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2个常规水稻品系为材料,分别用100 mg/L ABT1、ABT2和ABT6浸泡高节位茎段1 h后,进行水培试验。结果表明:(1)ABT生根粉处理后,根鲜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鲜重均比对照显著增加,说明生根粉处理后促进了根系生长;(2)对照组的根系活力在抽穗后急剧下降,而处理组的根系活力在生长后期下降较慢,说明生根粉处理有提高根系活力的作用;(3)处理组根系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种子繁殖株的根系无显著差异,说明生根粉处理能提高根系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根系某些酶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10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与经济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WP)、50%烯酰吗啉(安克)WP、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SC)、64%恶霜·锰锌(杀毒矾)WP、68%精甲霜灵·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WG)、70%丙森锌(安泰生)WP、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银法利)SC、18.7%烯酰·吡唑酯(凯特)WG、25%双炔酰菌胺(瑞凡)SC和50%多菌灵WP等10种药剂进行了田间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除50%多菌灵WP之外,其他9种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均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防效均达90%以上,增产10.90%~20.30%,净收入增加500~1000元·(667m2)-1。根据药剂的防效和增产效果,提出广东省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参考药剂,首先是72%霜脲·锰锌WP和50%烯酰吗啉WP,其次是68%精甲霜灵·锰锌WG、18.7%烯酰·吡唑酯WG、25%嘧菌酯SC、70%丙森锌WP和64%恶霜·锰锌WP。  相似文献   
3.
桂蜜12号厚皮甜瓜砧木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白籽南瓜砧木对桂蜜12号厚皮甜瓜抗病性、生长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筛选出桂蜜12号厚皮甜瓜的适宜嫁接砧木。【方法】以日本南瓜、扎合木、光典2号和雪中甲4种白籽南瓜为嫁接砧木,在砧木一叶一心、接穗子叶展平时采用斜顶插接法嫁接,坐果后测量植株节长、茎粗、叶片大小等生理指标,收获时测定果实单果重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结果】各嫁接组合与对照,以及嫁接组合间对枯萎病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扎合木和雪中甲为砧木时嫁接苗未受枯萎病菌侵染;嫁接后显著降低了嫁接苗第1~10节的长度、第17叶叶长、平均单果重和果实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对摹粗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雪中甲较官作为梓密12号厚皮甜瓜的嫁接砧木。  相似文献   
4.
田间条件下,通过布置氮磷钾肥料基追分配试验,探讨了冬作马铃薯对磷素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叶片内的磷素浓度逐渐递减;茎在齐苗后15 d左右出现一个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块茎磷素浓度呈单峰变化,峰值出现在齐苗后55 d左右,然后逐渐下降。非正常年型,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要吸收磷素(P)0.62 kg;正常年型,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要吸收磷素(P)1.02 kg。磷素在叶片中的分配率在齐苗后5 d左右最高,此后逐渐下降到5%左右;茎中的分配率在齐苗后5~25 d内分配率较高,随后逐渐下降;在块茎中的分配率随着生育进程迅速上升,说明块茎形成后有大量的磷素向块茎转移,块茎是磷素最终的贮存器官。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牛角瓜[Calotropis gigantea(Linn.)W.T.Aition]大孢子与小孢子的发生发育情况,为其耕作栽培学及植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也为其遗传育种研究及品种改良打下基础。【方法】于盛花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牛角瓜花蕾,运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大孢子与小孢子的发生发育特征。【结果】牛角瓜大孢子与小孢子的发育时期与其花器官外部形态特征存在对应关系,雄蕊的发生发育早于雌蕊。牛角瓜小孢子黏连成块状结构,与普通植物的分散型小孢子形成鲜明对比,其小孢子母细胞发育为连续型,绒毡层细胞有3~4层,为腺质绒毡层,单核期绒毡层细胞壁开始降解,花粉成熟后绒毡层细胞自溶。胚囊发育类型为蓼型,胚珠横生,无珠被;四分体呈线型排列,成熟胚囊有次生核。【结论】牛角瓜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与花器官外部形态大小密切相关,其结实率低并非雌性或雄性败育所致。  相似文献   
6.
红麻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组DNA甲基化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红麻不育系中甲基化模式,以红麻不育系UG93A和保持系UG93B为试验材料,分别提取2个材料的苗期叶片、四分体时期和双核期花药的基因组DNA(gDNA),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比较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变化规律,并研究甲基化变化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红麻生长发育过程中基因组DNA甲基化呈现一定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不育系UG93A和保持系UG93B苗期叶片的甲基化率分别为56.79%(全甲基化率为44.25%,下同)和58.89%(43.24%);花药发育的四分体时期的甲基化率分别为48.08%(36.24%)和44.25%(33.22%);花药发育的双核期的甲基化率分别为45.30%(34.15%)和48.78%(37.98%);2)不育系UG93A基因组DNA的甲基化率在苗期最高、花药败育发生前的四分体期次之、败育后的双核期最低,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保持系UG93B基因组DNA的甲基化率在苗期最高、花药发育的四分体期最低、双核期次之,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呈现先高后低、再缓慢上升的趋势。保持系UG93B基因组DNA的甲基化水平总体上高于不育系UG93A,但在花药败育发生前的四分体时期,不育系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保持系;3)ATP8、SCL13、SRF6和植物磺肽素受体2等基因在不育系UG93A与保持系UG93B中存在甲基化差异。qRT-PCR分析结果表明,甲基化发生变化的基因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的表达差异显著,推测这些基因的甲基化变化在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CMS)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适合广西种植的大豆品种,同时为广西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良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方法]以广西区外引进的24个大豆品种及作对照的广西大豆品种为研究材料,在大豆生长成熟期测定大豆的株高、茎粗、SPAD和主茎分枝数等农艺性状指标,在大豆采收期测定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百粒重和小区产量等产量性状指标。[结果]不同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各有差异,株高为42~75 cm,株高较高的品种是22、2、4和25号,株高均在70 cm以上;茎粗为3.5~8.3 mm,茎粗较粗的品种是25、4和3号;SPAD值为28~46,较高的是25、18和8号品种;主茎分枝数为7~16个,其中分枝比较多的是9和24号品种;20号品种的单株荚数最高,17号品种的单荚粒数和百粒重最高。产量前3的品种是20号、17和25号,产量分别为3 058.7、3 045.9和2 599.4 kg/hm~2。[结论]20号和17号这2个品种的株高较高,茎粗较粗,分枝数较多;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重都较高,生育期合适,实际产量较高,增产潜力较大。这2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且适宜广西种植,有引种改良当地品种的前景,可在后续几年继续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miRNA在红麻中的功能,以红麻基因组DNA为模板,根据红麻microRNA(miRNA)高通量测序数据结果,克隆红麻miR394前体基因序列,并构建CRISPR/Cas9载体。结果表明红麻miR394前体基因序列大小为175bp,用Mfold在线软件分析,其前体序列能形成稳定的二级结构。根据红麻miR394前体基因序列,设计合适的CRISPR/Cas9靶标序列,利用改良的CRISPR/Cas9多靶点载体系统,以AtU3b和AtU6-29质粒为模板,使用Overlapping PCR法构建AtU3b-sgRNA和AtU6-29-sgRNA表达盒,使用Golden Gate Cloning方法成功把靶标AtU3b-sgRNA和AtU6-29-sgRNA表达盒构建到pYLCRISPR/Cas9载体中,并将构建好的载体命名为pCas9-miR394。分离红麻叶片原生质体,将pCas9-miR394载体转入红麻叶片原生质体中进行瞬时表达,测序结果表明:2个靶点Target site 1(T1)和Target site 2(T2)处都发生碱基突变,表明pCas9-miR394载体在红麻原生质体中具有靶向切割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在每667 m2施用500 kg有机肥基础上,3 F(每667 m2 13 kg N,N:P2O5:K2O=1:0.93:2.41)、3 E(每667 m2 13 kg N,1:0.56:1.95)和3 G(每667 m2 13 kg N,1:0.74:2.01)处理组合的马铃薯总产量和合格薯产量显著高于9 A(每667 m2 19 kg N,1:0.47:1.47),但三者之间及其与其它化肥处理组合总产量和合格薯产量之间差异没有达到0.05的显著水平。3 G、3 E处理组合的平均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处理9 D(每667 m2 19 kg N,1:0.75:1.75)、9 B(每667 m2 19 kg N,1:1.17:2.17)、6 B(每667 m216 kg N,1:1.17:2.17)、9 C(每667 m2 19 kg N,1:0.70:2.65)、9 F(每667 m2 19 kg N,1:0.93:2.41)和9 A,但与其它化肥+有机肥处理组合的平均效益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每667 m213 kg氮肥处理中3 E处理组合氮磷钾肥当季利用率显著高于每667 m2 16 kg(处理6 F除外,每667 m2 16 kg N,1:0.93:2.41),和每667 m2 19 kg的施肥处理组合(P<0.05)。综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 m2施纯氮13 kg,N:P2O5:K2O=1:0.56:1.95是适宜的氮磷钾施肥方案,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效益和氮磷钾肥料养分当季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采收阶段苦瓜产量的影响,以期提高苦瓜品质和产量,进而增加农民收益。【方法】以翠中翠苦瓜为材料,采用416-B最优混合设计,探讨氮、磷、钾施用量和种植密度对苦瓜果实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氮与苦瓜前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氮、磷、钾对苦瓜产量影响力大小依次为:氮>钾>磷;15 d内苦瓜累积产量(y1)与种植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15 d内苦瓜累积产量的最优氮磷钾配方为:N 304.80 kg/ha、P 148.65 kg/ha、K 351.75 kg/ha,种植密度29010株/ha。【结论】氮肥和种植密度是影响苦瓜前期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