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爆裂型玉米抽雄后期叶序列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叶长,宽及干物重从倒1叶开始依次递升,至果穗叶层达到峰值后,再缓慢下降,叶绿素含量各叶位虽有一定的差异,但无明显规律,分析叶绿素a及b的比值,果穗叶层最低,就叶片内叶肉细胞环数而言,低叶位和高叶位的叶片低环数的叶肉细胞比例相对较高,而高环数的叶肉细胞比例较低,果穗叶层六环以上的叶肉细胞比例较高,单位面积上气孔数目具同样规律。  相似文献   

2.
玉米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强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有两个玉米品种,于春、夏两季播种。对玉米植株基部(第3叶)、下部(第7、9叶)、中部(果穗叶)和上部(倒二叶)四个叶位和不同叶龄叶片,进行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的测定趋势如下: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果穗叶高于其他叶位。叶绿素含量与光合强度呈下相关,不同叶位叶龄大小与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的关系,基部叶片充分展开后二者均高。随着叶龄增大而下降:中部和上部叶片充分展开后,随叶龄增大二者增强,至灌浆、乳熟期二值达到最高,以后随着叶龄衰老又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
小麦旗叶在产量形成中贡献卓著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利用《细胞分离染色制片法》对七个春小麦品种不同叶位叶片的叶肉细胞进行分离观察,结果表明:叶肉细胞的环数(或叫分细胞)不仅随叶位的上升呈规律性增加,而且多环细胞的比例也随之增加,乃至旗叶达最高峰。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使得在有限的叶肉体积内大大增加细胞内表面面积,以安排更多的叶绿体,从而增加了光合面积,提高了光合速率。由此可见,小麦旗叶对产量形成贡献最大的原因,是由其特殊结构所致。从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维管束数目的测定结果看,也都相应地说明这一结论。因此,在小麦生育后期,采取有效的“养根护叶”措施,延长茎生叶特别是旗叶的功能期,对提高产量无疑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以华北地区自50年代开始至今各年代大面积推广的19个代表性冬小麦栽培品种为材料,对其春生第1,3,5,6叶的叶片细胞形态进行了系统观察。主要结果表明,随品种由远及近的更替顺序,同一叶位叶片叶肉细胞中多环细胞的频率逐渐提高,叶肉细胞变小,旗叶叶肉厚度增加,叶肉细胞层数增加。这表明,随品种更替,叶片细胞的形态和组成有逐渐复杂化的趋势,而这种变化可能是和光合能力的提高有关的。  相似文献   

5.
PP333对小麦叶片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P33处理可使小麦叶片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体积显著减少,增加叶片内叶肉细胞的层数和叶脉的机械组织的细胞层数,并可加强叶肉细胞的环型结构2,使叶肉细胞之间的排列更加紧密。PP333处理对小麦叶片内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叶绿体内基粒数明显增多,高片层垛叠的基粒数比例增加,基质片层较完善,基质内电子密度较浓,类囊体膜系统的发育进程明显加快,PP333处理可显著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叶  相似文献   

6.
以华北地区自50年代开始至今年代大面积推广的19个代表性冬小麦栽培品种为材料,对其春生第1,3,5,6叶的叶片细胞形态进行了系统观察。主要结果表明,随品种由远及近的更替顺序,同一叶位叶片叶肉组织中多环细胞的频率逐渐提高,叶肉细胞变小,旗叶叶肉厚度增加,叶肉细胞层数增加,这表明,随品种更替,叶片细胞的形态和组成有逐渐复杂化的趋势,而这种变化可能是和光合能力的提高有关的。  相似文献   

7.
玉米幼苗不同叶位花环结构及叶绿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玉米幼苗叶片第1-5叶位叶片为材料,观察其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以确定玉米幼苗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碳同化途径.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第1-5叶住叶片都具有典型C<,4>植物的花环结构,第3-5叶发育更好,其维管束鞘细胞(BSC)中含有大量的叶绿体;随着叶位的上升,叶绿素含量逐渐升高,不同叶位叶绿素a/b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8.
运用细胞离析法对水、旱条件下种植的水、早稻不同叶位叶片的叶肉细胞形态作了观察。结果发现:无论水稻、旱稻其叶片叶肉细胞均表现为具有多个不同方向分枝的分枝状细胞以及少量的环状细胞;随叶位上升,无论水稻、旱稻,不论水种还是旱种都表现出细胞的平均分枝数逐渐上升的趋势。同时还发现:不论水、旱稻凡旱种条件下其各叶位叶片叶肉细胞的平均分枝数除水稻品种合江20的上部几叶外,其它品种均多于水种条件下的相应叶片。可以认为:上述叶肉细胞的变化一方面应与叶片光合功能的增强有关,另外也反映了栽培环境改变后叶片叶肉细胞结构在生态适应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PP333处理可使小麦叶片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体积显著减少;增加叶片内叶肉细胞的层数和叶脉的机械组织的细胞层数,并可加强叶肉细胞的环型结构,使叶肉细胞之间的排列更加紧密。PP333处理对小麦叶片内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叶绿体内基粒数明显增多,高片层垛叠的基粒数比例增加,基质片层较为完善,基质内电子密度较浓,类囊体膜系统的发育进程明显加快。PP333处理可显著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延长叶片的光合功能期。  相似文献   

10.
不同部位烟叶海绵与栅栏细胞中主要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定量了解不同叶位海绵与栅栏细胞主要品质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酶解方法分离‘K326’和红花大金元下部(第4叶)、中部(第10叶)、上部(第16叶)适熟叶片海绵与栅栏细胞,然后通过气相色谱分析鉴定非挥发性有机酸,分光光度计法分析质体色素、糖类及烟碱。【结果】样品海绵与栅栏细胞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85%,80%以上;多元有机酸在海绵细胞中含量较高,高级脂肪酸、质体色素、糖类均是栅栏细胞中含量高,而烟碱却是海绵细胞含量高于栅栏细胞;无论是海绵细胞,还是栅栏细胞,上部叶叶绿素含量较高,下部叶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较高,中部叶类胡萝卜素、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较高,非还原糖与叶位无关。烟碱与含量与叶位正相关。【结论】酶解法能够有效分离叶片细胞,不同基因型、不同叶位、不同细胞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中部叶、栅栏细胞有益成分较高。  相似文献   

11.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通过切除玉米(掖单6号)雄性花序和果穗以及应用5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去雄的花轴切口等方法,分析比较了这些处理对植物顶叶和穗位叶的叶绿素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以穗位叶为界,生殖生长前期,与下部叶片由下而上逐步褪绿的同时.上部叶片叶绿素含量仍继续增加至抽雄后30d才开始大幅度下降.整个生殖生长期间,越近果穗位的叶片叶绿素含量越稳定,雄性花序可促进顶叶叶绿素含量上升,果穗在抽穗后30d内可延缓穗位叶叶绿素含量下降.ABA和乙烯利可抑制顶叶叶绿素含量上升,它们与BA、GA3和NAA的作用相反.作者还从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相互作用的角度对玉米整株叶片衰老顺序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This experiment was based on 11 maize cultivars and 1 control, including the leaf length, leaf shape value, the angle of leaf, stem and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ear diameter, grain rows and yield. There was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ength of leaf at ear position and the diameter of ear, that is, the diameter of ear, the number of rows of ear and the yield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 when the leaf shape value was 8.3. The mean value of stem-leaf angle of leaves near the panicle site showed obvious correlation with ear diameter, number of rows and yield, that is, the varieties with large stem-leaf angle showed smaller ear diameter, fewer rows of grains and lower yiel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yield in tasseling stage. Share a collection Edit Delete More.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掌握德阳雪茄主栽品种特性,采用SPAD 502叶绿素仪对4个当地主栽品种大田生育期叶绿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品种、不同时期、不同叶位、不同位置叶绿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4个品种整体叶绿素含量两两相近,‘德雪五号’和‘德雪七号’高于‘德雪一号’和‘德雪三号’,在大田期的叶绿素含量变化均为先升高后降低,在移栽后37天左右达到最高点,移栽后82天左右为最低点,不同品种不同叶位叶绿素含量均随叶位上升而上升,叶片不同位置叶绿素含量均呈叶尖>叶中>叶基的规律。其中‘德雪七号’在打顶后叶绿素含量呈现一定特异性,‘德雪一号’、‘德雪五号’与‘德雪三号’、‘德雪七号’进入成熟期时间点相差约13天。试验结果反映了4个雪茄品种在大田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为生产管理、烟叶采收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耐密型玉米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转运分配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应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耐密型玉米的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转运分配规律。结果表明,玉米光合速率在耐密型和普通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8~16时,光合作用强度较高,光合速率在50~70mgCO_2/dm~2·h,有午睡现象。在12~14时,叶质重增加明显,光合速率与叶质重呈正相关。穗位叶的光合物质,有80%输送给其它组织器官,其中果穗占50%~60%。掖单13比对照丹玉13平均增产18%。耐密型玉米能耐密植,增加了单位面积株穗数,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小豆植株叶片功能期长短表现为植株中部>植株下部>植株上部,主茎叶片>分枝叶片;叶片叶绿素含量(a、b、a+b、a/b值)较高的部位表现在:幼苗期第1节,分枝盛期第5、6节,开花期植株中上部,鼓粒期植株顶部;单一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高峰值出现的时间随其着生节位的提高而推迟,中下部叶呈单峰曲线变化,中上部叶呈双峰或多峰曲线变化;全株一生叶绿素含量呈三峰曲线变化,始花期含量最高,达4.06+10~(-2)mg/cm~2;摘除上部或下部叶片,残留绿叶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增加,摘除中部叶片,残留绿叶的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减少,摘除全部花朵,绿叶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将大幅度地增加,从而延长了功能期.  相似文献   

16.
以新选育的75个春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品比试验,对11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位、叶片数、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百粒重>出籽率>穗长>株高>穗行数>茎粗>空秆率>叶片数>穗位>穗粗>倒伏率。高产玉米杂交种应具有适当的株高、穗位和适宜的叶片数,穗长应适当加长,穗粗可适当加粗但不宜过粗,要具有较高的百粒重和出籽率、较低的倒伏率和空秆率。在选择时,要协调好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着重于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百粒重、倒伏率、空秆率的选择,可放宽茎粗、叶片数、穗行数和出籽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莜麦主要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与穗粒数、穗粒重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穗长与穗粒数、穗粒重、旗叶面积呈正相关,与千粒重呈负相关;穗叶距与千粒重、穗节距呈正相关;旗叶面积与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呈正相关;穗粒重与千粒重、穗粒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研究剪3/4穗处理下,小麦功能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变化,揭示小麦叶片逆向衰老的生理表现。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随剪穗处理时间的延长,旗叶叶绿素含量和CAT活性均低于倒二叶,而MDA质量摩尔浓度变化高于倒二叶,与各自对照相比,倒二叶与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及CAT活性在灌浆后期都保持较高水平,旗叶则降速较快。另外,剪穗处理导致小麦功能叶片可溶性糖大量积累。出现旗叶衰老早于倒二叶的现象。说明剪穗处理下,叶片同化物的过度积累可能是导致小麦叶片逆向衰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水平下超高产玉米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方法对8个超高产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氮条件下(474kg/hm2),穗部各性状对玉米产量的作用依次为行粒数>百粒重>穗行数,保证吐丝期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在低氮条件下,应注重选育穗粒数多、百粒重大、吐丝期叶绿素和灌浆期生物量高的耐低氮品种(郑单958)。金山27和先玉335是高氮高效型品种,高氮水平下金山27产量较低氮水平下高68.18%,先玉335产量在高氮水平下比低氮水平增加90.40%,可在高氮水平下加以利用,郑单958在低氮水平下产量高于高氮水平,是低氮高效型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