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甘肃省草本植物白粉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肃省草本植物白粉菌进行了调查、采集和鉴定,报道了发生在甘肃省草本植物上的白粉菌属的10个种,其中甘肃省第1次正式记载的白粉菌8种,对症状、病原形态、寄主植物、采集日期和采集地点进行了详细记载,对于制订预防措施和控制病害流行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甘肃省燕麦(Avena sativa)产区白粉病的发生及其危害情况,本研究对张掖、甘南、武威和定西等市(州)主要燕麦产区进行了白粉病调查,同时采集病样对白粉病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除甘南州的合作市和碌曲县未发现白粉病外,其余调查县(市)均有发生,其中天祝县种植的‘甜燕麦’病情指数最高可达50.10,山丹县种植的‘牧乐思’和‘加燕2号’病情指数较低,分别为0.28和0.34;同一燕麦品种在不同调查区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其中‘甜燕麦’病情指数变化最大(3.40~50.10),‘白燕7号’在永登县病情指数高达43.29,在通渭县仅为1.22;不同品种在同一种植区的发病程度也有差异。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调查过程中采集的白粉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发现甘肃省燕麦白粉病可能存在禾本科布氏白粉菌黑麦专化型Blumeria.graminis(DC.)f.sp.secalis和禾本科布氏白粉菌燕麦专化型B.graminis(DC.)f.sp.avenae共2种。  相似文献   

3.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省农牧厅植保植检站、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关科技人员,对陇东南条锈病越夏菌源基地的病菌越夏情况、秋苗发病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发现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量大、秋苗发病严重。根据全国小麦品种布局情况以及气候发生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预测2009年全国小麦条锈病将呈全国性大流行态势.发生面积将超过6000万亩。  相似文献   

4.
杨凯  史娟  袁玉涛  王立婷 《草业学报》2021,30(10):92-104
为了揭示白三叶草和白粉菌互作的细胞学机制,明确白三叶草白粉菌的分类地位,为牧草抗病育种和科学防控提供依据.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白粉菌侵入白三叶草叶片感染白粉病的细胞生理特征.通过传统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对白三叶草白粉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采用水琼脂玻片法观察了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白粉菌在白三叶草表皮细胞和保卫细胞交界处直接侵入,菌丝侵入表皮细胞壁与寄主接触部分的胞壁组织被降解且颜色加深,对应的细胞内侧产生大量胞壁沉积物,细胞壁不再完整气孔通道变形,保卫细胞发生质膜分离;进入表皮细胞的吸器被寄主质膜包围形成交界面,栅栏组织细胞内叶绿体肿胀,由椭圆形变为近球形聚集,淀粉粒由长条形变为椭圆形,嗜锇颗粒增多.接种到叶片的分生孢子4 h萌发长出初生芽管,10 h形成附着胞,12 h附着胞一侧形成侵染钉,48 h次生菌丝形成,96 h时形成大量菌丝并分化出成熟的分生孢子梗,叶片显症;144 h时分生孢子梗分化出2~3个分生孢子,顶端最先成熟,168 h时粉层扩展至叶片的2/3,240 h时达到90%以上,且粉层加厚,叶片卷曲.依据分生孢子的形态,结合ITS序列鉴定,将宁夏地区白三叶草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豌豆白粉菌.该菌在25℃、pH为7.0时生长最好,光照条件有利于分生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5.
兰州市五泉山公园草本植物真菌病害调查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兰州市五泉山公园草本植物真菌病害的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共有32种病原真菌引起39种真菌病害;病害寄主属11科19属,以菊科和禾本科植物为主;病原菌以半知菌纲和子囊菌纲为主。多种病害在公园内发生普遍,且部分病害发生与危害较为严重。气候及植物配置与养护管理对病害发生影响较大,并据此提出了综合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田间采集、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本文首次报道了寄生于甘肃省草本植物的5种柱隔孢菌及其病害,其中,草柱隔孢Ramularia partensis、山莴苣柱隔R.mulgdii分别侵染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和蒙古山莴苣Lactuca tatarica,在国内未见报道,属国内新纪录病害.菜蓟柱隔孢R.cynarae、淡红柱隔孢R.rubella和藜柱隔孢R.chenopodii分别寄生于刺儿菜Cirsium setosum和皱叶酸模R.crispus、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小藜C.serotinum,在甘肃省首次报道,属甘肃新纪录病害.发现3种国内新纪录寄主和5种甘肃新纪录寄主,并对每一种病害的症状和病原形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省农牧厅植保植检站、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关科技人员,对陇东南条锈病越夏菌源基地的病菌越夏情况、秋苗发病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发现小麦条锈病越夏菌源量大、秋苗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8.
以感病苦荬菜为试材,采用观察法和五点法首次调查四川省崇州地区苦荬菜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规律,通过形态学特征、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其病原菌种类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苦荬菜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通常在叶片正面形成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导致叶片变黄、植株生长受阻;秋播苦荬菜在4月中旬开始发病,5~7月为发病盛期。该病病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没有分支,大小为98~120μm×10~13μm;分生孢子串生,椭圆形,有明显的纤维体,大小为26~34μm×17~23μm;病原菌人工接种的发病症状与自然感病症状一致。对病原菌rDNA-ITS序列进行扩增、测序获得556bp序列(GenBank登录号MN252427);BLASTn显示该序列与GeneBank中苍耳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的ITS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MEGA7.0分析显示其与寄生在4种不同菊科植物上的苍耳单囊壳白粉菌聚为一支。因此,引起崇州地区苦荬菜白粉菌的病原菌鉴定为苍耳单囊壳白粉菌(P.xanthii)。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夏季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水库西伯利亚鲟鱼鱼苗爆发性疾病病原菌,以无菌方法从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不同鲟鱼网箱养殖场共采集了30份濒死期及死亡鲟鱼的组织样品,采用常规细菌分离、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从采集到的鲟鱼组织样品中分离到57株细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河生莱略特氏菌、枯草芽胞杆菌、嗜水气单胞菌、鲁氏耶尔森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和海豚链球菌9种,除枯草芽胞杆菌及迟钝爱德华氏菌外,其余7种细菌对健康鲟鱼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药敏实验分离到的7种病原菌均对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氯霉素等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青霉素、万古霉素、克林霉素、苯唑西林等不敏感,甚至完全耐药。该研究初步查明了甘肃省永靖县刘家峡西伯利亚鲟鱼鱼苗夏季爆发性疾病的病原菌种类,为该地区鲟鱼疾病的预防和合理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定西市通渭县、张掖市山丹县和民乐县、武威市天祝县和甘南州合作市大面积种植的燕麦田间叶斑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培养、分离、致病性测定及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燕麦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定西市通渭县最严重,平均病叶率为96.15%,平均病情指数为70.26;武威市天祝县的叶斑病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5.07%和69.16;张掖市民乐县叶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为8.78%,病情指数为2.45。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发现发病症状与田间病害症状一致,经再次分离可得到相同的病菌。进一步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引起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病原菌有10种,分别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德氏霉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苹果链格孢(Alternaria mali)、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优势菌为燕麦内脐蠕孢和细交链孢,在各调查样地均能分离出。明确了燕麦叶斑病在甘肃省主要种植区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除燕麦内脐蠕孢和燕麦核腔菌外,其他均为国内燕麦叶斑病新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标本考证、药用植物分类及本草学研究,整理出甘肃麻黄组药用植物6种,并分别对其形态特征、分布、资源状况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明确了甘肃产药用麻黄原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状况,为药用麻黄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田间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指标,在甘肃榆中县品种比较试验田,对1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了抗霜霉病(Peronospora estioalis)、白粉病(Leueillula leguminosarum)、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对抗霜霉病的表现为甘农5号、苜蓿王、驯鹿、游客、中兰1号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1、8.1、8.0、2.5、1.1,属高抗品种;哥萨克的病情指数为45.0,发病率为75.6%,属高感品种。对抗白粉病的表现,驯鹿的病情指数4.2,为高抗品种;阿尔冈金、甘农5号为抗性品种;而哥萨克、苜蓿王、德宝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5.6,23.9和15.6,均属感病品种。对抗褐斑病的表现,新疆大叶、甘农3号、皇后的发病率分别为90.0%,88.9%和76.7%,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3.
李芳  张峰  郭艳娥  高萍  段廷玉 《草业科学》2017,34(12):2528-2537
自玛曲3个放牧强度放牧地取土样,并采集优势植物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种子,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3个放牧强度下土壤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真菌对老芒麦生长和白粉病的影响。放牧强度分别为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土壤处理分别为未作任何处理(自然土)、湿热灭菌土、湿热灭菌后还原除AM真菌外微生物土以及湿热灭菌后接种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和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混合菌剂土。结果表明,放牧和AM真菌均可影响老芒麦生长和白粉病发生。老芒麦白粉病的发病率因不同放牧强度和土壤处理而异,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土壤处理下,老芒麦白粉病发病率低于轻度放牧处理,老芒麦总生物量、总磷含量、光合速率均高于轻度放牧土壤处理。老芒麦在自然土处理下白粉病发病率最高,为59.83%,灭菌土处理下老芒麦白粉病发病率最低,为44.73%。与自然土处理相比,接种AM真菌处理老芒麦白粉病发病率降低13.15%,总生物量增加56.46%。放牧强度和土壤处理对老芒麦总磷含量、叶绿素含量、多酚氧化酶存在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甘肃省草产品加工企业分布、生产能力及生产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甘肃省草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甘肃草产品加工企业的一些思路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甘肃天然草原主要毒草分布、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谭成虎 《草业科学》2006,23(12):98-101
甘肃天然草原有毒植物有18科39属178种。对家畜危害性大、分布较广的毒草主要有:豆科棘豆属的甘肃棘豆Oxytropis ransuensis、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小花棘豆O.glabra、糠形棘豆O.falcate、蓝花棘豆O.coerulea,豆科黄芪属的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瑞香科狼毒属的狼毒Sellera chmaejas- me,禾本科芨芨草属的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甘肃省天然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逐渐变劣,有毒植物大量繁衍增生,家畜采食后,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较大的损失。为此,对毒草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家畜中毒症状做了简要阐述,提出了防治对策,以减少家畜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16.
为查清甘肃省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感染状况,对2007年以来甘肃境内发现的16起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进行了调查,对2009年—2011年甘肃境内14个市州采集的5 963份组织样品,进行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2变异株RT-PCR检测,阳性率为0.54%,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检测,查明了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2变异株在甘肃各地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7.
甘肃境内鼢鼠Eospalax亚属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评价甘肃境内鼢鼠凸颅亚属母性遗传多样性分子标记,研究该亚属的分子系统发育。测定了分布于甘肃11个不同地方31只属于鼢鼠中凸颅亚属的不同鼢鼠,其中包括:9只高原鼢鼠、9只甘肃鼢鼠、9只斯氏鼢鼠、4只秦岭鼢鼠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1 140 bp。从GenBank获得包括平颅亚属在内的21个细胞色素b全序列总共52条全序列,用MEGA软件分别绘制出本研究的31条全序列和总共52条全序列的2个系统发育树。运用测定序列,结合相关软件分析31条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的变化特征;分析和探讨本试验的Eospalax亚属4个种的分类及系统发育。本研究为鼢鼠的系统发育提供了分子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峰  强芳英  纪瑛  张庆霞  李彦忠 《草业科学》2010,27(10):142-148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也是开发生物农药的主要植物之一,但其病虫害鲜有研究。为应对人工驯化栽培可能面临的病虫害风险,本研究调查了兰州地区2个实验点上盆栽苦参和大田栽培苦参上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发生规律,共发现2种真菌性病害和1种食叶害虫,其中苦参白粉病(Oidium sp.)在大田栽培的河北苦参上的发病率为6%~30%,河南、岷县和成县苦参上均小于2%,而盆栽岷县苦参上高达96.4%,7月开始发病,9月中旬发病率最高。苦参叶斑病(Phyllosticcta sophoricola)仅见于大田,发病率为5%~34%,主要在7月发病。野螟(Uresiphita sp.)主要取食叶片,92%的植株受害,每株平均4.5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危害最重,其幼虫受黄带姬蜂(Ichneumon generosus)寄生,寄生率为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