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及叶龄的葡萄叶提取物对葡萄生单轴霉菌游动孢子的影响,选用3个葡萄品种,制备其新叶、老叶的乙醇提取物,测定不同提取物对葡萄生单轴霉菌游动孢子释放、萌发和游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葡萄叶提取物对霜霉病菌的游动孢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新老叶之间差异较小;抗病品种巨峰叶片提取物在浓度为5 mg/m L时对游动孢子释放、萌发的抑制率都能达90%,并能使游动孢子失去游动性;感病品种红乳叶片提取物在浓度为10 mg/m L以上时才能达到上述效果;感病品种美人指叶片提取物在浓度为5 mg/m L时对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可达90%,在浓度为10 mg/m L时才对游动孢子的释放、游动性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由结果可知,抗病品种的葡萄叶提取物的抑制效果要好于感病品种,而同一品种的新叶和老叶之间差异基本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萝卜离体小孢子培养中的胚胎发生及发育途径(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萝卜离体小孢子培养中的胚胎发生及发育途径。[方法]以中国萝卜品种山东花叶心里美为试材,研究其离体小孢子培养中的细胞核分裂特征及发育途径。[结果]离体小孢子培养过程中出现2种细胞核分裂特征的差异:①进行配子体发育的不均等分裂,即分裂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营养核和生殖核,该类小孢子形态与正常发育中双核期的小孢子相同;②进行孢子体发育的均等分裂,即形成2个大小相等的营养核。对小孢子发育进一步进行观察发现,均等分裂的细胞继续发育形成4细胞结构、多细胞团、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及子叶形胚。[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萝卜离体小孢子培养中的胚胎发生及发育途径。[方法]以中国萝卜品种山东花叶心里美为试材,研究其离体小孢子培养中的细胞核分裂特征及发育途径。[结果]离体小孢子培养过程中出现2种细胞核分裂特征的差异:①进行配子体发育的不均等分裂,即分裂形成2个大小不等的营养核和生殖核,该类小孢子形态与正常发育中双核期的小孢子相同;②进行孢子体发育的均等分裂,即形成2个大小相等的营养核。对小孢子发育进一步进行观察发现,均等分裂的细胞继续发育形成四细胞结构、多细胞团、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及子叶形胚。[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萝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大麦不同原位发育时期小孢子直径测量和小孢子活力镜检的结果表明 ,小孢子原位发育过程中小孢子群体存在二态性现象———活力小孢子和衰败小孢子同时存在。对小孢子二态性现象的研究 ,有助于透彻地理解小孢子不同原位发育时期的特点 ,同时为大麦单雄生殖的研究提供帮助。给出的大麦穗子的I L值和小孢子发育时期之间的关系 ,是选择包含某一原位发育时期小孢子的大麦穗子的直观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游离小孢子培养即小孢子在外界胁迫诱导的条件下,从其配子体发育途径转向孢子体发育途径,诱导小孢子胚胎发生的过程。本研究通过对结球甘蓝小孢子胚胎发生的细胞学观察,为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中的可调控性及相关胚胎发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选用3个在游离小孢子培养中胚胎发生响应有差异的甘蓝杂交种,分别采用醋酸洋红、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及荧光素双醋酸酯(FDA)3种染色方法,对甘蓝小孢子体内配子体发育、游离小孢子培养中的胚胎发生过程及细胞死亡现象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小孢子正常发育方向是单核小孢子经历2次不对称核分裂后发育成三核花粉,而单核靠边期小孢子在体外经32.5℃热激胁迫1 d后,小孢子绝大部分死亡,培养3 d后小孢子死亡率达到90%左右。结球甘蓝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途径以B途径为主:第1次分裂为对称分裂,其后2个核进行反复分裂形成多细胞团,依次经历球型胚、心型胚、鱼雷胚,直至子叶胚的形成。除了以上典型B途径外,培养过程中还同时存在多种发育途径:第1次不对称分裂后,生殖核继续分裂即为A-G途径;营养核和生殖核两者同时继续分裂的A-VG途径。结论:甘蓝小孢子在体外经32.5℃热激胁迫1 d后,B途径为其主要孢子体发育途径;热激胁迫迅速诱导了小孢子的死亡。  相似文献   

6.
<正>葡萄病害种类较多,目前已知的有几十种,其中白粉病、白腐病、黑痘病、霜霉病、炭疽病、褐斑病、黑腐病等,对葡萄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一、葡萄白粉病葡萄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为害葡萄的叶片、枝梢及果实。1发病规律病菌的孢子在被害组织和土壤中越冬,第二年借风雨传播,由伤口侵入。在高温多湿或遭暴风雨和雹灾后,容易引起该病大发生。病菌发育最适温度为28-30度,相对温度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7.
芽孢杆菌(Bacillus)发酵滤液对灰霉葡萄孢菌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芽孢杆菌(Bacillus)对灰霉葡萄孢菌的菌丝生长、孢子形成、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对孢子具有一定程度的杀死作用,28℃下LC50是370%。对灰霉葡萄孢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体外合成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当发酵滤液浓度为20%时完全抑制了灰霉葡萄孢菌的PG酶和Cx酶的合成。浓度为40%发酵滤液对灰霉葡萄孢菌在活体外和活体上产生的PG酶和Cx酶的活性抑制率分别是92.7%、95.5%、854%和80.7%。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筛选灰葡萄孢的ATMT突变体库,获得了1株不形成菌核,孢子产量明显减少,对番茄叶片的致病力明显增强的菌株BCt41。通过对该菌株进行PCR、Southern杂交鉴定,证明该菌株为遗传稳定的单拷贝T-DNA插入突变体。通过TAIL-PCR技术获得了T-DNA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与灰葡萄孢数据库比对表明:T-DNA插入位点位于基因BC1G_02176.1的外显子2中。该基因编码区长1 206bp,含1个54bp内含子,编码383个氨基酸,基因功能未知。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灰葡萄孢分生孢子发育、菌核形成及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甜瓜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各发育时期甜瓜小孢子的细胞学特征及其与花器外观形态的关系,以期能根据花器的外观形态确定小孢子的发育阶段,为花药、小孢子培养研究提供细胞学依据。【方法】采集不同蕾长的饱满雄花花蕾,形态学观察后分别进行DAPI和醋酸洋红染色,观察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特征,以确定花粉的发育时期,分析各发育时期甜瓜小孢子的细胞学特征与花器外观形态的关系。【结果】2种染色方法以醋酸洋红染液染色效果较佳;甜瓜小孢子发育经历四分体时期、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和双核期,每个时期形态特征明显;甜瓜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的大小、花药颜色密切相关。甜瓜花蕾纵径在2.9~3.5mm、横径在2.7~3.2mm,且花瓣微露,花药呈黄色时,绝大多数的小孢子发育至单核靠边期。【结论】可以根据甜瓜花蕾的形态、大小和花药发育情况判断小孢子的发育时期,从而确定小孢子最佳培养时期对应的选蕾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牛角瓜[Calotropisgigantea(Linn.)W. T. Aition]大孢子与小孢子的发生发育情况,为其耕作栽培学及植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也为其遗传育种研究及品种改良打下基础。【方法】于盛花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牛角瓜花蕾,运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大孢子与小孢子的发生发育特征。【结果】牛角瓜大孢子与小孢子的发育时期与其花器官外部形态特征存在对应关系,雄蕊的发生发育早于雌蕊。牛角瓜小孢子黏连成块状结构,与普通植物的分散型小孢子形成鲜明对比,其小孢子母细胞发育为连续型,绒毡层细胞有3~4层,为腺质绒毡层,单核期绒毡层细胞壁开始降解,花粉成熟后绒毡层细胞自溶。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胚珠横生,无珠被;四分体呈线型排列,成熟胚囊有次生核。【结论】牛角瓜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与花器官外部形态大小密切相关,其结实率低并非雌性或雄性败育所致。  相似文献   

11.
辣椒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直接从花蕾大小或花药的形态特征来判断小孢子的发育时期,对辣椒小孢子发育时期的细胞学,以及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与花萼特征、花蕾大小和花药颜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辣椒小孢子发育经四分体时期、单核期和双核期,各时期特征明显。辣椒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的外部形态特征、花药颜色密切相关。供试辣椒品种的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花蕾纵径在4.253-5.074 mm,花蕾横径在4.191-5.367 mm,花瓣与花萼等长或稍长,花药长度在2.020-2.565 mm,花药宽度在0.982-1.417 mm。辣椒同一花蕾小孢子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渐续性即不同步。依据花器官形态特征可判断小孢子的发育时期,从而确定花药培养最佳时期所对应的选蕾标准。  相似文献   

12.
通过DAPI染色观察不同大小的小白菜花蕾内小孢子发育外部形态结构特征及细胞学特征变化,以确定花粉发育时期,找出小孢子发育时期和花外部形态结构相关性,为花药或小孢子培养提供细胞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小白菜小孢子发育经过二分体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靠边期、单核居中期、2-胞花粉和3-胞花粉时期,各时期特征明显;且各发育时期与花蕾及花药外部形态密切相关,其中单核靠边期时花蕾纵径为 2.68~3.80 mm,横径为1.91~2.19 mm,花药纵径为 1.76~2.39 mm,横径为 0.64~0.82 mm,花药颜色为浅黄绿色,此时期适合花药、小孢子培养;因此可根据小白菜花蕾形态、大小和小孢子发育时期的相关性,确定花药、小孢子培养最佳时期的选蕾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紫花苜蓿小孢子各发育时期细胞学特征与花器形态之间相关性,依据花器形态来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为小孢子培养诱导单倍体的提供依据.[方法]以5个品种紫花苜蓿为供试材料,观察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细胞学特征及花蕾形态、花药大小、颜色及形态.[结果]紫花苜蓿小孢子的发育的四个时期(四分体时期、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和双核期)细胞学特征明显;紫花苜蓿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形态特征密切相关,花蕾纵径、横径和花瓣长增长显著,同一品种四个时期存在极显著差异;亮牧1号花蕾纵径长度在小孢子发育的四个时期大于其它4个品种的相应时期;同一时期参试品种间花器形态差异不显著;品种内四个时期花药大小变化不显著,花药颜色变化明显,由绿色逐渐变为黄色.[结论]花蕾纵径、横径和花瓣长适合作为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判断指标;紫花苜蓿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纵径长在5.40~6.10 mm,横径长在1.61 ~1.85mm,花瓣长在3.98 ~ 5.55 mm,此时花瓣露出萼片,花瓣呈紫色,花药为淡黄色.  相似文献   

14.
系统研究了红小豆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发育及发育过程中淀粉粒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红小豆药壁发育为基本型。中层早期解体,绒毡层为腺质绒毡层,成熟绒毡层细胞为单核,药室内壁带状加厚,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体为正四面体,释放的小孢子收缩期不明显,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具三孔,表面具粗网状饰纹,淀粉粒积累与消失在不同发育时期呈有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5.
小孢子发育时期是影响矮牵牛花药培养出苗率的一个关键因素.为了直接判断小孢子的发育时期,对矮牵牛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与花蕾和花药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矮牵牛小孢子发育要经过四分体时期、单核期中期、单核靠边期和双核期,各时期的形态特征明显.矮牵牛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的外部形态特征、花药的颜色密切相关.同一花蕾小孢子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渐续性即不同步性.根据花器官形态特征可以判断小孢子的发育时期,从而确定花药培养最佳时期所对应的选蕾标准.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观察人参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植株外部形态及细胞学特征,分析小孢子发育时期与植株、花器官外部形态的相关性,为人参有性生殖研究和小孢子培养提供细胞学依据。采摘四年生人参花蕾作为试验材料,一部分花药染色后压片,观察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特征变化;另一部分观测植株和花器官的特征变化,建立小孢子发育时期与外部形态特征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人参小孢子发育经历四分体时期、单核早期、单核中后期、空泡期、双核期和三核期,各时期细胞学特征明显。小孢子各发育时期与植株和花器官形态特征密切相关,当人参花蕾直径在1.21~1.41 mm,花药直径0.42~0.64 mm,花梗长12.8~17.2 mm,花蒂长1.34~9.57 mm,花序直径1.51~1.86 cm,叶柄长21.6~26.6 mm,株高24~48 cm,部分叶片展开,花蕾整体呈深绿色,花瓣顶端区域可见白色,花药内部较饱满时,大部分小孢子处于单核中后期。植株和花器官外部形态特征及指标可作为判断小孢子发育时期的依据,据此可便捷地找到试验研究所需时期的小孢子。  相似文献   

17.
葡萄白粉菌孢子扩散动态与田间病情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葡萄白粉菌分生孢子时空分布动态,并分析其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为准确测报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葡萄生长期应用便携式孢子捕捉仪分别观测1 d内不同时间、不同高度及整个生长期白粉菌空中孢子数量.同时定点系统调查田间葡萄白粉病情,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分生孢子主要发生在每日10:00~22:00,14:00~16:00捕孢量最多而稳定;距地面1.5 m左右的捕孢量最大,冠层以上捕孢量随高度增加而逐次减少. 2009年当地葡萄白粉菌分生孢子始见期在6月中旬,扩散期为6~9月,7月下旬~8月下旬为扩散盛期,9月后进入消退期.自捕捉到孢子5 d后田间开始陆续发病.葡萄生长期白粉菌孢子扩散量与田间病情的相关系数为0.83.[结论]葡萄白粉菌分生孢子释放扩散具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孢子扩散主要发生在白天,扩散高峰期在14:00~16:00,大多分布在葡萄冠层以下,以1~2 m处最多.分生孢子扩散动态与田间病情扩展动态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王英姿  张伟  赵明  刘学卿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28-4829,4831
[目的]探究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与产孢的条件。[方法]研究了不同营养、温度、pH及光照对葡萄白腐病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氮源中,氯化铵最利于菌丝生长,硫酸铵最利于病菌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和蔗糖最利于菌丝生长,蔗糖最利于病菌产孢;分生孢子在碳、氮营养液中均不能萌发,而果梗煮液最利于孢子萌发。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30℃;适宜产孢温度范围为20~35℃,最适温度为30℃;适宜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5~35℃,最适温度为28~32℃。适宜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范围是3~5,最适pH为3;适宜孢子萌发的pH范围为2~9,最适pH为3~5。光照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无影响,但全光照能抑制病菌产孢。[结论]为葡萄白腐病的预警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坛紫菜(porphyra hairanensis)幼苗能否形成单孢子是我国多年来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幼苗释放细胞的条件,细胞的发育分化趋势及超微结构作了重点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与真正放散单孢子的条斑紫菜(P.yezoensis)作了比较,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坛紫菜幼苗能释放一种以前曾被认为是单孢子的细胞,它们的光学及超微结构、释放规律和发育趋势与坛紫菜酶解的营养细胞相同,而与条斑紫菜单孢子有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证明坛紫菜幼苗阶段不能产生单孢子。  相似文献   

20.
坛紫菜幼苗无性繁殖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坛紫菜(Porphyrahaitanensis)幼苗能否形成单孢子是我国多年来悬而未决的理论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幼苗释放细胞的条件,细胞的发育分化趋势及超微结构作了重点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与真正放散单孢子的条斑紫菜(P.yezoensis)作了比较,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坛紫菜幼苗能释放一种以前曾被认为是单孢子的细胞,它们的光学及超微结构、释放规律和发育趋势与坛紫菜酶解的营养细胞相同,而与条斑紫菜单孢子有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证明坛紫菜幼苗阶段不能产生单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