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洱海流域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洱海流域水稻种植的合理施肥模式,减少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径流流失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CF)相比,化肥减量20%处理(T1)总氮径流流失量无显著差异,有机肥替代处理(T2~T5)总氮径流流失量降低31.6%~40.4%,缓控释肥处理(T6)总氮径流流失量降低15.7%;与CF处理相比,T1、T2和T6处理总磷径流流失量无显著差异,T3和T5处理总磷径流流失量分别降低23.3%和17.4%,T4处理总磷流失量增加57.0%。与CF处理相比,T6处理和T1处理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T2~T5处理籽粒产量降低11.8%~42.9%;与T1处理相比,T5和T3处理籽粒产量无显著差异。与CF处理相比,T1、T6和T4处理秸秆产量无显著差异,T2、T3和T5处理秸秆产量分别降低15.5%、16.0%和36.0%。综合考虑不同施肥处理的稻田径流流失量和水稻产量等因素,化肥减量(T1)、有机无机配施(T3和T5)和缓控释肥(T6)处理是可供选择的环境友好型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
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不同缓控释肥对小麦的节肥增产效果,通过大田小区试验,在山东省泰安市邱家店镇黄沟岗村设置不施氮(CK)、常规氮优化施肥(OPT)及5种缓控释肥一次性施入7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氮素吸收、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对照相比,施用氮肥增产显著。(2)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比OPT处理增产11. 4%和10. 2%;高塔有机硅缓释肥处理则显著低于其他施氮处理。(3)不同缓控释肥处理小麦秸秆和籽粒含氮量差异不显著,但秸秆生物量差异较明显,以鲁西脲甲醛复合肥处理最高。(4)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处理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比OPT处理分别增加37. 3%和35. 3%。本试验条件下自制控释氮肥和鲁西缓释掺混肥料为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及小麦栽培使用的缓控释肥类型。  相似文献   

3.
不同施肥模式对早稻季农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究湖南双季稻区早稻季防控稻田氮、磷养分流失污染的施肥模式,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不施氮磷肥处理(CK)和常规施肥(CF)、有机肥替代(OM)、控释肥减施(CRF)、绿肥还田(GM)4种施肥模式,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施肥模式,有机肥替代、绿肥还田和控释肥减施模式稻田总氮径流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2.80%、16.62%、28.55%,各施肥处理早稻总氮素流失率大小表现为:常规施肥有机肥替代绿肥还田控释肥减施,氮素流失形态主要以可溶性氮为主,占流失总氮的80.48%~91.96%,可溶性氮中以铵态氮为主。控释肥减施和绿肥还田模式均能减少稻田磷素径流损失量,与常规施肥模式相比,总磷径流流失量分别减少了6.26%和28.30%;有机肥替代模式稻田总磷径流损失量较常规施肥模式增加26.33%;各施肥处理早稻总磷流失率表现为:有机肥替代常规施肥绿肥还田控释肥减施,磷素流失形态前期以颗粒态磷流失为主,后期以可溶态磷为主。在4种施肥模式中,控释肥减施和绿肥还田模式能降低稻田氮磷径流流失量,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这两种施肥模式可有效防控农田氮、磷流失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棉花专用缓控释肥和叶面水溶肥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棉花专用缓控释肥和叶面水溶肥的应用效果。【方法】 设置田间小区试验,5个处理,T1:不施肥(CK);T2:常规施肥;T3:常规施肥+叶面水溶肥;T4:棉花专用缓控释肥+叶面水溶肥;T5:棉花专用缓控释肥减量20%+叶面水溶肥,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棉花生育进程、产量构成及产量、经济效益和农学效率的影响。【结果】 与常规施肥相比,棉花专用缓控释肥和叶面水溶肥处理生育期没有明显变化,株高有所降低,果枝台数明显增加;棉花专用缓控释肥、叶面水溶肥处理提高了棉花铃数、单铃重而增产;籽棉收入、收益和农学效率均以棉花专用缓控释肥+叶面水溶肥处理最高。【结论】 专用缓控释肥和叶面水溶肥配施适合推广应用,是一种省工、增收、增效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5.
金正大缓控释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金正大缓控释肥在河南省小麦上的应用前景,首次在河南商丘市梁园区小麦上进行了"金正大"缓控释肥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处理在小麦上的肥效最好,抗逆能力较强,其产量分别比配方施肥处理和习惯施肥分别增产6.4%、10.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次为配方施肥处理;习惯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低。整体效益上仍表现为:缓控释肥处理>配方施肥处理>习惯施肥处理。因此,该区域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金正大缓控释肥料。  相似文献   

6.
金正大缓控释肥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进一步探索金正大缓控释肥在河南省小麦上的应用前景,进行金正大缓控释肥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处理在小麦上的肥效最好,抗逆能力较强,其比配方施肥处理、习惯施肥分别增产6.4%、10.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次为配方施肥处理;习惯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低。整体效益上仍表现为:缓控释肥处理>配方施肥处理>习惯施肥处理。因此,缓控释肥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设置缓控释氮占总氮20%、40%、60%的3个不同配比缓控释氮肥处理,用氮量为216 kg·hm -2,和常规施肥处理,用氮量为270 kg·hm -2,同时设置不施氮肥对照,研究缓控释肥与速效氮肥配比不同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用量减20%的条件下,缓控释肥一次施用相较于常规施肥仍可维持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缓控释肥可以增加水稻有效穗;缓控释肥60%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而缓控释肥20%、缓控释肥40%处理与对照没有显著变化。缓控释肥在水稻生产上有省工节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玉米缓控释肥不同施用模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缓控释肥在玉米生产上的合理施肥模式,进行了玉米缓控释肥不同施用模式比较试验,为指导当地农民施用缓控释肥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缓控释肥作基肥1次性施肥(A1)和缓控释肥作基肥+苗肥(A2)的两个处理玉米株高、茎粗与常规施肥处理相近,穗位高较高,其穗长、穗粗、秃尖长、穗粒数优于常规施肥(ck)、缓控释肥作基肥+攻秆肥(A3)和缓控释肥作基肥+攻苞肥(A4),空杆率受施肥模式影响不明显;4种模式均比ck玉米产量减产,A1玉米产量减产1.83%,玉米经济效益增加1791.3元/ha,而A2、A3、A4玉米减产幅度为8.05%-39.01%,减益为1180.2-3790.5元/ha。因此,在本试验研究条件下缓控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为较合理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控制化肥施用总量、优化施肥结构,开展了常规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施用缓控释肥等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测土配方施肥和施用缓控释肥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以南方典型水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的研究方法,对施用缓/控释配方肥水稻田面水中氮素主要形态的浓度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探讨了与氮素转化密切相关的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插秧后15d和22d田面水中铵态氮、硝态氮、总氮含量为农民习惯施肥处理(T2)缓/控释配方肥处理(T1)田间排水沟中水样不施肥处理(T3)。插秧后75d田面水中氮含量的情况变化较大,3个处理中T3处理田面水中铵态氮含量最低,硝态氮、总氮含量最高。就总体趋势而言,田面水氮素流失主要以铵态氮为主,随时间推移不断下降。随施肥天数的增长,土壤脲酶活性总体呈降低的趋势。T2处理降幅最大,T1处理次之,T3处理最小。在各处理中,氨氮/总氮比与土壤脲酶活性均达到了显著正相关水平,即氨氮占总氮的比例随脲酶活性的增强而增大。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氮素转化相关因子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分异。说明水稻生产中施用缓/控释配方肥对减少流溪河流域稻田氮的面源污染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施可丰稳定性肥料在玉米上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金正大缓控释肥在河南省小麦上的应用前景,首次在河南商丘市梁园区小麦上进行了“金正大”缓控释肥的肥效试验。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处理在小麦上的肥效最好,抗逆能力较强,其产量分别比配方施肥处理和习惯施肥分别增产6.4%、10.6%,差异迭极显著水平;配方施肥处理;习惯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低。整体效益上仍表现为:缓控释肥处理〉配方施肥处理〉习惯施肥处理。因此,该区域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金正大缓控释肥料。  相似文献   

12.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水稻品种特性,研究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对水稻生物学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有机缓控释肥、控释水稻肥和配方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水稻的产量,较习惯施肥分别增产2.16%、1.08%、0.59%,其中以木质素缓释肥的增产率最高,但与习惯施肥相比较,增产效果均不显著。经济效益以配方肥处理最好,缓控释肥的增产增效情况有待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13.
麦后夏直播花生高效施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立麦后夏直播花生栽培模式下的氮肥高效施用技术。[方法]以花生品种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常规施肥、包膜控释尿素、混合施肥3个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及施肥量对麦后夏直播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混合施肥处理的花生生育期较常规施肥、缓控释肥处理的花生生育期分别长6、4 d,且混合施肥处理的花生成熟期叶色较深绿、生长稳健。混合施肥处理的花生主茎高较常规施肥、缓控释肥处理分别减少了4.43%、2.10%;混合施肥处理的花生侧枝长较常规施肥处理减少了2.42%,与缓控释肥处理差异较小;3个处理间总分枝数差异较小。混合施肥处理较缓控释肥、常规施肥处理的单株果数分别多1.1、1.6个;百果重分别重10.1、14.0 g;果数分别减少7.5、8.6个/kg;出米率分别高1.4、2.0个百分点。不同施肥处理间,混合施肥处理的荚果产量最高,较缓控释肥和常规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7.03%、12.58%,3个处理间荚果产量差异显著。[结论]混合施肥可延长夏花生的有效生长期,促进花生生长稳健,防止早衰;可改善花生植株性状,塑造高光效的株型结构;可促进果实发育,粒大,粒饱;可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具有明显的节肥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结合当前缓控释肥应用现状,研究不同类型的缓控释肥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常规施肥为对照,研究3种不同类型缓控释肥的应用效果。[结果]不同类型缓控释肥与普通施肥相比都能提高小麦产量3%~6%,节本增效在600~1 000元/hm2,以添加硝化抑制剂型缓释肥料的经济效益最高。[结论]该研究为周口市大面积在小麦上推广应用缓控释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取一杨梅种植基地进行不同施肥方式对农业径流中污染物影响的研究,通过对径流小区的径流进行监测,分析优化施肥模式和常规施肥模式下,径流水中氮、磷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优化施肥通过使用控释肥,有效控制氮素释放速率,优化施肥模式下径流中氨氮和硝态氮浓度远低于原有施肥模式,径流中氨氮浓度降低17.4%-90.2%,硝态氮浓度可以降低17.8%-47.8%。改变施肥模式可以有效控制径流中总氮浓度。优化施肥模式对减少总磷径流流失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降雨强度、降雨时间是决定总磷流失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形成和稻田氮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以武运粳3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氮肥(N0)、当地水稻栽培农民习惯施肥量(N1)、氮肥减量18.2%(N2)、氮肥减量+脲酶抑制剂(N3)、硫包衣尿素(N4)、树脂包膜尿素(N5)、脲醛尿素(N6)、草酰胺(N7)等8个处理(N3处理~N7处理施氮量同N2处理),研究不同类型缓控释肥料对水稻产量及稻田氮素地表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N1处理相比较,氮肥减量的N3、N6和N7处理能够确保水稻产量。(2)N6和N7处理水稻生物产量相对较低,较高的经济系数是其产量不减的重要原因。(3)试验年度稻田共产生地表径流6次,累计地表径流水量为3.68×10~3m~3/hm~2。(4)稻季农田地表径流总氮流失量平均为11.34 kg/hm~2,氮肥减量条件下,通过不同缓控释肥的使用大部分能够显著降低稻季农田地表径流总氮质量浓度和总氮流失量。(5)氮肥减量的N4和N5处理使农田地表径流总氮素流失率显著降低。使用不同缓控释肥使水稻氮素偏流失率大部分得到显著降低。说明,氮肥减量条件下,脲醛尿素(N6)和草酰胺(N7)替代普通尿素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减少了农田地表径流氮素流失量,降低了水稻氮素偏流失率。  相似文献   

17.
玉米缓控释肥的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玉米缓控释肥的产量效应,分N-P_2O_5-K_2O不同用量的四个处理和两种不同的施肥方式,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试验结果表明,处理1即施入缓控释肥的玉米671 kg·667 m~(-2),较处理2(等量传统化肥作对照)每671 kg·667 m~(-2)增产7. 7%且达显著水平;较处理3(传统化肥习惯施肥1)基本平产,较处理4(传统化肥习惯施肥2)增产5%,未达显著水平。缓控释肥保肥节肥,具有省肥省工防止"烧苗"增加粒重和行粒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施用缓控释肥对鲁西南地区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在邹城市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缓控释肥可明显提高玉米植株的氮含量,并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经济效益较好,其中,处理2籽粒产量比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4%,净收入增加24.1%;随着缓控释肥用量的减少,玉米秸秆和籽粒中氮、磷、钾含量逐渐降低,3种元素的吸收量和玉米产量也逐渐下降。处理3在缓控释肥减量10%时,经济效益仍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施用缓控释肥是提高鲁西南地区玉米产量,促进养分吸收的良好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稻季不同种类缓控释肥及组配对长江上游杂交籼稻中稻—再生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的缓控释肥及施肥方式,为长江上游再生稻的丰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方法】以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试验材料,中稻季设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中稻再生稻全生育期不施氮肥处理(CK)、传统施肥模式(CF)、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和缓释掺混肥一基一蘖处理(BT-SRFB)。对比分析各处理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量、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中稻产量为6.8~8.9 t/ha,表现为BT-SRFB>B-SRFB>CF>BTPCU>B-PCU>CK,其中B-SRFB和BT-SRFB处理的中稻产量较CK显著提高(P<0.05,下同),但缓控释肥处理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再生稻产量为1.5~2.6 t/ha,表现为BT-SRFB>B-SRFB>BT-PCU>B-PCU>CF>CK,各施肥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均较CK显著提高,且缓释掺混肥BT-SRFB和B-SRFB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不同施肥方式中,中稻、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处理中稻拔节期、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CF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在成熟期表现为一基一蘖施肥处理显著高于一次性施肥和传统施肥;再生稻抽穗期、成熟期各施氮处理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缓控释肥施用提高了中稻—再生稻两季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以BT-SRFB处理增幅最高,与CF处理相比,BT-SRFB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提高5.5 kg/kg,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5.5 kg/kg,氮肥生理利用率提高0.6 kg/kg,氮肥吸收利用率提高24.4%。【结论】长江上游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在中稻—再生稻种植模式中,采用缓释掺混肥并配合一基一蘖施肥方式更有利于提高中稻—再生稻群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在一次性基施模式下,探讨缓控释肥与速效氮的合理配比,实现水稻的轻简化生产。以南粳9108为试材,开展2个稻季的田间试验,以常规施肥为对照,设置3个缓控释肥与速效氮比例(缓控释肥∶速效肥=80%∶20%、65%∶35%、50%∶50%),研究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氮素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施处理通过提高水稻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水稻籽粒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2年平均增产0.11%~11.69%,其中80%缓控释肥+20%速效肥、65%缓控释肥+35%速效肥处理水稻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P<0.05);缓控释肥占比越高,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越高。水稻成熟期,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3个配施处理水稻茎蘖数2年平均分别增加1.35%、0.72%和0.42%。配施处理2年水稻4个时期平均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分析缓控释肥与速效肥配比处理间差异,发现速效肥比例越高,对水稻前期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影响越大;反之,对水稻后期LAI和地上部干物重影响越大。与常规施肥相比,2年试验中3个缓控释肥配施速效肥处理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