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开展实证研究,分析归纳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业经济的拉动作用,从经济学角度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经验,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农业外商直接投资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1993-2014年中国31个省市的外商直接投资数据,利用了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和地理信息技术,研究了中国各省市外商直接投资的时空演化特征.按照FDI投资比重大小把各省市FDI演化特征划分为低、中低、中高和高4种类型,构建马尔可夫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利用空间Markov方法模拟了中国各省市FDI投资的时空演化过程.结果发现中国各省市FDI分布极不均衡,在1993-2002年期间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到2014年具有逐步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比较空间马尔可夫链的初始分布和极限分布发现,当处于低和中低状态时,极限概率小于初始概率,当处于中高和高状态时,极限概率大于初始概率;由此可以说明中国各省市FDI投资水平的提高正在稳步推进,而且FDI空间区位演化过程具有发散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Jeffrey Gurgle提出的模型,利用1991~2014年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固定资本形成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样本数据,研究了银行信贷对不同地区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主要得益于东部地区的开放程度高和经济发展活跃,因而资本配置效率明显提高;我国地区信贷总量与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正相关性,但两者之间的显著性较弱,说明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影响。另外,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以及政府的财政支出水平对地区资本配置效率都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影响,其中初始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资本配置效率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而财政支出水平与地区资本配置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李宁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441-16442,16450
在分析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加大对农业的优惠政策力度;统筹安排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区域布局;优化农业吸引外资的环境;完善外商投资农业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提高产品质量;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商直接投资(FDI)开始进入越南,但是,越南农业领域外资比重偏少,呈现项目投资规模不大、行业分布不全面、地区分布不均衡、投资来源亚洲区域占主导等特征。越南农业FDI投资不足的原因在于宏观政策层面上的不足、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限制以及农业风险转移机制的缺失。中国企业投资越南农业时应注意熟悉越南农业投资环境,合理选择投资农业行业,加强农业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的分布、类型与优化布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休闲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成为乡村地理与旅游地理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是休闲农业的龙头,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等方面具有明显示范效应。利用我国960家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归纳等方法,分析了全国尺度以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区域尺度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空间分布及其类型结构。结果表明:1)在分布模式上,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主要依托城市呈集聚型分布;2)在分布格局上,每个区域内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分布都存在明显的集聚区,在全国尺度上,这些集聚区在区域间具有连绵成片、形成大集聚带(区)的趋势;3)各区域间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的开发主体结构、主导功能类型的构成比例没有明显差异,但资源依托和区位选择的类型构成比例存在区域差异。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在东部地区依托城市人口打造休闲农业集聚带、提高中部地区休闲农业发展集聚度、加强西部和东北地区部分省区休闲农业开发力度、围绕风景名胜打造休闲农业集聚区等空间布局优化建议。同时,还提出了四大区域内国家级休闲农业园区类型结构的优化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水稻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在小尺度区域中,碳密度空间分布上也会存在不小的差异,故本研究旨在区域尺度上分析水稻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分布差异并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通过实测临安区水稻地上部分、根系以及土壤的碳密度,同时结合临安区地理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各乡镇碳密度空间分布差异,并对差异性作具体分析,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临安区水稻生态系统碳密度空间上呈现一定的自相关性及聚集性,临安中部地区水稻生态系统碳密度值较低,西部地区水稻土壤碳密度值较高且呈聚集性,东部地区水稻作物碳密度值较高且呈聚集性。究其原因,在区域尺度上地形因素对水稻生态系统的碳密度有一定影响;同时,由于中部地区的过度施氮肥导致土壤性质破坏,故土壤氮密度也是影响碳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对指导当地水稻农业生产以及促进水稻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发展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性梯度分布格局,表现在:(1)宏观上,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呈现东部快于中部,中部又快于西部的现象;(2)中观上,以城市为中心,同一区域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结构随距城市的远近不同而变化;(3)微观上,农业发展水平随地理海拔高度的降低而提高的趋势。本文对我国2发展的空间格局形成的过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外商直接投资( FDI)的资本形成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AgoSin和Mayor (2000)在新古典理论框架下构建的国内投资方程,评估林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投资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DI对中国国内林业投资存在显著的挤入效应.这与中国林业利用FDI的规模、地域分布、产业分布以及利用方式相关,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林业利用FDI的产业导向作用和地区导向作用,引导优质外国资本和国内资本进入林业相关产业,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2008—2017年中国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矩阵和反地理距离矩阵,在进行空间相关检验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对农村减贫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省级层面上,农村贫困水平表现出显著(P<0.01)的空间集聚特征,省际分布呈现出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的特点,且随时间发展局部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增强。整体来看,公路密度和铁路密度的增大不仅对本地的农村减贫具有显著(P<0.01)的促进作用,对邻近地区的农村减贫也具有显著(P<0.05)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在这2种效应上都以铁路的效果更好。从区域层面来看,公路密度的增大对本地的农村减贫仅在西部地区有显著(P<0.01)的直接效应,对邻近地区的农村减贫仅在东部地区产生显著的(P<0.01)空间溢出效应。铁路密度的增大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农村减贫都具有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且这2种效应在中部地区的效果都较东部地区更好。据此建议,东部和中部地区应该优化铁路网络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增大铁路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和通达程度;西部地区应该积极发展公路交通,同时补齐铁路短板,通过促进当地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发挥带动就业和减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中国农业用水效率的动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中国农业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10—2017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量、耕地灌溉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农业总产值和农作物受灾面积数据,建立超效率非合意SBM模型计算30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效率,并计算农业用水效率Malmquist指数的各分解指数。【结果】30个省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大于0.8,中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小于0.7,西部地区中重庆、贵州和陕西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值大于1,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的农业用水总效率小于0.4。研究期内中国农业用水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5.7%,纯技术效率均值小于1,技术进步指数均值大于1,规模效率均值小于1。【结论】中国农业用水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空间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最优,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内部较大差异;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对农业用水效率产生负面影响,技术进步指数提升产生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我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现状及其形成机理,综合运用生产函数、GIS、泰尔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总体仍然偏低,高效率省份上升幅度较小,低效率省份增长幅度较大。2)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效率高值省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部分省份,而低效率省份则集中分布于华北平原地区,呈现由中部向南和向北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3)由泰尔指数分析可知,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区域差异呈总体缩小态势,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影响较大。4)人均GDP对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而中、东部地区则更易受到劳动力素质的影响,农业科研投资和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对东北和西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最为强烈,农业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东部向西部增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霞  张勇  李悦  田玉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89-18291,18359
集合限制因子法和综合指数和法,针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建立了该区耕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筛选出评价的主导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和权重法对所有地块的耕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较适宜于农业耕种的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45%,主要分布于东南和西南2个区域,还有东北部地区;不适宜农业耕种的地区占绝大部分区域,主要分布于东部的中间部位、中部的广泛地区以及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3年长沙市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韵律测算,分析了长沙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异和形态格局特征,并划分了长沙市124个乡镇形态的地域类型。然后通过构建乡村聚落的形态指标体系,选取6种指标,采用SPSS.17软件的快速聚类的方法,将长沙市各乡镇分为7个地域类型。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长沙市乡村聚落集聚密度值由中西部地区向东呈递减式分布。在规模分异上,长沙市乡村聚落呈数量多规模小且差距不大的特征;规模的分布上具有高值集聚随机分布特征,并且主要分布在浏阳市西部地区和宁乡县少数地区。在形态格局上,通过对长沙市东西南北中5条样带的指标测算,发现长沙中部地区的聚落复杂程度高于长沙西部和东部,长沙北部总体低于长沙南部,长沙东部和北部的乡村聚落连接稳定性优于其他地区,长沙东部和南部的乡村聚落的差异性同与其相比较的样带聚落而言都要大,长沙中部和北部的乡村聚落分散指数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2—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业用水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面板VAR模型,并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模型估计与分析,研究了农业用水量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农业用水量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此外,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地区农业用水量和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是负相关、中部地区是正相关、西部地区存在正相关也存在负相关。建议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减少农业用水资源的消耗量,并且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水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16.
农地稳定有序流转有利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农地流转存在的无序表征,提炼出农地流转有序性特征,鉴于此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构造出农地流转的变动幅度指数、生产率指数、规模结构指数和法制化指数,运用AHP法确定综合有序性指数,测算了2009—2016年各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相关指数,分析了其时序演进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流转效益和法制化程度较高,适度规模化水平较低;中部地区农地流转较快、流转结构较合理,近年来流转规范性虽有提高但仍比较低,生产效益也较低;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的推进力度及效益较低,流转结构向合理性转变,法制化水平较高;三大地区的区域差异在不断缩小,空间分布特征受到地区自然资源和经济的影响;东部的农地流转综合有序性整体上较高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中部地区逐渐提升,西部有序性不高但在逐渐转好。因此,为推进农地有序流转,提出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农地流转、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协同推进农地适度规模化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建立农地流转纠纷援助服务机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宁顺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21-15922,15925
分析了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聚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业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集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生空间”的新概念,以此为基础分析四川省2000—2018年三生空间格局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四川东部地区,南部地区分布较少,其扩大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中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及自贡市中部等地区,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成都中部、雅安西南部等地区;生活空间主要分布于各市城镇地区,尤以成都市最为集中,其扩大区域主要在四川省中东部,呈点状式扩张,成都、德阳等地扩张明显,减少区域零散分布,减少不明显;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及南部地区,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其扩大区域主要以点状零散分布于各市,减少区域则集中分布于各市城镇地区,尤以成都中东部、自贡市中部等地最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291个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采用泰尔指数分析了2000—2014年中国城市住宅投资的时空差异格局,应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中国各区域城市住宅投资差异的驱动力。研究表明,2000—2014年,各区域城市住宅投资逐年增长,时空分异显著,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住宅投资差异显著,住宅投资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部沿海城市以及中国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由泰尔指数分析得出,城市住宅投资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逐渐减小。地理探测器分析得出,城市常住人口、建成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从业人员是影响城市住宅投资分异的4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采用泰尔系数及其一阶段分解方法研究中国利用国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问题.发现东部区域内部变化趋势和全国的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相对较小,但近年来,中部地区差异有扩大趋势,而且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一直在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