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牛角组织结构与发育、影响牛无角性状的相关基因进行简要概述,统计分析辽育白牛无角性状的表型遗传特点。结合现有研究结果认为,辽育白牛无角性状可能不是由常染色体上等位突变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突变,而是一种遗传特征较为复杂的质量性状;利用父母表型选种选配方式开展辽育白牛无角新品系选育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郏县红牛AQP7基因内含子4的遗传变异,分析其遗传多态性对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PCR-SSCP、DNA序列分析及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郏县红牛AQP7基因内含子4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情况。结果发现,郏县红牛AQP7基因内含子4存在A、B、C 3个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依次为0.838、0.076、0.086;郏县红牛AQP7基因4种不同基因型与其体重和胸围有显著相关(P< 0.05),与其他指标不存在相关性(P> 0.05),且BC基因型个体的体重和胸围均显著大于其他3种基因型(P< 0.05)。暗示BC基因型是提高郏县红牛生长性状的有利基因型,AQP7基因内含子4的遗传多态性与郏县红牛的生长性状存在相关,因此可作为该品种生长性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3.
野牛、野羊一般表现为有角,家养牛、羊品种存在无角与有角的变异。家牛有角与无角性状由复等位基因P_F、P_C和p_(rs)控制,单倍型突变引起荷斯坦奶牛无角。绵羊染色体上基因片段的插入导致绵羊无角,而HOXD基因群导致绵羊多角性状。山羊染色体上一个片段的缺失导致山羊无角间性综合征。论文综述了牛、绵羊和山羊角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牛、羊无角品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地方牛品种的抗热应激遗传调控分子机制,试验在高湿热环境下测定了蜀宣花牛与荷斯坦牛、娟荷杂交牛的HSP70基因的SNP及表达量。结果表明:在热应激情况下,蜀宣花牛与荷斯坦牛、娟荷杂交牛的体温、血液生化指标出现了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 05或P0. 01); HSP70基因共检测到3个SNP位点,均为无义突变;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蜀宣花牛HSP70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荷斯坦牛和娟荷杂交牛(P0. 01)。说明地方品种牛在遗传背景上较荷斯坦牛具有更好的适应高湿热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乙酰辅酯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是甘油三脂合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酶,对动物机体脂肪代谢、沉积起重要作用,已成为研究奶牛泌乳性状和肉牛主要经济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普遍认为DGAT1基因对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乳脂肪酸及空怀天数、输精次数、初配年龄等繁殖性状均有显著影响,且与肉牛体脂也存在相关性。作者主要介绍了DGAT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关联分析在中国各地区不同品种奶牛、肉牛、水牛和牦牛上的研究进展,指出该基因对奶牛的产奶性能及肉牛的肉质性状、生长性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由于环境条件、品种及选育背景等因素影响,DGAT1基因遗传多态性对不同地区不同牛群体的经济性状影响不尽相同。因此,要将DGAT1基因实际应用在品种选育工作中还需明确该基因对研究群体的具体遗传效应,并结合其他候选基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乙酰辅酯A∶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是甘油三脂合成过程中唯一的关键酶,对动物机体脂肪代谢、沉积起重要作用,已成为研究奶牛泌乳性状和肉牛主要经济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普遍认为DGAT1基因对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乳脂肪酸及空怀天数、输精次数、初配年龄等繁殖性状均有显著影响,且与肉牛体脂也存在相关性。作者主要介绍了DGAT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经济性状关联分析在中国各地区不同品种奶牛、肉牛、水牛和牦牛上的研究进展,指出该基因对奶牛的产奶性能及肉牛的肉质性状、生长性状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由于环境条件、品种及选育背景等因素影响,DGAT1基因遗传多态性对不同地区不同牛群体的经济性状影响不尽相同。因此,要将DGAT1基因实际应用在品种选育工作中还需明确该基因对研究群体的具体遗传效应,并结合其他候选基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7.
遗传资源保护是关系到养殖业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问题。昭通牛主产于云南省昭通市,是昭通人民经过长期的选育加上自然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役肉兼用型本地品种。该品种被收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7)、《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2011)、《云南省畜禽遗传资源志》(2015),时至今日仍是昭通市的当家品种。通过对昭通牛的选种选配,充分发掘昭通牛的优良性状和生产性能,能有效保护昭通牛这一频临灭绝的生物资源,保存未来不可预见利用价值的昭通牛所有基因,对昭通市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猪产仔数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的繁殖性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性状,是反映猪场生产水平和经济效应的重要指标。猪的繁殖性状由一系列主基因或数量性状位点控制,而产仔数是猪繁殖性状中最重要的性状。作者综述了猪产仔数的遗传改良及候选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STAT5A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槟榔江水牛泌乳性状的关联.[方法]采用直接测序和PCR-RFLP技术研究槟榔江水牛STAT5A基因变异,分析其与产奶性状的关系.[结果]槟榔江水牛STAT5A基因存在高度多态性,STAT5A基因多态性与产奶量及乳脂率等产奶性状具有显著相关性;建立了槟榔江水牛STAT5A基因MspI PCR-RFLP遗传标记.[结论]研究结果为槟榔江水牛遗传资源保存及产奶性能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动物主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的主要经济性状大多属于数量性状。经典数量遗传学理论认为 ,数量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 ,其基因型值是控制该性状的所有基因加性效应的总和。因此 ,数量性状的多基因一直是作为一个遗传整体用统计学方法加以研究和分析的 ,比如用重复力、遗传力、遗传相关等遗传参数来描述数量性状的遗传性质 ,这些理论对动物的遗传改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育种实践中 ,人们不断发现 ,有些数量性状除了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外 ,还受某一主效基因的影响 ,对这些主基因的研究、鉴别和利用就又成为一新的研究课题。所谓主基因是指能对数量性状产生巨大效…  相似文献   

11.
家蚕的耐氟性不仅随其龄期、世代的不同有差异,也与其品种的不同和健康性有关,其耐氟性主要由微效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或耐氟显性主效基因控制,选用耐氟性强的品种作亲本,结合耐氟性与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运用科学的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出高耐氟性家蚕新品种,是解决氟化物对蚕业生产危害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家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以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P_1)和小黑麦品系C18为父本(P_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小黑麦的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等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芒长的最优遗传模型是4MG-AI,受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优遗传模型相同,均为MX2-CE-A,受2对互补作用连锁主基因+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穗长、小穗数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5%、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相同,均为PG-AI,由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穗密度和穗粒数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86.96%。芒长存在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率高(85.06%),受环境影响较小,育种时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以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P1)和小黑麦品系C18为父本(P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十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小黑麦的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等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 表明:芒长的最优遗传模型是4MG-AI,受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优遗传模型相同,均为MX2-CE-A,受2对互补作用连锁主基因十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穗长、小穗数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5%、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相同,均为PG-AI,由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穗密度和穗粒数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86.96%.芒长存在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率高(85.06%),受环境影响较小,育种时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4.
探索柞蚕产卵量的遗传规律,对柞蚕产卵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柞蚕新品种582和宽青为对交亲本分别配制F1和F2,用主基因-多基因分离分析法研究其产卵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柞蚕杂交组合582×宽青的产卵量由2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多基因修饰,其中,主基因遗传率占43.84%,多基因遗传率占5.81%。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因素对柞蚕产卵量的影响较大,环境方差占总表型方差的比率达50.35%,因此,环境因素对产卵量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结果提示,在排除环境因素干扰的情况下,通过固定有利于提高产卵量的主基因,完全可以对柞蚕品种的产卵性状进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郏县红牛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本文梳理了夏洛来牛、南德温牛、利木赞牛、红安格斯牛、丹麦红牛改良郏县红牛的研究进展,对郏县红牛基因多态性与生长性状的关系和基因遗传变异与生长性状的关系进行了梳理,结果表明:红安格斯牛可以提高郏县红牛的肉用性能和优质牛肉肉块重量,夏洛来牛改良郏县红牛可以提高牛肉品质;ZAG基因、IGF2基因、DGAT2基因、CLPG基因、AQP7基因可以作为生长性状辅助选择的基因,POU1F1基因第6外显子被Hinf I酶切后表现多态性,BB基因型个体可以作为生长性状辅助选择的基因,SREBP-1c基因内含子7区域84 bp缺失位点可以作为生长性状辅助选择的位点。  相似文献   

16.
以小黑麦品种石大1号为母本(P1)和小黑麦品系C18为父本(P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采用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十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小黑麦的芒长、穗长、小穗数、穗密度、穗粒数等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 表明:芒长的最优遗传模型是4MG-AI,受4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其主基因遗传率为85.06%;穗长和小穗数的最优遗传模型相同,均为MX2-CE-A,受2对互补作用连锁主基因十加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控制,穗长、小穗数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35%、31.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2.93%、32.48%;穗密度和穗粒数的最佳遗传模型相同,均为PG-AI,由加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穗密度和穗粒数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是35.34%、86.96%.芒长存在主基因遗传特性,主基因遗传率高(85.06%),受环境影响较小,育种时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实现单株定向选择,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7.
五个柞蚕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设计方法Ⅱ,对5个柞蚕品种10组合的14个主要经济性状的方差与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11个性状的配合力大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遗传差异真实存在;不同品种或组合同一性状,同一品种或组合不同性状间配合力差异不同。分析表明,茧层率、全茧量、千粒茧重和全龄经过等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能较真实地遗传给子代;公斤卵茧层量、公斤卵收茧量、公斤卵收茧数、收蚁结茧率等产量性状除受加性效应控制外,非加性效应更大。从综合分析结果看,金凤×抗大、金凤×青6、抗大×方山黄组合F1表现出较优良的可应用性能,可直接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8.
牛双肌性状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肉牛双肌基因(double muscle gene)是可使产肉性能大大提高,但同时也使母牛难产率有所提高。该基因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是由生长抑素(myostatin)基因在第3外显子处核甘酸突变造成的,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牛的双肌性状是一个综合性状。作者论述了牛双肌性状的遗传特征、基因定位、多形性及双肌牛的生理、繁殖、胴体特性,并对双肌牛在牛肉生产中的利用方式及在我国肉牛生产中的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家蚕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量性状大多是重要的经济性状,一般认为是受微效多基因控制的,了解被良改性状的遗传基础,是开展有效育种的基本条件.家蚕数量性状以遗传力、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等研究较多,而各性状的基因作用效应,遗传模型等分析研究不多  相似文献   

20.
家蚕胚胎伴性温敏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林健荣  黄君霆 《蚕业科学》1998,24(2):100-103
试验用新九与伴1等4个温敏性的品种杂交,将其F1代蚕种用高温干燥条件催青,结果雄蚕正常孵化,雌蚕几乎不孵化,表明伴1等品种具有控制催青温敏性表达的基因存在。用华1与伴1组配的F1、F2及F1与亲本回交的14个组合作遗传分析,认为催青敏感性状由位于Z性染色体上的一个主基因控制,呈隐性的伴性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