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7 毫秒
1.
为了预测和控制用超声波辅助酶解蚕蛹蛋白过程中的蛋白质酶解程度,应用数学推导方法并结合酶解试验对超声波处理前后蚕蛹蛋白的酶解动力学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初始底物浓度和蛋白酶浓度对蚕蛹蛋白水解度的影响,表明超声波预处理和未处理的蚕蛹蛋白水解度均随着水解蛋白酶Alcalase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初始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基于蚕蛹蛋白水解度与酶解时间的关系构建的酶解动力学模型显示:超声波预处理改变了蚕蛹蛋白的酶解动力学参数,提高了蚕蛹蛋白酶解反应的最大临界初始底物浓度。验证试验表明建立的酶解动力学模型与实际酶解过程基本吻合,确证经超声波预处理后蚕蛹蛋白更易被Alcalase酶酶解。  相似文献   

2.
利用超声波技术改善蚕蛹蛋白的实用性能,提升其应用价值。在单因素试验研究蚕蛹蛋白浓度、超声波功率、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间4个因素对蚕蛹蛋白溶解度影响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声波改善蚕蛹蛋白性能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试验。对依据试验数据建立的响应面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其有较好的精确度和可靠性,该回归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各因素对蚕蛹蛋白溶解度影响的显著程度依次为蚕蛹蛋白浓度、超声波功率、处理温度、处理时间。优化的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530.4 W,蚕蛹蛋白质量分数10.84%,处理温度37.3℃,处理时间96.4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经超声波处理的蚕蛹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起泡性分别是处理前的4.02倍、1.87倍和1.41倍,必需氨基酸含量增加了17.22%。经超声波改性后的蚕蛹蛋白有利于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及扩宽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米渣为原料,通过对米渣进行预处理及限制性酶解后,再对酶解液浓缩后喷雾干燥得到米蛋白肽粉,研究其最佳酶解条件及产物性质.结果表明:(1)最佳酶解工艺条件:用酶量为1%,酶解温度为50℃,固液比为1:5,pH值为8,酶解时间3 h;(2)产物米蛋白肽的蛋白质含量为91.5%,分子质量大部分在3000 Da 以下,短肽含量为77.87%,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是一种优质植物蛋白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蚕蛹蛋白是一种优质蛋白资源,蚕蛹蛋白多肽分子量更小,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以裸蛹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新鲜、无污染的蚕蛹为研究基础材料,通过有机溶剂提取的方法脱脂后得到蚕蛹粗蛋白,选择市场价格低廉、反应条件温和、酶解产物品质高的风味蛋白酶酶解蚕蛹蛋白,制备蚕蛹蛋白多肽。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蚕蛹蛋白酶解制备蚕蛹蛋白多肽的最佳工艺条件: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h,料液质量浓度111g/L,酶解液pH值6.0,酶用量750U/g,此条件下水解度(DH)达到30.12%。  相似文献   

5.
酶解蚕蛹蛋白制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碱性蛋白酶水解蚕蛹蛋白,制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肽,是蚕蛹蛋白深度开发的途径之一。以ACE抑制率为响应值,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酶解温度、酶解pH和加酶量等因素对酶解产物的ACE抑制活性的影响,优化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制备ACE抑制肽的活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酶解pH、酶解温度、加酶量。获得碱性蛋白酶水解蚕蛹蛋白制备ACE抑制肽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8℃,酶解pH 9.0,加酶量3 500 U/g。在此条件下,蚕蛹蛋白酶解产物对ACE的理论抑制率最高可达96.67%,验证值为96.49%±1.75%,IC50值为0.102 mg/mL,预测模型可靠性高,可应用于蚕蛹ACE抑制肽的酶法制备。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蛋白酶酶解制备家蚕蛹蛋白酶解产物(SPPHs),采用MTT比色法检测其对人胃腺癌细胞MGC-803的增殖抑制活性。不同蛋白酶酶解制备SPPHs对MGC-803的增殖抑制作用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家蚕蛹蛋白以Alcalase 2.4L酶解的产物(AH)对MGC-803的增殖抑制活性最高,当AH的质量浓度为0.25 mg/m L时,水解度(DH)=25%的AH的抑制活性最高,对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可达到92.74%。Alcalase2.4L酶解家蚕蛹蛋白产物的分子质量也显著影响其对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分子质量5 k D组分的抑制率高达91.13%,将该组分经葡聚糖(G-25)凝胶层析后分离出4个组分(Ⅰ、Ⅱ、Ⅲ、Ⅳ),组分Ⅱ对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最高(27.5%),但与未分离样品相比,抑制效率显著降低,而其他3个分离组分则无抑制作用。研究结果提示,蚕蛹蛋白酶解产物对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有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由多种组分协同完成。  相似文献   

7.
分别对缫丝蚕蛹中的水溶性和碱溶性蛋白组分进行营养学评价,为高效开发蚕蛹食品提供依据;通过蚕蛹蛋白酶解产物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体外抑制活性试验,探讨蚕蛹蛋白作为天然降压药品原料的利用潜力。营养学分析表明:蚕蛹蛋白水溶性和碱溶性组分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且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1.2%和39.2%,明显高于WHO推荐的氨基酸组成模式(>36%);蚕蛹水溶性蛋白有第1~第4限制性氨基酸(依次为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而蚕蛹碱溶性蛋白仅有第1和第2限制性氨基酸(依次为蛋氨酸+胱氨酸、异亮氨酸),2种溶解性蛋白的生物效价均较低,在开发利用中,应补充限制性氨基酸或与其它蛋白搭配使用,以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体外ACE抑制活性试验表明,蚕蛹的水溶性蛋白和碱溶性蛋白的碱性蛋白酶酶解产物均具有较强的ACE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0.121、0.113 mg/mL,2种蛋白有可能成为降血压肽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超声波协同酶解法提取啤酒值花黄酮的最佳工艺,研究该方法下啤酒花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利用单因素法研究了不同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值对超声波协同酶解法提取啤酒花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协同酶解法明显提高啤酒花黄酮的提取率,最佳提取条件为:酶量为2 mg/g,酶解p H值为4,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2 h,啤酒花总黄酮提取量55.7 mg/g,明显高于传统提取方法的总黄酮提取率38.5%,并对·OH和DPPH具有良好的清除效果,高于常用的抗氧化剂天然维生素C对两者的清除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及中性蛋白酶水解蚕蛹蛋白及大豆分离蛋白,结果表明不同酶水解得到的水解液其氨基酸含量和构成有较大差别,对中性蛋白酶而言,蚕蛹蛋白较大豆分离蛋白更易水解,适宜温度为50℃,底物浓度为20%~30%,且分次加酶比一次加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以香格里拉牦牛奶渣为原料,经贯筋藤蛋白酶水解后,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牦牛奶渣蛋白肽的工艺条件,并研究牦牛奶渣蛋白肽的抗氧化活性。牦牛奶渣蛋白肽的提取工艺为:牦牛奶渣超微粉碎→加水溶解→超声波破碎→振荡水浴酶解→离心→取上清液→冷冻干燥;最佳酶解条件:时间70min、温度65℃、料液比1:110(g/mL)、酶的添加量为底物质量的12%;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61.63±1.12)μg/g,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195.13±1.83)μg/g,还原能力(108.6±0.49)μg/g。研究表明,牦牛奶渣蛋白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本研究为其应用于生物制剂、保健食品及医药品等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碱性蛋白酶酶解大米蛋白,研究了不同时间酶解产物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大米蛋白水解度,酶解产物中蛋白质含量及多肽分子质量分布与酶解产物ACE抑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米蛋白的水解度在15 min内呈现线性增长,60 min后逐渐趋于平缓;75 min酶解产物的ACE抑制率最高(63.27%),但与60、90 min的ACE抑制率无显著差异(P0.05);酸溶蛋白和总蛋白含量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多肽分子质量分布在200~1000 Da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酶解螺旋藻藻胆蛋白制备抗氧化活性肽的最佳工艺,从新鲜螺旋藻藻泥中提取藻胆蛋白作为原料,使用中性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制备抗氧化活性肽。以·OH清除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测定了底物浓度、酶与底物比、p H值、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酶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为底物浓度15 g/L,酶与底物比2%,温度45℃,p H值7.0,酶解4 h;在该条件下,·OH清除率为61.89%。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s davurica)在不同水分梯度(适宜水分、轻度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及不同水分梯度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处理下其叶片中紫外吸收物质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类黄酮含量在轻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分别较适宜水分下升高39.2%和44.4%,总酚含量在重度胁迫下极显著升高(P<0.01),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轻度胁迫下先升高后降低。复合处理下类黄酮、总酚含量及PAL活性升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干旱胁迫下,游离脯氨酸含量在胁迫前期大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中期极显著升高,可溶性糖在重度干旱胁迫后期大量积累。UV-B辐射对不同水分梯度下三者含量影响不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适宜水分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处理下升高,在干旱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处理下降低;可溶性蛋白合成在适宜水分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处理初期受到一定的抑制,在干旱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处理下被诱导;可溶性糖在复合处理下含量下降,但随着水分减少其下降幅度有所减弱。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下达乌里胡枝子抗氧化能力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增加而增加,增强UV-B辐射下轻度干旱胁迫使其抗氧化能力增强,而重度干旱胁迫使其抗氧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s davurica)在不同水分梯度(适宜水分、轻度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及不同水分梯度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处理下其叶片中紫外吸收物质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类黄酮含量在轻度和重度十旱胁迫下分别较适宜水分下升高39.2%和44.4%,总酚含量在重度胁迫下极显著升高(P<0.01),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轻度胁迫下先升高后降低。复合处理下类黄酮、总酚含量及PAL活性升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干旱胁迫下,游离脯氨酸含量在胁迫前期大量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中期极显著升高,可溶性糖在重度干旱胁迫后期大量积累。UV-B辐射对不同水分梯度下三者含量影响不同:游离脯氨酸含量在适宜水分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处理下升高,在干旱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处理下降低;可溶性蛋白合成在适宜水分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处理初期受到一定的抑制,在干旱和增强UV-B辐射复合处理下被诱导;可溶性糖在复合处理下含量下降,但随着水分减少其下降幅度有所减弱。隶属函数综合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下达乌里胡枝子抗氧化能力随着干旱胁迫强度增加而增加,增强UV-B辐射下轻度干旱胁迫使其抗氧化能力增强,而重度干旱胁迫使其抗氧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5.
大米蛋白胃蛋白酶酶解物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用正交设计,以羟自由基清除率为评定指标,用胃蛋白酶酶解大米蛋白,旨在确定其酶解物体外抗氧化作用最佳的酶解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酶解温度为37℃时,影响大米蛋白胃蛋白酶酶解物抗氧化效果的因素大小排序为:pH酶浓度底物浓度酶解时间;最佳酶解条件为:pH1.4、酶浓度5%、底物浓度8%、酶解120min,此条件下酶解物的羟自由基清除率为72.78%,多肽浓度为5.49mg/mL,水解度为15.62%。  相似文献   

16.
豆粕一直被作为理想蛋白使用,但由于豆粕中含有大量的抗原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抗营养因子,降低了豆粕的营养价值及饲喂效果。本试验期望通过角蛋白酶处理获得酶解豆粕,提高饲用价值,扩大使用范围。以豆粕为底物,在pH 9.0、50℃条件下进行角蛋白酶酶解处理,通过检测可溶性蛋白含量、酸溶蛋白含量、小肽分布及抗原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剂分解情况判定角蛋白酶对豆粕营养价值的改善。结果表明,豆粕经角蛋白酶酶解处理后,可溶性蛋白、酸溶蛋白含量分别增加57.33%、762.96%,产生分子量1 000 Da的小肽占比59.23%,5 000 Da的小肽占比83.71%,抗原蛋白条带降解明显,胰蛋白酶抑制剂降解82.34%。可见,角蛋白酶在酶解处理豆粕中无论是营养成分的改善还是抗营养成分的消除均表现出良好的正向作用,为角蛋白酶在酶解豆粕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对生产高质量的酶解豆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大豆酶解蛋白对哺乳母猪生产性能、营养物质代谢、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择60头长白×约克二元杂交经产母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个重复,每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大豆酶解蛋白替代等量豆粕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5d,从母猪分娩开始至25 d断奶结束。结果表明:大豆酶解蛋白对哺乳母猪日采食量有提高趋势(P=0.093),对25 d断奶活健仔数和窝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可使哺乳母猪发病率、仔猪腹泻率与死亡率明显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大豆酶解蛋白能显著提高哺乳母猪血清总蛋白含量、总抗氧化能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降低血清尿素氮、三酰甘油和丙二醛含量(P0.05)。综上所述,在哺乳母猪料中,添加2%大豆酶解蛋白能促进哺乳母猪的蛋白质和脂质代谢,同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进而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8.
前期研究提取了大鲵皮明胶,将其酶解后制备生物活性肽,为了进一步拓展其在工业中的应用,试验以木瓜蛋白酶为工具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确定大鲵皮明胶水解工艺,并考察酶解肽分子质量分布、氨基酸组成和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对大鲵皮明胶水解最佳工艺为加酶量3 000 U/g、温度55℃、pH值7.5、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水解度可达26.79%。大鲵皮明胶肽中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含量相对较高,占总氨基酸的49.64%,分子质量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500~5 000 u,占总酶解产物的79.89%。大鲵皮明胶肽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清除能力,其清除率达到50%,所对应的样品浓度(IC50)为6.99 mg/mL。说明该条件下制备的大鲵皮明胶肽可作为潜在的抗氧化肽。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的分子质量分布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以维生素C为对照,分别测定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在0.625、1.25、2.5、5、10 mg/mL浓度下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并通过测定T-AOC吸光度值计算总还原力。结果表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重均分子质量分别为513 u和551 u,二者分子质量小于1 000 u的比例分别为90.22%和86.9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浓度的升高,其体外抗氧化性能线性增加(P<0.05),且呈正相关关系。在10 mg/mL浓度时,小麦胚芽肽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分别为90.39%、70.66%、96.24%和2.23,大豆酶解蛋白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分别达到65.55%、68.21%、75.14%和0.5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浓度小麦胚芽肽和大豆酶解蛋白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7,(11):2206-2210
用木瓜蛋白酶和酵母菌在液态状态下对豆粕进行酶解发酵,研究豆粕酶解发酵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并通过猪消化试验对其进行了营养价值评定。结果显示:豆粕酶解发酵24h后,粗蛋白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水溶性蛋白和小肽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SDS-PAGE凝胶电泳图显示豆粕的大分子蛋白大部分已经被降解到了相对分子质量35 000以下;高分子蛋白质、中分子蛋白质的含量显著下降而低分子蛋白质的含量提高2.64倍(P<0.05);天冬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以及总氨基酸含量有了显著的提高(P<0.05),精氨酸含量降低18.87%(P<0.05);猪消化试验表明豆粕液态酶解发酵物的粗蛋白、苏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和酪氨酸的粪表观消化率和豆粕相比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豆粕经液态酶解发酵后蛋白质品质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