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通过研究不同营养和环境条件对侧耳属3个主要栽培种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培养特性的影响,明确了侧耳属3个种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平菇为25℃、杏鲍菇为30℃、秀珍菇为25℃;最适pH值,平菇为6~7、杏鲍菇和秀珍菇均为6;最适碳源,平菇为果糖、杏鲍菇为淀粉、秀珍菇为葡萄糖;最适氮源,平菇和秀珍菇为酵母膏、杏鲍菇为牛肉膏。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适宜广西利用桉树皮栽培的秀珍菇优良菌株,对9个秀珍菇菌株在PDA及桉树皮培养基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及农艺商品性状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表现较好的菌株是秀珍菇yz、秀珍菇1号、秀珍菇1671和秀珍菇705;除秀珍菇705需进一步验证外,其他为本地保存应用菌株,可直接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增术 《食用菌》2011,33(2):19-20
试验比较了5个秀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抗杂性及出菇产量等。结果表明,从福建罗源县新咏综合农场引进的秀珍菇台秀57和罗源县科源食用菌中心提供的秀珍菇HC810综合性状好,是较适合在福建福州地区栽培的秀珍菇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4.
在贺州地区2011年秋冬季节自然环境条件下,对8种秀珍菇菌株进行栽培选优试验,从中选出适宜贺州地区推广栽培的优良菌株。试验结果表明,秀珍菇0抗杂菌能力强,菌丝生长速度快,栽培的第33天现蕾,6d~7d转潮;生长周期最短,64d内产3潮菇;袋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343.5g和85.9%,是8种秀珍菇中是最有栽培前景的菌株,其次是秀珍菇845和秀珍菇3,袋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为336.9g、329.1g和84.2%、82.3%。  相似文献   

5.
考察15个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i)菌株的主要农艺性状,并从14个引物中筛选出7个ISSR引物对其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分析其DNA序列多态性。结果表明,参试秀珍菇P02、P03、P04号菌株原基形成时间最短,接种34d后开始现蕾;"农秀1号"最适出菇温度为20±2.0℃,P05、P14可以在较高温度出菇;"农秀1号"、P02、P03、P04产量较高。参试秀珍菇菌株遗传相似系数为0.66~1.00;采用UPGMA分析表明,在0.87处可将这15个秀珍菇菌株分成3类。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筛选出适宜设施化反季节栽培的优良秀珍菇菌株。方法:采取浙江省杭州市秀珍菇反季节栽培模式,以当地主栽秀珍菇TX5766菌株为对照,对引进的金秀、秀迪1号、申秀1号、秀21等10个秀珍菇菌株的子实体产量、农艺性状、子实体经济性状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秀21菌株子实体产量高,小区平均产量为16.13 kg,子实体生长整齐,大小适中,抗病性强,商品性优。结论:试验筛选秀21菌株是较适合试验地设施化反季节栽培的秀珍菇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7.
秀珍菇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与优质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6个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生产菌株为材料,从100个ISSR通用引物中筛选出18个ISSR引物对其DNA进行PCR扩增,分析其DNA序列多态性;同时,从不同类群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秀珍菇菌株开展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秀珍菇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在0.66~1.00之间,将36个秀珍菇菌株聚为7个群,不同类群10个秀珍菇菌株的产量和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5号菌株(秀57)产量最高,达0.326kg·袋~(-1),比对照高15.2%,菇体色度整体优美,综合表现佳,为值得推广的设施栽培秀珍菇菌株。  相似文献   

8.
适合桑枝屑栽培的秀珍菇优良菌株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利用广西大量的桑枝屑为主要原料,栽培国内引进的7个秀珍菇优良菌株,观察比较秀珍菇菌丝体的生长情况、出菇温度范围、予实体经济性状、产量生物转化率等,以从中筛选出适宜广西利用桑枝屑栽培的秀珍菇优良菌株。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表现较好的菌株是引自华中食用菌栽培研究所的“秀珍3号”。  相似文献   

9.
试验对10个不同来源的秀珍菇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及生物学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的菌株具有各自的优势。在PDA培养基中以日本秀珍菇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2.22cm/d,菌丝洁白浓密;在棉子壳培养基中。以夏秀玲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0.65cm/d;从生物学效率来看,秀珍菇5号最高达88%,而以秀丽1号最低仅35%。  相似文献   

10.
对5个不同秀珍菇菌株,设置了1个配方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农秀1号、杭秀1号菌株的产量相对较高,品质也好。中农秀珍菇出菇密集,菇蕾较多,菇形小,商品性差;转潮快,菇形也很小,成品菇率很低,不适应栽培;中农秀珍菇较抗病虫害,杭秀1号抗病虫害差,其余菌株抗性一般。  相似文献   

11.
金针菇新品种菌株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江山白菇(F21)为育种亲本材料,经系统选育,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白色金针菇新品种—江山白菇(F21-2),菌丝生长温度3℃~33℃,原基分化温度4℃~24℃,子实体正常生长温度5℃~22℃,比同类品种高2℃。新菌株平均单产0.51 kg.袋-1,生物学效率136%,种性稳定,现已成为浙江省金针菇常规栽培的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12.
采集贵州省部分分布区域内野生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 Zang, Ji et Liou.)健壮子实体为育种亲本,经系统选育,贵定县石板村红托竹荪成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该菌株菌丝在5℃~28℃均能生长,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8℃~24℃;菌丝萌发后形成原基能力强;生长季节为3月到10月,平均单产量为0.15 kg·m-2,生物转化率为32%。采用阔叶木屑及腐殖土覆土栽培。该品种红托竹荪在不同海拔试验中产量稳定,菌株表现出均一性、稳定性,因此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双孢蘑菇和姬松茸为亲本菌株,通过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经过初筛和复筛,1株新的稳定的双孢蘑菇和姬松茸杂交高产菌株被选育出来。双孢蘑菇原生质体被热灭活(65%,30rain),姬松茸原生质体被紫外线灭活(30w,30cm,10min),双亲存活率为3.1×10^-7~3.3×10^-8。在聚乙二醇诱导下融合继续生存,亲本原生质体融合被实现,重组频率为4.8×10^-5。  相似文献   

14.
石敏 《长江蔬菜》2013,(18):95-97
来自茭白正常膨大肉质茎的黑粉菌(M—T菌株)经5kGy和10kGy 60Co-γ射线辐照后,筛选获得耐40℃的耐热突变体(H—T菌株)各10个菌株,而来自灰茭的黑粉菌(T菌株)未观察到耐热突变体。对3种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特性作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T和T菌株均不能在32℃及以上温度生长;15~28℃范围内,H—T菌株的生长速率显著快于T菌株,后者又显著快于M—T菌株;相对于最适温度下的延滞期,显著延长延滞期的临界温度分别为15℃(M-T菌株)、20℃(T菌株)和20℃(H-T菌株)。因此,H-T菌株与M-T菌株的生长特性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梅奇酵母XY201菌株对采后冬枣黑斑病和青霉病的抑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亮  薛梦林  施俊凤  张晓宇  王春生 《园艺学报》2010,37(10):1583-1590
以采后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Dongzao’)为试材,研究了拮抗菌梅奇酵母XY201菌株(Metschnikowia zizyphicola strain XY201)在冬枣表面及伤口的定殖能力及对冬枣采后主要病害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alternate)和青霉病(病原菌Penicillium expansum)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梅奇酵母菌XY201的悬浮液及与碳酸氢钠或施保克配合使用,均能在冬枣果面及伤口迅速生长。在25℃常温、0℃低温人工气调和0℃低温自发气调3种贮藏条件下,冬枣单果表面拮抗菌数分别达到2.2×106~2.6×106(接种XY201菌株4d后)、6.3×105~9.7×105(60d)和4.0×105~1.1×106CFU(75d),分别是接种时的34.3~57.0、15.2~25.5和4.8~20.3倍;冬枣果实每个伤口拮抗菌数分别为1.9×107~3.6×107(8d)、1.2×107~1.8×107(30d)和8.4×106~1.2×107CFU(60d),分别是接种时的34.2~364.3、16.9~144.3和11.2~90.0倍。XY201菌株(1×108CFU·mL-1)分别与2%碳酸氢钠和50μg·mL-1施保克组合,试验初期冬枣果面和伤口的定殖能力受到抑制,后期其抑制作用逐渐减弱。在人工气调(0℃,O2浓度为2%~8%,CO2浓度为0)条件下贮藏60d时,XY201菌株1×108CFU·mL-1的悬浮液可有效抑制采后冬枣黑斑病的发生,发病率降低了52.5%~59.2%,病斑直径减小了5.9%~10.7%;但对青霉病的抑制效果不明显,发病率仅减少了3.6%~6.1%,病斑直径减小了11.3%~19.0%。  相似文献   

16.
真姬菇融合菌株生物学特性及生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原生质体融合与漆酶转化体系筛选到一株真姬菇融合菌株(金山1号),研究了不同培养基配方、温度、pH及含水量对该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对该菌株的漆酶活性、生产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金山1号在PDA胡萝卜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活力较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6.5,最适含水量60%~65%,漆酶活力为3.95 U·mL-1,生产周期可缩短3 d~5 d,生物学效率72.86%,与真姬菇相比提高了17.15%,表现出该融合菌株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玫瑰红苹果为试材研究0℃和10℃温度下2%O2与3%、7.5%、12%CO2不同气调组合处理的效果。选出在0℃和10℃下气调新组合2%O2+7.5%CO2,其特点是O2浓度在低氧气调范围内,CO2浓度明显高于国外低氧气调。低氧气调新组合处理果实 121d,果肉硬度和果皮叶绿素含量高于对照(O℃+空气),果皮α-法尼烯和共轭三烯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中 10℃+ 2% O2+7.5%CO2处理果实再在20℃空气中放7 d或在5-7℃空气中放 122 d后,未发现虎皮病果,0℃+2%O2+7.5%CO2处理果实则在5-7℃空气中再放30 d后也未发生虎皮病,说明低氧气调新组合处理可防止果实在贮后一段时间内发生虎皮病,应注意低氧气调新组合处理败后效应的利用。  相似文献   

18.
猴头菇‘沪猴3号’是以0605为亲本,通过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选育而成。菌丝半气生型,致密,生长势强,最适生长温度为24 ~ 26 ℃,平均生长速度为5.72 mm ? d-1。子实体单生,中心形,平均长度9.4 cm、宽度8.2 cm、高度6.2 cm,白色,肉质硬,质地致密,多糖平均含量4.90%。菌刺粗、长度居中。出菇温度14 ~ 18 ℃,生长周期短,一潮菇生物学效率44%。  相似文献   

19.
以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为指示菌,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菌株及其发酵滤液对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均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BAF-6;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以及16S r DNA序列分析,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发酵滤液经60~80℃热处理,抑菌活性均在95%以上;紫外线照射8 h或在p H值为2~10的酸碱环境下,发酵滤液的抑菌活性稳定;经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仍达5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选育无孢高产平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对无孢平菇菌株P22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经拮抗试验,孢子印检测,扫描电镜和出菇试验,筛选出一株中低温型、高产、菇形好的无孢平菇突变菌株4-10。品比结果显示,4-10新菌株两年平均生物效率达112%,较出发菌株P22增产19.8%,较对照菌株P51增产22.7%。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是一种快速简便且有效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