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自古至今,茶叶都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占据我国大部分出口份额。茶叶被英国人称为"神奇的树叶",自从茶叶传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后,英国民众就被我国茶叶的独特魅力所征服,茶叶的独特口感和独到功效,给了英国民众以全新的味觉体验。我国茶叶与英国当地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茶文化。我国与英国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在茶叶商标翻译上,也会出现诸多差异。本文对中英差异化背景下的茶叶商标翻译进行背景分析、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解决在中英差异化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茶叶自古至今占据我国大部分出口份额。茶叶自从传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以后,给了英国民众以全新的味觉体验,英国民众就被我国茶叶的独特魅力所征服,起独特口感和独到功效,被英国人称为"神奇的树叶"。我国与英国文化差异较大,茶叶在英国当地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茶文化,在茶叶商标翻译上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和不同。茶叶产业品牌自身的力量和茶叶品牌商标的翻译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在国际茶业市场上却缺乏具有影响的茶叶品牌,为了促进中西方茶文化及茶叶经济的发展,以实现茶叶商标翻译的国际化,采取积极措施对茶叶商标翻译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善,在尊重茶叶物理属性及茶叶文化特性的基础上,正视其存在的实际问题,我国茶叶企业必须认识商标翻译的重要性。以期解决在中英差异化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出现的问题,本文对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茶叶商标翻译进行背景分析、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商标是企业进行商业宣传,提高产品的消费和商业价值的重要载体。一种产品或企业的商标高度融合了本土语言和文化,商品流通的过程也在传播着文化,但中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环境不同,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鸿沟,在对商标进行解读翻译时要难免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中国是最大的茶叶生产和出口的国家,茶叶商标是茶叶品牌的标志,处处展现着中国的文化和语言,茶叶翻译是要尤为重视选词的文化内涵,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缩小翻译误差,激发消费者购买茶叶的欲望,实现茶叶的商业价值。文章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的视角论述商业价值观和词汇文化内涵对茶叶商标的翻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李涛安  刘海舟 《福建茶叶》2017,(11):246-247
茶是中国的国饮,在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传统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受到民族地域文化和语言的差异限制,因此,对中国茶文化的翻译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即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商标加以合理的翻译,注意茶叶商标与其他商标的翻译区别,注重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茶文化的品牌性传递,从而提高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销量,拓展国际茶叶市场。  相似文献   

5.
罗江霞  杨菁 《福建茶叶》2016,(12):36-37
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不断繁荣,茶叶商标翻译也为更多人所关注,茶叶商标翻译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贸易的成败,但是由于对外贸易中,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翻译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需要翻译者从跨文化的角度,明确商标译名的重要性,并能够基于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合理地选择翻译对策,确保茶叶出口商标的准确性,本文针对跨文化交际下的茶叶出口商标译名对策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下的多元交流和商品的交易已经跨越了单一文化背景和单一国家的限制。尽管我国是茶叶出口大国,并且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中有茶叶的地位,但是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并不是茶叶出口强国。应当制定合理有效的广告营销战略,规范制茶工艺,确定和提高我国茶叶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影响着茶叶品牌在国际贸易中竞争能力强弱的因素中,对茶叶商标翻译的优劣有着决定因素,商标代表了商品的形象和企业的文化,因此如何进行商标翻译有着可研究的价值。本文首先分析了茶叶商标的重要性,其次讨论了广告传播中跨文化茶叶商标的翻译难度,同时,探究了当前广告传播中跨文化茶叶商标翻译出现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广告传播中跨文化茶叶商标翻译常见方法和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7.
杨婷 《福建茶叶》2016,(2):38-39
在跨文化传播背景的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茶叶除了要加强自身的技术之外,还要加强广告的宣传策略。茶叶商标的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核心,它体现了商品所代表的企业形象和企业的文化,因此要想实现跨文化传播,就必须把茶叶的商标翻译作为中国茶叶走向国际化道路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传播背景下茶叶的品牌现状和翻译的难度进行具体的分析,探讨茶叶商标翻译的具体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王碧 《福建茶叶》2016,(5):64-65
我国是最早出口茶叶的国家,十六世纪茶叶出口到英国后受到当地人的广泛喜爱,随着饮茶在英国的逐渐流行发展,英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茶文化。本文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茶文化中茶叶商标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使茶叶翻译获得最佳的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茶叶商标及其翻译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研究现阶段茶叶商标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商业商标翻译的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更好的推动中国茶叶产品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促进中国茶叶产业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国茶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茶叶品牌现状和商标翻译难度,其次介绍了自译法、音译法、音义合作法、功能置换法、创意造词法等茶叶商标的翻译方法,然后研究了有关名茶的翻译,最后指出了茶叶商标翻译的文化禁忌。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作为茶叶大国,在国际茶业市场上却缺乏具有影响的茶叶品牌,这与茶叶商标的翻译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我国茶叶企业必须认识商标翻译的重要性,正视其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尊重茶叶物理属性及茶叶文化特性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对茶叶商标翻译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善,以实现茶叶商标翻译的国际化,促进中西方茶文化及茶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茶叶的商标在广告宣传中始终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能够充分地展现商品形象以及企业的文化。在中国茶叶国际品牌的战略当中,茶叶商标翻译是十分关键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贸易业务持续发展,文化传播已经不再仅限于相同国家或指定区域内进行,而是可以同时满足跨区域文化传播发展需求。中国想要实现"茶叶强国"发展目标,除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外,文化传播也很重要。茶叶商标是跨文化宣传的主体内容,其代表了良好商品形象及强大企业文化。所以,茶叶商标的翻译对我国实施国际品牌战略发展计划起着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本文即分析了茶叶品牌的现状及商标翻译的难度,提出了几点关于茶叶商标翻译的禁忌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洋 《福建茶叶》2016,(9):45-46
商标翻译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文化特殊性是影响翻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些文化特质较强的商品,在翻译过程中更应当注意处理好文化上异同关系。本文以茶叶广告和商标为例对商标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翻译策略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唐纬 《福建茶叶》2016,(11):319-320
我国是茶叶与茶文化的故乡,随着茶叶贸易的不断扩大,我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引起了一阵"茶学"热潮。由于发展环境的显著差异,中国的"茶"文化与英国的"Tea"Culture呈现出极大不同。本文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内涵差异,并基于这些差异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翻译方法,以期为后续翻译工作提供借鉴,并促进茶叶产品的营销以及茶文化的推广。  相似文献   

16.
王英 《福建茶叶》2016,(12):300-301
伴随着英国以及欧洲社会的发展,从贵族上流社会的茶文化逐渐演进成为全民的茶文化,在英语语境下,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类习语,成为了英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思考和审视英语语境中的茶叶文化,能够更好地思考茶叶文化的传播模式,以及中国与英国文化的交流模式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要想成为茶叶强国,不仅要从技术方面进行加强,广告也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在茶叶的跨文化广告宣传中,茶叶商标是核心,因为它能将商品的形象以及企业文化集中地体现出来。因此,茶叶商标的翻译是促进中国茶叶国际品牌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造中国驰名茶叶品牌是学术界和茶叶届共同的梦想。本文通过梳理茶叶商标功能,借助接受理论的核心概念,即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期待视野、视野融合与视野变化对茶叶商标翻译进行系统研究,期待对茶叶商标翻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受中英历史背景、社会行为与精神需求等的影响,两国茶文化在物质形态、社会行为与文化价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对中国茶叶的跨文化翻译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文章在分析中国与英国茶文化的主要差异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茶叶跨文化翻译的现状与问题。进而提出了优化我国茶叶跨文化翻译的具体途径,以期为我国茶叶翻译工作提供一定方法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中国茶文化以茶叶产品为载体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欧洲地区发达国家是中国茶叶产品的主要出口国家,因此,掌控好茶叶名称翻译这关,对于增加中国茶叶产品的出口量以及传播中国优秀的茶文化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笔者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简要介绍了关联理论对商标英汉翻译的启示,并进一步提出了在语用关联理论下指导茶叶名称英译可借鉴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