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二、强化苗种管理首先对外来苗种实行严格管理.同时大力发展当地扣蟹养殖和早繁苗的培育,大大提高了河蟹养殖的回捕率。其次,在河蟹的放养模式上.改变了过去每亩放苗3000~5000只的密放粗养,采用稀放精养,每亩放养100只/公斤左右的扣蟹700只和早繁大眼幼体培育的当年幼蟹1000只。  相似文献   

2.
利用稻蟹共生关系,达到一地多用、一水多用、一地双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稻田扣蟹的暂养、放养、饲养管理、水稻管理、蟹种捕捞、扣蟹的越冬及稻田成蟹养殖田块的选择、蟹田工程建设、蟹种暂养、蟹田管理、饲养管理、水稻种植、回捕等方面详细说明了稻田养殖扣蟹及成蟹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我镇地处长荡湖与鬲湖之间。1994年起进行8.2亩稻田养蟹试验,经10年发展,河蟹面积扩大到14000亩。上世纪90年代,只要养蟹,价格与收入都较高。而近几年,蟹要讲无公害、更要比单只蟹重。2000年前,我们用当年早繁幼蟹放养,产量、回捕率尚可,但规格小;而外地扣蟹种回捕率低、产量低,收益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从2001年开始,进行三方面探索:一是改当年早繁幼蟹为扣蟹种;二是改外地扣蟹种为当地扣蟹种;三是改密养为稀放。经3年摸索,获得较好的收益。如我镇原司马村26户养蟹户,养蟹552亩,亩均净利2650元。其中25户523亩采用当地扣蟹种,亩均净利2810元,最高1户10亩蟹,亩均净收入5200元。  相似文献   

4.
张树森 《农业与技术》2007,27(4):133-133
网围养殖中华绒螯蟹在北方连续两年养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共捕获河蟹500kg,个体均重75g/只,回捕率为28%,总收入2万元。其中,扣蟹成本8400元,网围成本2000元,饲料2000元(杂鱼为自己捕捞),其他2000元,纯收入5600元。  相似文献   

5.
设置300、450、600、750和900只/667m~2,5个密度梯度每个梯度3次重复,选用23.1±0.8 g/只的雌蟹和20.8±0.7 g/只的雄蟹按照1∶1投放稻田,研究不同放养密度对养殖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扣蟹投放密度增加,成蟹回捕率呈下降趋势,成蟹单产水平呈上升趋势,成蟹规格呈下降趋势,水稻单产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回捕率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36,回捕率之间差异显著(P 0.05),回归方程为Y=-0.000 2X+0.785 2(R~2=0.675,P 0.01);扣蟹投放密度与单产水平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78,单产水平差异极显著(P 0.01),回归方程为Y=-0.035 4X+10.18(R~2=0.953,P 0.01);扣蟹投放密度与成蟹规格呈负线性相关,相关系数雄蟹为-0.792,雌蟹为-0.800,雄蟹和雌蟹规格差异均极显著(P0.01),回归方程雄蟹为Y=-0.029X+114.6(R~2=0.598,P 0.01),雌蟹为Y=-0.017X+84.62(R~2=0.613,P 0.01);扣蟹投放密度与水稻单产回归方程为Y=-0.000 6X2+0.822 7X+286.84(R~2=0.871,P 0.01)。根据试验结果,盘锦地区稻田成蟹养殖中规格为20~25 g/只的扣蟹最佳的投放密度是450只/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6.
《今日农村》2002,(3):24-24
一、技术简介河蟹无公害养殖技术是指在河蟹蟹苗、蟹种培育阶段的仔蟹培育、一龄扣蟹培育以及成蟹饲养过程中推广的一项新型技术。主要内容是:在养殖过程中,通过栽种水生植物等措施,保持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生产上通过对养殖水域的水质、所用饲料及用药等严格控制,使生产出的河蟹产品的各项安全指标中的各项有毒有害物质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同时养殖水域的水质排放也应达到无污染标准。该技术是我国适应WTO和满足人们对无公害水产品需求的必由之路。采用该技术培育扣蟹,亩放0.5公斤大眼幼体,可培育出规格为100-120只/公…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农垦临海农场渔场螃蟹养殖户于利忠在多年的螃蟹养殖中.总结出一套螃蟹雌雄立体分养经验.去年他养殖的螃蟹平均667平方米产量达到82千克.回捕率达到98%.其中雌蟹重量达到100.180克/只.雄蟹重量达到155~255克/只.比未分池养殖的螃蟹重量、产量均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小型水库的 10 6 .6 7hm2 进行了中华绒螯蟹的增养殖试验 ,放养 70万只 ,密度约为6 5 0 0只 /hm2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 ,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完全依靠天然饵料。当年收获的蟹规格为 15 0g/只 ,回捕率在 12 %左右 ,实现产值近 10 0万元。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滨海县坎南特种水产养殖场渔技员邱海波.从事水产养殖2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河蟹养殖经验.并总结出一套河蟹雌雄分养高产技术。2010年.邱海波采用这一套技术养殖河蟹667平方米(1亩1水面产量达130.3公斤.回捕率达98%.其中雌蟹重量达120-180克/只.雄蟹重量达160-250克/只.比未分池养殖的河蟹单只重量、产量均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王宁 《农家顾问》2005,(3):48-48
近几年来,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义丰镇作了分池养殖河蟹的尝试和探索,取得雌蟹规格100~175克,雄蟹规格150~250克,667平方米均产82.75千克,回捕率98%的理想效果,较未分养的池塘规格产量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从池塘修建、河蟹放养规格、时间、密度、生产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方面探讨了宁夏银川地区池塘养殖河蟹技术,试验养殖的河蟹产量达6 393.0 kg/hm2、平均135.3 g/只,经济效益达18 840元/hm2,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冬季河蟹人工育苗的生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河蟹(Eriochir sinensis H. Mime-Edwards 1853年)养殖业的日益发展,河蟹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技术不断完善,河蟹产量不断上升;但是,北方河蟹的性早熟,制约着河蟹的养殖,该试验旨在探讨蟹苗当年养成商品蟹的养殖途径。在北方当年苗养成商品蟹生长期仅有5个多月,所以很难达到商品规格。若在冬季育,经过暂养,春季投放大规格的仔蟹,当年养成商品蟹就成为可能。为此,我们在1994~1995年1月,在大港区滨海养殖场进行了冬季河蟹人工育苗的生产性试验,通过对生产车间的改造,亲蟹的暂养、交配、抱卵及人工育苗等,于1994年 12月 8日和 1995年1月15日,共人工繁育蟹苗(大眼幼体)115 kg,取得了冬季育苗的成功。然后将蟹苗养成仔蟹,(在张家港)当年10月,养成商品蟹,平均规格100g/只以上。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该项试验是针对近年来在河蟹养殖中幼蟹(扣蟹)性腺早熟提出的研究课题。根据顾景龄等“河蟹生长规律及性腺早熟控制的研究”证明:幼蟹性腺早熟的主要原因是6月至7月底期间,幼蟹蜕壳过频,生长过快所致、为控制幼蟹的性腺早熟,我们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探索出利用“休眠”控制其早熟的养殖方法,并于1993年6月至9月30日,在天津宁河县试验林场6. 67hm2的河蟹精养池塘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在 6月 10日至 8月 5日期间,停止投饵、换水,使幼蟹进入休眠状态,8月5日以后,驯化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并严格控制水质,到9月30日,幼蟹平均个体重达 23.9 g,与对照组平均体重25. 7 g相近似,试验组早熟率不超过 4%,而对照池(3.33 hm2)几乎全部早熟。因此可以说这是一种控制幼蟹早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养殖实验和摄食过程摄像技术,首先研究了中华绒螯蟹(以下简称河蟹)幼蟹、早期成蟹,亚成体和成体的摄食行为差异,评价了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河蟹的摄食行为、摄食响应时间和摄食率差异,然后进一步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河蟹对冰鲜鱼、配合饲料、玉米和螺蛳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1)河蟹的摄食行为可分为探索、定位、试探和摄食这4个阶段,其中探索和摄食耗时较长。(2)就探索阶段的耗时和摄食响应时间而言,幼蟹和早期成蟹的雌体显著短于雄体,而亚成体和成体阶段雄体显著短于雌体。(3)就摄食而言,各发育阶段雌体的摄食耗时均高于雄体。(4)就摄食率而言,河蟹摄食率随着发育阶段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雌雄蟹间无显著差异。(5)就不同饵料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而言,不同发育阶段的河蟹对不同饵料的首次摄食频率从高到低顺序均是冰鲜鱼>配合饲料>玉米>螺蛳。(6)雌、雄成蟹对冰鲜鱼和配合饲料的摄食响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对玉米和螺蛳。综上,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河蟹的摄食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亚成体阶段是雌、雄河蟹摄食行为发生转变的重要发育阶段,成蟹优先摄食冰鲜鱼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5.
以水稻、河蟹为材料,在水稻种植模式、河蟹苗种数量等因子同等的条件下,采用给稻田中河蟹投喂不同的饲料组方,研究不同饲料对稻田中河蟹的群体规格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通过发展稻田河蟹生态种养技术,河蟹在不同饲料喂养条件下,体重、肥满度等有差异明显,水稻的产量、价格有所增长;养蟹稻田的单位产值、利润有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16.
池养河蟹性早熟现象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积温、营养、品系3个因素对河蟹性早熟的影响。通过观察蟹种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性腺发育情况确定性早熟比例,从而得出初步结论:不同品系河蟹性早熟比例有显著差异(F〉0.05),认为遗传因素是导致性早熟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用第2步足跗节内侧刚毛多寡来判别雄性蟹种的性早熟,即当跗节近趾节端1/3处密布刚毛、长度2mm左右时,即已成熟,此时性腺成熟系数0.8以上。  相似文献   

17.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的一种球状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辽宁省盖市一养蟹场送检的中华螯蟹幼蟹体内组织,分离提取后,在电镜下观察到一种小球状病毒粒子,直径约30nm左右,数量较多,此病毒有可能是造成幼蟹大量死亡的病原。本文报道了电镜对此病毒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宁夏贺兰县进行的稻蟹立体生态种养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2009—2010年共培育扣蟹8 402.5 kg,平均单产484.5 kg/hm2,规格达5 g/只以上;2年共生产水稻141 800 kg,平均单产8 175.0 kg/hm2,产值4.03万元/hm2,纯利润1.6万元/hm2,投入产出比1︰1.65。扣蟹在池塘中暂养2个月左右,起捕率达到80%,说明其适应该地生长环境。2009—2010年共起捕成蟹30 037.0 kg,平均单产312.0 kg/hm2,规格达95 g/只以上;2年共生产水稻759 400 kg,平均单产7 911.0kg/hm2,产值4.72万元/hm2,纯利润2.00万元/hm2,投入产出比1︰1.73。  相似文献   

19.
养蟹稻田减量使用农药对稻、蟹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在养蟹稻田减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草害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养蟹稻田内,选择性地施用某些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并以60%的田间推荐用量防治主要病虫草后对稻田内河蟹不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相反能显著提高养蟹稻田内水稻产量,实现了水稻与河蟹的共同发展。适量施用三唑磷并与其它药剂混配,达到既能使河蟹安全生长又对水稻害虫有较好防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陈卫境 《农技服务》2012,29(7):873-874
河蟹苗种的质量是大规格河蟹健康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选择蟹种前,必须掌握不同水系蟹种的特点,要善于从不同水系的蟹种中选择优质亲本和苗种。另外,既要能识别性早熟的蟹种,也要尽可能自行培育优质蟹种。在合理放养时,要注意河蟹种的优先选择顺序,同时要掌握放养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