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建立以致灾因素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承受体脆弱性和防灾抗灾能力为主的评估体系,选取2010—2018年雷暴频次、极大雷电活动频次、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GIS分析技术和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对沧州市雷暴气象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面积的雷暴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任丘地区、沧州市区、海兴北部地区和黄骅市东南部地区,主要是由于雷暴致灾因子危险性较大;中西部环境敏感性和承载体易损性相对低,导致雷暴灾害发生的风险较低;沧州市区的承载体易损性特别高,市区东部承灾体易损性也较差,导致沧州市区东部的雷暴灾害发生风险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2.
利用内蒙古地区1971 ~2011年118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1998 ~2011年雷电灾害数据及内蒙古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选取雷暴日数、雷电灾害频度、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损失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盟市雷灾易损性风险值,然后采用5级分区法对内蒙古地区雷电灾害综合易损性进行区划.结果表明,雷电灾害极高易损区集中在呼和浩特市,高易损区分布在包头和通辽地区,中易损区分布在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和乌兰察布市,低易损区分布在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和乌海市,阿拉善盟为极低易损区.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构建评估模型,对玉米低温冷害进行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玉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与孕灾环境敏感性等级均是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承灾体易损性等级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对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进行区划,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大同、忻州地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分布在南部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整体而言,北部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等级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玉米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的基础上,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构建评估模型,对玉米低温冷害进行风险研究,得出:山西省玉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与孕灾环境敏感性等级均是南部地区要高于北部地区;承灾体易损性等级为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对玉米低温冷害风险进行区划,高风险区和次高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大同、忻州地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分布在南部地区;中等风险区主要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整体而言,北部地区玉米低温冷害风险等级高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7年1月—2015年10月浙江省ADTD型闪电定位仪所获取的地闪的经纬度、雷电强度、地闪密度资料,结合淳安县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居住环境,选取致灾因子、经济易损指标、生命易损指标、承灾能力,对淳安县雷电灾害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雷击风险区划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千岛湖、汾口、威坪、梓桐、浪川属于极高易损区,屏门、左口、金峰、富文属于极低易损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淮河流域洪水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家福  梁雨华  马国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510-2511,2561
基于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基本原理,从洪水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及承灾体易损性出发,选取降雨、径流量、河网密度、地形、人口、经济指标等数据,利用标准化方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因子权重,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图代数功能及信息量统计法,得出洪水灾害综合风险等级图。结果表明:危险性等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中西部及部分东部、东北部地区;而在北部及西北部地区,相对风险较低,为中低风险性地区。  相似文献   

7.
冰雹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红  葛徽衍  郭建茂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385-12386,12391
采用陕西渭南市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降雹资料、冰雹灾害资料和经济发展资料,基于ARCGIS平台,从冰雹的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进行分析,形成了渭南市冰雹风险灾害区划。结果表明,渭南市冰雹灾害高敏感区在南北两端山地,冰雹灾害高危险区在白水和澄城,冰雹灾害的高易损区在澄城、合阳及韩城的西南部;渭南市冰雹灾害的防御能力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白水、富平和澄城的防灾减灾能力强;冰雹灾害的高风险区在澄城、合阳、白水和韩城的西南部、富平的北部。  相似文献   

8.
利用内蒙古河套地区1974~2011年9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2007~2011年雷电灾害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套地区雷暴日和雷电灾害频度特征,然后基于内蒙古2012年统计年鉴数据,选取雷暴日数、生命易损模数和经济损失模数作为雷电灾害易损性风险评估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旗县雷灾易损性分析指标值,并采用5级分区法对各指标进行分级获得各旗县的易损性等级值,完成了对河套地区雷电灾害综合易损性区划。结果表明,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均属于中易损区以上,其中临河区、五原和杭锦后旗的雷电灾害易损度极高,乌拉特前旗和乌拉特中旗的易损度较高,磴口和乌拉特后旗属于中易损度区。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灾害风险研究的基础上,以滇东北地区为案例,通过分析农业低温冷害自然致灾风险值和承灾体易损度指数,构建滇东北地区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度评价模型.对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度进行分级,并利用GIS技术绘制滇东北地区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区划图;最后,借用交通网络结构的测量参数对自然致灾风险区、易损度等级区及综合风险区进行空间结构分析,且对低温冷害系统内部一些要素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滇东北地区缺失农业低温冷害综合风险的较高风险区,存在极高风险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4个风险等级区;综合风险度呈现自中部分别向北部、南部逐渐减弱的空间态势;从各级风险区空间结构分析,分散指数越小,表明区域内部不同等级区之间的破碎性越小、连通度越高,同一等级区的连片分布特征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青海省东部地区6个县的气象、社会经济和地理信息数据,从干旱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11个评价指标,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完成了青海省东部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结果表明青海省东部地区干旱灾害风险在中部和南部地区的风险性较高,东北部和西部以及北部偏西地区的风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11.
北京农村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北京密云县、朝阳区、门头沟区、通州区、怀柔区和平谷区6个区(县)下属各乡镇的107个农村社区的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北京农村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找出了目前影响北京农村社区图书馆发展的原因和障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北京地区蜻蜓目昆虫多样性状况,自2008年至2010年在北京多个区县的小溪、水库、湖泊、河流环境进行多次针对蜻蜓的采集调查,获得了较全面的标本数据。采集地涉及延庆、怀柔、密云、门头沟、房山、平谷、昌平、大兴及市区公园绿地。通过网捕成虫及对稚虫的饲养,共采获蜻蜓目昆虫标本400余号。该文提供了北京蜻蜓目昆虫名录—9科41属62种(包括文献记载的3种),其中包括北京新记录科1科及北京新记录种16种,对前人研究中鉴定的一些错误进行了更正,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表明:北京蜻蜓区系主要由古北成分构成,达53.2%;水体污染是导致北京平原地区蜻蜓种类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城市边缘的浅山区是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生境的交接缓冲区,也是人居环境面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脆弱性较高的区域。相比通过工程方法降低浅山区中自然灾害威胁,防灾林选址规划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可以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有效降低灾害风险,提高人居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方法  本研究提出一种人居环境安全视角下的泥石流防灾林造林选址评价体系,并评估规划的防灾林对降低人居环境中泥石流风险的有效性。基于多准则决策法(AHP),将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的泥石流敏感性预测结果作为泥石流风险因子,识别具有降低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的泥石流流域内适宜造林位置作为环境因子,同时结合造林可行性因子,叠加3类因子分析出高风险且高适宜的造林区域。通过对比造林前后泥石流敏感性与人居点危险性评价造林的减灾效益,指导北京市浅山区泥石流防灾林造林选址。  结果  研究选取了118.50 km2的造林区域,主要分布在密云水库周边地区、怀柔区、昌平区以及房山区,呈现以零散斑块形态分布在人居点上游的特征。造林后泥石流易发区面积减少了117.45 km2,位于泥石流易发区的人居点个数减少了51个。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提升人居环境泥石流抵抗力的防灾林造林选址评价体系,通过基于自然系统的方法降低山区自然灾害风险,提升浅山区人居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健康与人居环境安全,并为北京市百万亩造林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北京市山区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山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生态健康、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构建了北京市山区小流域系统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采用变异系数法,以小流域为评价尺度,对北京市山区的房山、平谷、密云、昌平、怀柔、延庆、门头沟7个区县551条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山区小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良,综合指数6.83,各区县间生态环境质量差异不大,以密云县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其余6区县生态环境质量较好。使用变异系数法进行评价的结果与现状基本相符,说明该研究方法具有科学性、可行性,能用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头沟区作为北京5大生态涵养区之一,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更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引导人口相对集聚,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未来门头沟区发展的基本要求。本研究充分利用门头沟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系统研究门头沟区生态功能及其作用,落实门头沟区的生态涵养功能,以加快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圈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市休闲果园为例,采用与城市中心的距离、交通的通达性.休闲果园与其他景点的关系3个指标,对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潜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的休闲果园位于适宜休闲度假的距离范围内,距离市中心20~40 km和60~80 km为其主要分布圈;北京市内的交通不便影响了休闲果园无车族的出游率;在距离城市中心0~20 km和40~60 km两个罔层范围内,旅游景点对休闲果园的带动作用明显.根据评估结果指出,北京市城区、怀柔、密云、昌平、延庆、门头沟等6个区县为"旅游景点优势型"的发展模式,顺义、大兴,平谷、通州、房山为"自身发展型"模式,并提出了休闲果国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小网格的北京山区植物气候生产力及其限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北京山区1km^2网格的气候资料,应用桑斯维特纪念模型与迈阿密模型对各网格点的植物气候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eGis与ArcView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可视化处理。结果显示,北京山区植物气候生产力总体分布趋势由东向西递减,高值区集中在东北部山区的平谷中部及密云南部;低值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包括门头沟西部、延庆、怀柔北部地区。除部分海拔较高的中山区以外。水分条件是北京山区植物气候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大部地区水分亏缺量在130~260mm。用遥感方法对2种模型的估算结果进行了验证,模型估算结果与北京山区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性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性水平,且桑斯维特纪念模型的估算结果好于迈阿密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为了稳定北京市花生种植面积、提高产量和品质,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从2010年开始,分别在大兴、密云和怀柔三个花生主产区开展高产创建工作。3年的试验和高产创建工作,主要是从良种筛选和推广技术、精细化种植技术、水分管理技术、养分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总结适宜北京地区的花生高产栽培技术,以期建立适合北京地区花生高产栽培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