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虾蟹类眼柄激素的生理生化及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壳动物内分泌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虾蟹类、虾蟹类内分泌学研究对于揭示甲南动物的生长与繁殖以及指导经济虾蟹类养殖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眼柄内分泌激素在调控甲壳运物的蜕皮、变态发育、生殖、血糖平衡及体内的渗透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直是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热点^[1,2]。本主要对虾蟹类的眼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结构、激素和种类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特别是基因结构及克隆等方面作一综述,为进一步开展虾蟹类内分泌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正>大多数脊椎动物在形态和生理上表现出显著的雌雄两性性别差异,长期以来,性别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命题之一[1]。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性别决定是确定性别分化方向的方式,性别分化为具有双向潜力的未分化性腺经过程序性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发育成精巢或卵巢,并出现第二性征的过程[2]。大部分鱼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如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3]、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niloticus)[4]、乌鳢(Channaargus)[5]等的雄性个体大于雌性,鲤(Cyprinuscarpio)[6]、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7]、大西洋鲑(Salmosalar)[8]、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labrax)[9]和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10...  相似文献   

3.
甲壳动物幼体蜕皮的调控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小明 《水产学报》2001,25(4):379-384
甲壳动物生长发育总是与蜕皮联系在一起的 ,而其胚后发育具有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幼体期 ,每一期幼体的形态和生理特点通过蜕皮而改变 ,或者通过蜕皮变态发育成为后期幼体或具有成体的形态。各期幼体的这种发育类型一般是与蜕皮周期相关的[1] ,蜕皮周期可分为蜕皮 (molt或ecdysis)、蜕皮后 (postmolt或metecdysis)、蜕皮间 (intermolt或anecdysis)和蜕皮前 (premolt或proecdysis) ;对于甲壳动物 ,根据Drach和Tchernigovtzeff[2 ] 的标准可把蜕皮周期进一…  相似文献   

4.
<正>皂苷是一类甾体或三萜的糖苷类化合物,以疏水性三萜或甾醇为主链,亲水性碳水化合物链是皂苷的特征[1]。皂苷主要可以分类为甾体皂苷、三萜皂苷、螺甾皂苷和呋甾皂苷[2]。皂苷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中,许多中草药如人参、甘草、柴胡和桔梗等的主要有效成分都含有皂苷[3],由于皂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在制药、食品和营养保健品等行业领域占有重要地位[4-6]。对于皂苷的认识及研究目前多数源自于植物皂苷[7],在动物界很少发现皂苷,仅存在于海星和海参中,  相似文献   

5.
<正>世界上甲壳动物的种类多达约2.6万种,其中虾、蟹等甲壳动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甲壳动物通过退去旧的外骨骼,长出新的外骨骼来完成自身的生长。甲壳动物的蜕皮由神经、内分泌系统间的协调作用[1],及外源因子的干扰作用等共同决定蜕皮周期的长短,影响生长发育。甲壳动物的蜕皮受Y器官分泌的蜕皮激素和X器官窦腺复合体分泌的蜕皮抑制激素共同作  相似文献   

6.
<正>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种环境友好、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养殖产量高的集约化养殖模式,由流水式水产养殖逐渐演化而来。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较为典型的有日本生物包静水养殖系统(以砾石为载体)和欧洲组装式多级静水养殖系统[1-2]。我国陆基工厂化养殖从最初的苗种培育转变为水产养殖、仓储、吊水等多种功能[3-5],养殖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循环水养殖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处理技术[6-8]保持良好的水质,实现养殖用水的循环使用,具有节约养殖用水及节省养殖用地的优点[9-11]。此外,循环水养殖系统也是唯一能够实现安全、无化学品和重金属残留的绿色养殖模式[12-14],在水产养殖产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符合当前我国提出的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及低碳减排的战略需求[15]。  相似文献   

7.
<正>据统计,2020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549.02万t,其中鱼类水产品总产量为3521.03万t,占据水产品行业绝对优势[1],但地域和人们饮食习惯的差异性,决定了鲜活水产品供给不平衡的现状[2]。由于鲜活水产品在主产区的价格较低,且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被当地市场消费,而偏远的地区却面临吃鱼难和价格昂贵的困境,再加上鲜活水产品具有难保活、易损耗的特性,因此,鲜活水产品流通技术越来越被产业重视,尤其是活鱼的长途运输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3-4]。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坚硬表皮的限制,甲壳动物必须经过蜕皮才能生长。蜕皮是一个周期性的动态过程,包括旧表皮降解和新表皮的形成。作为表皮组成成分的几丁质是和蛋白质以结合的形式存在,此蛋白即为几丁质结合蛋白(CBPs),是甲壳动物表皮中重要的结构性蛋白,该类蛋白一般含有特征性的结构域,由蜕皮激素的靶组织——表皮上皮细胞按照一定的周期和步骤表达合成。几丁质结合蛋白与几丁质构成的复合物不仅为钙化作用提供有机支架~([1]),  相似文献   

9.
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甲壳动物表皮蛋白多样性及其功能,根据表皮转录组资料,利用RACE技术扩增得到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生物信息学、不同蜕皮时期的表达特征以及KK-42对其表达特征的影响。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的cDNA全长796bp,开放阅读框477bp,编码158个氨基酸,含RR基序,预测蛋白等电点为4.22,分子量为16.46ku;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与克氏原螯虾Casp-2相似性最高,为76%,与其他甲壳动物表皮蛋白相似性为41%~5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在3个时期——蜕皮间期、蜕皮前早期和蜕皮前晚期均有表达,其中在脱皮前晚期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为蜕皮间期的1400倍,与之有极显著差异(P0.01)。KK-42处理显著上调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在蜕皮前早期的表达,在处理后3、6h和48h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6.3、4.8和11.4倍。KK-42诱导日本沼虾表皮蛋白-5基因的表达,使峰值前移,这可能是KK-42缩短日本沼虾幼虾蜕皮周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又名河蟹、大闸蟹[1]。中华绒螯蟹因含有矿物质元素、脂肪酸、氨基酸、核苷酸和胆固醇等多类营养物质而深受长江流域居民喜爱,其肌肉中蛋白质品质高且肌苷酸的含量丰富,雄蟹性腺中更是包含25种脂肪酸[2]。近年来,我国中华绒螯蟹的种业保护措施较薄弱,加上无序引种和苗种盲目放流,导致种质混杂和退化,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绿色发展[3-4]。国外水产选育多以种业企业为主体,投入大、效果显著;国内则以科研单位为主,这样会造成产业集中度低、良种化水平和覆盖率均较低、苗种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5]。  相似文献   

11.
<正>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属十足目、鳌虾科,俗称小龙虾,约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进入我国[1]。小龙虾借助稻渔生态种养模式平台,完成了从默默无名到万众瞩目的华丽变身[2],目前位列我国淡水养殖品种第6位。稻虾种养模式是我国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一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3]。  相似文献   

12.
<正>研究鱼类活动踪迹的手段有很多,早期研究者通过渔业统计数据分析洄游鱼类的活动路径,徐兆礼等[1-3]根据10余年捕捞统计资料,推测了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位置和范围,绘制出我国近海海域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和小黄鱼(L.polyactis)的洄游路线。然而,渔业捕捞数据属于非独立数据,基于渔业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要求数据量大,且对数据质量要求也较高,极大限制了洄游路线估计的准确性。随着技术发展,标志放流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其中生物遥测标记技术[4]、弹出式卫星数据回收标志[5]已经被用于监控和记录鱼类个体的坐标和迁移路径,但是这些方法大多只适合于规格较大的鱼类个体,且操作相对复杂、成本高,不适合规模化标志[6]。对于体型较小、体质偏弱的溪流小型鱼类,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细菌性疾病频发,抗生素不规范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1]。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替代抗生素是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的一个方向。抗菌肽是具有抗菌作用的小分子多肽,相比于抗生素,不易产生耐药性,可作为抗生素耐药细菌治疗的潜在药物[2-3]。其中鱼类铁调素(Hepcidin)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抗菌效果明显,已成为当前抗菌肽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正>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过度捕捞、水体污染等人为干扰因素已致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近海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衰退迹象[1],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也已严重衰退,渔业资源持续下降[2-3]。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明对虾属,是一年生暖水性长距离洄游大型虾类,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和朝鲜半岛西海岸[4]。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是我国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其肉质鲜美,蛋白质含量高,裙边粗蛋白含量为20%~24%,是典型的低脂高蛋白食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1]。此外中华鳖还是滋补药膳的佳品,其背甲、肉、血、卵、肝、胆等均可入药,对潮热盗汗、阴虚阳亢等病症具有良好的功效[2]。目前,我国中华鳖养殖已经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根据《2022中国渔业统计年鉴》[3],  相似文献   

16.
<正>温度是影响两栖动物变态发育时长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高温可促进蝌蚪生长发育,缩短变态时长,低温则延迟发育进程,延长变态时长[1-5]。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两栖动物,也是稻蛙综合种养的主要蛙种之一[6]。变态前后,蝌蚪的规格、对植物血凝素(PHA-P)的反应,受高温[3-5]、  相似文献   

17.
<正>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属头足纲柔鱼科鸢乌贼属,是世界重要的大洋性经济头足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1-2]。鸢乌贼在印度洋西北部海域和中国南海的资源量较为丰富[3-4],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算,其总资源量约为800~1120万t[5]。  相似文献   

18.
<正>水产养殖是我国农业结构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21年水产养殖产量接近5 400万t[1]。目前,池塘养殖多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方式,随着放养密度过大,投饵量过多,水体中粪便残饵量日益积累,饲料和渔药添加剂富集,导致水质恶化[2]。养殖尾水直接排放,污染了周边环境,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严重违背了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的理念[3-4]。  相似文献   

19.
<正>糖原是一种水溶性多糖,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1]。糖原是动物肌肉及肝脏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糖原含量及其变化是动物性食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对水产养殖动物的研究显示,水产动物养殖过程、水产品储运、育肥方式、加工过程等,均对糖原的含量、储存、动用以及转运等产生影响,糖原含量是贝类水产品口感品质的重要指标[2-7]。其次,糖原的含量还可用于评估贝类生理状况[8-9]。  相似文献   

20.
潘志辉  刘小飞 《水产养殖》2024,(3):38-39+59
<正>《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1]显示,2021年全国河蟹产量80.8万t。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河蟹产量中,投喂优质配合饲料养成的约占20%,其余均为普通配合饲料或幼杂鱼、螺蛳、植物原粮等饲料原料,其中50%是幼杂鱼[2]养成。非优质配合饲料,养殖成本高,严重污染水体,影响河蟹品质,不利于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优质配合饲料,因为配方成本高,对河蟹苗种质量、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