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构建橡胶-益智间作模式,并研究其土壤养分含量、胶园杂草防控效率和胶园经济效益等问题综合评价橡胶-益智复合生态系统。结果表明:橡胶-益智间作模式与单作橡胶比较,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pH值无显著差异;间作益智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0~20 和20~40 cm土壤层含水量分别提高了21.4%和27.1%;间作益智对胶园杂草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间作240 d时对杂草抑制率达到了75.2%;胶园间种益智能够显著提高胶园经济收入,间作2年后经济收入增幅达到64%。橡胶-益智间作复合生态系统提高了胶园土地利用效率,符合近年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新形势,构建“胶-药”立体种植模式是拓展橡胶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橡胶园套种胡椒的效益和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椒是世界上重要的香辛作物之一,原产于印度西海岸热带雨林,适宜温湿、静风环境.橡胶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属耐荫性树种;生产性栽培植距比较宽,林间空隙大.在橡胶园套种胡椒是胶园立体农业的一种模式,可以达到保水、保肥、保土,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目的,具有比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胶园套种茶叶、咖啡、砂仁、菠萝等作物,已有报道,但胶园套种胡椒的报道不多,现结合我场多年的橡胶——胡椒间作实践,谈谈胶椒间作的效益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叶橡胶的过去和未来本文论述了橡胶发展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部份.论述的要点有:橡胶种子从南美运到东方;刈胶方法的改革;无性繁殖与芽接;产量的遗传和改进;刈面使用化学刺激剂.还回顾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橡胶危机、热带美洲和非洲三叶橡胶的重新掘起、研究工作的进展和需要以及橡胶的未来.译自《ATA》1979(1)28500小胶园发展的计划与策略马来西亚有45万个小胶园,占马来西亚橡胶栽培面积的67%还多,占马来西亚橡胶总出口量的55%还多.本文论述了小胶园在农艺、加工、销售、经济、信贷设施和适宜的基层组织机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并提出一个综合性的策略纲要,这个策略纲要包括加速实行间作的更新,施肥刺激和成立集合销售中心,以及设有中心加工厂的购胶点.提出了一个分成短期、中期和长期措施的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4.
幼龄胶园间种香蕉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幼龄胶园间种香蕉后,橡胶与香蕉的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试验结果表明:(1) 间种香蕉的橡胶树幼林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高于无间种(对照)的橡胶树幼林,水分利用效率间作香蕉的胶树低于无间种的对(照胶)胶树;(2) 橡胶树下间种的香蕉净光合速率与对照香蕉间无明显差异,蒸腾速率以普通对照的香蕉略大,水分利用效率是间作的香蕉略大。幼林胶园间种香蕉,能充分利用林下资源,生态效应良好,值得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笔者曾到海南、湛江、广西及云南地区部分国营农场了解和参观第二代胶园的生产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学习,对胶园的生产问题作了一些分析和研究。认为,搞生产就是要千方百计地获得单位面积最大的经济效益。为此,新胶园必须进行综合生产。胶园综合生产包括橡胶生产、各类间作物生产和防护林带生产。本文仅着重论述胶园间作效益和综合生产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的可行性,通过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20 m)距离橡胶树不同位置间作花生,并开展其生长、产量、品质、养分含量以及经济性状表现观测。结果表明,间作的花生均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并能获得一定的产量,其中行间距橡胶树(东)6 m至(西)8 m之间6 m范围内(相当于25%的胶园面积)间作花生的产量与单作花生无显著差异,间作花生的蛋白质与粗脂肪与单作花生均无显著差异。试验期间(2013年5~7月份),间作花生的全周期间作胶园的橡胶树平均每刀次单株干胶产量和单位面积干胶产量与不间作的全周期间作胶园无显著差异。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能提高胶园收益29.15%,达3 065.04元/hm2。这表明,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间作花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研究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大行间间作的豆薯产量及其抗逆性。结果表明,试验期间间作豆薯小区的橡胶株产与常规种植胶园的没有显著差异;间作豆薯的产量为12.7 t/hm2,与单作豆薯的产量(13.5 t/hm2)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同位置间作的豆薯产量间存在差异,以大行中间至少6 m宽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靠近橡胶树两边的豆薯产量(p<0.05);不同位置间作豆薯叶片的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单作对照总体上无显著性变化(除E4和M的SOD活性以及E1的Pro含量显著低于单作外)(p<0.05)。表明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大行间间作豆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和总结云南橡胶园间作发展过程,分析我国橡胶园间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应用生物多样性理论创新橡胶种植模式的发展思路,并初步描述了生物多样性胶园的建设概念、主要建设内容及方法设想。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的宽行中间作疣柄魔芋,分析不同位置疣柄魔芋的叶片特征、产量和经济效益,以探索疣柄魔芋在胶园中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叶片数、叶柄长、小叶长、叶柄基部直径、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块茎重量6个性状中,除SPAD值在不同位置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余5个指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且均以东侧大于西侧;每667 m2胶园间作魔芋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橡胶,橡胶和魔芋纯收入分别为255、1 501元。  相似文献   

10.
目前,胶园间作研究多集中在幼龄胶园,而对成龄胶园研究不多,多局限在生产力、生态、水分、化感作用、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与能量流动及经济效益上,而很少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来研究橡胶树与间作作物之间养分竞争、水分竞争,而养分、水分资源协同高效利用的研究则更是少见。未来胶园间作的研究应着眼于成龄胶园,解决成龄胶园各组分之间的养分、水分竞争问题,着重探讨成龄胶园根系及其分泌物对养分、水分竞争的影响作用,阐明养分、水分竞争的机制,提高间作系统养分、水分利用率,为成龄胶园间作中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一)环境质量有改善:胶茶间作后土壤有机质比纯胶园和草荒地有所增加,速效磷,钾则大量增多,据分析,在胶茶间作后四年中,有效磷由1.54ppm增至2.64ppm,有效钾由31.5ppm增至37.9ppm;胶茶间作后常风风速由平均3.2米/秒下降为2.1米/秒.表明,由原生草地改造成为胶园生态,  相似文献   

12.
胶园间种柱花草的生态适宜性及间作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幼、中、成龄胶园中进行了柱花草间种的生态适宜性试验。结果表明,仅幼龄胶园可以间种,间种后土壤肥力略有下降,对胶树生长亦有一定影响,但无显著差异,柱花草产量为全光照的46.5%。中、成龄胶园不宜间种柱花草,原因是:(1)中、成龄胶园内光照太弱,上午10:00平均仅为全光照的13%;(2)中、成龄胶园行间整地后橡胶营养根系生长迅速,密布土壤表层,柱花草无法同其竞争;(3)中、成龄胶园柱花草长势弱,易遭受从橡胶树冠落下的雨滴打击,林地湿度较大,炭疽病十分严重易导致衰败。对Wasana的PER和LER评价公式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土壤养分均衡率公式,采用了Wasana的IER经济效益评价公式,对幼龄胶园间作柱花草的效益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海南3、6和25龄胶园中间作了唐鬼桑[Morus nigriformis(Bureau)Koidzumi]、黑籽雀稗(Paspal umatratum Swallen)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Aublet)Swartzvar.gracilis(Kunth)Vogel],对橡胶人工林复合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复合系统对橡胶园生态小环境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间作复合生态系统能改善胶园生态环境小气候院在夏秋高温季节,能明显的降低近地空气和地表土壤的温度,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空气湿度,从而减少高温和干旱对胶树的伤害;由于改善了胶树生长的小环境,提高了胶树的光合效率与光能利用率,促进胶树特别是幼龄胶树的茎粗生长。  相似文献   

14.
橡胶芽接柱的梢枯率高、抽芽率低、移植不易成活,是小胶园主在定植橡胶裸根芽接往时,常碰到的问题.导致胶园建立成功率低的原因是在挖苗和运输期间,芽接桩逐渐脱水.因为芽接桩从苗圃运到小胶园有32~96公里的路程.此外,芽接桩运到各个小胶园时,很少在当天定植,通常是在到达小胶园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才定植.这就使芽接柱进一步脱水,而降低其活力,结果使发根和抽芽推迟.  相似文献   

15.
研究成龄胶园条件下间作不同禾本科作物对胶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的影响,为成龄胶园禾本科作物间作合理施肥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间作3种禾本科作物的胶园为处理,以单作胶园土壤为对照,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土壤养分和土壤酶。结果表明:间作的3种禾本科作物对胶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酸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显著降低了全磷、速效磷含量、pH值、土壤脲酶活性;显著增加了铵态氮、硝态氮(除坚尼草外)、速效钾及土壤蔗糖酶活性(除旱稻外)。这些结果说明,间作禾本科作物能提高土壤的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速效钾含量,短时期内能提高土壤的供氮、供钾能力,但降低了土壤磷含量和土壤磷的供应能力。由此可见,在成龄胶园内进行间作,必须加强间作物施肥,以实现土壤养分收支平衡,维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6.
以间作胶园的土壤为材料,以单作胶园土壤为对照,采用土壤常规分析方法分别测定其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间作的9种豆科作物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胶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除间作凉薯和黎豆的土壤全氮含量略高于不间作土壤外)、全磷、速效磷含量及pH值,不同程度的增加了铵态氮、硝态氮、全钾及速效钾含量。说明成龄胶园间作豆科作物能改善土壤的硝态氮、铵态氮、全钾及速效钾含量,短时期内提高了土壤的供氮、供钾能力,但降低了土壤磷含量和土壤磷的供应能力。由此可见,在成龄胶园内进行间作,必须加强作物施肥,以实现土壤养分的收支平衡,维护土壤功能、保护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诏安县太平乡发展橡胶始于七0年初,其胶园的立地环境并非福建龙溪地区植胶的一流地,但太平橡胶站在指导橡胶生产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林其成同志总结的“橡胶技术与经营管理”的五条经验虽有待完善,但在实践中已经显示出了其生命力——橡胶生长好、寒害轻、经济效益逐年提高,预计1985年可全部收回国家投资.太平橡胶站的经验集中一点就是他们勇于改革,善于探索,工作抓得具体,抓得落实,根据不同情况提出不同对策措施.以上经验可供民办胶园借鉴,亦可作国营胶园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SystemDynamics,简称SD)与方法,以海南农垦国营西庆农场为实证,设计了针对橡胶农场或胶园经营单位等由不同龄段组成的胶园生产动态系统管理SD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胶园结构以及胶园生产在人力、物质、资金与产出能力等方面进行年际变化预测,并通过系统动力学模拟软件STELLA对某国营农场进行了实例分析,分析结果比较符合当前胶园管理实际。  相似文献   

19.
历年来,海南省南海农场根据全场的茶园状况,合理规划,每年轮换深翻重肥改造三分之一的茶园。采取隔行挖沟,深、宽为30cm×40cm,亩施有机肥料2500kg,有的还加施牛粪1000kg或甘蔗渣1000kg,或饼肥等。通过改造,对胶茶间作园的茶胶产量、质量都有较好的影响,特别是对CTC红茶的品质影响较大。根据108次的取样测定结果,无论是胶茶间作园或纯茶园,深翻重肥对提高CTC红茶的品质效果显著。在胶茶间作园中,用深翻重肥茶园的鲜叶生产的CTC红茶,多酚类含量为29.97%,比对照(常规管理)提高14.8%;氨基酸含量为1.54%,比对照(l .34%)  相似文献   

20.
1984年后,国家对国营农场橡胶投资逐年减少,而我场橡胶是1982年才开始试割的,大部份橡胶是70年代末才定植的.1984年割胶株数仅6000株,才占总株数的10%,年产干胶量仅4.8吨.还有2000亩橡胶属于中小树抚育期.如何管好现有的胶园?我们结合推行承包责任制,将2320亩胶园承包给230个职工家庭农场.发动职工在橡胶套种矮杆作物——玫瑰茄,作物收成后产品归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