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AK58)和百农4199(BN4199)为材料进行水培试验.结果表明,酸碱胁迫会抑制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的积累,尤其是酸胁迫下抑制效果最大.测定小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发现,与对照相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酸性条件下降低;在碱性条件下SOD活性升高,而CAT活性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变化趋势与CAT活性相反.酸碱胁迫对小麦叶片激素含量有较大影响,酸胁迫会降低玉米素(ZT)、生长素(IAA)含量,提高脱落酸(ABA)含量,而碱胁迫降低了IAA含量,提高了ZT和ABA含量.2个品种地上部干物质量变化、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和ZT/ABA、IAA/ABA的比值在酸碱胁迫下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果表明,酸碱胁迫下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与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水平有较大关系,小麦通过调整内源激素含量来诱导抗氧化酶基因表达以适应酸碱环境.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岸生植物枸杞对短期水淹的恢复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三峡水库运行周期,通过将枸杞植株全淹和半淹60 d后出水恢复30 d,探索短期水淹对枸杞植株形态特征和根系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60 d全淹和半淹处理的枸杞植株,出水后都能恢复生长;(2)全淹植株出水30 d后,枝长和每株叶片增量显著,分别为(4.17±0.99)cm和40.33±5.93。株高增量和根体积无显著增加,根生物量呈不显著下降;(3)半淹植株出水30 d后,枝长增量为(6.03±2.72)cm,根生物量为(0.025 0±0.006 9)g,较0 d时有显著增加。株高和叶片增量以及根体积均无显著增加。(4)出水30 d后,全淹植株根系可溶性糖含量[(67.51±2.15)mg.g-1]较0 d时无显著变化,淀粉含量[(77.45±5.01)mg.g-1]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总量[(144.96±7.08)mg.g-1]较0 d时有显著增加。半淹植株出水后30 d,根系可溶性糖、淀粉含量以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总量无显著变化,分别为(90.85±3.30)mg.g-1、(97.81±7.50)mg.g-1和(188.66±8.67)mg.g-1。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冬季淹水对柳树生长及恢复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柳树在消落带中的适应机理奠定基础。【方法】模拟三峡水库水位运行方案,在冬季对岸生植物柳树进行60 d全淹和半淹处理,然后出水恢复30 d,分析水淹和恢复结束时植株形态特征、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合物含量变化。【结果】柳树在全淹条件下,没有叶片、新枝及不定根生长,出水后迅速生长,经30 d恢复,其形态特征和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不作淹水处理的对照。半淹对柳树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出水30 d后,其形态特征、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柳树在全淹条件下生长被限制,出水后迅速恢复生长;半淹对柳树生长及恢复生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冬季淹水对柳树生长及恢复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柳树在消落带中的适应机理奠定基础。【方法】模拟三峡水库水位运行方案,在冬季对岸生植物柳树进行60d全淹和半淹处理,然后出水恢复30d,分析水淹和恢复结束时植株形态特征、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合物含量变化。【结果】柳树在全淹条件下,没有叶片、新枝及不定根生长,出水后迅速生长,经30d恢复,其形态特征和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根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不作淹水处理的对照。半淹对柳树形态特征和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出水30d后,其形态特征、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柳树在全淹条件下生长被限制,出水后迅速恢复生长;半淹对柳树生长及恢复生长均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模拟三峡水库运行方案,在实验室内将中华蚊母完全水淹30d,分析水淹对其叶片光合色素、丙二醛(MDA)含量以及根系生物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以期揭示中华蚊母在三峡库区新消落带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中华蚊母经完全水淹30d后,其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正常控水组处理(对照)显著降低41.78%、41.18%、41.62%、47.06%(P<0.05);根系生物量、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64.16%、41.41%(P<0.05);但叶片MDA含量和根系淀粉含量则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37.93%、145.54%(P<0.05)。完全水淹破坏了中华蚊母叶片结构,限制了其生物量积累,消耗了根部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6.
对水培条件下的黄瓜幼苗进行不同浓度的铅处理,探讨了铅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及4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低浓度铅胁迫条件下(100 mg/L)对黄瓜幼苗根系早期生长有促进作用,铅浓度越高,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主根长度随铅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在100 mg/L浓度铅胁迫下最长,而铅胁迫对幼苗根系的侧根形成没有太大的影响。4种内源激素变化表现为:随铅浓度的增加,IA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Z(玉米素)的含量呈下降趋势,ABA的含量一直上升,对GA3含量的变化似乎没有太大影响,但是所有铅处理的GA3含量均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7.
用不同渗透势的PEG-6000对2个烟草品种幼苗根系进行渗透胁迫处理,研究了根系质膜透性、MDA含量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根系质膜透性随渗透胁迫强度的加强而增大,根中MDA含量和H2O2含量增加.渗透胁迫期间几种保护酶活性变化不同,SOD和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OD活性上升,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活性下降.根中抗氧化物质(AsA和GSH)在低渗透胁迫下含量增加,高渗透胁迫下含量下降.渗透胁迫期间根系抗氧化酶和抗氧化物质含量与膜脂过氧化水平及膜透性呈一定的负相关性.2个供试品种的抗氧化系统对PEG-6000渗透胁迫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陆生植物遭受水淹胁迫,特别是大型水库修建导致的长时间、大深度的水淹,不仅导致光照、溶氧及CO2浓度等环境因子发生显著变化,也导致植物所承受的压力发生明显变化,但是目前关于水压对陆生植物影响的研究鲜见报道.以长江三峡水库消落区典型陆生耐淹植物狗牙根、牛鞭草及瘦瘠野古草为研究对象,进行变量控制实验设计,探究了水压对典型耐淹植物主茎死亡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压对典型耐淹植株主茎的死亡过程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即表现为正效应);2)不同种类(或耐淹能力不同)的植株在抵抗水压胁迫时,其主茎死亡过程表现出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水淹深度的增加继而水压亦增加,这种差异表现得越来越明显.通过本研究,有助于了解陆生植物对水淹环境下水压胁迫的响应机制,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关于陆生植物对水淹逆境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Glycine max.)为试验材料,探讨臭氧(O3)浓度升高〔(80±10) nL·L-1)对大豆根系内源激素含量及活性氧代谢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内,O3胁迫处理下的大豆根系脱落酸(ABA)含量、玉米素核苷(ZR)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P<0.05)升高,生长素(IAA)含量显著(P<0.05)降低,内源激素间平衡改变,IAA/ABA、AR/ABA及(IAA+ZR)/ABA比值显著(P<0.05)降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MDA含量、P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P<0.05 )升高,SOD和CAT活性显著(P<0.05)降低。O3胁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内源激素的含量及激素间的平衡比例,提高大豆的抗氧化能力,但是,长时间的胁迫作用将导致抗氧化系统氧化损伤,从而使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对大豆表现为伤害效应。  相似文献   

10.
烟草幼苗根系抗氧化系统对渗透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用不同渗透势的PEG-6000对2个烟草品种幼苗根系进行渗透胁迫处理,研究了根系质膜透性,MDA含量和抗氧化系统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根系质膜透性随渗透胁迫强度的加强而增大,根中MDA含量和H2O2含量增加。渗透胁迫期间几种保护酶活性变化不同,SOD和CAT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OD活性上升,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P)活性下降。根中抗氧化物质(ASA和GSH)在低渗透胁迫下含量增加,高渗透胁迫下含量下降。渗透胁迫期间根系抗氧化酶和抗氧化物质含量与膜脂过氧化水平及膜透性呈一定的负相关性。2个供试品种的抗氧化系统对PEG-6000渗透胁迫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有效实现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是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囿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步履蹒跚。为此,需要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配套机制的构建和法律法规的修订等方面探讨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有效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土地的整治转型带来了动力,同时,土地的整治改革也为振兴 战略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视程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好的贯彻 落实乡村振兴。本文主要论述了农村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乡村与城镇是不可分割的,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联紧密,因此,构建耦 合机制可行且必要。基于当前现状,构建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机制:基于当前 的现况:城镇化面临着缺乏土地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的情况,这对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而乡村振兴则面临着城镇与乡村之间的体制存在严重的壁垒以及资源的短缺和利用不合理,这 些问题的存在也导致乡村振兴不能够实现战略发展。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内在 逻辑的关联性,为解决战略进程中的问题、实现乡村和城镇的协同治理提供了条件。一方面,新 型城镇化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其关键在于通过促进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引导人 才、资源、技术等延伸至农村,补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推动乡村发展与全面振兴;另一方 面,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大城市病”、环境问题等提供了重要 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精神支柱,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但是,伴随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建设中也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取代、重经济、轻文化等各种问题。文章提出加大投入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搭建乡村文化建设平台、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和构建乡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等路径选择,建议大力建设和提升乡村文化,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农村承包经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了法律支持和制度 保障。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为盘活农村土地这一“沉睡资产”,促进“三农”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 金支持,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助于农民脱贫增收,有助于农 村振兴,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现代化。但事物的两面性决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在带来效益的 同时也会带来社会成本,农业环境效率、贫富差距、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等问题需要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建设用地市场的供应以政府为主,农村土地难以直接进入用地市场,因而农村集体可获得的土地收益较为有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出让制度,需要立足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的法律规定、国家政策安排以及实际出让情况。当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面临出让主体制度不完善、增量范围不清晰、出让收益分配制度不明确、处分权能不健全、统一交易市场未形成等方面的制约。为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应当从完善出让主体制度、增量机制、出让收益分配制度,以及保障处分权能、构建统一用地市场等方面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制度加以完善,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之举。然而目前在乡村人才使用过程中,存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方面的困境。科技特派员作为一支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能够提升乡村人才的反哺导向力、激发乡村人才的本土培育力、增强乡村人才平台的服务力以及提升乡村人才环境的吸引力。针对乡村人才振兴困境,可以从优化选聘机制、改进育人机制、健全服务机制、强化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为完善农村宅基地利用管理政策及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提供支撑,采用文献分析与归纳概括等方法,通过对国内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梳理,并提出未来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研究若干重点方向。结果表明:1)现有研究主要从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影响因素、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模式、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的路径及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实践样态等方面开展;2)已有研究主要采用了农户问卷调查方法、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及其他相关研究方法。基于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并结合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包括:1)农村宅基地利用定量测度和问题诊断研究;2)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3)典型地域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模式提炼研究;4)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的整体制度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农村建设,经过多年的磨练、改革发展,逐渐迈向了"现代化"农村的台阶。在这里,我们对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的现状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及对当前土地流转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涵盖了诸多关于"三农"的新概念、新要求、新表述,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三农"的情怀,并切实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同时,它也为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提供了新契机、新思路。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可通过加快农村经济振兴,吸引农民返乡置业;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加大支农惠农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构农业生产主体;调动新乡贤积极性,充实村庄治理主体等路径来推动农村人口"空心化"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