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以中华绒螯蟹、中粳中熟水稻圣稻2620为试验材料,在4‰~6‰含盐量土壤条件下,以0.67 hm~2为1方挖稻田环沟(环沟占比20%),探索黄河三角洲重度盐碱地的稻蟹高效种养模式。结果表明:稻蟹种养模式的水稻单产为6 607.80 kg/hm~2,普通种植模式为8 340.30 kg/hm~2,但前者显著提高稻米品质,食味值增加5.9%。3个蟹苗投放密度下,每公顷蟹苗投放密度2 250只,成蟹规格最大,雄蟹平均规格为166.6 g、雌蟹为136.04 g,成蟹平均产量为201.2 kg/hm~2,每公顷纯收益为12 609.9元;每公顷蟹苗投放密度3 750只,螯蟹规格中等,雄蟹平均规格为160.92 g、雌蟹为131.51 g,成蟹平均产量为316.2 kg/hm~2,每公顷纯收益为17 623.1元;每公顷蟹苗投放密度5 250只,螯蟹规格最小,雄蟹平均规格为149.53 g、雌蟹为125.52 g,成蟹平均产量为391.7 kg/hm~2,每公顷纯收益为19 552.8元;普通水稻种植模式下每公顷纯收益仅为5 703.5元。  相似文献   

2.
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长江野生扣蟹在成蟹养殖阶段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但是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养殖阶段的养殖效果却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系统比较了野生和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养成的扣蟹(蟹种)在成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性腺发育、成活率、产量、饲料系数、成蟹平均体重及规格分布。结果显示:(1)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野生群体中后期的平均体重显著大于人工繁育群体。野生群体雄蟹在5-6月和7-8月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人工繁育群体,野生群体雌蟹在8-9月WGR和SGR也显著高于后者(P0.05)。(2)尽管野生群体最终成蟹规格显著大于人工繁育群体(P0.05),但成活率略低于人工繁育群体,故两群体的最终成蟹产量基本一致(P0.05)。(3)就最终成蟹规格分布而言,野生群体大规格雄蟹(体重≥175 g)和雌蟹(体重≥125 g)比例多于人工繁育群体,而中等规格雄蟹(体重125~174.9 g)和雌蟹(体重100~124.9 g)的比例低于人工繁育群体。因此,长江水系野生大眼幼体在成蟹阶段的养殖性能优于人工繁育大眼幼体,可以进一步发掘其优异种质资源,进行中华绒螯蟹良种培育。  相似文献   

3.
吕永庆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57-157,181
基本相似的水生生态环境中实施围拦网养殖河蟹,使用天然苗养殖成蟹的回捕率高于土池苗约14.11%;雄蟹平均规格高38.77g;雌蟹平均规格高5.4g。  相似文献   

4.
目前多数河蟹养殖户因仍采用当年早繁苗当年养成的速成养蟹法,使成蟹上市规格小、品质差、售价低、市场竞争力弱.鉴于此,笔者主张"育扣蟹、养大蟹"的思路,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培育扣蟹的技术关键是控制其生长速度.因河蟹生长过慢,规格在1000~1500只/公斤,就会失去扣蟹养成大蟹的优势;生长过快,规格达30~50只/公斤,则易导致性早熟.而优质扣蟹标准:①规格整齐,以120~300只/公斤为宜;②第2年商品蟹规格大,雌蟹达125克左右,雄蟹达150克左右;③性早熟比例不超过10%;④养殖成活率达50%左右;⑤体格健壮,活动有力,反应灵敏,无伤病,无残肢,无蟹奴、聚缩虫等寄生虫;⑥正宗长江水系的中华绒螯蟹.为此笔者将培育扣蟹的相关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宁夏贺兰县进行的稻蟹立体生态种养技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2009—2010年共培育扣蟹8 402.5 kg,平均单产484.5 kg/hm2,规格达5 g/只以上;2年共生产水稻141 800 kg,平均单产8 175.0 kg/hm2,产值4.03万元/hm2,纯利润1.6万元/hm2,投入产出比1︰1.65。扣蟹在池塘中暂养2个月左右,起捕率达到80%,说明其适应该地生长环境。2009—2010年共起捕成蟹30 037.0 kg,平均单产312.0 kg/hm2,规格达95 g/只以上;2年共生产水稻759 400 kg,平均单产7 911.0kg/hm2,产值4.72万元/hm2,纯利润2.00万元/hm2,投入产出比1︰1.73。  相似文献   

6.
1994年夏季,作者在长春首次进行扣蟹养殖试验。共投放三期蟹苗2.5kg,约6000只。出池时,回捕扣蟹6.4kg,回捕率为6.1%,扣蟹平均体重为18.5g/只。文中对养殖扣蟹的投饲,清塘,蟹池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种用鸵鸟体质量体尺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35只种用鸵鸟(其中雌鸟91只,雄鸟44只)体质量、体尺及生产性能指标测量和相关及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雌鸟的体质量与体高、体长、体宽、颈长、管围都呈正相关;雄鸟的体质量与体高、体长、体宽、管围呈正相关,而与颈长呈负相关;雌鸵鸟产蛋性能只与颈长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与体高、体质量和管围相关性较小,与体长、体宽表现出负相关;雌、雄鸵鸟体质量与体尺间分别建立回归方程为:Y=-85.59+0.62X1+2.01X2+2.68X3(P<0.05)(Y为体质量,X1为体长,X2为体宽,X3为管围)和Y=-8.64+1.21X1+0.51X2+0.98X3(P<0.05)(Y为体质量,X1为体高,X2为体长,X3为颈长).  相似文献   

8.
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F_1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但F_1不同规格仔蟹对扣蟹养殖性能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系统地比较了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F_1不同规格仔蟹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产量、养成规格和饵料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1)生长阶段,小规格组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始终低于大规格组。就雌体而言,6—7月和8—9月,小规格组扣蟹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就雄体而言,6—7月和7—8月,小规格组扣蟹的WGR和SGR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2)小规格组正常扣蟹平均体质量低于大规格组,成活率较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规格组最终养成扣蟹无一龄早熟现象,而大规格组则存在一定的早熟率。小规格组饵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大规格组(P0.05)。(3)就最终规格分布而言,小规格组养成扣蟹规格主要集中于0~6.00 g,所占百分比为80.09%;大规格组养成扣蟹规格主要集中于3.00~9.00 g,所占百分比为70.56%。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F_1不同规格仔蟹在扣蟹养殖阶段养殖性能存在差异,这为野生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评价和优良性状挖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闽江水系野生绒螯蟹的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活体解剖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闽江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简称河蟹)成蟹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和可食部位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并比较雌雄间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雄蟹的平均体质量和MY均显著大于雌蟹,雌蟹的GSI显著高于雄蟹(P0.05),两者的HSI和TEY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雄蟹性腺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雌蟹,雌蟹性腺中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雄蟹(P0.05);雄蟹肝胰腺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雌蟹(P0.05),雌蟹肝胰腺的总脂含量显著高于雄蟹(P0.05);雌雄蟹肌肉中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小;雌蟹性腺中的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雄蟹性腺中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及∑n-6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雌蟹(P0.05);雌蟹肌肉中的∑MUF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雄蟹肌肉中的∑PUFA、∑HUFA和∑n-6PUFA含量较高(P0.05)。(4)雌蟹性腺中大部分氨基酸及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仅脯氨酸含量以雄蟹较高(P0.01);雄蟹肌肉中的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雌蟹(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蟹性腺和肌肉中大部分必需氨基酸评分(EAAS)高于雄蟹,雄蟹性腺苏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肌肉色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的EAAS高于雌蟹。综上,闽江水系河蟹雌雄个体的总可食率无显著性差异,各可食部位的比例存在性别差异;雌雄成蟹均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雄蟹性腺和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优于雌蟹,雌蟹性腺和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三疣梭子蟹在普通池塘内实现苗种自行繁育、大规格蟹种培育的可行性及相关技术。结果表明:试验塘16 675m2,销售C2-C4蟹苗30kg;起捕雌蟹(本地称小娘蟹)13 000只,规格50~75g/只;起捕雄蟹650kg,规格50~75g/只。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对苗种繁育过程中的饵料培育、蟹种放养数量、底充氧、水质调控技术等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品种登记号GS-01-004-201 1亲本来源辽河入海口野生中华绒螯蟹选育单位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特征特性该品种是从2000年开始以辽河入海口3 000只野生中华绒螯蟹为基础群体(雌、雄比例为2:1),以体重、规格为主要选育指标,以外观形态为辅助选育指标,经连续6代群体选育而成。该品种规格大,成活率高。选育群体的成蟹规格逐代提高,与辽河野生中  相似文献   

12.
鄱阳湖刀鲚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214尾鄱阳湖雌、雄刀鲚(Coilia ectenes)体质量(Y)、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头长(X4)等9个性状指标,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 ,分析研究了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雌、雄刀鲚的测量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显示体长和体高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是直接影响体质量的重要性状;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以体长和体高为自变量的雌、雄刀鲚体质量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雌=-128.360+4.650X2+15.597X3;Y雄=-107.032+4.297X2+11.755X3。  相似文献   

13.
采用群体选育、养殖实验和定期采样的方法,比较了中华绒螯蟹二龄早熟和晚熟选育群体第三代(G3)和非选育群体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成活率、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分布比例和产量,结果显示:(1)二龄早熟雌体在7-8月和9-10月的增重率(WGR)及特定增长率(SGR)显著高于二龄晚熟雌体(P0.05);无论雌体还是雄体,二龄晚熟群体在7-10月总体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整个实验期间3群体的生长速度大小顺序为:对照组早熟G3晚熟G3(P0.05);(2)二龄早熟和晚熟群体G3在扣蟹阶段的成活率接近,但二龄晚熟群体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扣蟹;二龄早熟群体G3最终扣蟹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晚熟扣蟹,对照组居于两者之间,3组扣蟹产量高低顺序为:早熟G3晚熟G3对照组;(3)就扣蟹体质量分布而言,3群体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小于3 g和3~6 g这两个体质量范围内,晚熟G3在小于3 g和3~6 g两个体质量范围内比例最高。综上,二龄早熟群体G3在扣蟹阶段具有生长速度快、扣蟹平均体质量大和单产高的优点,二龄晚熟群体G3在扣蟹阶段的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选育群体G3在扣蟹养殖上均具有一定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生殖洄游途中渔获规格、性腺成熟度及消化能力的差异特征,于2014年洄游汛期内(10—11月)在长江下游8个断面采集样本并进行生物学调查及消化酶活力测定。共随机采集样本261只,其中雌蟹127只、雄蟹134只。壳宽变幅为44. 46~96. 06 mm,均值为(64. 28±9. 45) mm;体质量变幅为34. 9~312. 9 g,均值为(131. 65±57. 79) g。壳宽和体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雌蟹关系式为y=0. 000 8x~(2. 859 6)(R~2=0. 951 2),雄蟹关系式为y=0. 000 4x~(3. 031 5)(R~2=0. 960 1)。性腺指数(GSI)变幅为0. 71~10. 84,均值为4. 94±2. 59;肝胰腺指数(HSI)变幅为2. 46~20. 04,均值为7. 92±1. 89。淀粉酶比活力变幅为0. 02~5. 45 U/mg prot,均值为(0. 84±0. 76) U/mg prot;脂肪酶比活力变幅为0. 28~1. 13 U/g prot,均值为(0. 68±0. 14) U/g prot;胰蛋白酶活力变幅为117. 21~78 897. 26 U/mg prot,均值为(10 947. 64±12 663. 57)U/mg prot;纤维素酶比活力变幅为0. 74~2. 59 U/g prot,均值为(1. 32±0. 27) U/g prot。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洄游途中较少摄食,洄游早期主要由肝胰腺中贮备的脂肪供能,后期摄食强度则逐渐增大。在其生殖洄游通道上,渔获规格呈递减趋势,且雄蟹总体大于雌蟹;肝胰腺指数与性腺指数表现为消长的变化特征;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力呈递降趋势,纤维素酶活性变幅较小,而脂肪酶活性则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15.
利用小型水库的 10 6 .6 7hm2 进行了中华绒螯蟹的增养殖试验 ,放养 70万只 ,密度约为6 5 0 0只 /hm2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 ,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完全依靠天然饵料。当年收获的蟹规格为 15 0g/只 ,回捕率在 12 %左右 ,实现产值近 10 0万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策勒黑羊、阿勒泰羊、柯尔克孜羊3个新疆地方品种绵羊体重与体尺的相关关系,建立体重与体尺指标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将来的绵羊品种选育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与理论参考依据。试验随机选择并测量周岁策勒黑羊、阿勒泰羊与柯尔克孜羊的体重(Y)、体高(X1)、体长(X2)、胸围(X3)、管围(X4),运用数据分析软件SPSS19.0分别对3个品种羊的体重与体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不同品种绵羊的体重与体高(X1)、体长(X2)、胸围(X3)、管围(X4)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最优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641X3+0.233X2+0.846X4-30.604(R2=0.771,P<0.01),Y=0.450X3+0.401X2+1.262X4-25.087(R2=0.799,P<0.01),Y=0.416X1+0.303X3+0.659X4+0.155X2-27.785(R2=0.870,P<0.01)。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渤海金州湾海域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特性,于2016年7—10月共计回捕中国明对虾2195尾,并对其头胸甲长(L_T)、体长(L_t)及体质量(W_t)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头胸甲长与体长呈线性关系,即雌虾L_t=2.8737L_T+28.905 (R~2=0.8914),雄虾L_t=3.067 L_T+22.209 (R~2=0.8427);体长与体质量成幂函数关系,即雌虾W_t=0.546402×10~(-5)L_t~(3.131265)(P=2.2×10~(-16)),雄虾W_t=1.180508×10~(-5)L_t~(2.969245)(P=2.2×10~(-16));采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拟合体长、体质量的生长方程,即雌虾L_t=220.2139×[1-e~(-0.018(t-52.4))]、W_t=118.4623×[1-e~(-0.018(t-52.4))]~(3.131265),雄虾L_t=153.5412×[1-e~(-0.0409(t-59.71))]、W_t=36.6021×[1-e~(-0.0409(t-59.71))]~(2.969245);体长、体质量生长速度方程,雌虾dL_t/dt=3.9639e~(-0.018(t-52.4))、dW_t/dt=6.6769e~(-0.018(t-52.4))[1-e~(-0.018(t-52.4))]~(2.131265),雄虾dL_t/dt=6.2798e~(-0.0409(t-59.71))、dW_t/dt=4.445e~(-0.0409(t-59.71))[1-e~(-0.0409(t-59.71))]~(1.969245)。研究表明:雌虾与雄虾的体长和体质量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体质量生长方面,雌虾体质量生长拐点是115.8 d(约8月29日),雄虾体质量生长拐点是86.3 d(约7月30日),此时中国明对虾仍处于生长期;建议今后在渤海海域可适当延后开捕时间,以期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  相似文献   

18.
珍珠番石榴树适宜负载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确定珍珠番石榴的适宜负载量。[方法]以珍珠番石榴为试材,研究了枝组、主干、单枝、单花序的适宜负载量。[结果]单株产量与干径呈显著相关,回归方程为Y=2 085.3X1+4 372.4;枝组产量与枝组粗度呈显著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3 956.8X1-4 635.4。枝组留果量(X2)与枝组粗度(X1)和平均果重(X3)的回归方程为:X2=(3 956.8X1-4 635.4)/X3;结果枝平均果重(Y)与结果数(X1)、叶片数(X4)的回归方程为Y=169.064 0-22.372 8X1+1.943 5X4。结果枝产量(Y)与结果数(X1)、枝条粗(X2)、枝条长(X3)的回归方程为Y=39.738 3+64.744 1X1+765.891 5X2-7.949 2X3。[结论]珍珠番石榴结果枝留果2~3个、花序留果1个、叶果比为8∶1时较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养殖实验,比较野生捕捞大眼幼体(G0)和野生亲本人工繁育大眼幼体(G1)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低于野生子一代群体,其中雌体120和150日龄时规格差异显著(P 0. 05);(2)两群体的增重率(weight growth rate,WGR)均呈下降趋势,且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WGR总体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仅雌体150~180日龄及180~210日龄这两个时间段内高于人工繁育群体;特定增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变化趋势及差异性与WGR类似;(3)野生群体养成扣蟹的最终平均规格和一龄早熟率均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但平均成活率和最终产量却高于人工繁育群体;(4)野生群体养成的最终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0~4. 00 g(36. 76%),并且显著高于野生G1人工繁育群体(P 0. 05),人工繁育群体体质量主要集中于4. 00~5. 99 g(26. 93%)和6. 00~7. 99 g (25. 43%)这两个范围内,两群体扣蟹在≥12 g体质量范围内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8. 46%和7. 60%。野生亲本繁育子一代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较大,但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相对较低。通过养殖实验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来源的野生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效果,为合理选育和利用野生大眼幼体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河蟹一龄性早熟是扣蟹养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构建一龄性早熟和二龄正常性成熟河蟹家系,综合评估了两种家系子一代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早熟率、成活率、产量、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及其规格分布等参数,结果显示:(1)除215日龄雄体甲壳长外,一龄早熟家系扣蟹在155和215日龄的体质量、甲壳长、甲壳宽、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低于二龄成熟家系(P0.05);(2)整体上两种家系子代的成活率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尽管一龄早熟家系子代雄体的早熟率略高于二龄成熟家系,但是两者的差异不显著,一龄早熟家系子代雌体无一龄早熟现象,二龄成熟家系子代雌体的早熟率是其雄体的两倍;(3)两种家系后代中正常扣蟹各规格比例基本呈正态分布,雌雄体主要集中于3~6 g和6~9 g两个体质量范围,无论雌体还是雄体,二龄成熟家系的大规格扣蟹(体质量6 g)比例较高,一龄早熟家系的小规格扣蟹(体质量6 g)比例较高。综上,河蟹二龄成熟家系子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性能优于一龄早熟家系子代,两者的一龄性早熟情况也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研究河蟹一龄性早熟的生理机制和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