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基于武夷山土壤垂直分异规律的红壤与黄壤性状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基于武夷山的土壤垂直分异规律,通过对武夷山的两大地带性土壤类型红壤与黄壤的成土条件以及A、B层的颜色、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质地等进行比较,并结合这2个类型土壤的成土过程,得出红壤和黄壤各自的优缺点,从而为红壤和黄壤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安徽土壤资源特点(一)位于南北过渡地带,土壤类型众多安徽省地跨暖温带与亚热带之间,东部距海200公里左右,受东南季风影响,而本省又系南北长,东西窄,所以土壤纬度地带性的特点在省内有明显反映,而经度地带性的特点则不显著。自北向南,分布的地带性土壤有:棕壤、黄棕壤、红壤与黄壤四个土类,介  相似文献   

3.
贵州母岩(母质)对土壤类型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石是形成土壤母质的原始物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贵州母岩(母质)对贵州土壤类型及分布的影响,通过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和资料,归纳总结母岩(母质)类型及其对贵州土壤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母质类型可形成不同的土类及亚类,如石灰土、紫色土。同一母质类型亦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如砂页岩在不同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可形成黄红壤、黄壤及黄棕壤。贵州碳酸盐岩母质与非碳酸盐岩母质(砂、页岩)相间带状分布,使贵州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交错分布。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综述、综合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矿区所属的水土资源禀赋下矿山自然土壤特性和地域性矿区分布匹配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下的典型矿区所处的宏观条件,并在水土资源禀赋约束下提出了典型矿区土壤修复的主要约束限制因素。根据地带性土壤的不同把我国典型矿区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是草原草甸矿区、高原黄土矿区、漫岗黑土矿区、平原棕-褐矿区、丘陵红壤矿区、高原草甸矿区。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矿区下,土壤复垦具有其特有的限制因素与复垦修复重点和难点,草原草甸矿区的修复限制因素是表土资源修复,高原黄土矿区修复限制因素是水分重组,漫岗黑土矿区修复限制因素是土壤性状退化,平原棕-褐矿区修复限制因素是地面塌陷,丘陵红壤矿区修复限制因素是土壤重金属污染,高原漠土矿区修复限制因素是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云南省主要家畜饲养基地所在巍山、洱源、丽江、永胜、元江、通海、陆良、宜良和昭通9个县(市)的149个土壤硒含量的分析,对云南省土壤硒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9个耕作层土样含硒量在0.0732~0.638mg/kg之间,平均值为0.256mg/kg。大多数土壤属于足硒土壤范畴,整个地区大部分土壤含硒正常,属中等含硒水平。在各土壤类别中,玄武岩红壤和碳酸盐岩红壤, 硒平均含量最高,而多源黄红壤、紫色土、碎屑岩黄红壤和变质岩赤红壤硒的平均含量均低于全国硒的背景值。成土母质对土壤硒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突出,由白云岩、玄武岩和灰岩发育的土壤硒含量都高于全国土壤硒背景值,而砂岩发育土壤硒含量低于全国背景值。此外土壤pH、有机质、CEC以及铁、锰、钴、碘、铜、钠和锌的含量与土壤硒的含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古田县山地红壤开发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田县地处福建中北部,属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2l℃,年平均降雨量1692mm;山地多,盆地多,谷地平原错落其间,全县山间盆谷230多个。境内河流密布、水系发达,山脉纵横、丘陵起伏。古田县山地红壤主要成土母岩有岩浆岩和沉积岩两大类型,其中酸性岩占总面积的94.7%。红壤是我县的一个地带性土壤,面积达14.2万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59.4%,分布于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区及丘陵地带。土壤剖面多为红色、呈酸性、土层厚、质地粘重。  相似文献   

7.
浙闽毛竹林土壤有效硅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福建的主要毛竹产区的林下土壤,对172个剖面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采集各类土样833个进行有效硅含量的测试,初步阐述了该区毛竹林土壤有效硅的含量状况、地理分布特征;说明土壤有效硅具有从南到北逐渐递增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和随海拔从低到高,土壤有效硅含量逐渐增多甚至骤增的垂直地带性规律。在三大类岩石中,一般火成岩(本调查中花岗岩类和高海拔区凝灰岩除外)发育的土壤有效硅含量较低,沉积岩则高,变质岩则由于其来源和变质作用的复杂性而使其发育土壤的有效硅状况呈现不规律性。在各土壤类型中,其有效硅含量顺序为:山地黄壤>石灰性土)山地黄棕壤>山地红壤≥黄红壤>酸性紫色土≥低丘红壤。对特征剖面研究发现,客土和劈山等毛竹林栽培措施对有效硅在土壤剖面分布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绘制的该区有效硅低值含量分布图,可以为纸浆竹林基地的选择提供初步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1浙江红壤区域性特征 1.1红壤资源状况 红壤是在热带、亚热带生物和湿热气候条件下经过强风化、强淋溶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据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红壤面积为388.07万hm2,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5,广泛分布于全省低山丘陵与台地类型地区,全省11个市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浙中和浙南地区,金衢盆地红壤是浙江省比较典型的红壤区域.红壤区域内光、热、降水充沛,农作物可一年三熟,并适应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历来是浙江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在农业和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农作物单产水平比较低,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应有发挥.红壤土层一般厚度为30~70cm,其中第四纪红土岗地、玄武岩台地、片麻岩丘陵的土层可达100 cm以上.红壤质地为壤质粘士,粘粒中铁铝氧化物含量较高而腐殖质含量较低,使得红壤的田间持水量小,凋萎系数大,有效水少,在旱季保水性很差,不适应于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9.
永德烟区土壤pH值分布特点及其与土壤有效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永德烟区258个土壤样本的pH值分布特点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永德烟区的的土壤pH值总体上处于适宜范围,平均值为5.97,变幅为4.61~8.23.变异系数为14.60%;处于适宜烤烟生长的pH值(5.0~7.0)的土壤样本占总样本数的88.48%;处于最适宜烤烟生长的pH值(5.5~6.5)的土壤样本占总样本数的42.31%.永德烟区不同海拔的pH值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有降低的趋势;不同土壤类型pH值的变化顺序为:砂岩赤红壤>红壤>石灰岩赤红壤>潴育型水稻土>千枚岩红壤>石灰岩红壤>砂岩红壤.不同土壤质地pH值的变化顺序为沙壤土>轻壤土>壤土.土壤pH值与有机质、有效锌、水溶性氯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速效氮、速效钾与土壤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而速效磷、有效硫、有效硼、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南地区几种地带性土壤表面电荷特性与pH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改进的Schofield法、盐滴定法等方法研究测定了我国中南地区5种不同地带性土壤的表面电荷特性。结果表明:1)在同一pH条件下,土壤负电荷量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正电荷量呈递增趋势,与供试土壤粘土矿物、铁铝氧化物组成及含量有关;2)砖红壤中负电荷以可变负电荷为主,棕红壤和红壤既有较大数量的可变负电荷,并含有一定数量的永久负电荷,黄褐土和黄棕壤负电荷量随pH的变化较小;3)供试土壤的PZC从北到南逐渐升高,砖红壤的PZNC为4.2,其它土壤在试验pH范围内不存在PZNC。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统计学的广东省土壤铬空间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斌  伍第政 《湖北农业科学》2011,(21):4368-4370
在地统计学软件Surfer 8.0和ArcGIS 9.1的支持下,对广东省259个剖面的土壤铬(Cr)背景值进行水平和垂直空间变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铬的背景水平均接近世界土壤的平均水平,而高于全国土壤背景的平均含量,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降低,从A层到C层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对粮食安全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为了解我国东部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基于东部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数据,采用半方差函数分析及克里金(Kriging)插值手段,通过内美罗(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等土壤重金属评价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砷(As)、铬(Cr)、镉(Cd)、汞(Hg)及铅(Pb)的污染概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重金属Hg污染最为严重,均值为中国土壤Hg元素背景值的2.8倍,近30%东部地区处于Hg中度污染水平;其次为Cd,均值为背景值的2倍,50%以上东部地区处于Cd污染警戒线,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Cd污染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强;广东省农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最为严重,内美罗综合污染指数高达0.854,克里金插值结果显示As、Cd、Hg及Pb的高值区域均在广东省有所分布。  相似文献   

13.
山西静乐县初育土环境背景值与土壤母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静乐县自然环境背景值,得出静乐县土壤分析结果,为评价当地环境质量、判断土壤环境污染程度、制定防治污染措施、进行环境质量预测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4.
粤西黄铁矿区铊-铅污染土壤的环境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云浮硫铁矿开采场和尾渣堆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HNO3-H2O2-HCIO4-HF混酸-微波消解处理土壤样品,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土壤样品中重金属的含量,研究了开采场附近土壤表层、尾渣堆放区土壤剖面的铊、铅、镍、铜、锌、镉等毒害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云浮硫铁矿开采活动给矿区土壤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与中国土壤环境背景值相比,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最高可为背景值的35倍.运用Muller地积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环境风险评估,证实目前云浮矿区土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铊、铅、铜、锌、镉等毒害重金属污染,其中,铊、铅的污染最为严重,镉、锌等达到中度污染至强污染,且污染已经渗透至土壤深层,特别是毒害性极强的重金属铊,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影响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金属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然而,在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影响的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问题,包括确切理解土壤环境质量的概念。这不完全是一个土壤污染的问题,而是包含了背景状况、外来物质的侵袭与累积(沾污)状况、污染状况,因而要明确区分土壤沾污和土壤污染问题。采用合适的评价参比值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讨论了制订标准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必须因地制宜地制订系列标准或标准系列,以客观反映土壤组成的复杂性和空间变异性。背景值仅可用于化学物质的累积性评估,土壤中重金属的存在是一种正常现象,在评估中应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珠三角滩涂围垦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研究珠三角滩涂围垦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广州南沙、中山一带嗣垦农田农作物及其根际土壤样品,测定重金属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围垦农田土壤样品中Cu、Pb、Cd、Ni、Cr和Zn含量均大于广东省相应土壤环境背景值,其中Cu(56.06mg·kg-1)、Pb(48.30mg·kg-1)、Cd(0.72mg·kg-1)、Ni(41.15mg·kg-1)、Cr(115.1 mg·kg-1)和Zn(200.1 mg·kg-1)分别为背景值的3.30、1.34、12.82、2.26、2.28和4.23倍.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中Ⅱ级标准(pH<6.5)比较,土壤样品中Cu、Cd、Ni和Zn的超标率分别为73.7%、88.6%、59.6%和28.9%.以GB 15618-1995中Ⅱ级标准为评价标准,采用Nemerow指数法进行评价,土壤重金属平均综合污染指数为1.86,属3级轻污染.与<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05)等相关标准比较,农作物中Cu、Pb、Cd、Ni、Cr和Zn含量的样品超标率分别为0、28.9%、2.6%、48.3%、12.3%和6.1%.由此可见,珠三角滩涂围垦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问题已经比较突出,土壤污染以Cd为主,而农作物污染则以Ni、Pb、Cr为主.  相似文献   

17.
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的产物,农业利用是较好的污泥处理方式。通过盆栽试验和动态渗滤试验,探讨污泥作为广东赤红壤种植作物肥源的方法。盆栽试验和动态渗滤试验得出了一致结论:污泥和K2SO4混合处理不仅肥效好,作物产量高,并且作物体内重金属含量较低,降低了污泥直接农用的次生重金属污染。试验利用污泥农用作为广东赤红壤种植作物肥源,在充分发挥肥效作用的同时,又尽量避免了污泥直接农用带来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8.
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芥蓝及土壤重金属含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土壤培养试验及盆栽试验方法,对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及芥蓝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用生物有机肥使惠州菜园土的Hg、Cu、Zn、Cd、Cr含量和南海菜园土的As、Zn含量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较小。对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除了广东南海菜园土由于其本底含Cd量较高而使其含Cd量只能达到三级水平之外,其他指标都达到一级或二级的水平,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不大。与不施肥处理比较,施用生物有机肥处理除对在广东惠州菜园土上生长的芥蓝的Cr、Cd含量有少量提高外,对其Pb、N i、Zn、Cu含量以及在广东南海菜园土上生长的芥蓝的Cr、Cd、Pb、N i、Zn、Cu含量均有减低作用;并且,对照无公害蔬菜质量指标(广东省地方标准),所有的生物有机肥处理均符合无公害蔬菜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论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标准的独立性与依存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壤环境质量重金属标准的独立性与依存性是指其土壤环境标准赋值时的依据。依据土壤背景状况所建议之土壤自然质量保护基准值或目标值,视为赋值的独立性;而将土壤作为资源利用或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估时所规定之元素的限量值,称为赋值的依存性。文中讨论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的原则与方法,论述了独立性、依存性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赋值的独立性是主动保护土壤资源的需要,通常以背景值为依据获得土壤自然质量保护基准值,它不以土壤资源利用的差异而改变,是保护土壤自然环境质量的目标值;可以土类为单元制定全国标准,土壤重金属可用总量标示。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赋值的依存性是土壤作为资源利用的需要,基准或标准受制于多种因素,因而具有依存性和相对性,很难给出一个全国的统一标准,可由产业部门和地方单位制定,以重金属总量或可提取态标示均可。就农产品产地而言,可从食品污染物限量或其他合适的指标推导土壤临界值。在全面考虑土壤环境质量的独立性和依存性的基础上,建议土壤环境质量的保护应该从简单的依靠质量标准,过渡到以污染物负载容量为依据的管理模式——一个新的土壤环境质量的管理思路,它强调了外源物质的动态平衡,以切实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松嫩平原区域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背景值的获得方法及其数值范围。对松嫩平原区域内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的垂直深度、土壤成土母质、土壤属性等与土壤背景值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松嫩平原区域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中绝大多数土壤背景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极好的正相关,而与土壤总碱度呈贞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