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大豆主要生育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育期、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等性状是大豆主要生育性状.通过对生育期、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百粒重等性状的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分枝数、单株荚数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夏大豆高产育种的农艺性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3年安徽省夏大豆联合鉴定56个品种(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有效分枝、底荚高、单株荚数和株高变异系数较大。单株产量与有效分枝、单株荚数正相关,与百粒重负相关,与生育日数、底荚高、单株荚数、荚粒数和百粒重多元直线相关。选择高产新品系,应突出单株荚数的选择,选择荚粒数多、百粒重高、生育日数适中的株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分析了1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大豆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4%~52.49%,各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29 3,说明参试大豆材料存在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分枝粒重、分枝粒重占比、营养生长期、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得到7个与产量呈极显著的农艺性状,正效应因子排序为:每荚粒数分枝粒重百粒重主茎节数单株荚数营养生长期,负效应因子为株高。对这7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表明,综合效应排名为:分枝粒重单株荚数主茎节数营养生长期每荚粒数株高百粒重。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133份大豆材料聚类成4类,其中第Ⅳ类大豆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和主茎节数较多,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较长,株高适中,百粒重较小,底荚较高,适宜在套作模式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大豆更替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研究了建国以来辽宁省大豆更替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改进及主要农艺性状与更替品种产量的关系。总的趋势是13个性状中除了分枝数以外其余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三粒英数、分枝英数、单株粒重、粒茎比、株高及主茎节数的增长量较大,生育期变化量最小。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与单株荚数、主茎荚数、分枝荚数、百粒重和粒茎比有直接相关效应。单株荚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快大豆育种进程,选育出适合宁夏地区种植的大豆优良品种,对基于ms1轮回选择得到的40份春大豆新品系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以对其农艺性状做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其中有效分枝的变异系数最大(60.59%),生育天数的变异系数最小(5.2%).变异系数指标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有效分枝数>分枝数>单株产量>单株粒数>底荚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荚数>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农艺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豆单株产量与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402 6).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45处,40份品系可以分为两大类群.第Ⅰ类群有5个品种,该类群生育天数140~141 d,晚熟品种,产量较高,株高偏高、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生育日数长,该类群品种适合在宁夏引黄灌区作为晚熟高产品种单作栽培种植.第Ⅱ类群有35个品种,该类群生育天数130~136 d,植株较矮、分枝少、生育日数较短,适合宁夏灌区及南部山区单作密植栽培,也可作为与小麦、玉米、西瓜、果树等作物间作套种种植的品种.主成分分析表明,5个主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3.92%;综合评价得分排序表明,前3位的分别为13LD-222、12LD-89和17LD-46,尤其是产量性状表现突出,与试验应用结果表现出较好的吻合性.最终筛选出适合宁夏引黄灌区以及南北山区单种和宁夏间套作种植的优良品系13LD-222和12LD-89.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湖北右291份饭豆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评价[方法】试验材料按来源进行随机种植,田间观察生育期、花色、成熟荚色等;随机取样调查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单荚粒数、荚长、粒色、百粒重和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结荚数与大部分数量性状都显著相关;分枝数对单荚粒数的影响最大,同时单荚粒数又对荚长产生显著影响;百粒重是最为稳定的产量性状,但容易受单株英教的影响另外,结合田间考察和筛选,发掘出了一批对饭豆遗传育种有益的种质资源材料,其中有2份优异的、丰产性好的种质,可直接应用于生产,或作为选育饭豆新品种的优良亲本材料【结论】湖北省饭豆资源在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这两个性状上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24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在套作条件下,各品种(系)不同生育时期和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经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三节期互盛花期天数、盛荚期至鼓粒期天数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盛花期至盛荚期天数呈不显著负相关;产量与主茎长度、茎粗、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荚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茎粗和百粒重.通过聚类分析,供试材料可分为4个组群,应选用类型Ⅳ为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36份夏大豆种质资源的12项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出适宜西南地区的夏大豆种质。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30%~47.06%,说明参试种质资源有着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通过对12项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低分枝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对产量和其他性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和最低分枝高度可以解释89.9%的因变量变异。通径分析表明,每荚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正效应最大,最低分枝高度的直接作用和综合作用均表现为负,综合效应排列次序为: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最低分枝高。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提取出3个主成分来反映这12项性状指标的信息,累计贡献率达65.08%。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136份大豆品种聚类成4类,其中第Ⅰ类的8个大豆材料表现为株高较高、底荚较高、最低分枝高较低、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较多、百粒重较小,生育期较长,适宜作为西南地区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
对河南省大豆的6个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与产量达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单株粒数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株高、单株荚数、总分枝数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顺序依次为:生育期>百粒重>单株粒数>有效分枝>株高>单株荚数。大豆育种,应注重选育生育期适中、百粒重大、单株荚数、粒数、有效分枝多的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江苏淮北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苏淮北地区50-80年代推广的夏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进的趋势是:单闰数、每英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收获指数、粒径比、生育后期和脂肪含量增加,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分枝数、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减少,蛋白质含量没有改进,产量的年遗传改进为2.6%。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每荚粒重、百粒重、收获指数、粒径比与产量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遗传改进研究是确定育种目标和后代选择方向的重要依据。提高单株荚数和  相似文献   

11.
以3个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组合为材料,对自交主回交后代早期世代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力估算,世代间的相关分析,F3的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中美半矮秆大豆杂交后代以株系为单位的所有分枝性状世代间关系密切,且与目标性状产量相关值较大,表明了种组合后代分枝性状向正方向选择对产量的增效效果,因此从F2起以株系以上单位的平均表现进行选择是与常规组合不同的选择技术,3组合的单株粒数,主茎荚数,一级分枝荚数与单株生产力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山东间作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间作大豆的性状表现,筛选适宜间作的高产、稳产性大豆品种,本研究在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对50份大豆材料在两年的产量与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并采用GGE双标图法进行品种适应性及稳产性分析。结果表明:50份材料的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6.87%~77.32%,广义遗传力为0.62~0.97,且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百粒重等9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大于0.8;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茎粗(0.75**)、生育期(0.76**)呈极显著正相关,其次为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底荚高、营养生长期、百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各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为茎粗>生育期>营养生长期>单株荚数>百粒重>底荚高>单株粒数>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生殖生长期;GGE双标图法表明汾豆79、中作J7018和皖豆30为适宜间作的高产、稳产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4.
21个花生地方品种的数量性状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郭贵敏 《花生学报》2004,33(3):29-31,40
对贵州省21个花生地方品种和主要农艺性状的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数据的平均值进行性状比较、相关系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枝长、分枝数、单株荚果数、百果重、单株荚果产量变异系数较大,可用于杂交和选择育种,单株荚果产量与百果重、单株结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21个地方品种可分为3大类。  相似文献   

15.
为打破瓶颈,提高收获指数从而提高油菜籽粒产量,利用甘蓝型油菜矮秆新品系DW871为材料,解析它在2个不同环境下(思南和花溪)收获指数的构成因素,分析在思南和花溪环境下各相关性状的变异,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收获指数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思南环境下DW871株高、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和收获指数均值显著高于花溪环境,但二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和单株生物产量则显著低。思南环境下,油菜收获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湿度和温度较高,导致生物产量较低、角果多、单株产量较高,对产量贡献较大,单株角果数和单株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在花溪环境,单株角果数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生物产量无显著相关性。两种环境下,千粒重和单株产量都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高温高湿环境下,将角果长度、主序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数与单株产量有效结合,且适当控制生物产量才能实现较高的收获指数;多日照、降雨量充足环境下,则可通过提高单株角果数、角果长度和单株产量来提高,同时也需对生物产量进行适当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水平对两系杂交油菜两优586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不同施氮试验结果表明,施纯氮225kg/hm^2是两系杂交油菜两优586的最佳施氮肥水平,产量达到2396.55kg/hm^2。产量构成因素以单株有效角果数对产量影响较大,每角粒数对产量影响较小。随施氮量的增加,单株一次有效分枝数增加,每角粒数变化较小,千粒重 单株有效角果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以7个不同遗传来源的甘蓝型黄籽品系为材料配制完全双列杂交,用ADM模型对甘蓝型黄籽油菜主要性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序有效角果数与单株有效角果数以显性相关为主。主要体现在杂种一代。单株有效角果数与千粒重、千粒重与单株粒重在遗传上没有紧密的联系。每角粒数、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角果长度、株高、纤维素含量和黄籽度等是影响单株粒重的主要遗传因子,通过单个性状间接选择不能有效改良单株粒重。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蓖麻杂交育种效率,研究杂交组合收获指数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观察和测量了133个蓖麻杂交组合的13个农艺性状,即收获指数、单株产量、生物量、百粒重、有效穗数、一级分枝数、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主穗长、主穗位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133个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蓖麻杂交组合的收获指数差异较大,变幅为0.126~0.644,平均值为0.398;133个杂交组合中收获指数在0.5以上的组合仅占16.54%。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收获指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穗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单株产量、株高、主穗长、有效穗数4个性状对收获指数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育种过程中,选择主穗花序较长、植株相对较高、一级分枝数较多的个体,可提高育成材料的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19.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黑龙江省审定的10个高蛋白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与蛋白、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高蛋白大豆品种的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粗与产量呈正相关,底荚高度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大豆蛋白含量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重对产量的影响力最大。对于高蛋白大豆育种,应考虑选择株高中等偏高、主茎节数多、单株粒重大,同时百粒重较大、生育期为中晚熟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