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棉区用棉籽壳袋栽银耳较为普遍,但在生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化工多,成本高,易污染杂菌,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严重影响了栽培者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从1986年4月开始,在泰兴县孔桥多种经营学校,对棉籽壳袋栽银耳工序进行了改进:①改医用胶布封接种口为塑料地膜封口;②改装袋封接种口  相似文献   

2.
袋栽银耳,以往都用胶布封穴,成本高,工序复杂,每筒胶布只能封穴250袋左右,成本6~7元,如改用胶水封穴250袋,只化7角钱左右,可降低成本。具体方法:袋栽银耳打洞后,用胶水涂在洞的四周,并用塑料薄膜贴在洞口上,在消毒后放入接种箱,在接种时揭开地膜进行  相似文献   

3.
袋栽银耳装料打接种孔后,一般都是用医用胶布封口,成本高。为此,我们改用塑料薄膜(地膜)封口,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先将地膜用高锰酸钾液洗涤晾干,再用75%的酒精消毒,然后按接种口大小适当放大剪裁备用。袋装好后,打上接种孔直接置消毒锅内灭菌。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袋栽榆黄蘑生产实践中,摸索出几种不用套环省料、省时、透气性好的封口方法。 1.别针封口:装好料后,将袋口合并对齐,向下折叠1.5cm左右,然后向折叠的一面卷成圆筒,接头重叠2cm左右,用直别针别住重叠处即可。 2.胶布封口:装料至适当部位,压平表面后,料面离袋口的距离约等于袋的直径。先将一面折向对面,再旋转60度折另一面,剩下的一面往回折,然后用胶布粘住接头即可。 3.摆放封口:操作要求同胶布封口法,但不封胶布,只在灭菌时袋口与袋口相对挤紧,接种后培养时,仍将两袋口相对放置。 4.玉米芯封口:适于发酵料开放式接种。边装料边层播菌种,最后袋料中央扎孔,再在穴中补菌种,或装满袋整平料面中央扎孔,往表面和孔里接菌种,将袋  相似文献   

5.
袋栽银耳(袋规格为50×12厘米,上打4个接种穴),一般每瓶栽培种(750毫升瓶,实际装料仅半瓶)接种10~20袋,虽有较好的产量,但接种后瓶中剩下约2/3菌种被废弃。为了经济利用菌种,我们进行了本项小试验。  相似文献   

6.
从被棉纺厂中弹花清理出的瘪籽、破籽(下称废棉籽),常常被作为废料处理。1986年由洛阳棉纺厂提供这类废棉籽,我们做了栽培平菇试验,生物效率远远超过棉籽壳。一、材料和方法供试菌种为中平10号。培养料为洛阳棉纺厂的废棉籽;以孟县榨油厂的棉籽壳为对照。试验设3个处理:①废棉籽袋栽,每袋(45×20厘米)装料550克;②废棉籽盘栽,每盘(46×30×8厘米)装料1250克;③棉籽壳袋栽(对照),每袋(45×20厘米)装料710克。各处  相似文献   

7.
乔德生  邵长泉 《食用菌》1994,16(6):31-32
袋栽猴头菇后期常出现畸形,究其原因与培养基含水量降低密切相关。为此,我们进行了覆土保湿培养猴头菇菌棒试验,获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经覆土的猴头菇个大形美,生物效率较对照提高50%以上。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 菌种为本所筛选的优质猴头菇,培养基为100%棉子壳。培养容器为18×36cm聚丙烯袋,每袋装料300g,料袋一端用颈圈套口,外包聚丙烯塑料薄膜,另端线绳扎口。对照用17×33cm聚丙烯袋,按常规处理。所用的覆土材料为耕作层表土,经晒后捣  相似文献   

8.
袋栽或瓶栽银耳时,其接种穴的封口,大多数单位或个体户一直沿用医药用氧化锌橡皮胶布。其粘结度虽然牢固,封口效果也较好,但是每千袋(一间屋的料),大约需用氧化锌胶布5筒以上,价值30—40元左右。使用胶布封穴,手续十分繁琐。为了探索一个比使用胶布简便和能降低成本的方法,我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  相似文献   

9.
用棉籽壳料袋栽银耳,成本低,产量高,收益大。但由于棉籽壳多绒,装袋操作效率不高,一般每人每小时只能装25袋左右,就是用装料机,三人操作每小时也仅能装130袋左右。为此,我们作了些小改革,采用一个圆柱形铁简套在袋口上进行装料(见图),取得了较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袋栽平菇时,一般都将塑料筒的两端套上颈圈塞上棉塞,也有将料筒两端用绳扎紧进行发菌。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袋栽平菇两端颈口不塞棉塞效果更好。(一)试验方法:用纯棉籽壳生料拌0.2%的多菌灵,含水量约60%,用普通塑料袋装料接种。采用层播法,使料的两端和中间都有一层菌种。试验分成ABC 三组,每组25袋,共75袋。A 组,接好种的袋子,两端用绳扎紧;B 组,接好种的袋口,套上颈圈加  相似文献   

11.
袋栽食用菌封口,通常采用塑料套环加棉花塞,操作麻烦,成本也高.笔者经多年实践,采用葵花秆截段封口,不但成本低,而且成功率高.现简介如下;(一)实验方法将葵花秆表皮用刀刮光,截成5cm长段,使用前用3%石灰水浸泡24~48/小时,即代替套环和棉花扎在塑料袋的两端封口上.1992年用该法栽培糙皮侧耳,塑料袋规格为15×30cm,每袋装干料为250g,以用塑料套环加棉花塞为对照.均采用  相似文献   

12.
袋栽银耳、香菇一般都是用胶布封穴口,成本较高。为此,我们改革用胶纸封穴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菌丝生长均正常,而成本只有胶布的一半,工作效率又高,且经高压灭菌胶纸不易脱落,因此杂菌感染率低。附:每卷封口纸价2.60元(规格:4.8×2700厘  相似文献   

13.
小集锦     
《食用菌》1991,(6)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缝纫机扎孔袋栽平菇,优点是发菌周期缩短,缺点是易感染杂菌和过早形成原基(有时还会顶破袋),造成养分损失,影响产量.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进行了改革,现将具体做法简介如下:取22×50cm筒袋,在离两边5~6cm及中间用缝纫机各扎一行孔.接种时将菌种播在针孔处,并将针孔封住(四周多中间少),播好种后将筒一端折叠好,用大头针别好,将袋倒置,视情况可再加些料和菌种,然后用2cm粗的木棍自上而下打洞,最后折叠筒口用大头针别好.此封口法可充分利用袋的容积,透性好,  相似文献   

14.
实践表明,用塑料袋栽培猴头菇,成本低,操作简便,生产周期短,生物效率高,百公斤棉籽壳料可产于菇约10公斤,生物效率达100%左右。现将栽培技术要点简介如下:(一)调配基质配方为棉籽壳76%,米糠或麸皮20%、红糖1%、石膏粉1%、黄豆粉1%、过磷酸钙1%,先将米糠或麸皮、黄豆粉、石膏粉混匀,糖、过磷酸钙溶于适量水中,然后再和棉籽壳拌匀.料水比1∶1.25。(二)装袋灭菌栽培袋规格为50×12.5厘米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筒袋,每袋装量折干料500克。袋两端用线绳扎紧,并用酒精灯火焰烧熔扎头封口。然后将料袋稍压扁,等距离打3~4个直径1.8厘米、深2厘米的接种穴,穴口贴3cm~2的医用胶布.置土蒸  相似文献   

15.
选宽1~1.5cm的硬塑料打包带,剪成10~20cm长的段,然后用烙铁粘连制成圆环。圆环的大小依袋口径而定,一般为袋口径的2/3。袋栽平菇时,按常规法装料播种至离袋口4~5cm处,将圆环套住袋口,把袋口翻卷过来压住圆环,这样就成了似罐头瓶口的袋口,再在袋口上盖塑料薄膜或牛皮纸,用橡皮筋扎紧袋口。此法扎袋口,发菌快,菌丝浓密洁白,杂菌污染率比常  相似文献   

16.
在平菇袋培过程中,发现用缝纫机缝的袋子,在针迹处常常发菌较快,作者由此得到启发,于1987年进一步改进了袋培技术。改两头加棉塞为全封口,改两头接种为两头和中间接种,省去了棉塞,增加了装料数量,加快了发菌速度,减少了污染。具体做法: 将长50×24厘米的聚乙烯袋子,一头用小钢锯加热密封,两角可留1厘米不封,再将袋子下部离密封线3厘米处。袋的中间及离装料口5厘米处各用空针缝一行,即成有3行针眼的平菇栽培袋。接着便可装料、接种。先在袋底均匀撤一层菌种,然后装料,随装料随压实,当装到中间针孔时,把菌种掰成红枣大小,贴着袋的四周放5、6块…  相似文献   

17.
灵芝一般都采用室内瓶栽。由于瓶装料太少,转化率不高。笔者用塑料袋培育菌丝,然后脱袋加土垒菌墙栽培,获得了较高经济效益,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配料灭菌 棉子壳44%,木屑44%,麸皮10%,蔗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采用15×35cm聚丙烯袋装料,常压灭菌10~12小时,冷却后接种。  相似文献   

18.
在金针菇生产中普遍存在着菇体色泽深、产量偏低等问题.为解决这问题,笔者于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进行了袋栽金针菇用大塑料筒出菇试验.结果表明,用塑料筒出菇可改善金针菇的品质和提高产量.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一)供试材料 菌株为金针菇19号,引自河南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室.栽培料配方为棉子壳90%,麸皮10%,另加石膏粉1%,含水量70%,pH值自然.(二)试验方法 采用常规熟料袋栽,袋规格有两种,15×45×0.06cm的袋装干料250g,17×45×  相似文献   

19.
袋栽银耳一般都是采用胶布封穴口。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种封口法在消毒、搬运过程中,常因受潮、碰撞而引起胶布翘边,形成缝隙乃至脱落;接种后不便观察检查菌种块的萌发情况。为此,我们改用了薄膜封口。试验表明,薄膜封口粘合牢固,  相似文献   

20.
(一)试验经过 笔者于1994年3月进行袋栽黑木耳试验,试验组为磁化水拌料和出耳期喷施;对照组为普通清水拌料,喷施。所用磁化水的磁化强度为500~2500高斯。原种、栽培种配方:木屑88%,麦麸10%,食盐1%,石灰1%,磁化水(清水)125%,塑料袋(17×35cm)装料,袋装湿料400~800g,按常规装袋、灭菌、接种,菌种为大兴安岭黑代2号。两组各200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