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根据林分密度与林分各测树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来编制的。其图式模型是由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线、等疏密度线和自然稀疏线五组曲线组成的,以数图的形式较为直观地表达林分生长与密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日本吉良夫存1953年发现的草木植物密度与生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编制林分密度管理  相似文献   

2.
根据植物种群生物量的增长模式和最大密度法则,应用Korf生长方程推导出同龄纯林最大密度的林分和一般密度的林分在自然稀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的模型.实例验证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自然稀疏模型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较大的适用性,可用于模拟各种自然生长的林分密度动态.  相似文献   

3.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地樟子松天然林林分密度控制图是依据林分密度效应理论编制的 ,它由等树高线、等直径线、密度管理线、最大密度线和自然稀疏线等五组曲线组成。该图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估计值平均检验精度为 88.4% ,能满足生产实践中的估测需要。它能广泛应用于林分定量抚育间伐、生长收获预估、森林资源清查、造林设计、森林类型划分等许多方面 ,是集约化经营森林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
以落叶松天然林标地为材料,求解林分最大密度线、自然稀疏线、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模型,预测林分自然稀疏进程中的测树因子,编制直径自然稀疏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栎类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探究栎类天然林自稀疏规律,从理论上丰富种群生态学,为天然林林分密度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湖南省265块栎类天然林连续清查样地为研究对象,对现有林分密度指数进行改进,采用分位数回归和随机前沿分析评估Reineke林分密度指数和改进林分密度指数在构建栎类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方面的适用性,并对不同林分类型栎类天然林的自稀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与Reineke林分密度模型相比,改进林分密度模型的预测误差显著降低(P<0.05),模型以林分平均胸径和优势树种平均高为基础变量,能够更好诠释林分自稀疏的内涵;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在模拟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模型方面更加客观且精度较高,分位数回归方法也可提供有价值的补充;天然混交林自稀疏过程受林分平均胸径和优势树种平均高的共同影响,林分平均胸径越大,自稀疏速率越快;林分优势树种平均高越大,林分可容纳株数越多。天然林自稀疏速率在不同类型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栎类相对纯林的自稀疏速率更快、死亡率更高。【结论】构建栎类天然林最大密度线,探究其自稀疏规律,可为栎类天然林自稀疏状态的判别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苗圃2年生冷杉移植苗按每m~216、36、64、100和256株等5种密度栽植的模型林分,连续调查了6个生长期的生长过程和现存量。调查结果证明,根部直径和树高在林龄为6年时,无论哪种密度,其生长量都较小。密度对于单株地上部分的重量的抑制作用(密度效应)显示出叶、枝、干的顺序。由于模型林分的大部分都处在原最大密度线的外侧,因而确定了新的最大密度线。密度效应被认为是叶量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思茅松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编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思茅松人工林集中分布的西双版纳、思茅地区的 10个县 (市 ) ,按照立地条件、年龄、郁闭度、生长状况等的不同 ,设置 16 6块标准地 ,用以编制林分密度控制图 ,包括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 (饱和密度 )线、等疏密度线、等自然稀疏线等 5条曲线 ,根据密度控制图可以求算林分蓄积量、疏密度、优势高 ;可以求算林分间伐量、间隔期进行间伐设计 ;可以预测各生长阶段的平均胸径、生长量等。经检验等树高线精度为 96 1% ,等直径线精度为 97 8%。  相似文献   

8.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日本林学家根据林分密度法则理论,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用密度与各测树因子之间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式来编制的。这个图式模型是由最大密度线、等直径线、等树高线、自然稀疏线、经营管理线等五组曲线构成。它们之间关系是以林分蓄积量为变量,以密度为自变量建立起各种数学模式集中在双对数纸上,便构成林分密度管理图。它是进行定量间伐、生长予测的重要工具;对森林资源的调查,造林设计和经营管理工作也能提供参考性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9.
文中以杉木人工林标地为材料,求解林分自然稀疏线、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数学模型参数。据各线参数和地位指数表编制出不同初始密度的林分生长过程表;不同初始密度林分,有着不同生长进程及测树因子量变关系及规律,了解和掌握这些关系、规律对于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杉木、马尾松为例,并以该树种林分自然稀疏线,地位指数等上层树高线数学模型及参数值,计算各树种不同初始密度、地位指数、林龄(树高)生长阶段的林分适宜密度。初始密度、地位指数愈高,其适宜密度愈高,反之,则愈低。这是各树种林分适宜密度的基本变化规律。杉木、马尾松各树种值不尽一致。同时亦由此看出,一定立地条件下之适宜密度是随林分密度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变化的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林分适宜密度不为某定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东北林区红皮云杉人工林密度调查,分析了密度对红皮云杉人工林生长的影响,根据动态规划方法与理论,导出红皮云杉人工林分最优密度模型,编制了红皮云杉人工林最优密度表。  相似文献   

12.
厚朴林分结构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影响厚朴树皮产量的因子分析,提出了对单株厚朴树皮产量有直接贡献的因子是密度、树高、胸径和树干干重。在厚朴林分形成过程中,密度是影响林分厚朴树皮产量的主导因子;及时地进行合理间伐,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是提高单位面积树皮产量和整个林分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A self-thinning model is developed for fully stocked and under stocked pure even-aged stands. The self-thinning power law for fully stocked stands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pecial case of this model. A stand growth model i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the self-thinning model with a basal-area increment model. This stand growth model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average diameter and stand density at any given stand age with any initial stand conditions. The model was tested with yield table data. The model predictions were found to be agree with independent developed yield table data.  相似文献   

14.
杉木林分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项试验共分2个部分.(1)造林密度试验,小区面积为600 m2,5个处理,即1 667株.hm-2(A)、3 333株.hm-2(B)、4~983株.hm-2(C)、6 633株.hm-2(D)、9967株.hm-2(E);(2)造林密度调控试验,造林设计方法与造林密度试验相同,但在林分生长过程中,按密度管理图的密管线0.5为标准进行间伐,间伐后保留密度要与临近的下一个初植密度较稀植的林分密度基本相同,两者进行比较.试验结果(1)造林密度试验,优势高、平均高、平均胸径均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优势高9a、平均高6 a、平均胸径5 a,密度间差异已达显著性水平;林分蓄积量则随年龄增加而递增,5~7 a,密度间差异显著,8~18a,只有A密度与E、D密度差异显著;枝下高随密度、年龄的增加而递增,12~a后,C、D、E密度间的差异很小;冠幅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9~10a后,各密度则随年龄增加而缓慢递减.(2)造林密度调控试验,同一指数级,间伐后的林分与其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的林分比较,其优势高、平均高差异不明显;立木蓄积前者小于后者;总蓄积(立木蓄积+间伐蓄积)前者大于后者;同一指数级,初植密度不同的林分,间伐后与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林分的蓄积百分比,初植密度大的大于初植密度小的;指数级不同,而初植密度相同的林分,间伐后与密度基本相同未间伐的林分总蓄积百分比,高指数级的比值大于低指数级的比值.  相似文献   

15.
在湘潭市选择一般经营水平的毛竹林,设置固定标准地50块,调查新竹产量和立竹笋前密度,建立新竹产量与立竹密度的二次抛物线函数模型,结果表明:抛物线拐点区域170~190株/667 m2为湘潭市一般经营水平下毛竹林的合理立竹密度。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established an integrated stand growth model of Mongolian oak(ISGM_oak) using the data from 61 permanent sample plots measured in 1997 and 2007.ISGM_ oak is a group of nonlinear simultaneous equations.The method of nonlinear error-in-variable simultaneous equations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parameters of ISGMoak with the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stat 2.0,so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 of the group of correlated equations in ISGMoak is unbiased and the equations are compatible.Model validation using bootstrap method showed that both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and square error are less than 15 percent.The ISGM_ oak model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stand growth with different values of site index,stand density and to draw stand density management diagram for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17.
闽东柳杉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小梅 《福建林业科技》2002,29(3):75-77,83
利用闽东地区的柳杉人工林标准地材料研制林分密度控制图 ,经检验精度满足要求。文中还提出一个新的密度效应模型及估计最大密度线参数的方法 ,在生产上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杉木人工林可变密度的全林分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林分年龄、地位指数SI、林分密度指数SDI为输入变量 ,从模型间的相容性出发 ,建立了杉木人工林可变密度的全林分模型。着重探讨了用Richards方程构造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时 ,有关参数与SI和SDI的关系 ,分析了SDI的变化规律 ,采用名义年龄法建立了SDI的动态预估模型 ,最后 ,给出了应用可变密度的全林分模型模拟林分自然生长过程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选用广西马尾松龄施肥材料(连续观测13年),根据国际《木材物理力学试验方法》,研究了施肥对木材密度和干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P、K三要素中,以N、P肥对木材密度和干缩率的影响较大。⑴总的来说P增加木材密度和干缩率,N肥降低木材密度木材干缩率。N、P肥降低木材差异干缩。施K肥对木材密度和干缩率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⑵N、P、K施肥对木材密度和干缩率的影响及其变化程度,与肥种、施肥量、树干部位、木纹方向、气干或全干状态有关。施P肥木材密度具有增加的趋势,而且树干下部基本密度方差分析各处理间差异显著。N、K肥对木材密度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P肥使木材干缩率增加,P肥主要增加的是全干干缩率和径向气干干缩率,特别是树干下部径向气干干缩率各处理间差异显著。K肥对干缩率的影响规律性不明显,有待进一步研究。⑶为了保证木材质量,对于纤维用材林,主要施P肥;对于结构用材林,可施P肥,适当考虑N肥、K肥施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20.
INTRODUCTIoNTIle3/2powerlawofsellLthinnlngpro-posedbyYodaelal(l963)wasconsideredasthegeneralmodelwhichdescribedtherela-tionshipoftreesizcandmaximumpopulationdcnsity'fortl1e.plai1tpopulationundergoingself-thinning.Furtherresearch,however,re-vealedtheoreticalinconsistenciesandempiri-calinaccuracy'ofthelaw(Sprugel1984,Zeidc1()85,l987;Wellerl987).Theseresearchcrsconsideredtl1elaM'isathilure.Sincetl1en-asecondtideofsuppoltingappeared,theyinter-pretedandreflitcdtl1eopposingopinions(Osa`va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