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水产养殖》2012,(2):53-53
我国首个海洋动物物理图谱在青岛诞生专家改良基因让品种退化的扇贝"壮"起来。在市场上,扇贝是常见的栉有孔扇贝、海湾扇贝、虾夷扇贝这三种扇贝,其中青岛扇贝———栉孔扇贝最受青岛市民欢迎。然而,近年来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栉孔扇  相似文献   

2.
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的成功杂交为改善海湾扇贝的种质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均为雌雄同体的动物,在育种实践中存在着精子或卵子污染的问题,为确保育种进程的顺利进行并确证后代的谱系,经常需要确定某一后代是否为真正的杂交后代及其父母本来源,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方法来快速鉴定其亲本来源尤其是母本来源。本文通过比对海湾扇贝和紫扇贝mtDNA序列差异性,设计并筛选出一对特异性引物(mtDNA-Z),可在紫扇贝中扩增出约460bp的PCR产物,而在海湾扇贝中无扩增,因此可由此建立一种鉴定杂交后代母本亲权的方法。用该方法在杂交一代紫海、海紫扇贝和回交一代紫海海、紫海紫、海紫海、海紫紫扇贝的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  相似文献   

3.
扇贝死亡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扇贝死亡原因及防治王远隆,杨晓岩(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266002)目前,我国北方养殖扇贝主要品种有很孔扇贝(ChoIw加州一)和海湾扇贝(A邯爬cten。ad。Lamarck),全国养殖面积近20万亩,已成为一项重要产业。但是,近年来扇贝死亡...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从青岛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春德教授课题组与合作单位自主研发完成海湾扇贝两个亚种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Nature旗下的开源期刊Scientific Data上。此前,王春德课题组已完成紫扇贝基因组的测序和组装。紫扇贝和海湾扇贝两个亚种基因组的成功测  相似文献   

5.
<正> 海湾扇贝原产美国,1982年由青岛海洋研究所张福绥教授引进我国并很快成为我国北部地区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尤其是近几年来,由于山东等地养殖的栉孔扇贝大面积死亡,促使这部分养殖能力投向海湾扇贝养殖,使海湾扇贝的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对苗种的需求量随之急剧增加。而海湾扇贝的苗种生产经  相似文献   

6.
2017-2018年在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人造河海湾扇贝养殖区进行了海湾扇贝新品种“海益丰12”与主养品种的养殖效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海益丰12”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养殖效益高的特点。与主养品种相比,“海益丰12”平均体重和壳长分别比主养品种高21.1%~48.7%和5.4%~13.8%;贝柱重量高33.1%~52.3%;养殖效益提高45.5%~92.2%。“海益丰12”是优良的养殖品种,适合于河北省大面积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7.
海湾扇贝 ( Argopecten irradians)原产于北美的大西洋沿岸 ,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营养价值高等优点 ,是扇贝科优良的养殖品种之一。1 982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将其引入 ,1 983年育苗取得成功 ,1 985年开始推广 ,目前已成为中国近海贝类养殖的主要品种 [1] ,其人工育苗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本文归纳了几种理化因子对海湾扇贝育苗的影响。一、温度温度是影响海湾扇贝受精、胚胎和早期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1 .温度对亲贝性腺发育的影响Orton[2 ]认为 ,影响生殖最重要的外界因子是温度 ,海湾扇贝的性腺发育与水温有关。关于温度对海…  相似文献   

8.
扇贝是我国北方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品种。我国的扇贝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79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其养成获得成功,从此栉孔扇贝人工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80年代初又从日本引进了虾夷扇贝,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尤其是海湾扇贝采用控温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当年即可养成成品贝,更加速了扇贝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扇贝是我国北方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品种。我国的扇贝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79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其养成获得成功,从此栉孔扇贝人工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80年代初又从日本引进了虾夷扇贝,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尤其是海湾扇贝采用控温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当年即可养成成品贝,更加速了扇贝养殖业的发展。1995年,仅山东省扇贝产量就达到7.34×10^5 t。  相似文献   

10.
研究壳高2.7cm的海湾扇贝幼贝在不同时间分苗进入养成笼至收获时个体生长及死亡的差异,从而提出在青岛沿海幼贝进入养成笼的最佳时间是8上旬-9月上旬。研究结果还表明,海湾扇贝产卵后的大批死亡与水温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王延贵 《河北渔业》2011,(12):42-43
<正>海湾扇贝,是我国扇贝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而每年海湾扇贝苗种的产量却时常不够稳定。其主要原因是扇贝种贝在自然海域越冬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低温冷冻、饵料缺乏等多种原因,造成种贝发育不良,或大量死亡等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到  相似文献   

12.
海湾扇贝秋季全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扇贝(Aequipecten irradians)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曾于1982年将其引进我国。1983年1月开始进行人工育苗获得成功,随后又继续试验以工厂化育苗和养殖技术研究。1985年推广到山东、辽宁等省各地,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南方还未开展海湾扇贝育苗工作,造成海湾扇贝苗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了有效地解决对海湾扇贝苗种的迫切需求,平潭县水产苗种场于1993年10月进行了秋  相似文献   

13.
两种扇贝病害的ELI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ELISA分析技术,对烟台海区不同时期的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体内感染的病毒粒子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龄栉孔扇贝体内病毒粒子的含量在8月份最高,其P/N值和OD值分别为0.8305和2.23,与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一致。一龄海湾扇贝的OD值在8月份的检测中大于1,即表示海湾扇贝中可能存在栉孔扇贝病毒粒子。其他月份的检测结果均为完全阴性,即没有检测到栉孔扇贝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1991年7月至11月对虾池内混养海湾扇贝的试验结果,表明:对虾池内海湾扇贝的生长与虾池水温、扇贝苗投放位置有关,在一定条件下,与扇贝苗放养面积占虾池总面积的比例无关。在水温25~29℃范围内,海湾扇贝的日增长速度最快,日均增长0.61mm;7月至8月中旬是扇贝的快速生长期;9月至11月是扇贝的增重期。  相似文献   

15.
用RAPD方法对扇贝科中的虾夷扇贝、海湾扇贝和栉孔扇贝的基因组DNA的特异性遗传标记进行分析,筛选了43个随机引物,有13个引物获得了片段长度在250~2000 bp之间且重复性良好的谱带,每个引物分别获得了4~17个大小不等的片段,共获得了170个扩增片段,其中12个引物得到特异性片段58个,可以将两种或者3种扇贝区别开来。通过Popgene 3.2分析软件包统计表明,虾夷扇贝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2481;栉孔扇贝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次之,为0.2161;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遗传距离最小,其值为0.2133。根据遗传距离指数,用MEGA3统计软件中的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  相似文献   

16.
马莹  刘海映 《水产科学》1994,13(5):15-18
温度对海湾扇贝性腺发育的影响马莹,刘海映(辽宁省大连海洋水产研究所116023)海湾扇贝(ArgopectenirradiansLamarck)原产于美国东海岸。关于温度对海湾扇贝性腺发育的影响已有不少人做过研究。Turner.H.J.andJ.E....  相似文献   

17.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ens Lamarck)自1982年从美国引种到现在,已发展成我国北方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海湾扇贝育苗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稚贝暂养期间的成活率低。以大连市为例,平均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吴松 《海洋与渔业》2007,(1):22-23,25
海湾扇贝又称大西洋内湾扇贝,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翼形亚纲、珍珠贝目、扇贝科、海湾扇贝属,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1982年从美国引进,目前已成为我国浅海贝类养殖主要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19.
几种化学试剂对海湾扇贝幼体病害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世胜 《水产科学》1994,13(2):32-33
几种化学试剂对海湾扇贝幼体病害的防治效果王世胜(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l16023)海湾扇贝是我省海珍品养殖的主要品种,近几年来产量很高,经济效益可观。但是,在其人工育苗的过程中,近年来遇到了幼体面盘解体的病害较多,使育苗效益损失很大。因为这种病害...  相似文献   

20.
张起信  王大建 《海洋渔业》1988,10(6):278-278
<正> 山东省荣成县海珍品育苗场承担的“海湾扇贝大水体人工育苗高产技术”研究课题于1988年7月27日在俚岛镇通过技术鉴定。近年来,荣成县发展海湾扇贝养殖生产的速度较快,筏养规模越来越大,单凭小水体人工育苗远不能满足规模性养成生产的需要。为了解决海湾扇贝养殖苗种的需求,荣成县海珍品育苗场经过三年的艰苦探索,1988年成功地摸索出海湾扇贝大水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