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麻醉剂对罗非鱼携氧相关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3个浓度梯度的MS-222和苯唑卡因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6.050 0±1.710 3)g进行6 h浸泡式麻醉(水温30.7~32.3℃),然后抽取尾部静脉血,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重点分析了与生物携氧功能密切相关的6个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1)较高浓度(25 mg/L、40 mg/L)MS-222导致红细胞数目(Er)升高,而苯唑卡因导致该值大幅下降;(2)两种麻醉剂对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都无显著影响,且MS-222处理后,血液的血红蛋白浓度(Hb)也无明显变化,但经苯唑卡因麻醉处理后,Hb显著下降,且降幅随药物浓度升高而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15.1~17.3℃,pH 7.88~8.15,盐度32.17‰~32.28‰,溶解氧6.40~7.40 mg/L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水法研究了氨氮和亚硝酸盐对体质量(2.86±0.43)g的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单环刺螠幼体中毒后体色变暗,对外界刺激变得不敏感,最后身体缩成一团或细线状。随着氨氮和亚硝酸盐质量浓度升高死亡率逐渐升高,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氨氮对单环刺螠幼体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20.79 mg/L(95%置信区间557.62~691.11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62.08 mg/L,对应非离子氨浓度为13.85 mg/L(95%置信区间12.44~15.42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39 mg/L;亚硝酸盐对单环刺螠幼体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43.90 mg/L(95%置信区间223.10~266.6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24.39 mg/L。非离子氨对单环刺螠幼体毒性大于亚硝酸盐毒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采用96 h半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方法,在水温(23.5±2.0)℃,溶解氧>5 mg/L的条件下,分别检测在曝气自来水(pH为6.5)和池塘水(pH为8.5)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在曝气自来水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68、3.31、2.05、1.5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157 mg/L;在池塘水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35、0.29、0.17、0.13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13 mg/L。试验结果表明,在池塘水中敌百虫对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毒性比在曝气自来水条件下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为研究对象,通过96 h半静水毒性实验,探讨了消油剂、0号柴油分散液(WAF)与0号柴油乳化液(CEWAF)对海湾扇贝24 h、48 h、72 h、96 h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消油剂对海湾扇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95%可信限)分别为1905(1570-2451 mg/L)、1293(1070-1556 mg/L)、1015(721-1348 mg/L)、846 mg/L(660-1020 mg/L);WAF对海湾扇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95%可信限)分别为36.57(29.42-48.96 mg/L)、23.10(21.07-25.39 mg/L)、14.99(13.66-16.41 mg/L)、11.31 mg/L(8.37-14.47 mg/L);CEWAF对海湾扇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95%可信限)分别为12.71(10.78-15.55 mg/L)、8.51(7.99-9.07 mg/L)、6.56(4.46-7.74 mg/L)、5.42 mg/L(4.51-6.29 mg/L)。消油剂、0号柴油分散液、0号柴油乳化液对海湾扇贝96 h安全浓度分别为84.6、1.13、0.54 mg/L。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消油剂、WAF和CEWAF对海湾扇贝的半致死浓度(LC_(50))均呈逐渐降低之势,半致死浓度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分别为y=12242x~(–0.583)、y=564.37x~(–0.848)、y=89.987x~(–0.613)。在受试溶液中暴露相同时间,海湾扇贝的半致死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消油剂、WAF和CEWAF,说明CEWAF对海湾扇贝的毒性大于消油剂和WAF,这对于在养殖海区使用消油剂处理溢油事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消油剂对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为研究对象, 通过96 h半静水毒性实验,探讨了消油剂、0号柴油分散液(WAF)与0号柴油乳化液(CEWAF)对海湾扇贝24 h、48 h、72 h、96 h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消油剂对海湾扇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95%可信限)分别为1905(1570-2451 mg/L)、1293(1070-1556 mg/L)、1015(721-1348 mg/L)、846 mg/L(660-1020 mg/L);WAF对海湾扇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95%可信限)分别为36.57(29.42-48.96 mg/L)、23.10(21.07-25.39 mg/L)、14.99(13.66-16.41 mg/L)、11.31 mg/L(8.37-14.47 mg/L);CEWAF对海湾扇贝的24 h、48 h、72 h和96 h半致死浓度(95%可信限)分别为12.71(10.78-15.55 mg/L)、8.51 (7.99-9.07 mg/L)、6.56(4.46-7.74 mg/L)、5.42 mg/L(4.51-6.29 mg/L)。消油剂、0号柴油分散液、0号柴油乳化液对海湾扇贝96 h安全浓度分别为84.6、1.13、0.54 mg/L。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消油剂、WAF和CEWAF对海湾扇贝的半致死浓度(LC50)均呈逐渐降低之势,半致死浓度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分别为y=12242x–0.583、y=564.37x–0.848、y=89.987x–0.613。在受试溶液中暴露相同时间,海湾扇贝的半致死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消油剂、WAF和CEWAF,说明CEWAF对海湾扇贝的毒性大于消油剂和WAF,这对于在养殖海区使用消油剂处理溢油事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甲醛、高锰酸钾、氟苯尼考和聚维酮碘等4种常用药物对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在水温(17.0±1.0)℃,盐度24~26,pH 8.0~8.2的条件下,进行了4种药物对全长(5.61±0.07)cm,体质量(1.65±0.06)g的黄姑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甲醛、高锰酸钾、氟苯尼考和聚维酮碘对黄姑鱼幼鱼的24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37.12、3.69、4 541.93、6.94 mg/L,48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6.77、3.23、3 724.95、6.57 mg/L,72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07.97、3.14、3 368.59、6.45 mg/L,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98.67、3.09、3 261.90、6.37 mg/L,其安全浓度分别为25.40、0.74、760.64、1.77 mg/L。根据有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的评价标准,高锰酸钾和聚维酮碘对黄姑鱼属中毒药物,甲醛和氟苯尼考属低毒药物。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3±1)℃和pH6.9~7.3下,采用半静态法研究敌百虫、二氧化氯和聚维酮碘三种常用药物对平均体质量(6.1±0.23)g的卡拉白鱼Chalcalburnus chalcoides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敌百虫对卡拉白鱼的24h、48h、72h、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40mg/L、0.34mg/L、0.31mg/L和0.29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7mg/L;二氧化氯对卡拉白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8.18mg/L、27.16mg/L和24.93mg/L、23.00mg/L,安全质量浓度为7.57mg/L;聚维酮碘对卡拉白鱼24h、48h、72h、96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19.91mg/L、83.87mg/L、72.78mg/L和64.61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4.13mg/L。三种药物对卡拉白鱼的毒性由高至低依次为:敌百虫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敌百虫对卡拉白鱼毒性较强,在生产中需谨慎使用;二氧化氯和聚维酮碘的安全质量浓度高于生产中常用的泼洒浓度,可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环境毒理学急性毒性试验分析方法,分别于24、48、72和96 h研究Hns对海洋污损生物紫贻贝和牡蛎的半数致死浓度、95%置信区间和安全浓度(CS)。结果表明,Hns对紫贻贝的毒性比对牡蛎的毒性高,安全质量浓度为0.854 mg/L,几乎是Hns对牡蛎毒性的8倍。  相似文献   

9.
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28.1±1.4)g,体长(9.4±0.4)cm的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法,研究了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4±0.2)℃,p H为7.2±0.1,溶氧量为5.2~5.5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45.737、229.145、146.188、144.287 mg/L,安全浓度为14.429 mg/L。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528、2.387、1.523、1.503 mg/L,安全浓度为0.150 mg/L。研究表明,氨氮、非离子氨对"新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毒性效应与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新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0.
16~19℃水温下,采用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研究了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体质量(1.30±0.62)g的仿刺参幼参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环氧丙烷、丙烯酸和异戊二烯对仿刺参幼参的24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81.53、117.63、70.40mg/L,48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48.91、109.81、68.28mg/L,72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3.62、102.70、67.25mg/L,96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98.89、100.34、66.55mg/L,24、48、72和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9.89、10.03、6.66mg/L。毒性依次为:异戊二烯(中毒)环氧丙烷(中毒)丙烯酸(低毒)。本结果可为研究这三种化学品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学及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棉酚毒性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侯红利  罗宇良 《水利渔业》2005,25(6):100-102
棉酚是存在于棉属植物中的一种黄色多酚型毒素.就棉酚对人类、畜禽以及水产动物的毒性进行了概述,着重阐述了棉酚对鱼类的毒性及棉籽饼粕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棉酚是存在于棉属植物中的一种黄色多酚型毒素.就棉酚对人类、畜禽以及水产动物的毒性进行了概述,着重阐述了棉酚对鱼类的毒性及棉籽饼粕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Toxicity of Taiwanese gobie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4.
采用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生理毒性试验,研究了8-羟基喹啉对锦鲤的半致死浓度、红细胞DNA损伤大小及对其肝脏GPT和GOT活性的影响。8-羟基喹啉对锦鲤具有明显的毒性效应,能诱发锦鲤红细胞微核率的增加及降低锦鲤肝组织中GPT和GOT的活性,二者均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其中,微核率与处理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而酶活性则与处理时间和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以柠檬黄作为诱变剂,研究了其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效应.急性毒性实验测出了柠檬黄对大鳞副泥鳅的24 h半致死浓度是9.931 g/L,48 h半致死浓度是8.670 g/L,48 h安全浓度是1.982 g/L.然后研究了柠檬黄在不同浓度和染毒时间的条件下对大鳞副泥鳅红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发现:在较低的浓度下(<0.1239g/L),柠檬黄诱导的微核率与自然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达到一定浓度(>0.2478 g/L)之后所诱导的微核率基本上随着浓度的加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微核率增高,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诱发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可见在一定剂量范围之内的柠檬黄对大鳞副泥鳅无明显的遗传毒性效应,但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之后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建议食品加工业在使用柠檬黄时,应严格限量使用,以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条件下,用水毒理学方法研究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高锰酸钾(KMnO4)对黑斑蚌蝌蚪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并由此推断2者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危害.试验采用96 h静水式实验法,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LAS、KMnO4对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顺序为KMnO4>LAS,LAS、KMnO4等2种实验试剂对黑斑蛙蝌蚪24h的LC50分别为11.6 mg/L和3.67 mg/L;48 h的LC50分别为10.0 mg/L和3.15 mg/L;96 h的LC50分别为8.57mg/L和2.17 mg/L.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LAS-KMnO4对黑斑蛙蝌蚪的联合毒性在24、48、96 h的相加指数AI>0,均表现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镉对鱼类毒性作用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镉是一种主要的水体重金属污染物,易对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产生毒性作用。就镉对鱼类生理、生化及其代谢、行为、生物分子及其细胞凋亡的影响进行了综述,以便有目的地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时,一些研究成果对于渔业的养殖和保护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聚维酮碘对海湾扇贝等贝类幼虫的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豪  梁峻  龙强 《水产科学》2003,22(6):8-11
测定了聚维酮碘(PVP—I)对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牡蛎的壳预期幼虫以及牡蛎的眼点期幼虫的24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32.5mg/L,31.7mg/L,44.4mg/L;安全浓度分别为:3.25mg/L,3.17mg/L,4.48mg/L,4.44mg/L。  相似文献   

19.
We evaluated the acute toxicity of the antifouling biocide 2,4,5,6-tetrachloro-1,3-benzenedicarbonitrile (chlorothalonil, TPN) to an alga (Skeletonema costatum), crustacea (Tigriopus japonicus, kuruma prawn Marsupenaeus japonicus), and a teleost fish (red sea bream Pagrus major) commonly found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Japan. We also performed acute toxicity and early-life-stage tests for TPN using mummichog Fundulus heteroclitus and used the results to predict the chronic toxicity of TPN to red sea bream. The acute toxicity values of TPN (based on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for S.?costatum, T.?japonicus, M.?japonicus, red sea bream, and mummichog were 0.95, 16, 290, 35, and 61???g/l, respectively. The early-life-stage test with mummichog embryos revealed that hatchability and growth were the most sensitive indicators, and the lowest- and no-observed-effect concentrations, based on the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were 32 and 11???g/l, respectively. We estimated the chronic toxicity value for red sea bream to be 11???g/l based on these toxicity values.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TPN in coastal waters of Japan,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would appear to be limited.  相似文献   

20.
严旭霞  傅玲琳  王彦波 《水产学报》2013,37(12):1815-1820
为研究纳米硒对斑马鱼胚胎毒性大小,使用光镜和电镜等技术对硒代蛋氨酸和纳米硒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纳米硒粒子的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25nm。纳米硒在斑马鱼受精后96小时和120小时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7.18μM和5.68μM;而DL-硒代蛋氨酸在斑马鱼受精后96小时和120小时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67.32μM和54.66μM。此外,在斑马鱼受精后120小时,纳米硒和DL-硒代蛋氨酸的半数致畸浓度分别为3.27μM和44.22μM。研究表明,在直接暴露的条件下,纳米硒的毒性要大于DL-硒代蛋氨酸。研究旨在为纳米硒的安全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扩充水产动物毒理学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