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河南省主要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明确孢囊线虫对不同作物的危害情况,于2017—2020年对河南省18个市50个县(区)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作物的孢囊线虫种类和发生分布进行随机取样调查,采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进化树分析技术鉴定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种类,并根据土壤中孢囊基数和单孢囊卵数明确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病严重度。结果显示,共采集土壤样品308份,其中224份样品检测到孢囊,孢囊检出率为72.7%。小麦孢囊线虫发生分布范围覆盖40个县(区),其中15个县(区)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侵染,23个县(区)为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侵染,南阳市西峡县西坪镇和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为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混合侵染发生区;玉米孢囊线虫H. zeae在濮阳市清丰县韩村镇、许昌市长葛市董村镇和禹州市范坡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旱稻孢囊线虫H. elachista在信阳市潢川县魏岗乡、来龙乡和新乡市获嘉县亢村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孢囊线虫发病严重度数据表明,小麦田平均孢囊含量高达17.3个/100 mL;玉米田平均孢囊量为11.0个/100 mL;水稻田平均孢囊量为4.4个/100 mL。表明河南省孢囊线虫高发地块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东和豫中平原区。  相似文献   

2.
新疆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威胁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随机调查了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在新疆的分布;运用鉴别寄主法鉴定新疆大豆孢囊线虫的生理小种;室内盆栽法测定新疆主栽大豆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大豆孢囊线虫主要分布在新疆阿勒泰地区,为4 号生理小种,新疆主栽大豆品种均为高感品种,研究结果将为控制新疆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山东省5个植烟县/市采集烟草线虫土壤样本24份,其中10份土样中分离到孢囊线虫的孢囊,对之进行系统的形态学观测。孢囊阴门锥突出,双半膜孔,下桥和泡囊发达,阴门裂长(44.1±3.5) μm,阴门窗长(50.4±4.8) μm、宽(36.6±4.1) μm,下桥长(83.8±4.7) μm、宽(11.0±0.9) μm。利用大豆孢囊线虫特异性引物对分离到的孢囊线虫群体进行了分子鉴定。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寄生烟草的孢囊线虫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1952。对这10个孢囊线虫群体rDNA-ITS区进行了PCR扩增产物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和测序比对。发现,所有孢囊线虫群体均能扩增出一条大约1 000 bp大小的片段;用Alu Ⅰ、Bsh 1236 Ⅰ、Hae Ⅲ、Hha Ⅰ 、Mva Ⅰ 、Rsa Ⅰ酶切后,产生的酶切表型均相同;用Ava I酶切后,产生了2种酶切表型。所测孢囊线虫群体与GenBank收录的大豆孢囊线虫序列相似度高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4.
大豆孢囊线虫对大豆危害极大,但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的密度与大豆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国内尚未见报道.作者一九八六年采用中感品种盆栽(黑土和砂土)进行人工接种不同孢囊线虫密度对大豆产量危害损失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大豆孢囊线虫种群密度不同,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极为显著,随孢囊线虫密度增大,产量相应降低,实测百克土中接种  相似文献   

5.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威胁大豆生产的重大病害之一。2015-2016年,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贵州省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和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范围包括贵阳、六盘水、安顺、毕节、黔西南和遵义等6个地区下辖的14个县(区),共采集土样287份。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大豆孢囊线虫的总检出率为28.2%,其中毕节地区的大方县和赫章县孢囊检出率最高,分别达到46.7%和45.0%,而在遵义市、贵阳市和黔西南州孢囊检出率为0。六盘水地区的水城县孢囊发生量最大,平均孢囊数为3.4个/200g土,最大孢囊数达到17个/200g土;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岭县大豆孢囊线虫发生程度最轻,每200g土样平均孢囊数分别为0.3和0.2个,最大孢囊数仅为2个/200g土。分离的孢囊主要形态特征与大豆孢囊线虫一致,并且ITS序列与甘肃大豆孢囊线虫种群序列一致性达100%。根据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比对,将贵州省采集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本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控贵州省大豆孢囊线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大豆孢囊线虫分子鉴定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在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唐山、张家口等地采集大豆根际土壤样品65份,应用大豆孢囊线虫特异性引物对采集的孢囊线虫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邯郸的永年、磁县、峰峰,邢台的南和、广宗、清河,保定的南大园、西马池、望都、定州,石家庄的栾城、鹿泉、平山及石家庄市郊,秦皇岛的抚宁、昌黎,唐山的迁西、迁安、丰润的大豆和张家口的红云豆上采集的孢囊线虫的孢囊及其二龄幼虫均为大豆孢囊线虫;卢龙和滦县的样品中没有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的孢囊及其二龄幼虫,且孢囊的检出率与二龄幼虫的检出率的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病分布和发生程度,采用Z字形取样法,对甘肃省陇东南地区9个县(区)37个乡镇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和分布进行调查,并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比对鉴定线虫种类。共采集土样411份,陇东地区大豆孢囊线虫检出率为87.2%,其中镇原、西峰、正宁、华池和环县的检出率最高,达100%,镇原孢囊发生量最大,平均孢囊数为11.4个/100 g土;陇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检出率为63.7%,成县和徽县分别为64.0%、63.0%,平均孢囊数分别为0.9和1.2个/100 g土。经形态学特征观测和rDNA-ITS序列比对,甘肃省陇东南采集到的孢囊线虫均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相似文献   

8.
 1983年6月在我院土肥所试验地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病,经过鉴定确认病原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为了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积累数据资料,给防治提供依据,将大豆孢囊线虫发生世代的观察列为“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项目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我省在1980年发现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经过1980—1986年的研究。发现该线虫以雌虫的孢囊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月中下旬孵化出第一代的二龄幼虫,然后幼虫进入大豆根中寄生。第一代幼虫孵化较整齐.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rDNA-ITS区序列与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虫通用引物TW81和AB28对采自陕西的20个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的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利用Mega软件的UPGMA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群体及其与GenBank公布的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小麦孢囊线虫群体的rDNA-ITS区片段的长度为1 045 bp,且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ITS区序列同源性为99.56%,只有3处碱基存在差异。其ITS区同中国河南(EU106175)、北京(AY148382)、山东(HM370427)的禾谷孢囊线虫H. avenae,澳大利亚的H. australis(AY148395)及俄罗斯的H. pratensis(AY148351)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利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Ava Ⅰ(Eco88 Ⅰ)、Alu Ⅰ、Hha Ⅰ(Cfo Ⅰ)、Hae Ⅲ(BsuR Ⅰ)、Hind Ⅲ、Hinf Ⅰ、Rsa Ⅰ和Mva Ⅰ(Bst N1)对20个陕西省CCN群体的ITS区PCR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谱(RFLP)分析,结果表明8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ITS-PCR产物后共产生22个酶切片段,20个种群的PCR-RFLP谱型一致,表明陕西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是同一个群体且与已报道的中国CCN群体的“C”型一致,有别于欧洲的“A”型群体和印度的“B”型群体。这是首次报道陕西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的分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