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系统地研究北京地区雨燕科3种雨燕的羽毛特点,给雨燕科的保护、分类研究积累资料,笔者对北京地区分布的雨燕目(Apodiformes)雨燕科(Apodidae)的白腰雨燕(Apus pacificus)、普通楼燕(Apus apus)、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主要类型羽毛进行微观结构对比观察。试验流程为:鸟类标本取样前再鉴定、确定采样位置、取样、样品脱脂、超声波清洗、自然干燥、离子溅射喷金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飞羽、尾羽和体羽主要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相互啮合形成坚实的羽面来减少飞行阻力。3种鸟类羽毛的飞羽羽小轴表面纹饰、绒羽节点形状可以作为属间分类重要特征,飞羽、尾羽及体羽其他特征参数可以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佛法僧目两种鸟类羽毛的扫描电镜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对北京地区分布的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翠鸟科(Alcedinidae)的蓝翡翠(Halcyon pileata)以及佛法僧科(Coraciidae)的三宝鸟(Eurystomus orientalis)主要类型羽毛进行微观结构对比观察。实验流程为:鸟类标本取样前再鉴定、确定采样位置、取样、样品脱脂、超声波清洗、自然干燥、离子溅射喷金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飞羽、尾羽和体羽主要由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相互啮合形成坚实的羽面来减少飞行阻力。两种鸟类的有钩羽小枝中的小钩数,无钩羽小枝中的腹齿数,数量恒定且相同。绒羽中节状羽小枝膨大节的形状,区别明显。根据现有结果及文献资料,涉及到的两科羽毛在上述各部分羽毛参数差别恒定并且明显,可以作为科级鉴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反嘴鹬科Recurvirostridae的鹮嘴鹬Ibidorhyncha struthersii 、黑翅长脚鹬 Himantopus himantopus不同部位羽毛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飞羽、尾羽和体羽主要有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构成;有钩羽小枝和无钩羽小枝相互啮合形成坚实的羽面来减少飞行阻力。两种鸟类的飞羽、尾羽及体羽的有钩羽小枝中的小钩、纤毛及腹齿数目恒定且相同,可以作为科级鉴定标准。无钩羽小枝中的疣状突起为新发现,数目恒定且不同,可以与绒羽中节状羽小枝节间长度指标作为属级鉴定标准。  相似文献   

4.
褐林鸮羽毛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择鸮形目鸱鸮科的褐林鸮作为研究对像,观察了翼和背部的正羽、腹部的绒羽和面部的羽毛。结果表明正羽的羽枝呈覆瓦状倾斜排列,有钩羽小枝的小钩弯曲度较小与无钩羽小枝扣合不太紧密;绒羽的节状羽小枝只在羽轴中部的羽枝上出现,节呈三角形。首次报道了鸮形目的面部羽毛微观形态,羽枝上无羽小钩或节,纤毛瓣状镶嵌在羽枝的梢部。  相似文献   

5.
旨在通过对山东南四湖自然保护区野生鸟类种类、数量、居留型和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以期为野生鸟类调查及疫源疫病监测奠定数据基础。2018—2021年采用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对山东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内鸟类进行监测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5目43科129种,数量34700只。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为青头潜鸭(Aythya baeri)、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监测种类最多的为雀形目(Passeriformes)共74种,占比57.36%;监测数量上鹤形目最多(47.40%),其次为雀形目(30.02%),雁形目(16.57%);优势种为白骨顶(Fulica atra)、红头潜鸭(Aythya ferina)、白鹭(Egretta garzetta),麻雀(Passer montanus)。鸟类构成以迁徙鸟为主,春、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鱼塘湿地生境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自然水域最低。本研究获得了区域内野生鸟类生物多样性基础资料,为未来野生鸟类调查和疫源疫病监测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连续取样测定(每3天1次)和3个关键期取样[生理成熟期(M),成熟后10天(M+10 d)和后20天(M+20 d)]取样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黄淮海地区7个主栽玉米杂交种的籽粒,穗轴和苞叶含水量及脱水速率,发现7个杂交种可被归为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代表的两类:958类(‘郑单958’、‘伟科702’和‘中科11’)和335类(‘先玉335’、‘登海605’、‘裕丰303’和‘农华101’)。两类杂交种在生理成熟前没有明显差异,从M到M+20 d,335类杂交种籽粒含水量由32.0%快速下降到22.6%,可以用一次线性方程y=-0.6757x+69.59逼近,而958类杂交种由34.1%缓慢下降到28.2%,可以用二次曲线方程y=0.0078x 2-1.3481x+85.065逼近。从M到M+20 d,335类杂交种的穗轴含水量由59.0%降到45.3%,降幅13.7%;而958类由71.0%降到59.1%,降幅11.9%。335类杂交种苞叶较厚但层数较少,籽粒较窄较长,水分散失较快。结果表明335类玉米杂交种更适合机械化穗粒收。  相似文献   

7.
地衣芽孢杆菌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地衣芽孢杆菌是一种在土壤中常见的革兰氏阳性嗜热细菌。在鸟类,特别是在居住在地面的鸟类(如雀科)和水生的鸟类(如鸭)的羽毛中也能找到这种细菌,特别是在其胸部和背部的羽毛中,酶分泌的最适温度为37℃。它可能以孢子形式存在,从而抵抗恶劣的环境;在良好环境下,则可以生长态存在。该细菌可调整菌群失调达到治疗目的,可促使机体产生抗菌活性物质、杀灭致病菌。能产生抗活性物质,并具有独特的生物夺氧作用机制,能抑制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地衣芽孢杆菌的作用机制是  相似文献   

8.
探明广东茶园春季杂草基本情况,为茶园杂草防控提供基础数据。2020年3—5月,在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3个茶叶主产区31个茶园共620块样方开展茶园杂草群落调查,采用七级目测法,记录样方杂草种类及生长优势等级。调查共发现杂草313种,出现频度高于10%的杂草有126种,其中菊科杂草23种、禾本科12种、茜草科8种、蔷薇科7种、唇形科6种、蓼科5种、豆科4种,以上7个科共包含杂草65种,占据126种杂草的51.5%。出现频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83.87%)和菝葜Smilax china(80.65%)、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77.42%)、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74.19%)、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74.19%)、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74.19%)、地菍Melastoma dodecandrum(70.97%)、鬼针草Bidens pilosa(70.97%)、长萼堇菜Viola inconspicua(67.74%)、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67.74%)。生长优势度前10杂草分别为小蓬草(17.42%)、鬼针草(17.19%)、鸭跖草(17.10%)、酢浆草(15.11%)、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12.58%)、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12.19%)、野茼蒿(12.06%)、阔叶丰花草Spermacoce alata(10.90%)、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10.65%)、地菍(9.81%)。粤东、粤西和粤北茶区优势杂草存在显著差别,粤东地区以鬼针草、小蓬草、华南鳞盖蕨Microlepia hancei等杂草为主;粤西茶区以阔叶丰花草、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鸭跖草、假臭草等杂草为主;粤北茶区以小蓬草、空心泡Rubus rosifolius、白茅为主。调查初步探明广东主要茶区春季杂草分布状况,为各茶区杂草防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播期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弄清播期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可指导玉米高产栽培。以中熟型玉米‘科育15’为试材,采用分期播期试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相关数据。不同播期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差异显著,随着播期推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先增加后降低,胞间CO2浓度(Ci)变化相反,气孔导度(Gs)无明显变化规律。PnTrWUETaPAR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i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气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水分是影响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的主要气象因素;叶片光合参数间通过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光、温、水等气候资源,促进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及转化,显著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探讨菌株R57对黄芪的抑菌防病和品质提升作用,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无菌发酵液的体外抑菌效果、浸根法测定离体防病效果、灌根法测定盆栽防病效果;采用灌根法处理黄芪,HPLC-UV-ELSD法测定药效成分含量变化;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分类地位。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57无菌发酵液对根腐病菌F. solaniF. acuminatum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8.02±1.71) mm和(19.96±2.42) mm。离体试验中,R57治疗性处理对2种病菌引起的根腐病在7天和15天时均有显著防效,保护性处理对F. solaniF. acuminatum侵染分别在7天和15天时有明显防效,拮抗处理仅在7天时对F. solani侵染有抑制作用。盆栽试验中,R57发酵液对F. solaniF. acuminatum引起的根腐病,保护性防效分别为61.27%±4.89%和64.33%±8.25%,治疗性防效不显著。R57发酵液施用还可显著促进黄芪中主要活性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和芒柄花苷的积累。经鉴定,菌株R57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具有“防病提质”的双重功效,可作为微生物制剂的多功能菌株进一步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1.
枯萎病是农业生产中最具有威胁性的土传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多种作物的产量及品质。本研究旨在寻找和开发绿色环保且可高效抑制枯萎病菌的植物资源,同时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和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的提取物为材料,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3种植物提取物对6种植物枯萎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表明当质量浓度为2 mg/mL时,丁香、甘草、瑞香狼毒3种提取物对6种植物枯萎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3种植物提取物处理96 h后的抑菌率均在44.5%以上。其中,丁香对6种植物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在0.1473~0.3785 mg/mL之间;瑞香狼毒和甘草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在0.1866~2.6262 mg/mL和0.6281~3.1703 mg/mL之间。试验结果表明丁香、甘草、瑞香狼毒提取物对6种枯萎病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均可作为防治植物枯萎病的新型植物源农药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大豆田除草剂氟磺胺草醚长期使用造成的残留问题,本研究利用富集培养法进行菌株筛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降解能力,通过形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从长期施用氟磺胺草醚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出3株能以氟磺胺草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真菌菌株FF1、FF2和FF3。它们在7天内对初始浓度600 mg/L氟磺胺草醚的降解率分别为21.03%、15.74%和11.88%,这3个菌株分别鉴定为Aspergillus jensenii(詹森曲霉)、Penicillium dipodomyicola(双足青霉)和Rhizopus oryzae(稻根霉菌)。这3个种属的获得为氟磺胺草醚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3.
植物花色素苷的合成代谢受转录因子的调控, 其中R2R3 MYB为最主要的转录调控因子。本研究以彩色四倍体马铃薯为试材, 克隆了R2R3 MYB基因家族里调控马铃薯块茎花色素苷合成R2R3 MYB-StAN1的3个同源基因, 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稳定烟草遗传转化、qPCR等方法对这3个同源基因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和鉴定, 结果表明, 这3个同源基因均含有R2和R3保守结构域, 其主要差别在于C端由10个氨基酸序列组成的重复结构(R)数目不同, 根据R数目将其分别命名为StAN1-R0StAN1-R1StAN1-R3, 其蛋白分子量分别为28 047.91、29 458.35和31 527.60 Da, 等电点(pI)分别为6.14、6.90和8.39, 均为亲水蛋白。通过转化烟草发现, 转入StAN1-R0StAN1-R1StAN1-R3后, 烟草叶片叶色变化明显, 其中转StAN1-R1烟草叶色呈深红色, 其叶片花色素苷含量最高。进一步利用qPCR分析表明, 外源StAN1使烟草叶片花色素苷合成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NtCHS、NtCHI、NtF3H、NtF3’H、NtDFR、NtANS、NtUFGT)上调表达, 同时烟草内源NtbHLH基因的表达显著上升; StAN1-R1可以高效地调控烟草内源NtbHLH基因和结构基因NtDFRNtANS的表达。结果表明, StAN1的3个同源蛋白均可以调控花色素苷的合成, 而只含一个重复序列R的StAN1调控花色素苷合成的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4.
基于高密度Bin图谱的水稻抽穗期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稻品种02428和籼稻品种玉针香进行杂交, 按单粒传法连续自交10代, 得到包含192个株系的重组自交系(RIL)作图群体。通过对两亲本重测序及RIL群体简化基因组测序, 构建了包含2711个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图谱。该图谱各染色体标记数在162~311个之间, 标记间平均物理距离为137.68 kb。将亲本及192个株系分别于4个环境下采用随机区组种植, 并记录抽穗期。使用Win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的CIM分析方法, 进行抽穗期相关QTL检测及定位。在4个环境下定位到影响抽穗期的QTL共14个, 分布于第1、第2、第3、第7、第8、第9和第10染色体。其中, qHD2.2qHD10.2能在3个环境中被重复检测到, 表型贡献率分别为5.14%~11.15%和5.35%~16.97%, 分别能缩短抽穗期1.66 d和1.56 d, 具有聚合育种的应用价值。通过物理位置比对, 14个QTL中有11个与前人定位在相同或邻近区域, qHD1.1、qHD2.2qHD9.1尚未见报道。经对qHD2.2详细分析, 在其染色体区间内找到3个与抽穗期相关的注释基因LOC_Os02g46450LOC_Os02g46710LOC_Os02g46940, 其中LOC_Os02g46450已被克隆。测序分析发现, 这3个基因在两亲本间都存在差异, 可作为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胡颓子属植物叶片的数字纹理特征变异规律,对苏、浙、皖地区常见的8种胡颓子属植物,提取了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叶片纹理参数,分析了叶片纹理参数的种内、种间变异规律,并构建KNN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同种不同地理来源的标本间全部纹理参数是极显著差异,不同种之间仅某一纹理参数有显著差异;随机取132个样本作为训练集,35个作为测试集,构建KNN分类模型,K=6时,正确识别率达到了93.75%。对于特定分布区内的几个胡颓子属植物,叶片数字纹理具有分类识别意义,可用于构建分类模型。  相似文献   

16.
粒形及千粒重是水稻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挖掘这些性状的优异基因,对水稻超高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1套以籼稻恢复系昌恢121为背景亲本,粳稻越光为供体亲本构建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在3个环境下对水稻粒形及千粒重进行QTL检测及稳定性分析,共检测到59个QTL,分布于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10号、11号和12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0.77%~36.26%,其中发现10个QTL多效位点。值得关注的是qGW2-1、qGW2-2、qGW3-1、qGW3-2、qGL3和qGL12这6个QTL能在3个环境中重复检测到,其中qGW3-1为新鉴定的QTL位点。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开展水稻粒形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和分子辅助育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栽培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旨在从药用植物栽培三七中分离出能够产生与宿主植株相同或者相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内生真菌菌株。以栽培三七为材料,开展栽培三七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依据传统形态特征并结合真菌的ITS序列进行菌株鉴定。初步从栽培三七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24株,鉴定为12属(种),栽培三七不同器官组织的内生真菌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大,根和叶中最多,茎中较少。其中从叶片中分离出11株,6属;茎中分离出1株,1属;根中12株,5属。统计结果表明叶片中分离出的菌株优势种为普通青霉菌(Penicillium commune)、胶孢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均占叶片菌株分离的27.28%;须根中分离出的菌株优势种为球毛壳菌(Chaetomidium arxii),占须根菌株分离的72.73%。栽培三七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栽培三七内生真菌与生理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提供材料基础和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