针叶混交类型。本文分析了各类型的群体结构和增产幅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吕梁林局下李林场封育林区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封山育林能有效地促进森林植被恢复并保护物种多样性,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植物群落的高度、盖度及物种数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是垂直结构;封山育林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结果也表明,封育后林下的土壤含水量和腐殖质含量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初步研究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次生林经40余年人工诱导形成的红松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趋势,定量地评价了不同恢复措施对其群落结构及动态的影响,探讨了辽东林区退化天然林恢复技术及优化模式。结果表明:不同透光方式(未透光、半透光和全透光)对群落组成结构和径级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即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加,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重要值依次为49.3%、75.8%和100.0%)呈现出逐渐加强的变化规律,而阔叶树种则逐渐下降;未透光林分以中、小径材占优势(94.8%),半透光林分以中径材占优势(88.9%),而全透光林分则以大、中径材占优势(100%)。立地条件(坡位)对群落结构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即沿着自下而上的坡面环境梯度,半透光林分中红松的重要值在中上部坡位呈现增加趋势(61.5%、74.5%和75.8%),阔叶树种呈现出有规律的更替;半透光林分大径材比例呈下降趋势;全透光林分的中径材质量有所下降。半透光林分与全透光林分均呈现出更新层和演替层数量较多,主林层数量较少的分布格局,且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红松阔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