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光宇  朱丽君  张扬 《农学学报》2020,10(12):78-84
基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探明小麦-玉米连作种植模式的主要碳排放环节,为实现该模式低碳农业提供理论依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依据生命周期法,分析集成的小麦-玉米创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及构成、单位产量碳足迹,并分析创新模式碳足迹与种植规模关系。结果显示:单位面积碳足迹传统模式高于创新模式2.11%,达到2159.50 kg(CO2-eq)/hm2;无论是创新模式还是传统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序是一致的,为化肥>N2O>柴油>种子>电力>农药;单位产量碳足迹传统模式高出创新模式25.18%,达到0.1402 kg(CO2-eq)/kg;创新模式单位面积碳足迹与种植规模构成显著负相关。说明创新种植模式具有一定的减排效果,化肥是影响模式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种植规模影响碳排放。  相似文献   

2.
中国水稻生产地域分布广,生产环境与条件因素差异大,农户年度水稻生产规模、生产投入、生产环境与条件及国家的水稻政策也发生着不同的变化。2015年,对湖南、浙江、黑龙江三省的1 540农户进行了调研,比较了不同年度间各生产因素的变动差异,研究水稻生产环境与条件因子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更好地发现水稻生产内在的影响性质与影响程度。通过比较发现: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动特征;水稻产量与是否种植超级稻品种、水稻生产环境、水稻生产条件等各因素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影响水稻产量因素中,在P0.01水平下,稻农对水稻品种的满意度、农民是否种植超级稻品种、农民对水稻政策与措施的满意度3因素与水稻产量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在P0.  相似文献   

3.
农户对稻作方式的选择已经成为影响江苏省乃至全国水稻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江苏省苏南、苏中及苏北地区农户稻作方式选择意愿的调查数据,运用AHP法构建农户稻作方式选择意愿的评判系统,对农户稻作方式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直播稻,影响农户稻作方式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有稻作方式的劳动力投入量、农户对水稻种植态度、稻作方式劳动强度、水稻生产服务组织发展水平、农户水稻种植规模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机插稻推广应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人工直播技术在中国南方大量采用带来的效果,基于中国南方4省420个农户574个水稻生产周期的投入产出数据,从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技术效率3个角度,多维度考察直播技术对水稻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直播技术采用显著提高水稻劳动生产率;2)直播技术采用对水稻土地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3)直播技术采用降低水稻技术效率,但是在区分农户种植规模情况下,随着水稻种植规模的增加并达到一定的临界值,该影响变得不显著。因此,水稻直播技术采用是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背景下的重要应对策略,该技术变化是中国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的重要体现。另外,种植规模小的农户为了节约劳动力,可以承担一定程度的产量损失,表明水稻生产方式已经从集约式完全转变为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为发挥人工直播技术对水稻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应挖掘该技术的优势和潜力,着重完善其配套设施和条件,如平整土地和土地互换,并进一步推动直播技术在达到一定水稻种植规模的农户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程丹  翁贞林 《农学学报》2020,10(10):91-97
水稻机械化服务是农业机械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本文运用粮食主产区(江西)1237份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Probit、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分工、农户分化对水稻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服务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耕地环节,农业分工(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数量、水稻商品化率)、农户分化(非农就业人数占比、以水稻种植面积分化的小农户和规模农户)中除水稻商品化率,余下变量均对农户采用机械化服务产生显著影响;(2)在收割环节,农业分工、农户分化相关变量对农户采用机械化服务产生显著影响;(3)针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服务水平,农业分工、农户分化相关变量对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服务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并据此提出有效推进农业分工深化,合理引导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农机服务环境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户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各界的关注,由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高度依赖性和敏感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逐步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碳排放,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研究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对有效推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和中国低碳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基于湖北省水稻产地1 11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改进的UTAUT(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模型构建农户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采纳的概念模型,采用PLS-SEM(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方差分析法)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提高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有助于提高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的意愿;(2)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成本对农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3)农户对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纳受周围人群的影响较为显著;(4)技术门槛和实施条件等表征便利条件对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446-3452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水稻减肥增产的潜力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明确当前江苏省水稻种植区域的施肥现状与问题,定量研究化学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评估氮肥减量优化在水稻生产中的适用性。【方法】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 502家农户进行调查,分析水稻施氮量(化肥氮)、产量与氮效率(氮肥偏生产力)现状。同时结合文献检索获得的 49篇大田试验文献共 195 组试验数据,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定量分析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特征。【结果】 农户调研数据表明,江苏省农户水稻生产的平均产量、氮肥用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8 273 kg·hm -2、358.10 kg·hm -2和 25.12 kg·kg -1。文献数据整合分析表明,在江苏地区,与传统/常规施氮相比,氮肥减量显著降低植株氮素吸收量(-5.8%—-14.0%),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穗数的产生(-2.09%—-5.46%),同时通过增加穗粒数(3.96%—6.79%)、结实率(2.00%—3.88%)以及千粒重(0.89%—2.10%)来提高水稻产量(2.8%—5.7%)和氮肥偏生产力(52.4%—77.0%)。氮肥减量优化下,籼稻的产量与氮效率的提升效果优于粳稻。减量方式以氮肥减量后进行合理养分运筹同时增施有机肥(秸秆)对水稻增产增效的效果最显著。 减量比例以≤25%最佳。高基础地力条件下更有利于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实现氮肥减量。综合分析得出,江苏省水稻的氮肥减量可以通过调控运筹与增施有机肥实现,其推荐减量空间为31%,其中基、蘖肥是其主要的减量方向。 【结论】 江苏省水稻化学氮肥减量可行,基肥与分蘖肥为主要的减量方向。将氮肥减量控制在31%以内,同时进行优化管理,能够合理调控水稻各产量构成因素,实现水稻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9.
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数据,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形区、不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农户在水稻生产中的差异。研究发现,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作用依次减弱,中、青、老年农户的差异依次增大,但中老年农户在水稻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上并不低于青年农户。表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迅速发展,为要素投入和科技应用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要素替代,使不同年龄结构农户的水稻生产差异缩小,仅从产量来看,现阶段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并未影响到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苏省扬州市和宿迁市两地的农户调查数据对水稻和小麦2种粮食作物适度规模经营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和小麦的种植总体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种植面积的扩大对产出水平的提高作用不明显;随着经营面积增加,净收益增长显著,3.33 hm~2以上的小麦农户和0.67 hm~2以上的水稻农户与0.67 hm~2以下的农户相比,存在规模效益;0.67 hm~2以下的小农户进一步扩大规模仍然有获益空间,而0.67 hm~2以上的农户则需要注意要素投入配置,防止要素配置比例失衡导致规模不经济.建议应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广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及普及基本农村义务教育,同时进一步推动规模化经营政策,有效提升农户的产出水平和农业生产利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采用长江流域12个省(直辖市)的1430个农户水稻生产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效率损失模型,对比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分析农户不同年龄段特征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农户老龄化现象普遍,农忙时节劳动力相对不足;受体力及人力资本限制,老龄劳动力的技术效率高于年轻农户;增加当前结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并不能有效带来水稻种植产出增加。对比看来,长江上游地区老龄劳动力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下游地区中年农户技术效率水平最稳定,部分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老龄农户当前流入土地比率大于年轻农户,但未来土地流转倾向低于年轻农户;文化程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人次、专业协会、农资经营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等变量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而是否为村干部、土地流转情况、家庭兼业情况、基层信息服务站及地方政府等变量则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应客观认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从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力回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业信息发布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升稻农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不同稻作制度下水稻生产碳排放效率的演化趋势与异同,利用碳排放核算和DEA-SBM模型的方法,对2002—2014年我国水稻主产省份的碳排放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相比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SBM模型,传统的DEA-CCR模型存在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高估问题;2)在研究期间内,尽管我国大部分种植水稻的省和直辖市未达到帕累托有效,但其碳排放效率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3)进一步地,将水稻划分为早、中、晚三季水稻并分别计算其碳排放效率值。结果显示,种植单季稻(中稻)的碳排放效率明显要高于种植双季稻(早稻和晚稻),这也表明稻作制度影响水稻生产的碳排放效率。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改善水稻生产碳排放效率的策略建议,从而为实现农业低碳循环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户经营规模的视角,利用湖北省395户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探析了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表明:被调查区域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与农户经营规模呈正向变动趋势,大规模组平均技术效率最高,中规模组次之,小规模组最低;总体平均技术效率为71.88%,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尚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影响农户生产的技术效率因素中,年龄、受教育程度、灌溉条件、社会网络对小规模农户均有显著的影响,技术培训对中规模组农户有显著影响,土地细碎化对中规模与大规模组农户均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适度扩大水稻经营规模,通过教育、技术培训等形式增强农户人力资本,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理投资等措施来提升我国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国稻农生产经济效益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浙江、湖南两个省565户稻农2009年水稻生产实际数据为基础,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当前水稻生产的农户主体特征、水稻生产投入与产出、稻农生产条件与环境、水稻生产政策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水稻亩产量、生产成本与稻谷价格是影响影响稻农经济收益的3个最主要因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水稻生产技术的培训次数、稻农生产机械化程度的高低以及一年种植水稻的次数对水稻生产收益有显著影响;水稻生产面积的大小、户主文化程度、农户田间管理是否及时到位、农技人员现场指导次数与是否是示范田对水稻经济收益影响不显著。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稻农生产规模的选择、国家水稻政策落实、政策补助措施、补贴机制及稻谷收购价格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我国水稻生产及提高稻农的生产经济效益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5.
在对地理位置上处于苏北地区的扬州宝应、宿迁沭阳、盐城阜宁、泰州兴化、南通海安442个水稻种植户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组比较、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水稻生产行为及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兼业会对其水稻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不同类型农户在水稻生产行为上差异较大。纯农户在农业物资、劳动力、施肥行为、水稻种植规模等方面的平均生产要素投入量高于兼业农户,投入要素的增加也使纯农户获得了最高的产出;水稻生产行为上的差异导致农户在水稻生产效率上的差异,纯农户的水稻生产效率高于一兼农户,而且两者都远远高于二兼农户,说明农户的水稻生产效率随兼业程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促进水稻总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于农民增收、国家粮食安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山东省水稻生产的基本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山东省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从事水稻生产的农户存在严重老龄化问题;在扣除种粮补贴后,水稻种植的总体收益仍然较低;水稻生产存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问题;加强良种、栽培技术、省工机械技术、贮运与加工技术的创新与推广是广大农户的根本需求;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多数地区均已建立,但当前的水稻生产仍然属于主要以独立农户为单位的分散化经营,尚未实现水稻的产业化与规模化生产;农户水稻质量安全方面的培训仍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算2002~2009年海南农垦天然橡胶单位产品、面积碳排放量,探讨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并对碳排放量进行因素分解。【方法】利用海南农垦天然橡胶生产的投入产出数据、Kaya恒等式进行测算和分解。【结果】化肥、燃料、农药、电力是最重要的投入品;橡胶林地单位面积碳排放量高于农地,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产值效率的提高是碳减排的主要因素,规模效应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结构效应则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性因素。【建议】应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优化天然橡胶初级产品加工工艺、减少用电量、提高橡胶林的抗风能力,以减少橡胶生产碳排放。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将农业生产效率和环境影响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农业生产碳效率为核心工具进行分析。基于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不同设施类型蔬菜生产的碳投入产出及碳足迹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DEA分别与Tobit模型及CLAD相结合,分析了不同设施类型蔬菜生产的碳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设施类型蔬菜生产碳足迹的测算值均为负数,表明设施蔬菜生产整体上对生态环境具有正的外部性;2)设施蔬菜生产碳效率偏低,表明在碳视角下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其中,大棚生产碳效率高于温室生产,纯技术碳效率较低而规模碳效率较高,表明农户生产规模接近最优规模,而技术和管理水平偏低,此外温室生产农户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于大棚农户;3)经营者从事设施蔬菜生产年限、家庭年收入、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碳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蔬菜生产设施类型、劳均蔬菜种植面积对碳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提高农户对极端气温灾害的风险感知对提高农业生产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48份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和ISM模型分析了种粮大户对极端气温灾害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级结构。结果显示农户的风险感知受到参加技能培训的频率、水稻种植规模、与其他村民关系、所在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经常关注与气象灾害相关的新闻信息、政府出资购买水稻险、抗灾信息发布服务评价七个因素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以提高农户对极端气温灾害的风险感知和提高农业的生产产量。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49年以来产量及面积视角的我国水稻生产变动相关文献,从水稻生产时序动态特征、空间布局演变、影响因素3个方面,对中国水稻生产变动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随时序纵向变化上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水稻种植面积3增2减、单产不断提高、总产量徘徊增长、生产波动阶段性特征明显;以籼为主,粳升籼降,同时"单改双"转为"双改单"。其空间布局演变特点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基本由南向北迁移、由东向中聚拢;种植面积与产量重心变迁轨迹略有不同,但大致向东北方向移动;种植品种在区域变化上显示出"北粳南下"态势。并根据前人研究成果阐述了水稻总产量、单产水平、种植面积以及空间布局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通过总结,展望我国在水稻生产变动方面下一步的可能研究方向及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