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黄淮海地区紫花苜蓿为研究材料,利用塑料大棚进行苜蓿干燥试验研究,探讨其干燥效果及其可利用性。结果表明,1)塑料大棚内的气温变化范围为27~46℃,比大棚外高5~13℃,空气相对湿度变化范围为16%~52%,比大棚外低9~24个百分点,其对加快苜蓿干燥和营养保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适合进行苜蓿干草调制,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夜间湿度过大及阴雨天气对干燥的不利影响,进而生产出优质的苜蓿干草;2)苜蓿在压扁刈割后置于塑料大棚内干燥效果显著,只需32 h即可将含水量降至15%以下,干燥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了48 h,而且营养物质保存较好,CP和TDN含量为18.64%和66.72%,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0.73%和11.00%,NDF和ADF含量为41.89%和29.65%,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2.60%和17.87%。因此,塑料大棚干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调制优质苜蓿干草的方法,适合在降雨量偏多地区、苜蓿种植面积相对较小的农户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干燥目标含水量对苜蓿干草产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含水量苜蓿的干草产量、叶片损失情况及营养价值研究,探讨其与干燥目标含水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为获得高产优质苜蓿干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干燥目标含水量对苜蓿干草产量和营养价值影响很大,在不考虑霉变的情况下,苜蓿干草产量及营养价值与干燥目标含水量成正比,干燥目标含水量为29.34%的苜蓿干草比含水量为14.82%的苜蓿干草产量高41.55%,CP产量高47.10%,干草CP含量高21.87%,胡萝卜素含量高203.97%,NDF和ADF含量低19.65%和15.68%,叶片损失率降低112.85%。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不同收获期苜蓿干燥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为包头地区优质苜蓿干草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对不同收获期(不同茬次、不同花期)紫花苜蓿干草调制过程中的干燥速率、叶绿素的含量以及叶绿素损失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天气晴朗的自然条件下干燥,第一茬和第二茬苜蓿干燥时间为4 d左右,秋季最后一茬苜蓿的干燥时间为5 d左右,自然干燥过程中遇到降雨会延长苜蓿的干燥时间;随着生育期的延长,苜蓿鲜草的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中花期与初花期相比总叶绿素含量降低0.12~1.11 mg/g;第一茬和第三茬初花期苜蓿干草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最高,第二茬苜蓿现蕾期干草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正常气候条件下干燥,中花期调制的干草叶绿素含量是初花期调制干草的83.7%~95.0%,苜蓿在自然干燥过程中遭遇降雨总叶绿素含量损失率在83%以上,秋季最后一茬调制的干草叶绿素损失率在76%以上,调制干草的色泽整体较差。说明在包头地区第一茬和第三茬的初花期和第二茬的现蕾期调制的苜蓿干草叶绿素含量较高,色泽较好。  相似文献   

4.
青干草调制是把天然饲草或人工种植的饲草进行适时收割,干燥和贮藏、切短的过程。青干草由于养分保存好,适口性好,消化率高,使用方便被大多数养殖户接受,调制的青干草,能较完善地保持青绿饲料的营养成分。据有关资料报道,人工干燥法制成的优质青干草,可保存90%~93%的养分,还可调节青饲草供应的季节性,是牛羊等草食动物优质的饲料之一。贮藏的青干草要求含水量14%~17%,超过17%容易发霉变质。  相似文献   

5.
1、地面干燥法。是被广泛应用的晒制干草的方法。牧草刈割后,就地晾晒6h-7h,使之凋萎,含水约40%~50%。再用搂草机搂成松散的草垄,继续干燥4h-5h,含水量降为35%~40%,用集草机集成小草堆,再干燥1d-2d,就可制成含水量为15%~18%左右的青干草。  相似文献   

6.
环境因子对苜蓿田间自然干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干燥过程中的营养损失一直是制约苜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如何加快干燥速率,缩短干燥时间成为当今苜蓿干草调制加工研究的热点.试验以‘金皇后’紫花苜蓿为原料,通过对其含水量及主要气象参数的测定,研究了苜蓿干燥过程中的水分散失规律及影响苜蓿干燥速率的主要因子,旨在为探讨加快苜蓿干燥的途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苜蓿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干燥速率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而且夜间返潮严重,营养损失较大;压扁处理可有效加快苜蓿干燥,含水量从约80%降至10%左右需56 h,较未压扁苜蓿缩短干燥时间约24 h,但压扁苜蓿更易返潮;苜蓿干燥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和风速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苜蓿含水量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同时与空气湿度和大气水势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各因子对苜蓿干燥速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大气水势>空气湿度>风速>苜蓿含水量.  相似文献   

7.
压扁处理对紫花苜蓿干燥特性及干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紫花苜蓿干草田间调制过程中干燥特性及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压扁和未压扁二种处理方法,在田间自然晾晒条件下,分别在刈割后和含水量为50%、40%、30%、20%时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压扁处理干燥速度显著快于未压处理(P〈0.05),水分散失均呈先快后慢的趋势;压扁处理显著降低苜蓿叶片的损失(P〈0.05);含水量为50%、40%、30%、20%时,压扁处理苜蓿干草的粗蛋白、总消化营养物质、无氮浸出物、胡萝卜素含量均明显高于未压处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明显低于未压扁处理,说明压扁处理能明显提高紫花苜蓿干燥速度,降低叶片损失,改善干草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苜蓿干草田间干燥过程中含水量及营养成分变化规律,本试验以"金皇后"紫花苜蓿为试验原料,测定分析了自然干燥过程中苜蓿含水量、叶茎比及营养物质变化。结果表明:苜蓿干燥过程中,植株含水量呈先快后慢的起伏下降趋势,茎叶比随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中度压扁使苜蓿茎叶干燥速度趋于同步,但夜间叶片返潮程度较大;当植株含水量为40%左右时,叶片开始脱落。刈割后至含水量降到50%过程中,各含水量苜蓿CP、EE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FV)降低缓慢,当含水量由50%降到20%过程中,各含水量测定值降低速度加快,在含水量由40%降到30%阶段下降明显。干燥后期,RFV降低速度变缓,CP、EE含量却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1青干草1.1几种简单实用的干燥方法采用地面干燥法干燥牧草的具体过程和时间,随气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调制干草包括以下干燥过程。牧草在刈割以后,先在草场就地晾晒6—10小时,使之凋萎,大约含水4()%~50%(茎开始凋萎,叶子还柔软,不易脱落)。再用搂草机搂成松散的草垄,使牧草在草垄上继续干燥4—5小时,含水约35%~40%(叶子开始脱落以前)。然后用集  相似文献   

10.
<正>采用优质苜蓿干草饲喂奶牛对发挥其最大生产性能与效率至关重要。苜蓿干草捆含叶片越多其饲喂价值越高,就越受牛场欢迎。苜蓿干草中2/3的粗蛋白质、90%的维生素以及75%的总可消化养分(TDN)均存在于叶子中。因此,生产优质苜蓿干草关键在于尽可能多地保留叶片。1含水量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研究表明,苜蓿含水量为15%时,对其进行打捆操作,叶子则大约损失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干燥方法对苜蓿干草调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影响人工干燥苜蓿的水分、密度、摆放方式和人工辅助干燥方式4个因素进行人工鼓风干燥处理,设计L9(34)正交试验,监测高水分苜蓿草捆的湿度变化情况,比较不同处理营养物质、相对饲用价值和经济指标.对比分析结果可知:自然晾晒苜蓿干草时,营养物质损失严重;苜蓿高水分打捆后人工继续鼓风干燥处理有利于保存苜蓿干草的营养价值,其中水分为30%~35%、密度为120kg/m3、间隔20cm摆放、两台鼓风机每日鼓风干燥3h为最优组合,所得苜蓿草捆的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雨淋和草条厚度对收获调制期间天然牧草干草干燥特性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雨淋和未雨淋的天然牧草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别对其进行10 cm,15 cm和20 cm草条厚度调制,并对天然牧草干草干燥特性和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雨淋后的天然牧草达到安全含水量的干燥时间较未雨淋的延长24 h;雨淋后的天然牧草干草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含量、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显著升高(P<0.05)、干物质(Dry matter,DM)含量、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ing value,RFV)显著降低(P<0.05),粗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15 cm草条厚度调制的天然牧草干草CP含量和RFV显著高于10 cm和20 cm(P<0.05);雨淋和草条厚度的交互作用对天然牧草干草品质无显著影响。总之,雨淋处理延长了天然牧草干草调制达到安全含水量的干燥时间,降低了天然牧草干草的营养品质,天然牧草干草调制的草条厚度应控制在15 c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解析影响优质苜蓿干草生产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我国北方地区生产优质苜蓿干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测定紫花苜蓿不同收获期(不同茬次、不同花期)的干燥速率、叶绿素含量、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相对饲用价值,RFV)等指标筛选苜蓿自然干燥的最佳环境条件,并通过各项指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明确影响苜蓿自然晾晒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苜蓿自然晾晒中,影响苜蓿干燥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影响苜蓿叶绿素含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度、气温和风速;影响苜蓿CP、NDF、ADF及RFV等营养指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温、空气湿度和风速,其中温度、风速对CP的影响极显著,空气湿度对NDF、ADF及RFV的影响极显著。综合衡量,影响苜蓿干燥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气温、空气湿度、太阳辐射强度以及风速。2)通过对各收获期苜蓿干燥速率、叶绿素含量及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综合分析,在与试验地气候条件相似地区,苜蓿自然干燥的最佳环境条件是:温度日均值26.29~27.95℃,空气湿度日均值34.74%~36.71%,太阳辐射强度日均值268.36~422.33 W·m^(-2),风速日均值1.59~1.82 km·h^(-1)。  相似文献   

14.
格尔木地区苜蓿干草调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格尔木地地采用田间自然干燥法对苜蓿进行干草调制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苜蓿干草调制极为有利,整个干燥过程持续稳定,干草品质优良,粗蛋白为15.27%~16.32%,损失率仅20%~24%,粗纤维含量〈30%,不同预干时间和办法,对干草调制效果的影响显著,重视预干,改变传统干草调制中的打捆晒制为起堆不捆的堆制工艺,可在不影响产品品质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该地区采用自然干燥法生产苜蓿干草和草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含水量打捆对苜蓿干草饲用价值的影响,试验选择"金皇后"紫花苜蓿,测定不同含水量打捆苜蓿干草产量、叶片损失及营养成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苜蓿打捆含水量与苜蓿干草质量高度相关,苜蓿干草产量随着打捆含水量的降低而降低。打捆时苜蓿含水量越低,叶片脱落越多,茎叶比逐渐增加,粗蛋白、胡萝卜素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呈降低趋势,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呈上升趋势;苜蓿含水量由30.25%降到18.66%的过程中,粗蛋白含量降低缓慢,但相对饲用价值降低明显。与传统苜蓿打捆相比,高水分打捆可明显增加苜蓿干草产量,减少叶片脱落,提高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迅速烘干、太阳晒干和缓慢烘干3种处理对云南温带21个牧草品种的鲜草进行干燥处理,分别测定干草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以干草的粗蛋白含量为指标,干燥方法以迅速烘干为佳,其次是太阳晒干,最差是缓慢烘干;从干草的粗脂肪考虑,其变化无规律,因牧草品种的不同而不同;其余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7.
苜蓿(Medicigosativa)是一种优质高产,各种家畜都喜食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它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优良牧草,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人工牧草,以“牧草之王”而著称。苜蓿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各种营养成分齐全,营养价值高,尤其是粗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含量丰富,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15%~25%。优质苜蓿干草的粗蛋白含量通常在18%以上(风干基础),高于几乎所有的禾本科牧草、籽实类能量饲料和秸秆,是奶牛良好的蛋白质来源。青饲或青贮饲喂奶牛可增加产奶量,无论是青饲、青贮或调制干草,均可与精饲料媲美。而且种植苜蓿在改土肥田…  相似文献   

18.
采用迅速烘干、太阳晒干和缓慢烘干3种处理对云南温带21个牧草品种的鲜草进行干燥处理,分别测定干草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以干草的粗蛋白含量为指标,干燥方法以迅速烘干为佳,其次是太阳晒干,最差是缓慢洪干;从干草的粗脂肪考虑,其变化无规律,因牧草品种的不同而不同;其余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薛勇 《山东饲料》2004,(6):30-30
牧草的干燥方法主要有三种,即自然干燥法、人工干燥法和物理化学干燥法。自然干燥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成本低,但易受自然气候条件的制约,而且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调制的干草质量差一些。人工干燥法则是利用一定的干燥设备来调制干草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克服自然干燥法对天气状况的依赖,并减少微生物、生理化过程、雨淋和枝条折断等因素对干草质量的影响,但人工干燥法的成本高。物理化学干燥法是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在草中添加化学物质加快牧草干燥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紫花苜蓿是一种优质高产多年生的豆科牧草,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被誉为牧草之王而著称,紫花苜蓿的各种营养成分齐全,尤其是粗蛋白质,苜蓿干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在18%~25%,总能4.22MJ/kg,含有10多种必需氨基酸、以赖氨酸、亮氨酸、缬氨酸含量较高:苜蓿干草中的维生素含量丰富,以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