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结果】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从5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情指数迅速增长;玉米孕穗期叶片病斑面积和产孢量最大,大喇叭口期次之,苗期最小;玉米下部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大于上部叶片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结论】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玉米苗期最抗病,孕穗期最感病;下部叶片较感病,上部叶片较抗病。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的病斑数随接种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随接种浓度呈直线增长。当叶面保湿时间大于8 h时,叶面保湿时间越长病斑数越多,其变化呈逻辑斯蒂模型趋势。温度对病害的潜育期有重要影响,在10~35℃时,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不同接种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发展动态有重要作用,低浓度下接种,病害的病情发展曲线近似为直线,增长较为平缓;高接种量条件下,病情增长较为迅速,接近S型曲线。  相似文献   

3.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弯孢菌叶斑病的潜育期为4-5d,持续显症时间为8d。品种与生育期对潜育期影响较小。温度是影响潜育期的重要因子。影响病斑在田间产孢的首要因子是叶片内渗入水分的多少,其交介病斑表面水膜的有无。幼龄斑(7-9d)和老龄斑(约20d)均可产孢,且产孢能力无明显差异。在直射光与散射光照射下,病斑都能产孢。产孢量与病斑大小无关系。病斑大小随玉米品种而变化,病斑大小在0.9-2.75mm。  相似文献   

4.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俗称黄斑病 ,是我国继玉米大斑病及小斑病之后又一严重危害玉米的叶斑病 ,近年来呈发展蔓延上升趋势 ,一般减产20 %~30 %,个别地块达50 %以上 ,甚至绝产。一、症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危害叶鞘和苞叶 ,初为褪绿小点 ,逐渐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在感病品种上病斑较大 ,宽1毫米~2毫米 ,长1毫米~4毫米 ,中央苍白色、黄褐色 ,边缘有较宽的环带 ,最外围有较宽的半透明草黄色晕圈 ,数个病斑相连可形成叶片坏死区。由于弯孢菌叶斑病在不同品种上 ,特别是在抗病及感病品种上 ,病斑大小、形状、晕圈宽…  相似文献   

5.
对4个玉米品种小斑病和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聊城市玉米小斑病比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早且重,发生弯孢霉叶斑病的叶片常从中下部开始,而发生小斑病的叶片基本上是从下部1~3片叶开始逐渐向上蔓延。抗病品种从病害始发期至生育后期流行曲线平缓,感病品种的病情发展快,流行曲线上升明显。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初侵染菌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种子带菌检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形态观察及存活检测、越冬病菌的苗期致病力测定表明,玉米种子不携带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lunata),其分生孢子能在玉米秸秆垛中越冬,病残体内的菌丝体能在多种场所越冬,越冬病菌接种幼苗显示了该病典型的病斑。说明玉米秸秆垛、田间和堆肥中的病残体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初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7.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病害,其中玉米的斑病经常会阻碍玉米的健康生长,下面介绍4种玉米主要斑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以便于农民朋友更好地对玉米斑病害进行防治。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华北地区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新病害,抽雄后病害迅速扩展蔓延,植株布满病斑,叶片提早干枯,一般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50%以  相似文献   

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与症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玉米弯孢苗叶斑病是近几年我国玉米生产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病叶标样的病原苗分离与鉴定及病原苗致病力测定,初步明确了新月弯孢苗Curvularia junata(Wak-ker)Boed是黑龙江省玉米弯孢苗叶斑病的主要致病菌。田间症状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上症状表现有明显差异,根据病斑大小、形状、颜色将病斑分为抗病型(R)、感病型(S)和中间型(M)。  相似文献   

9.
2000~2003年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田间发生消长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田间病残体是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初侵染来源;播种期、施氮肥量、前茬作物和气象因子都会对该病害的发生程度产生影响;提出了以清除病残体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耕作方式对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辽宁省瓦房店地区连续3年改变耕作方式条件下玉米苗期、吐穗期、灌浆期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苗期地下害虫和一代玉米螟的田间危害有所加重;纹枯病轻微加重;玉米苗期矮花叶病、顶腐病、丝黑穗病及灌浆期茎腐病、大斑病减轻;玉米叶部主要病害发病程度受影响较小;玉米丝黑穗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粗缩病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木霉菌发酵液蛋白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诱导抗性作用。[方法]对玉米叶片离体病斑大小进行比较和经活体诱导后检测抗病性相关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相比,经发酵液蛋白处理后的离体叶片接种后病斑较小,且防御反应基因的转录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木霉菌发酵液蛋白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有较好的诱导抗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秀杰  刘亚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749-10750
[目的]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级和病情指数的角度研究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为害损失及其经济阈值。[方法]以玉米品种沈单16为试材,设人工接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5个梯度(5.0×104、1.0×105、2.5×105、5.0×105、1.0×106孢子/ml),另设对照处理,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病菌接种后7d进行发病级数调查,其病情严重度按国家标准分6级调查。[结果]随着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的增大,穗粒数、百粒重、产量都呈下降趋势,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级和病情指数与穗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损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若以病级为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经济阈值,则平均病级为0.45;若以病情指数为防治指标,则病情指数为14.10。[结论]该研究为辽宁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防治和经济阈值的科学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方法]以掖单22(感病)为对照,通过室内和田间接菌试验,研究金海5号、郑单958等11个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差异。[结果]室内接菌条件下,接菌3d后玉米开始发病,5—10d内病情发展迅速,10d后病情趋于稳定;接菌10d时,掖单22和金海5号最感病,农大108最抗病。田间接菌条件下,玉米发病症状较室内接菌严重,大部分品种表现为中感和感病,仅鲁单981、LN3和农大108表现为中抗,接菌10d后病情指数最高达76.8%,较室内接菌高36.3%。[结论]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较好的品种为LN3和农大108,抗性较差的品种为掖单22和金海5号。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情况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调查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可随种子远距离传播,玉米品种间感病性有差异,病残组织可在四川省田间自然越冬,多雨、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玉米于苗期即可发病,穗期病情达到最高峰,成熟期病情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年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黑龙江省已演变为主要病害。通过采集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玉米产区病叶标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可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棒状弯孢Curvularia clavata、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4种弯孢霉引起,且对玉米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其中新月弯孢为优势种,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16.
不同玉米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接种条件下,以感病品种掖单13为对照,对21个玉米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对弯抱菌叶斑病的抗性分别进行了鉴定。病斑大小的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存在显著差异。苗期抗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有丹玉13、中单2号、陕单911、农大60、西农11、秦四;成株期抗病性表现较好的品种有西农11、沈10、豫22、丹玉13、7098;苗期与成株期抗病性均表现较好的品种有丹玉13、西农11。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从康氏木霉T30的cDNA中克隆了PLA2基因,然后用PLA2敲除突变株为材料在玉米接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条件下研究此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敲除突变株P82(ΔPLA2)所分泌的胞外几丁质酶和β-1,3-半乳糖苷酶的酶活要比野生型低。玉米接种弯孢霉叶斑病菌条件下,突变株的生防实验表明其具有较好的诱抗作用。此基因大肠杆菌表达产物在离体玉米叶片上同对照相比产生更大的叶斑。PLA2基因在木霉对抗弯孢霉叶斑病菌同玉米互作可能是一种负调控方式,要对此基因与玉米的非亲和互作还需对此基因互补进行功能验证。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耕作方式改变对玉米主要病害带来的影响,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新的耕作方式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玉米苗期病害总体呈减轻趋势,发病率平均减幅为0.16~0.50个百分点。在玉米吐穗、灌浆期,丝黑穗病和茎腐病发病率减幅分别为0.20~0.33个百分点和0.67~1.33个百分点,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减幅分别为6.00~15.30个百分点和1.60~6.50个百分点。玉米纹枯病和灰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上升幅度分别为0.34~5.33个百分点和1.67~8.00个百分点。改变耕作方式对玉米主要病害的影响因病害种类不同而异,其发生程度总体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玉米黄斑病研究Ⅰ·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黄早4玉米自交系上普遍而严重地发生一种新病害──黄斑病。本研究首次鉴定明确了此病的病原为新月弯孢Curvularialunata,这一病害与国外已报道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属同一类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