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于2011年7月(投礁前)和2012年7月(投礁后)在象山港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网采浮游植物调查,采用群落结构特征公式及灰度关联分析方法,探讨了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以及鱼礁区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关联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投礁前除均匀性指数J'外,对照区浮游植物种类数(4门21属33种)、丰度(56.50×103cells·m-3)及多样性指标(H'=2.85、d Ma=1.02)均比鱼礁区(4门19属30种、40.57×103cells·m-3、H'=2.67、d Ma=0.76)高;投礁后鱼礁区(3门17属27种、275.35×103cells·m-3、H'=1.14、d Ma=0.62、J'=0.34)各指标均较对照区(3门16属23种、234.66×103cells·m-3、H'=1.02、d Ma=0.58、J'=0.29)高,且鱼礁区优势种间的优势度差异较对照区的大;投礁前后鱼礁区各生态因子与浮游植物丰度的关联度不同,投礁前氮营养盐及COD对藻类生长影响较大,投礁后透明度的降低影响了藻类对氮营养盐的吸收,促进了硅酸盐对藻类的影响。综上所述,初步认为象山港人工鱼礁的投放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掌握东平湖与大汶河(35°30’~36°20’N,116°34’~117°2l’E)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季节变化,2019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西部的东平湖与大汶河10个站位点进行野外调查,选择有效指标分析评价水质优劣。结果表明,东平湖与大汶河研究区域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23种,优势度大于0.02的浮游植物共22种,其中绿藻门为8种,其次为硅藻和蓝藻门,分别为7种和5种,而裸藻门和黄藻门均为1种。东平湖与大汶河优势种组成的季节变化大体一致,春季和冬季的优势种主要以绿藻和硅藻为主,而夏季与秋季主要以绿藻和蓝藻为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在4个月份均为优势种,其中3月份优势度最高。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为1.634×106 ~5.652×106 cells·L-1,平均为4.284×106 cell·L-1,东平湖的总细胞丰度平均值(4.540×106 cells·L-1)略高于...  相似文献   

3.
通过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海州湾前三岛人工鱼礁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4个航次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35属85种,其中硅藻门67种,甲藻门17种,金藻门1种。春、秋季全区浮游植物丰度(分别为16.5×105、13.31×105 cell/m3)明显高于夏、冬季(分别为6×105、3.8×105 cell/m3)。主要优势种有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深环沟角毛藻(Chaetoceros constrict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明璧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等,其中密联角毛藻为春季的绝对优势种。除春季鱼礁区与对照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季节的鱼礁区与对照区浮游植物群落参数(浮游植物种类数、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不同季节间浮游植物群落参数存在显著差异(P0.01)。环境因子在鱼礁区与对照区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维尺度和聚类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但区域间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相似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可能是由于对照区与鱼礁区相距较近、调查范围小、水较深、采样站位靠近岛屿及人工鱼礁投放时间较短等因素引起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结果表明,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温度、Si O3-Si、溶解氧(DO)、PO4-P、生化需氧量(BOD5)、可溶无机氮(DIN)、化学需氧量(COD)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4.
浮游植物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其动态变化关系到渔业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分别于2021年枯水期(3月)、丰水期(7月)和平水期(11月)对珠江3个典型河段开展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利用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评价水质现状,为珠江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恢复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呈现显著的时空变化(P<0.05)。全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87种,3、7和11月分别鉴定出117、98和77种,平均密度分别为8.6×105、7.2×106和4.0×105个·L-1,生物量分别为1.235 4、4.674 5和0.569 8 mg·L-1,其中丰水期北江流溪河石角段蓝藻密度高达1.18×107个·L-1 (达到轻微蓝藻水华水平)。上游北江流溪河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由枯水期的绿藻型演变为丰水期的绿藻-蓝藻型,全年以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金沙江上游苏洼龙水电站建设期影响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现状,为库区形成后区域性水生态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于2019年5月(平水期)和8月(丰水期),对影响区域内的5个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及水质调查,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次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31属88种,其中硅藻门为绝对的优势类群,共79种,蓝藻门5种,绿藻门3种,裸藻门仅1种。主要优势种为细等片藻(Diatoma tenue)、念珠等片藻(D.moniliforme)、极细微曲壳藻(Achnanthes minutissima)和小内丝藻(Encyonema minutum);硅藻细胞密度在0.05×106~0.20×106 cells/L变化,平均值为0.11×106 cells/L。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和Pielou(J)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2.05~2.90、0.83~1.96和0.82~0.91。根据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金沙江苏洼龙段水质为轻污染极贫营养型。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温、电导率、盐度、总氮和磷酸盐是影响该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杨芳 《福建水产》2016,(3):210-218
根据2011年4月、2014年5月在南日岛人工鱼礁区及邻近海域进行的2次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研究投礁前后南日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0属82种。2011年共鉴定3门32属52种,拟建礁区中心及四周和对照区种类组成相似,平均种类数分别为26种/站和27种/站,细胞数量分别为3.34×104个/dm~3和5.68×10~4个/dm~3。投礁前浮游植物丰富度平均值为1.750,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06,均匀度平均值为0.464,优势度平均值为0.753。2014年共鉴定3门34属60种,礁区中心及四周和对照区种类组成相似,平均种类数分别为35种/站和32种/站,细胞数量分别为1.07×10~4个/dm~3和1.05×10~4个/dm~3。投礁后浮游植物丰富度平均值为2.504,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424,均匀度平均值为0.672,优势度平均值为0.551。  相似文献   

7.
2016年5月、7月和11月分别对天津近岸海域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投放的人工鱼礁区及非人工鱼礁区(对照区)进行3个航次的调查,每个区域设置3个站位,共计12个站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8属58种,其中,硅藻门19属44种,甲藻门9属14种。物种以硅藻为主,占总物种的75.9%,其次为甲藻,占总物种的24.1%。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门的圆筛藻属和角毛藻属为主,主要有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星脐圆筛藻(C. asteromphalus)、格氏圆筛藻(C. granii)、虹彩圆筛藻(C. oculusiridis)、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劳氏角毛藻(Ch. l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h. curviset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几内亚藻(Guianardia delicatula)、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翼鼻状藻印度变型(Proboscia alata f. indica)和夜光藻(Noctilluca scintillans)。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7月和5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94.79×104、39.53×104和21.5×104 cell/m³,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比5月和7月高。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对比来看,5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礁区外显著高于鱼礁区,7月和11月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鱼礁区和礁区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和2012年鱼礁区低于2010年和2014年鱼礁区,礁区外最低。研究表明,人工鱼礁的构建对于提高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效果,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不是一直增高,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8.
2021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2年1月(冬季),采用规范方法调查监测和分析受面源污染的浅水铁哈拉泡(46°30’~46°50’N,123°59’~124°15’E)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湖泡水生态保护和治理提出了建议。连环湖铁哈拉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6属115种及变种,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种类优势占比较大,占总种类数的85.22%。浮游植物的总平均丰度为464.4×104ind./L,总平均生物量为1.533 3 mg/L,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丰度和生物量均高于其他门类,其中蓝藻门平均丰度(217.8×104ind./L)和平均生物量(0.489 4 mg/L)均最高。铁哈拉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显著,春季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优势门类;夏季和秋季分别为蓝藻门的微囊藻(Microcystis sp.)和硅藻门中的小环藻(Cyclotella sp.)凸显出较大优势;冬季则演变为隐藻门、裸藻门、甲藻门和硅藻门共同占优势的群落结构。TSIM评价结果表明,湖泡营养状态为轻微的富营...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广东韩江潮州市饮用水源保护江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富营养化状况,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在潮州段设立4个采样点,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韩江潮州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03属290种,其中绿藻门42属99种,硅藻门21属87种,蓝藻门24属70种。全年有9个月的种类组成以硅藻门为绝对优势种,绿藻门仅在6、9、10月种类数多于硅藻门,表明该江段浮游植物组成为硅藻-绿藻型。浮游植物丰度月变化在0.83×106~1.99×106个/L,月均丰度为0.90×106个/L,全年以硅藻门丰度最高,占47.01%。优势种11种,其中硅藻门5种,隐藻门4种,蓝藻门和裸藻门各1种,颗粒沟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是绝对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3.14~5.08,平均值4.40;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9~0.99,平均值0.8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2.60~6.85,平均值5.08,表明水质为轻度污染。Cluster聚类和NMDS排...  相似文献   

10.
2011—2012年对漳卫南运河流域19个采样位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95种(变种),隶属于8门131属。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最多(159种),硅藻门次之(110种),再次为裸藻门(56种)和蓝藻门(49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年平均值为2 167.2×104cells/L,夏季最高为3350×104cells/L,秋季最低为1221×104cells/L,其中绿藻门最多,为1167×104cells/L;浮游植物生物量年平均值为25.96 mg/L,夏季最高为54.43 mg/L,秋季最少为6.33 mg/L,其中绿藻门最多,为11.09 mg/L。浮游植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3.05~3.93,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14~3.4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0~0.62。结果表明,该流域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在夏季最高,春季次之。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金沙江上游叶巴滩至苏洼龙段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平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对设置的13个断面进行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4门44属120种,其中硅藻门为优势门类。各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0.13×106 cells/L和0.08 mg/L。t检验表明丰水期浮游植物种类、细胞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平水期。冗余分析(RDA)显示:在平水期,N营养盐(TN、NH3-N)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在丰水期,除N营养盐(NH3-N)和pH外,水温(WT)和溶解氧(DO)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汕头南澳白沙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营养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5月(夏季)和9月(秋季)分别对南澳白沙湾鱼类养殖区、贝藻混养区、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栽培区和对照区的水体浮游植物及营养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5门、71属、152种;其中,硅藻门97种,甲藻门34种,绿藻门9种,蓝藻门2种;硅藻是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优势类群。浮游植物密度在时间上表现为秋季高于夏季,夏季和秋季最高值分别为57.05×104个/L和808.70×104个/L,均值为11.44×104个/L和119.22×104个/L。浮游植物密度在空间分布规律为非养殖区大于养殖区、湾外高于湾内;最高值均出现在对照区表层,最低值出现在贝藻混养区微表层。按水层分布为:表层>底层>微表层,按功能区分布为:对照区>鱼类养殖区>龙须菜栽培区>贝藻混养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微表层对浮游植物、总氮、总磷的富集系数,夏季分别为0.85、1.68、1.87,秋季为0.48、1.74、1.51;表明微表层对浮游植物无富集作用,对总氮、总磷有明显的富集作用。按照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数评价,贝藻混养区为贫营养,其他各功能区均为中营养。夏季水质好于秋季,龙须菜栽培对养殖水体起到了很好的生态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苏北运东水网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6年3月至12月对苏北运东水网区19个采样点进行了季节性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共计鉴定出142种,隶属于7门、75属,以绿藻门和硅藻门的种类数居多,其中绿藻门共29属、58种,硅藻门共22属、44种。春、冬季以硅藻门密度最大,分别为2.49×10~6个/L和1.67×10~6个/L;夏、秋季以绿藻门密度最大,为1.57×10~6个/L和1.34×10~6个/L,Margalef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在夏季最大,分别为1.374、3.198、0.944和0.831,在冬季和春季相对较小;运东河网区内部水流变缓,河网外部水体流动性相对较好,浮游植物密度的监测结果显示,内部河流大于外部河流,但生物多样性指数为外部河流大于内部河流;运东片各季节的主要浮游植物优势物种共有20种,春、冬季主要为硅藻门和隐藻门,而夏、秋季则主要为绿藻门和硅藻门,其中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和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为全年常有的优势种。藻类优势物种与环境因子的CCA分析表明,运东片四季浮游植物群落分布存在差异,BOD_5、TP、NH_3-N和COD_(Mn)是关键的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崂山湾人工鱼礁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1年3、6、9、12月对崂山湾3个人工鱼礁区(峰山区、仰口区、港东区)进行取样调查。4次采样共鉴定浮游植物69种,其中3、9、12月优势种都为甲藻门中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并且9月鱼礁区浮游植物密度远大于其他月份浮游植物密度。应用Canoco for Windows 4.5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作出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结果表明,影响礁区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磷酸盐、温度、硅酸盐。  相似文献   

15.
杞麓湖位于云南省通海县城郊,是受人类干扰较为严重的高原浅水型湖泊之一。为了解杞麓湖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富营养化现状,于2021年对杞麓湖浮游植物和富营养化相关水质参数进行了4次调查,并对其鱼产力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杞麓湖浮游植物有8门116属213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有118种;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为全年优势种,且优势度较大;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50.442±4.479)×107 ind./L和(20.132±2.208) mg/L,均以蓝藻门为主;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1.691±0.081、0.490±0.021和1.537±0.066;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均值为76.3,显示杞麓湖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杞麓湖浮游植物可提供的鱼产力为1 843.59 t。综上所述,杞麓湖富营养化严重,湖区藻类密度较高且利用率偏低,建议加大鲢(Hypophthalmic...  相似文献   

16.
于2021年秋季,对济南大明湖开展了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到浮游植物5门49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占总种类数的48.98%;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26.31×106cells/L和28.964 mg/L。浮游动物4类10种,其中原生动物种类数最多,占浮游动物总种类数的40.00%;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3.80 ind./L和0.018 mg/L。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554和1.935。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表明,湖区水质整体处于中污染状态,污染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人工鱼礁区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生长异质性及资源开发状况,本研究基于2017─2021年山东近海3处典型鱼礁区(长岛鱼礁区、西霞口鱼礁区和前三岛鱼礁区)的海洋环境和许氏平鲉资源调查数据,利用Bootstrap的ELEFAN方法探究了许氏平鲉的生长特征、基于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探究了许氏平鲉死亡特性,运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研究了许氏平鲉体长–体重关系时空异质性,基于Beverton-Holt模型和开发率探究了许氏平鲉资源利用状况。结果显示,前三岛鱼礁区许氏平鲉条件因子(a)明显高于西霞口鱼礁区和长岛鱼礁区;前三岛鱼礁区许氏平鲉渐进体长和渐进体重最大,西霞口鱼礁区次之,长岛鱼礁区最小;长岛鱼礁区总死亡系数和自然死亡系数分别为0.87和0.44,均高于西霞口鱼礁区和前三岛鱼礁区;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得到参数a、b范围分别是1.48×10–5~5.92×10–5、2.85~3.13,相同体长条件下, 2020年春秋季前三岛鱼礁区许氏平鲉个体重最高, 2021年、2018年和2017年冬季西霞口鱼礁区个体重次之, 2019年夏...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太湖不同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水质状况进行调查,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7月对太湖9个湖区的33个采样点进行了季节性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和水质监测,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21种,分别属于7门、74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的种类最多,共28属、59种。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总密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14年竺山湖0.59×10~8个/L和西部沿岸区5.90×10~8个/L,秋季和冬季浮游植物总密度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015年的西部沿岸区1.09×10~8个/L和湖心区3.28×10~8个/L。综合分析2年的浮游植物总密度监测数据,西部沿岸区梅梁湖竺山湖五里湖湖心区贡湖南部沿岸区东太湖东部沿岸区。研究表明,太湖9个区域污染情况不尽相同,主要超标指标为总氮。SPSS 22.0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DO、硝态氮、BOD5是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2015年秋冬季浮游植物总密度较2014年有所增长,春季各湖区之间浮游植物密度的年际差异与其余季节不同,可能是由于水温变化所致。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生物絮团技术在净化池塘水质的同时对池塘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干2015年9月10月对陕西团头鲂良种场鲤鱼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生物絮团池塘共出现浮游植物6门28种,其中绿藻门有17种,占总种类数的65.4%,硅藻门有5种,占总种类数的19.2%,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类型属绿藻硅藻型。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 372.82×10~4~3 093.71×10~4 ind./L,平均值为2 217.07×10~4 ind./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5 3~12.87 mg/L,平均值为7.88 mg/L。浮游植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在9月15日出现峰值,峰值期以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对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随着絮团的逐渐形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池塘藻相演替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20.
为掌握江苏吴江市长漾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于2011年7月-2012年6月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299种,其中绿藻门132种(占44.15%),硅藻门次之为66种(22.07%),蓝藻门48种(16.05%),优势种共30种,均为污染指示种。浮游植物生物量和数量分别为6.87~13.56 mg/L和1.46×106~23.15×106cells/L,生物量硅藻最高,而绿藻数量最多;浮游植物生物量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而夏季数量最多,受滤食性鱼类影响,浮游植物变化规律与PEG模型有所差异。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依其进行水质评价并参照污染指示种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显示长漾水质在寡污和中污染间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