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发病情况7月下旬,刘老板的奶牛养殖场的20多头奶牛陆续出现以哺乳母牛气喘、犊牛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症状表现有轻有重,犊牛反应相对严重。刚开始发现时有2头犊牛走路不稳,转圈,待晚间给牛补喂草料时,又发现3只病牛,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奶牛饲养量已近1 000万头,并成为某些地区的支柱产业,成为当地农牧民及养殖户的致富门路.但也不乏失败的例子,笔者在多年的奶牛业服务工作中,经常遇到奶牛养殖户高价购入低质量的奶牛,特别是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奶牛也是原因之一;这样的奶牛既不产奶,也不产犊,只能当肉牛淘汰,购牛款加上饲养成本等每头牛损失有1~2万元之多.特别有的人以为购小犊牛保险,就购入小犊牛,但有的小犊牛养到3~4岁仍不发情才发现有问题.笔者就奶牛生殖器官的检查的技术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经验,特别是针对犊牛的"探棒法",供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者及奶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犊牛培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奶牛饲养的成败,犊牛的饲养管理工作是养好奶牛的开始,犊牛培育是奶牛场饲养管理工作组成部分,作为培育高产奶牛的基础;犊牛的生长发育对将来成年奶牛的产量有很大影响。犊牛饲养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发展潜力的育成母牛,确保在不发生难产的情况下尽早产犊,形成生产能力,大大降低成本,并有一个较长的可利用周期,获得更多的利润。1犊牛的生长发育特点出生至6月龄阶段的牛为犊牛,是牛生长发育最快、最  相似文献   

4.
鞭虫病又名毛首线虫病,其虫体前部呈毛发状,故称毛首线虫;又因整个虫体外形极似放羊鞭,故称鞭虫,我国各地的羊多有寄生,牛较少见.笔者在进行奶牛寄生虫病调研中发现此病例,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 1 发病情况 2011年10月,在北京市房山区的一奶牛养殖户进行了奶牛寄生虫病的调查,该养殖户奶牛的饲养环境比较差,而且存在着牛、猪、鸡混养现象,奶牛运动场比较脏,在对养殖户的奶牛进行粪样采集时发现,发现19头犊牛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腹泻,其中有3头牛粪便稀如水.据该养殖户介绍,这些犊牛腹泻有近10 d.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5.
《当代畜牧》2007,(9):23-23
<正>近年来,随着我县奶牛养殖量的增加,原本少见的中医所谓"尿砂石症"却屡屡发生,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笔者结合诊治病例和对奶牛场发病调查,发现尿砂石症大多发生于3~5月龄的犊牛,引起犊牛的尿道阻塞、膀胱破裂和尿毒症,导致犊牛死亡,给奶牛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此,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分析了兰州某大型牧场2009~2018年奶牛真胃移位发病情况,结果发现,该牧场2009年、2016年的奶牛真胃移位发病率比较高,分别达到6.24%、5.19%,发病原因与奶牛产后掉膘、胎次、犊牛性别、发病时间、犊牛初生重、遗传、围产期饲养管理、精饲料投入水平等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迅速发展,犊牛作为发展养牛业的主要基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提升犊牛成活率、规范初乳饲喂规程、降低犊牛应激反应,提升环境舒适度,是改善犊牛福利的主要措施。提升犊牛饲养管理福利,对奶牛终身产奶量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提高犊牛接产成活率,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减缓机体应激,提高犊牛舒适度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提高犊牛福利、促进奶牛健康养殖的关键点,旨在提升牛只健康养殖水平,为促进我国奶业蓬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在开展奶牛饲养的过程中,有很多注意事项和技巧,对奶农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奶牛的各种疾病可对奶牛的产奶量和产奶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对奶牛疾病进行治疗是奶牛饲养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中用药最为关键。本文对奶牛疾病防治用药的选择进行研究,供同仁参考。1犊牛生长及养殖特点1.1犊牛的生长特点犊牛有自己的生长发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犊牛生长的阶段性主要是指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通过近几年对奶牛养殖小区的跟踪调查,黑白花荷斯坦奶牛后代有个别出现红白花、黄白花和其他杂色犊牛等现象。另外也有黑白花荷斯坦奶牛或犊牛有红毛尖现象。养殖户不解其中原因,经常有人问询此类情况。为指导广大奶牛养殖户,不断选优奶牛群体,对此进行一一解析:  相似文献   

10.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饲养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疾病。因为病牛所产的奶中含有病原菌和炎性产物,不能用作人的饮料或生产奶制品,但又弃之可惜。于是,有的奶牛饲养场(户)将患乳房炎的牛奶用于饲喂犊牛,由此而经常引起肠炎腹泻、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患。下面介绍一家奶牛场因为使用患乳房炎的母乳饲喂犊牛,致使数头犊牛发生严重的肾炎,并且造成4头犊牛死亡的病例。1发病情况某奶牛饲养场有1月龄以上的犊牛12头,  相似文献   

11.
1按奶牛所处的不同的状态,可分为泌乳牛、停奶牛、育成牛(指经配种后受孕至其第一次分娩的奶牛)、发育牛(指育成牛与犊牛阶段之间的奶牛)和犊牛(又分为哺乳犊牛和断奶犊牛)等群体;  相似文献   

12.
奶牛为单胎动物,自然繁殖情况下,母牛2.5岁左右才可能有后代犊牛1头,5.5岁可有后代犊牛4头。如何提高奶牛繁殖率一直是我国奶牛业发展的难题。近日,犊牛幼畜超数排卵技术JIVET技术)在河北廊坊  相似文献   

13.
初乳检测及犊牛灌服技术是奶牛创新团队主导的一项旨在提高犊牛抵抗力、减少犊牛死亡率的关键技术。通过对分娩奶牛初乳的筛查,剔除抗体偏低的初乳,给犊牛灌服合格的初乳,使犊牛迅速获得较好的抵抗力,从而保障犊牛的健康成长。密云奶牛综合试验站通过与侯引绪专家的合作,在密云7个奶牛养殖场开展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犊牛抗体水平明显增高,死亡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奶公犊牛育肥肉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合理利用奶公犊牛的思考在奶牛生产中,繁殖奶牛时生下的犊牛一般是公牛母牛各一半。母犊牛被饲养成奶牛用于产奶,公犊牛则因不能产奶而被淘汰。由于刚出生犊牛的肌肉、脂肪和体躯等有商品价值的部分尚未发育,屠宰刚出生的犊牛作肉用是很不经济的。在我国,除少量用作培养种公牛的犊牛外,淘汰的乳用公犊大多经简单喂养后宰杀,畜肉不能作为高档商品进入市场。这种做法对奶牛饲养者来说收益极低,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角度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浪费。我国奶牛饲养业每年生产的公犊牛数目达200万头以上,如能学习国外的科学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产奶期的奶牛与不产奶时相比,需水量要大很多。如日产奶30千克,日供水量要90~110千克才能满足奶牛的需要。青年奶牛和犊牛的日需水量也有差异。1月龄的犊牛,主要是通过乳汁来吸取水分。1~3月龄的犊牛日供水量要求在10千克上下,3-6月龄的犊牛则需达15千克,  相似文献   

16.
后备奶牛健康生长对其未来生产性能具有重要影响.调研结果表明,呼吸系统疾病和营养代谢疾病是导致后备奶牛发病的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46.0%和38.4%.而后备奶牛中发病最多的为哺乳犊牛,占比达51.4%.目前,哺乳犊牛发病率正在逐年降低,从2015年的43.3%降至2019年的25.4%.此外调研发现,造成后备奶牛被动淘...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体况奶牛分娩行为和血浆激素含量的差异并探究奶牛体况对新生犊牛初生重及初乳采食量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健康的产母犊的头胎荷斯坦奶牛,依据分娩时的体况评分(BCS)分为体况肥胖组(3.75≤BCS≤4.25) 20头、体况正常组(3.25≤BCS≤3.50)16头。录像记录奶牛分娩时的行为,检测奶牛血浆激素含量,记录犊牛的初生重和初乳采食量。结果表明:1)体况肥胖组奶牛分娩过程中出现腹部收缩到犊牛产出的时间间隔较体况正常组奶牛显著增长(P0.05),羊膜囊可见到犊牛产出时间间隔有高于体况正常组奶牛的趋势(P=0.092),露蹄后至犊牛产出这段时间里的起卧次数也有高于体况正常组奶牛的趋势(P=0.076)。2)体况肥胖组奶牛血浆中催乳素含量显著低于体况正常组奶牛(P0.05),血浆中催产素含量较体况正常组奶牛有降低的趋势(P=0.060),血浆中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体况正常组奶牛(P0.05)。3)体况肥胖组总采食6 L初乳的犊牛比例较体况正常组有减少的趋势(P=0.091)。综上所述,相比体况正常奶牛,分娩时体况肥胖奶牛应激反应较大,产程较长,所产犊牛初乳采食量较低,影响其健康,因此应加强围产期奶牛的体况管理,避免过肥。  相似文献   

18.
采用镜检法检测奶牛颈静脉血附红细胞体感染情况,共检测4个奶牛场128头奶牛,发现4个奶牛场的奶牛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平均感染率为58.59%,抽查了7对母牛及其新生犊牛颈静脉血进行垂直传播调查,结果其中5对母,犊牛同时检出附红体。对抗凝血中奶牛附红体进行4℃保存试验,观察到66份保存30天后仍有活力;用奶牛附红体阳性抗凝血人工感染25份阴性抗凝血,4℃冰箱保存,2天一观察到阴性抗凝血全部变为阳性,  相似文献   

19.
奶牛和犊牛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临床表现不同,那么奶牛和犊牛排泄和传播病毒是否也不同。用奶牛和犊牛实施的病毒传播实验.得到了回答上述问题的数据。本试验将每组中半数的牛接种口蹄疫病毒O/荷兰/2001:另一半与接种牛直接接触.以观测病毒的排泄、临床症状和抗体产生.同时量化病毒的传播情况。受感染的犊牛仅表现出轻微的临床症状.并未影响其整体健康和食欲。并且,仅部分与其接触的犊牛被感染:然而,奶牛则表现出严重的口蹄疫症状。导致临床型乳腺炎、严重跛行、采食量减少,并持续3d体温升高。所有接触的奶牛均被感染.并表现出同样严重的临床症状。奶牛和犊牛的病毒总排泄量及日均排泄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病毒繁殖量和临床症状相关,而奶牛和犊牛所表现差异的机制需要进一步阐明。奶牛和犊牛对病毒的传播机制并未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孕期奶牛饲养管理、犊牛饲养管理方面的问题、犊牛圈舍环境存在问题3个方面分析了犊牛死亡的原因,并提出强化奶牛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加强奶牛"两病"检疫工作、确保犊牛饲喂"定时、定量、定温"等措施,降低犊牛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