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1年蒜薹总体入库质量很好,表现在蒜薹含水量较低,叶绿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蒜薹表面的黄斑病较少,表现出良好的耐藏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① 2001年蒜薹采收期平均温度较高,使得蒜薹采收时老化程度较高 ,若采后不能马上预冷则会造成蒜薹薹梢黄化现象。据统计,异地贮藏的蒜薹,有 90%以上入库时薹梢已黄化,有的薹梢已干枯,薹基老化变硬和上翘;②黄斑病是蒜薹采前田间所带的病害,以老产区重茬地发生严重,另外蒜薹生长过程中降雨频繁或者阴雨、雾天多,蒜薹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2.
蒜薹是百姓餐桌上一种常见的蔬菜,由于味道鲜美和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特别是含有丰富的具有抗氧化和杀菌作用的大蒜素,以及脂溶性挥发物与超氧化歧化酶(SOD),具有很好的抗癌和抗衰老等功效,因此深受人们的青睐。1.适时采收适时采收是确保蒜薹品质和贮藏效果的重要环节。紫皮蒜薹一般于5月上旬采收,白皮蒜薹则在5月20日以后采收为宜。蒜薹的适宜采收期只有3天~5天,如采收过晚,薹苞过大,条基部呈白色,质地偏老,贮藏效果不好;采收过早,蒜薹短小,产量低,品质差。采收时间应选在晴天的下午,此时叶鞘萎缩具韧性,不易折断。用提薹法采收可以减少伤…  相似文献   

3.
切除薹苞处理对蒜薹货架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苍山大田蒜薹为试材,采后在常温下进行切除薹苞处理,以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于25℃下放置,定期测定其品质指标,研究切除薹苞处理对蒜薹货架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切除薹苞处理能够较好地抑制薹条的老化,减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水分、叶绿素和VC含量的降低速率,延长蒜薹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4.
蒜薹是可以长期贮藏的主要蔬菜。但在贮藏过程中采取的方法不当,在薹梢、薹苞、薹梗和薹茎4个部位往往发生多种病变。下面对蒜薹在贮藏中的一些主要病变进行剖析,以求取得较好的贮藏效益。  相似文献   

5.
蒜薹形态特征对其耐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石蜡切片、电子显微镜对不同产地的蒜薹结构进行了研究。不同产地蒜薹表面纹饰不同,但是,基本上都为球形排列成的较平行的条状,气孔排列走向与纹饰的走向相同。耐 CO_2和贮藏中不易老化、耐藏性强的广饶薹有小的珠 /蒜比和大的气孔开度,气孔中无阻塞物,紧实的组织结构。莒县薹耐藏性差与气孔被大量物质堵塞易造成组织内气体伤害以及周缘维管束和中央维管束发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笔者针对2003年蒜薹入贮后所发现的几个问题及时提出来与广大贮户进行分析探讨,现将其主要内容归纳如下。今年贮户普遍认为蒜薹含水量小,易贮存,装袋时间提前而缩短了预冷时间,特别是临沂、莒县和苍山地区表现最为突出。因第一次和第二次预冷时间不到位,蒜薹还在僵硬的条件下完成装袋过程使临沂薹、莒县薹呼吸量超过了2002年,有个别贮藏库在8月初就出现了“水面”状,从基部到薹梢发生水烂,薹条整体僵硬,放在袋外长时间不软化。究其原因,造成2003年临沂、莒县薹贮藏期间呼吸普遍较强的主要原因是预冷时间太短,蒜薹水分蒸发不到位所致。2003年…  相似文献   

7.
韭薹是韭菜的幼嫩花茎,富含蛋白质、糖分、膳食纤维及维生素.韭薹采收后新陈代谢旺盛,表面缺少保护结构,加之采收期正值高温季节,因此常温下极易失水、老化和腐烂.韭薹的形成受阳光照射影响较大,市场供应时间较集中.想要延长韭薹的货架期,必须研制和推广先进的贮藏方法.笔者根据多年贮藏韭薹的经验,总结出一套简单实用的保鲜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一、采收菜心可收主薹和侧薹,一般早熟品种生育期短,主薹采收后不易萌生侧薹,中晚熟品种在主薹采收后,还可发生侧薹。主薹采收适期为菜薹长到叶片顶端高度,顶端有初花时,俗称"齐口花"。如未及齐口花就采收,则薹嫩,影响产量;如超过适宜采收期,则薹变老,质量降低。优质菜薹应是薹粗,节间稀疏,薹叶少而细,顶部初花。早熟品种只采主薹时,采收节位应在主薹的基部,中晚熟主、侧薹兼收品种,采收时应在主薹基部  相似文献   

9.
蒜薹是我国人民喜爱的蔬菜品种之一,也是冬季贮藏量较大的蔬菜品种。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等地均有贮藏,大部分地区采用普通高压聚乙烯袋,贮期内每隔5-8天放风一次,人工劳动强度大,费用高,贮藏效果差。贮藏中后期袋壁结露多,蒜薹薹苞易膨大,薹条黄化速度快,薹梢常出现霉变。笔者从1993-2000年经多次试验研究,试验了多种蒜薹保鲜袋,并从中筛选出TY蒜薹专用保鲜袋作为推广应用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 蒜薹购自山东、安徽、黑龙江阿城。1.2保鲜袋制备 普通高压聚乙烯18DO 12和LLDPE为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严华 《保鲜与加工》2010,10(1):51-52
笔者有十几年蒜薹保鲜的工作经历,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一些关于防止蒜薹薹梢霉变的技术方法与实践经验,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蒜薹是目前国内长贮蔬菜数量较大的品种之一。蒜薹种植面积大,产地分散,但收获期相对比较集中,每年入库期间都是抢收抢购。受去年蒜薹经营亏损的影响, 2001年抢购潮波澜不惊,略显平稳,现从以下几方面作一简介。   (1)蒜薹入库质量:从全国情况看来,北方薹普遍好于南方  相似文献   

12.
用乙酸乙酯超声波振荡提取蒜薹中噻苯咪唑,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噻笨咪唑的残留量,色谱柱为Nova-Pak C18不锈铜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0.01 mol/L 氢氧化钠溶液=70:30:0.6(体积比).最小检出限为1.1 ng,方法回收率为87.5%~92.3%,满足了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检测结果表明,蒜薹可食部分薹梗和薹基的残留量均低于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3.
验结果表明,南欧蒜平均单头鲜重及平均单薹鲜重显著高于苍山蒜和苏联蒜。南欧蒜蒜头中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高于普通大蒜,蒜薹中大蒜素含量高于苍山蒜略低于苏联蒜,蒜薹和蒜头中蛋白质、维生素C含量均低于苍山蒜和苏联蒜。  相似文献   

14.
《保鲜与加工》2007,7(4):15-15
近几年农民大面积种植大蒜成为商品生产的热点。但在抽拔蒜薹时较费力,易抽断,有时大部分留在蒜叶鞘内,这不仅降低蒜薹产量,影响销售品质,还影响蒜头后期生长。因此,蒜薹采收时间与方法很关键。  相似文献   

15.
蒜薹采后致病菌种类及侵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金乡蒜薹和苍山蒜薹为试材,研究蒜薹采后病原菌种类、侵染和发病规律。结果表明:导致蒜薹采后贮藏过程中腐烂的病原真菌分为9个属14个种,其中主要是交链格孢属(Alternaria)占28.5%,并且,交链格孢属中,链格孢霉(A.alternate(Fr.)Keissler)最多,占17.9%;其次是葱紫斑交链孢霉(A.porri(Elliott)Cif.),占6.6%,侵染链格孢霉(A.infectoriaSimmons)占4.0%;葡萄孢属(Botrytis),占17.0%,主要是葱鳞葡萄孢霉(B.squamosaWalker)和葱腐葡萄孢霉(B.alliiMunn),占15.6%,灰葡萄孢霉(B.cinereaPers)仅为1.4%;而青霉属(Penicillium)、匐柄霉属(Stemphylium)、镰孢属(Fusarium)、芽枝霉属(Cladosporium)、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和聚端孢霉属(Trichothecium)依次占15.7%、12.6%、7.8%、6.5%、4.9%、3.8%和3.3%。其发病规律是:除青霉属外,其它12种病原菌初期主要侵染蒜薹的薹梢部位,之后再逐渐向薹梗、薹基部位蔓延。  相似文献   

16.
近年,一批行业之外的社会各界人士,看到收贮蒜薹有利可图,加入到贮藏保鲜行业里来,纷纷租库或建库,给行业增添了一批生力军,应该说这对促进行业发展是起积极作用的。但是,我们也提醒这部分人注意:贮薹业有风险收贮蒜薹须谨慎。收贮蒜薹属技术复杂,受气候影响,且产销市场波动较大有风险的行业。要认识到这个行业和炒股一样,有赚有赔有风险,要做持久战,  相似文献   

17.
12002年度蒜薹产销特点2002年度全国大蒜主产区蒜薹产销工作至5月底已经基本结束,回顾今年蒜薹产销工作特点,主要表现为“一增三降”。(1)大蒜种植面积增加。2002年度全国大蒜种植面积为43.68万hm2,比上年增加8.21%,是历史上面积最大的一年。根据全国大蒜委员会对28个大蒜主产县(市)统计,今年共种植大蒜27.45万hm2,比去年增加8.58%;其中以薹为主或薹头兼用的大蒜为12.91万hm2,占大蒜面积的47.05%,而以头为主(杂交蒜)的大蒜面积为14.54万hm2,占52.95%。(2…  相似文献   

18.
灰霉病与蒜薹老化是蒜薹贮藏过程中的主要病害,通过低温贮藏,改变空气成分,或使用生长调节剂等进行处理,保持果蔬的抗病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病原腐烂.……  相似文献   

19.
1.选好品种以采收早蒜薹为主时,可选用蔡家坡紫皮蒜或洋县紫皮蒜等叶片宽、生长发育快的早熟品种;以采收晚蒜薹和蒜头为主时,可选用叶片窄、生长发育慢、蒜头较大的蔡家坡白皮蒜等晚熟品种。2.茬口选择以小麦茬为宜,忌重茬,已种植过葱、蒜、韭的地块,应间隔3年以上再种植大蒜。  相似文献   

20.
史新立  张明科 《种子科技》2002,20(2):121-122
菜薹是一种生育期短、营养价值高、速生、风味佳的名贵蔬菜 ,以炒食为主 ,亦可凉拌。属芸薹属十字花科白菜亚种 ,起源于中国华南一带 ,是我国特产蔬菜。秦薹 1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白菜育种组 1999年育成的杂交种。1 特征特性秦薹 1号为异源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早熟一代杂交种。薹叶倒卵圆形 ,小而少 ,绿色 ,叶面光滑有光泽。3~ 4片叶抽生主花薹 ,薹高 2 0~ 30 cm开花 ,花薹圆形 ,节间距 5~ 10 cm,薹粗 0 .8~ 1.2 cm。侧薹与主薹同时萌发 ,一级侧薹 4~ 6根 ,二、二级侧薹各 6~ 8根 ,产量以一、二级侧薹为主。出苗至采收 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