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鄂杂棉3号为材料研究产量性状,结果表明:①鄂杂棉3号杂种F1代皮棉产量比对照增产极显著,杂种F2代虽然优势程度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相比仍增产显著,且与亲本比较杂种后代增产达显著水平,均表现出增产效应。②鄂杂棉3号杂种后代皮棉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单铃重的增加,其次是衣分。③明确了鄂杂棉3号F2代生产利用的产量优势,且能采取正反交法杂交制种,并初步探讨了强优势组合的亲本选配和筛选及杂交棉的F2代利用问题,提出了全面利用F1代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15号,在1997~1998年山东省抗虫棉区试和1999~2000年全国抗虫棉区试中,表现非常突出,单产均居首位;在1999年山东省抗虫棉生产试验中,单产仍居首位,比对照中棉所29号增产12.5%;在2001年全国抗虫棉生产试验中,单产高居榜首,比对照中棉所38号增产22.5%;是国内目前最优良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3.
三种转基因抗虫棉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室内饲养测定和田间调查,研究转双价基因棉中棉所45、中棉所41和转Bt基因杂交棉鲁棉研15对棉大卷叶螟的抗性。结果表明,3种转基因抗虫棉与对照中棉所23相比均表现出极显著抗性,其中中棉所45抗性与中棉所41相当,两者都略高于鲁棉研15。3种转基因抗虫棉对棉大卷叶螟第二代的抗性均高于第三代。  相似文献   

4.
鲁棉研15号杂交二代在生产上的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鲁棉研15号杂交二代(F2)在生产上仍有一定的利用价值,表现为蕾、铃期生长发育快,结铃集中,抗灾能力强,其单株结铃16.15个,单铃重5.58 g,较常规抗虫棉分别增加0.7~3.5个0、.72~1.56 g;实产籽棉2 403 kg/hm2,较常规抗虫棉增产18.75%~35.19%,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适应鲁西南蒜套栽培模式的优良抗虫棉品种的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宁农科院棉花研究人员在金乡蒜套棉栽培地区,对鲁棉研15、鲁棉研16、鲁棉研17、鲁棉研18、鲁棉研20、鲁棉研21、鲁棉研22、鲁棉研23、鲁棉研24、鲁棉研25、鲁棉研28、鲁RH-1、瑞杂816,99B等14个棉花推广应用品种做了栽培比较实验,并对其生长发育规率、抗逆性、产量、纤维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鉴定。发现鲁棉研15、鲁RH-1在杂交抗虫棉中表现最突出,产量较鲁棉研20、鲁棉研23、鲁棉研24、鲁棉研25、瑞杂816增产显著,而且抗虫性、抗病性、棉花纤维品质等综合性状最优;鲁棉研28、鲁棉研21在常规抗虫棉中表现最突出,产量较鲁棉研16、鲁棉研17、鲁棉研18、鲁棉研22、99B增产显著,而且抗虫性、抗病性、棉花纤维品质等综合性状最优。以上4个优良抗虫棉品种是优中之优,鲁棉研15、鲁RH-1、鲁棉研28、鲁棉研21皮棉单产分别为1797.45kg/hm^2、1750.05kg/hm^2、1640.56kg/hm^2、1572.55kg/hm^2较99B分别增产+25.03%、+23.91%、+18.44%、+13.53%。  相似文献   

6.
以杂交棉新陆早43号、新陆早56号为试验材料,对其F1、F2代的产量构成因子及其对产量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杂交种的F1、F2代皮棉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新陆早36号,F2代皮棉减产幅度在4.1%~6.9%,2个杂交种都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并且表现在F2代中仍有显著的中亲优势,但与其F1代种相比,存在优势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7个抗虫杂交棉组合F_1与F_2代间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抗虫杂交棉F1与F2代间,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籽指、比强度、马克隆值及伸长率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单铃重、不孕籽率、纤维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果枝数、结铃数、烂铃率、脱落率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F1的籽棉、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与其F_2优势的衰退率之间仅存在弱的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要想获得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抗虫杂交棉F_2,首先必须获得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F1组合。  相似文献   

8.
鲁棉研28号生育特点和对密度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曾在山东大面积种植的美国Bt抗虫棉33B为对照,于2005、2006年分别在山东临清和夏津研究了不同密度条件下国审Bt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28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特点。两年观察结果表明,鲁棉研28的生育期与对照33B相当,但平均收获期比33B短1.7天,铃重、衣分和棉柴比显著高于33B,皮棉单产也显著提高,2005、2006年分别比33B增产22.2%和18.4%。33B在5.25~6.75株/m2密度时的产量最高,而鲁棉研28在4.75~6.75株/m2的密度范围内产量则没有变化。分析认为,抗虫棉新品种鲁棉研28号彻底解决了早期抗虫棉品种存在的铃小、衣分低、产量潜力小等不足,表现出产量构成协调、产量潜力大、适应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7个抗虫杂交棉组合F_1与F_2代间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抗虫杂交棉F1与F2代间,籽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籽指、比强度、马克隆值及伸长率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单铃重、不孕籽率、纤维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果枝数、结铃数、烂铃率、脱落率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F1的籽棉、皮棉产量的竞争优势与其F_2优势的衰退率之间仅存在弱的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要想获得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抗虫杂交棉F_2,首先必须获得产量具有竞争优势的F1组合。  相似文献   

10.
用不同来源田间表现优良的棉花品种(系)按照性状互补原则配制33个杂交组合,通过双亲、F1、F2代的9个性状相互比较,探讨不同世代及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并筛选优良组合。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性状的杂种优势在不同组合、不同世代间存在较大差异;F1、F2代的生育期、株高存在负向杂种优势的组合分别有60.61%和57.58%、84.85%和84.85%;F1、F2代的始节高、始节位、果枝数、单株铃数、单铃质量、衣分、绒长存在正向杂种优势的组合分别有16.67%和21.21%、24.24%和51.52%、1.52%和3.03%、7.58%和21.21%、50.00%和19.70%、31.82%和24.24%、53.03%和42.42%;产量构成因素杂种优势强弱顺序为单铃质量>衣分>铃数,说明杂交棉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铃质量的增大,而不是铃数的增多。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有7个组合综合表现优良;有13个组合F1代的籽棉和皮棉均比对照增产10%以上,其中有6个组合比对照增产30%以上;并且组合08-296×08-377的F1、F2代产量和绒长均具有较高的正向超标优势,说明杂交棉有望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利用基因生物技术并结合常规育种对植物进行改良的研究,在创造新品种和新材料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 Ti 质粒的 T—DNA 系统,应用于双子叶植物得到了一些抗虫、抗除草剂的植物。但由于农杆菌难以侵染单子叶植物,使 Ti 质粒系统在禾谷类作物改良上得到很大限制。为此发展了外源基因导入技术,即通过不同途径,把外源基因或 DNA 片段直  相似文献   

12.
1991年在北京对两个陆地棉中长绒杂交组合、一个一般陆地棉杂交组合和两个陆海杂交组合 F_1的研究表明:陆地棉中长绒杂交种可以把高产和优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皮棉产量超过陆地棉对照品种中126%和3%,纤维长度、细度和强度仍保持中长绒亲本水平,基本接近陆海杂交种的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为了分析转Bt基因棉花蛋白高表达品系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采用NCII设计,利用4个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棉花品种与9个转Bt基因棉花蛋白高表达品系进行杂交组配,对36个组合的F1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组合的竞争优势明显,皮棉和籽棉的产量均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两者分别为16.1%和6.8%,皮棉和籽棉的产量的竞争优势率分别达到83.3%和80.6%。产量性状的优势大小依次为衣分、铃重和单株铃数,分别为3.7%、2.0%和0.8%。对组合的配合力方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九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系各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较大,对这些组合特殊配合力进行分析,发现有3个组合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F_1和F_2产量性状、农艺性状、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以及这些性状在F_1,F_2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杂交组合F_1霜前皮棉产量、株高、铃重、衣分、霜前花率等性状具有明显的正向优势,而果枝数、单株铃数、生育期、2.5%跨长等则呈现负效应;这些性状优势在F_2代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产量、霜前花率、单株铃数降幅较大,铃重、衣分、籽指虽比F_1有所降低,但仍表现为正向优势。  相似文献   

15.
抗虫陆地棉配合力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来源的常规棉、抗虫棉,按照4×7的NCⅡ设计组配不完全双列杂交得到28个杂交组合,通过2年重复试验,分析F1、F2产量和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产量和品质性状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大多比较低,但衣分的广义遗传力可达92.16%;狭义遗传力大于54.64%的性状为衣分、衣指、断裂比强度和籽指,部分性状的F2狭义遗传力高于F1代。供试组合F1和F2的中亲优势和高亲优势主要表现在产量上;所研究的性状中,F1以皮棉产量竞争优势、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最高,平均值分别为11.31%、34.17%和13.33%;组合P4/P7(鄂抗棉12/5H303)的皮棉产量比竞争对照邯284增产27.4%。F2杂种优势依然部分存在,但大多性状比F1优势都有衰退。F1籽棉和皮棉产量较优的特殊配合力组合为P4/P7(鄂抗棉12/5H303)、F2籽棉和皮棉产量较优的特殊配合力组合为P4/P10(鄂抗棉12/5H335)、P1/P11(611/5H336)。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抗虫棉亲本是P8(5H309)、P5(5H181);品质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亲本是P1(611),P2(05-5317)和P4(鄂抗棉12)。优选亲本配组可以指导抗虫杂交棉的选育,获得具竞争优势的抗虫杂交棉品种。  相似文献   

16.
杂交棉F2代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杂交棉F2代的产量、品质、抗虫性等方面的利用进行了综述:F2代的产量优势在10%~15%,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铃数的增加;F2代与F1代相比,纤维品质基本相同,无显著差异;杂交抗虫棉F2代虽然存在抗性分离,但采取一些防治措施可避免棉铃虫的为害.由于F2代在产量、品质和抗虫性方面与其亲本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以考虑利用。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杂种F1代主要经济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的 2 8个组合为对象 ,研究分析了F1 代主要经济性状的优势表现 ,并对F1 代中的 6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杂种F1 代中皮棉产量、单株铃数、单铃重和衣分都有较强的优势表现 ;对皮棉产量直接作用较大的性状为衣分、单株铃数和单铃重 ,且它们间的相关都达到显著水平 ;同时F1 代纤维品质与皮棉产量间的负相关已经不同程度地被打破。因此在F1 代中选择时要协调好产量三要素间的关系 ,也可以通过对单铃重的选择来协调产量和品质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转iaa M(色氨酸单加氧酶基因)高衣分棉花种质已经培育出来,但应用于育种研究较少。我们利用转iaa M高衣分棉花种质IF1-1做父本、16个陆地棉品种(系)做母本,分别配制杂交组合,检测了亲本及其F1和F2群体的iaa M遗传;田间调查了材料的抗病性及农艺性状,室内考查了产量构成因子,同时进行了产量统计分析;通过系统选育结合分子辅助选择对杂交后代进行定向培育,获得了新的高衣分种质,实现了该种质的育种应用。结果表明:(1)FBP7-iaa M是1对显性基因;(2)与高衣分亲本IF1-1相比,F1和F2代衣分不具备超中与超亲优势,但与16个母本品种(系)相比,却能明显提高现有品种(系)的衣分率;(3)F1代产量尤其是皮棉产量具备较明显的超亲优势,皮棉产量优势值为13.4%,这就意味着可以选择生产上产量较高的品种与IF1-1配制杂交组合,选择高优势杂交种直接利用;(4)F1和F2代抗病性明显好于IF1-1,但与母本相比较差,所以,在杂交后代的选择中应注意观察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情况,选择抗病性好的后代;(5)子棉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铃重和单株铃数的增加来实现,皮棉产量的增加则是通过子棉产量与衣分的共同提高来完成;(6)杂交后代具备选择出高衣分新品系的潜力。本研究实现了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得的第2代转基因棉花种质应用于棉花育种,对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杂种棉“苏杂16”的杂种优势及F2自交衰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苏杂16”为材料,连续两年测定其F1,F2的14个性状的杂种优势的自交衰退率,结果表明:(1)苏杂16F1皮棉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衣分除外)的中亲优势与竞争优势极显著水平,其中铃重优势大于结铃数优势,铃重构成因素中单铃种子数和结籽效率的杂种优势极显著,纤维品质性状中,比强谨亲优势显著,竞争优势极显著。(2)苏杂16F2皮棉产量及构成因素(衣分除外)的杂种优势虽存在衰退现象,但中亲优势与竞争优势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铃数优势大于铃重优势,铃重构成因素中以子指的优势为主。(3)苏杂16F1,F2的衣分均具微小中亲优势,而竞争优势显著低于对照组“泗棉3号”,纤维整剂度均本及对照接近,麦克隆值的竞争优势无意显著,F1,F2的株高杂种优势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4)F1杂种优势大的性状,其F2自交衰退率一般也较大,(5)只要亲本选配得当,F2是可以利用的。  相似文献   

20.
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间杂交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新疆自育海岛棉品种间F_1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为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利用AD模型对6个海岛棉品种及其15个 F_1组合4个产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海岛棉自育品种间杂交,除铃重不具有加性效应外,铃数、衣分和单株皮棉产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效应;铃数、铃重、衣分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应,而单株皮棉产量不存在显性效应.[结论]F_1和F_2铃数和衣分的平均遗传表现为极显著的正向超亲优势,铃重和单株皮棉产量无正向群体平均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