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休眠孢子的形成是硅藻的一种繁殖方式,又是硅藻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生存适应策略。了解硅藻休眠孢子的生活史,掌握其形成条件与萌发规律,对古环境科学的研究、新型材料与能源的开发和海产养殖均有重要影响。同时,硅藻休眠孢子是诱发赤潮的直接原因之一。本文通过查阅文献,综述了硅藻休眠孢子的生活史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浑河流域硅藻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辽宁省浑河流域60个采样点位的着生硅藻进行调查研究,并利用硅藻香农维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及硅藻商对浑河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浑河流域共鉴定出硅藻种类20属167种,以羽纹纲中的菱形藻属、脆杆藻属、舟形藻属为主。硅藻细胞密度115.40~61 231.19ind./cm2,平均值为8 981.56ind./cm2。硅藻香农维纳指数范围0.29~1.61,均匀度指数范围在0.012~0.341,硅藻商值范围为0~2.70。浑河流域着生硅藻香农维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对较低。通过综合评价认为浑河流域水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需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3.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池中,一株硅藻在养殖中后期长期占优势,因其个体较小且细胞外壳覆盖一层硅质膜,难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准确鉴定其分类地位。通过对该藻株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该分离藻株为微小辐环藻HY01 (Actinocyclus exiguous HY01)。藻细胞直径约为(11.4±1.0) μm,壳面上有很多小孔,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且壳中央的孔密度较壳边缘稀疏,壳边缘具有眼斑结构,有3~5个唇形突。以不同浓度氨氮和硝态氮为氮源培养微小辐环藻HY01,结果显示,微小辐环藻HY01均能利用氨氮和硝态氮进行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氨氮和硝态氮浓度分别为600和882 μmol/L,但以氨氮为氮源时微小辐环藻HY01的最大细胞密度、最高比生长速率以及蛋白含量均低于以硝态氮为氮源,表明微小辐环藻HY01可能更喜欢利用硝态氮,但对较高浓度的氨氮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卵黄蛋白原的发生、结构及功能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卵生非哺乳动物血液中的蛋白,是几乎所有卵生动物中卵黄蛋白(Yolk protein)的前体[1]。Vg最初是Pan(1969)等对雌性昆虫血液淋巴蛋白的特称,后来广泛的把这种在卵生动物的卵黄形成过程中,雌性个体血浆中大量存在的含糖、磷、脂的大分子蛋白描述为卵黄蛋白原[2]。卵黄蛋白原不仅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雌激素和类雌激素标志物,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的内分泌干扰物的筛选及环境毒理、污染调查等研究中[3],它还可为正在发育的动物胚胎提供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磷、硫及微量元素等营养…  相似文献   

5.
[品种来源]北方海区紫贻贝原种,南方海区翡翠贻贝原种. [特征特性]贻贝属软体动物,滤食食性,食物成分以有机碎屑和硅藻为主.雌雄异体,仅个别为雌雄同体.成熟的性腺雄性为乳白色,雌性为橘红色.软体部分左右对称,前闭壳肌小,后闭壳肌大.  相似文献   

6.
<正>甲壳动物中的虾蟹类主要营水生生活,其中大部分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蜕壳又称蜕皮[2],包括旧表皮的蜕去和新表皮的形成[3]。蜕皮作为甲壳动物生长发育的标志性特征,其在整个生活史中具有周期性的动态变化[4],从上一次蜕皮结束到下一次蜕皮结束的时间为一个蜕皮周期[5]。阐明虾蟹类的蜕皮周期及各期的特征[6]是解决虾蟹类水产养殖过程中蜕皮不同步、蜕皮失败等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蜕皮分期鉴定技术是研究蜕皮周期极为重要的技术工具。  相似文献   

7.
姚宏亮 《水产科学》2004,23(5):34-36
1 引言甲壳素又名甲壳质、几丁质等,学名为(1,4 )—2—乙酰胺—2—脱氧—β—D葡聚糖[1] ,它大量存在于节肢动物的甲壳中,也存在于低等植物的细胞壁中。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其学名是(1,4 )—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1]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在农业、纺织、化工、医药、食品等领域都有广泛用途[2 ] 。甲壳素/壳聚糖原料来源丰富,目前大多以虾、蟹壳为原料进行制备[3] 。南极磷虾生活在南大洋,属甲壳动物纲磷虾目,其成体虽个体小,但生物量庞大且具有很多的生物特性,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大蛋白资源,是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的[4 ] …  相似文献   

8.
鱼类血清转铁蛋白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龙华  曾勇  李谷 《水产学报》2001,25(2):181-186
鱼类血清转铁蛋白 (Transferrin ,Tf ,又称为铁传递蛋白、运铁蛋白 )是鱼类血清中一种非血红素结合铁的β 球蛋白 ,分子量在 70 0 0 0~ 80 0 0 0之间[1] ,是鱼体内铁的运输者。不同种属鱼类的Tf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免疫特性 ,但均有两个三价铁离子结合位点[2 ,3 ] 。在多种酶或CHBr的作用下 ,Tf均可降解为两个 30 0 0 0~ 40 0 0 0左右的片断[4 ] ,即Tf的N 端半分子 (NFeTf/ 2 )和Tf的C 端半分子 (TfCFe/ 2 )。每个半分子含有一个铁离子 ,即Tf的两个铁离子位点分别位于Tf的N 端结构域和C 端结…  相似文献   

9.
海水酸化对海洋生物代谢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Boytchev[1]在《Nature》发表论文指出:全球变暖,不断增加碳排放量所导致的后果并非是唯一令人忧心的。由于大气中CO2含量升高,更多的CO2溶至海洋,使海水酸性增强的现象称为海水酸化[2]。海水酸化是复杂、漫长的过程,但其本质是附加的CO2和H2O反应形成H2CO3,放出H+,增加了海水的酸性。增多的H+和碳酸盐离子结合形成碳酸氢盐,导致碳酸根离子减少[3]。  相似文献   

10.
鱼类DNA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DNA疫苗也称核酸疫苗、基因疫苗 ,是将含有编码保护性抗原蛋白的基因序列和表达所必需调控元件的质粒DNA直接导入动物组织 ,使抗原蛋白经过内源性表达并递呈给免疫系统 ,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形成对相应病原的免疫保护作用 ,用于免疫的质粒DNA称为DNA疫苗。它不同于传统的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及亚单位苗 ,是带有特异性抗原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 ,是继病原体疫苗、亚单位疫苗之后的第 3代疫苗[1] 。DNA疫苗在人体和哺乳动物研究中已取得一定进展 ,部分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2 ] 。而鱼类DNA疫苗的研…  相似文献   

11.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是一类来自共同祖先基因的小分子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4~16 ku,广泛存在于动物肠道、心脏、脑、脂肪和肌肉等多种组织的细胞内,占细胞内可溶性蛋白总量的1%~8%[1]。研究表明,机体内脂肪酸跨膜运输是被动扩散或由膜蛋白介导的过程,脂肪酸结合蛋白主要结合细胞内游离的脂肪酸(FA)和其他疏水性配体,并将其输送到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和细胞核等细胞器,进而调控脂肪酸氧化和甘油三酯及磷脂合成等脂代谢过程[2](图1)。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成员的命名是根据其首次分离或鉴定出的组织来命名的,例如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等。然而,很多组织中往往有多种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fabps基因)同时表达,研究者又对不同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按阿拉伯数字命名[3],如fabp1基因(肝型)、fabp2基因(肠型)、fabp3基因(心脏型)等。  相似文献   

12.
<正>硅藻是藻类中的一个重要类群,作为主要的初级生产者,约占全球初级生产的五分之一,相当于整个热带雨林的净初级生产量。与多数藻类不同,硅藻同化产物主要是油或金藻多糖,其中油份以油滴状态贮存在细胞中,含量可占40~60%,因而被认为是最为合适的生物柴油原料之一。然而,目前其油脂积累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胡晗华副研究员课题组以硅藻研究的模式种三角褐指藻为对象,揭示了硅藻油脂积累过程中不同代谢路径如何推动碳流流向甘油三酯的合成。他们首先通过差减杂交,发现一个与亮氨酸降解相关的基因MCC2在油脂积累过程中显著上调。通常认为油脂积累是伴随着营养盐的限制而发生的,因而在营养盐限制条件下,氨基酸降解是其必然的结果。但氨基酸降解的去向如何?是否均与油脂积累存在关系?这些问题并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通过荧光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创伤弧菌特异性抗体,为建立免疫学快速检测创伤弧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创伤弧菌外膜蛋白作为抗原,将抗原分多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采用蛋白G亲和层析法纯化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和Western Blot测定创伤弧菌外膜蛋白多克隆抗体的效价、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实验获得了纯度较高的创伤弧菌外膜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64 000;抗体对创伤弧菌具有高的特异性,它与多株致病菌均无明显交叉反应,其对创伤弧菌检测灵敏度为103CFU/m L;Western Blot分析表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识别创伤弧菌外膜蛋白,创伤弧菌外膜蛋白具较强的抗原性。[结论]创伤弧菌外膜蛋白多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和灵敏性,可应用于创伤弧菌的快速、灵敏的免疫学检测。  相似文献   

14.
中华鳖血清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清蛋白的质和量可以反映亲缘关系及用于诊断动物的健康、营养和疾病状况。鄂未远等[1] 曾对我国 4种龟类的血清蛋白进行比较分析 ;史瀛仙等[2 ] 对扬子鳄和密河鳄的血清蛋白进行电泳比较 ,探讨其亲缘关系。PagesT等[3 ] 比较了Mauremyscaspicaleprosa血浆蛋白成分的季节变化 ,只有α-球蛋白的百分含量夏季显著高于秋季。FrairW[4 ] 研究了几种龟鳖血清蛋白的含量及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图谱。YINFon - yi等[5] 研究了某些龟鳖白蛋白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分类学意义。自从中华鳖 (Trionyxsin…  相似文献   

15.
运用脂肪酸标志法分析刺参食物来源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菲  许强  杨红生 《水产学报》2010,34(5):760-767
运用脂肪酸标志法分析了刺参的食物组成及季节变化。刺参饵料中含有硅藻、褐藻、多种异养细菌、大型绿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等,其中硅藻、褐藻和细菌在全年的食物贡献比较大,各种饵料来源比例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实验期间,刺参体壁的硅藻脂肪酸标志22:5(n-3)相对含量很高(7.24%~14.45%),且16:1(n-7)/16:0比值全年在0.73~1.82之间(平均1.10),表现出典型的硅藻脂肪酸特征,表明硅藻是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褐藻脂肪酸标志20:4(n-6)在刺参体壁脂肪酸组成中相对含量较高(4.88%~8.16%),且在秋冬季节达到较高水平,表明秋冬季节褐藻类对刺参的食物贡献可能较大。噬纤维菌—黄杆菌类的脂肪酸标志奇数碳及支链脂肪酸(Odd&brFAs,5.31%~8.29%)和变形细菌的脂肪酸标志[18:1(n-7),5.85%~6.86%]相对含量比较高,表明细菌在全年都是刺参重要的食物来源。主成分分析发现,1月份刺参的主要食物来源是硅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褐藻及细菌;3月份硅藻、鞭毛藻或原生动物、大型绿藻的食物贡献较大;6月份大型绿藻在刺参的食物来源中占较大比重;7月份细菌和大型绿藻的食物贡献较大,细...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后期面盘幼虫不同采苗密度、不同底栖硅藻与稚鲍不同培育密度,对鲍苗的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认为最佳采苗密度应为2万个/m2后期面盘幼虫;当地底栖硅藻混合种的饵料效果优于纯种,剥离后稚鲍的培育密度不直超过4000粒/m2。在640m2水面中有出壳长1.2~1.5cm鲍苗201.6万粒,平均出苗量3150粒/m2。专家鉴定认为,本课题在皱纹盘鲍不同育苗密度、不同饵料对育苗效果的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7.
《科学养鱼》2008,(3):78
一、"蛏贝宝"在海水贝类养殖中的地位硅藻是海洋经济动物的直接饵料或间接饵料。"蛏贝宝"——硅藻活饵料是海水池塘缢蛏、杂色蛤、虾类养殖不可缺少的一种新型生物饵料,它具有以下优点:硅藻的复苏率高,繁殖速度快,营养丰富,蛋白含量高达70%左右,适口性强,易于消化吸收,属于生态饵料,同时也为高密度养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实现了对水生动物投喂饲料的互补作用。池塘内虾、贝产量的高低与硅藻有着密切关系。根据近两年使用对比,此产品在海水养殖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因为使用"蛏贝宝"能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由生产培养获得的不同质量的底栖硅藻培养皱纹盘鲍不同生长阶段幼体的效果,采用经不同培养措施获得的两类底栖硅藻群落(饵料A和饵料B)培养皱纹盘鲍前期匍訇幼体和稚鲍.试验结果表明,饵料A培养前期匍匐幼体的存活率[(43.47±13.53)%]显著高于饵料B[(6.94±5.17)%],但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两类饵料培养的稚鲍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但饵料B的生长速度和特定生长率[(0.151±0.025)mm/d和(4.706±0.492)%/d)]显著高于饵料A[(0.103±0.022)mm/d和(3.625±0.374)%/d)].说明皱纹盘鲍幼体在不同生长阶段适应底栖硅藻的种类不同.匍匐幼体期对底栖硅藻质量要求较高,稚鲍期由于食量增加和食性转化,对饵料数量的要求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二氧化锗对裙带菜细胞系中硅藻的杀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藻污染是裙带菜配子体分离和培养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纯种、无污染的细胞系是种质保存和培养的前提条件。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浓度二氧化锗对裙带菜细胞系中硅藻的杀灭作用,以期用二氧化锗作为硅藻的杀灭剂,减轻工作量。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材料为本实验室保存的已污染硅藻的裙带菜雄性配子体细胞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的营养盐总体浓度(2f、f/2、f/8培养基)、不同的氮质量浓度(299.2、74.8、18.7mg/L)、不同的磷质量浓度(17.6、4.4、1.1mg/L)和不同的铁质量浓度(15.6、3.9、0.98mg/L)下,对三角褐指藻、杜氏盐藻、米氏凯伦藻、小新月菱形藻、青岛大扁藻和前沟藻进行混合培养试验,采用恒定最终密度法研究营养盐浓度对6种海洋微藻群落演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高营养盐浓度(2f培养基)时绿藻占优势,占总细胞密度的75.6%,随着营养盐浓度的降低,硅藻竞争力上升,在低营养盐浓度(f/8培养基)时,硅藻占总细胞密度的57.0%。在氮高质量浓度(299.2mg/L)时,硅藻占优势,占总细胞密度的55.7%,随着氮质量浓度降低,硅藻竞争力下降;在氮低质量浓度(18.7mg/L)时,硅藻和绿藻比例分别是46.6%和48.3%。在磷高质量浓度(17.6mg/L)下,绿藻占优势,占总细胞密度的63.6%,随着磷质量浓度降低,硅藻逐渐占优势;在磷低质量浓度(1.1mg/L)时,硅藻细胞比例为54.3%。硅藻在铁高质量浓度(15.6mg/L)和低质量浓度(0.98mg/L)时,都能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分别占总细胞密度的71.5%和52.1%。在所有的处理组中,甲藻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只占总细胞密度的很小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