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基于GIS的百色市农业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增强百色市农业洪涝灾害的应对能力,通过运用百色市的气象数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灾情数据,构建模型中的4个指标因子,即致险因子危险度、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度和防灾减灾能力,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各因子权重,构建百色市农业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度评估模型,利用GIS绘制百色农业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百色市范围内发生农业洪涝灾害风险最高为凌云县,其次为河谷一带。得出的等级区划结果与近年百色市暴雨洪涝灾害发生的区域基本一致,较为准确地反映了百色市农业洪涝灾害的潜在风险现状。  相似文献   

2.
降水量对湖南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61-2010年湖南省自然灾害历史数据以及同期湖南省逐日降水量资料,利用一元回归、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内1961-2010年的水稻受洪涝灾害及年降水量变化影响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建立了湖南省水稻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湖南省水稻受洪涝灾害影响重、频率高,且在2000年后受灾的严重程度有加重的趋势;各降水因子中,暴雨日及大暴雨日产生的年降水量以及它们的雨日数是决定湖南省水稻受洪涝灾害影响程度的主要因子;利用时间、暴雨日的年降水量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可以简便地对某年湖南省水稻受洪涝灾害影响的程度进行简单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农业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涉及到三个方面,即洪水危险性分析、农业洪涝易损性分析,农业灾情损失评估。而农业洪涝易损性的研究对防灾抗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湘南区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洪涝灾害较重地区之一。其灾害损失与农业洪涝易损性密切相关。文中详细地分析了水土流失与水利设旅、人口密度与人均收入、汛期降水和暴雨、植被和土壤等因素对农业洪涝易损性形成的作用.且依据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资料和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和有关优化分析方法及GIS技术,对湘南农业洪涝易损性进行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农业洪涝易损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SBM模型,对2015年湖南、广东等8个省份的农业供给体系供给效率进行了测度和比较,明确了湖南省在平行省份中供给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和广东等农业发达省份有差距,但在中部省份中居领先地位。进而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以湖南省14个地州市为研究单元,总结了2010—2015年其动态变化规律,并对湖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演化过程和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湖南省农业TFP呈现阶段性波动特征,且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距,在推动湖南省农业生产发展中,技术效率的贡献超过了技术进步效率,规模效率发挥了主要作用。最后,结合湖南省农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推动湖南省农业经济向高效集约化方向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巢湖地区洪涝灾害成因及抗灾减灾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洪涝灾害是制约安徽省沿江地区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障碍因素。笔者总结了洪涝灾害对巢湖地区造成的危害 ,分析了洪涝灾害发生规律及成因 ,提出了工程设施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等综合治理洪涝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量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结合前人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研究了北宋时期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减灾对策。研究表明,北宋年间汉江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大洪水的频发,对汉江上游地区的农田、农业人口、聚落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减灾的措施,如安抚灾民、完善仓储体系、兴修水利工程等。研究结果为当前全球变化所引发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发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根据大量文献史料的收集整理,结合前人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研究了北宋时期汉江上游洪涝灾害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发展方面的减灾对策。研究表明,北宋年间汉江上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尤其是大洪水的频发,对汉江上游地区的农田、农业人口、聚落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北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减灾的措施,如安抚灾民、完善仓储体系、兴修水利工程等。研究结果为当前全球变化所引发的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发的研究,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业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区划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敏  柴钰翔  陈余萍  刘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82-6384,6505
界定了灾害、洪涝灾害等相关概念,对灾害、洪涝灾害等的风险评估指标进行了梳理,探讨了风险评估指标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滇东北农业洪涝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区划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7月14日~16日,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兰定国率厅蔬菜处负责同志赴株洲、湘潭调研长株潭蔬菜产业融城发展。先后视察了碧源春公司蔬菜基地、杨梅洲蔬菜基地受洪涝灾害情况、湘潭市农科所和株洲县蔬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现有的数据及文献资料,以及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划分,主要就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方面的防灾措施做出了研究。研究表明,各个流域下游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大洪水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对该地区的农作物、农田和粮食产量以及农村经济等均产生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顾留碗  王春  李伟涛  魏守月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19-16621,16683
[目的]研究基于GIS的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方法]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安徽省1∶25万基础地理数据为基础,从洪涝灾害危险性和经济易损性2个角度出发,采用基于熵权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建立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性区划,并利用近10年的安徽省灾情资料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精度检核。[结果]安徽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域性差别较大,洪涝灾害风险最为严重的地区在阜阳临泉、淮北灵璧一带,风险程度由皖北平原向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地区逐次降低、由淮北平原向江淮丘陵、皖南山区逐次降低。近10年的安徽省灾情资料统计显示,经济损失严重的地区主要位于淮北平原南部的灵璧、固镇、淮南等地区;而农作物受灾面积损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的砀山、萧县等地区,另外皖西大别山区的金寨等地区农作物受灾面积损失也较为严重,其余地区受灾面积较小;受灾人口的分布与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可见,基于GIS的安徽省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结论]基于GIS的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析方法具有较好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湖南省1950-2013年农业水灾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移动平均法等方法,分析了农业水灾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64年来以农业轻灾频率最高,重灾和特大水灾多发生在1982-2005年间,约4-5年一次。农业受灾率异常指数于1955-1963年、1965-1968年、1970-1979年、2004-2013年出现4个低谷值,分别为-0.773 6、-0.751 9、-0.817 2、-0.793 7;于1980-1984年、1987-1999年、2001-2004年出现3个高峰值,分别为0.845 0、2.150 4、2.316 5。农业成灾率异常指数于1950-1953年、1955-1987年、1988-1990年、1996-1998年、2000-2001年、2008-2013年出现6个低谷值,分别为-0.657 1、-0.747 8、-0.262 3、-0.600 9、-0.324 8、-0.327 6;于1953-1955年、1987-1989年、1990-1995年、1996-1998年、2001-2004年出现5个高峰值,分别为0.757 8、1.888 2、1.100 7、2.730 1、2.862 4。2005至2013年受灾率和成灾率两异常指数呈同步下降趋势。并运用最优气候均态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和2023年可能发生农业重水灾,其余年份的受灾和成灾情况均为轻灾。  相似文献   

13.
区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兰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04-5905
综述了国内外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进展,指出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给出了农业水旱灾害风险的定义,确定了区域农业水旱灾害评价的内容,设计了区域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的程序。  相似文献   

14.
该文采用长沙地区四个国家气象站198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与长沙地区地形高程资料(DEM),对影响长沙的六种气象灾害进行风险等级区划分析,以期为长沙市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长沙市大部分地区为高温热害高风险区,干旱灾害、倒春寒灾害中等风险区,洪涝灾害、五月低温灾害、寒露风灾害低风险区。(2)大围山、连云山、伪山为洪涝灾害、倒春寒灾害、五月低温灾害、寒露风灾害次高或高风险区,干旱灾害、高温热害低风险区。(3)连云山与大围山之间的峡谷地带为洪涝灾害高风险区,长沙市区南部湘江河谷地带为倒春寒灾害高风险区。(4)通过K-means聚类分析,长沙市农业气象灾害气候风险可划分为高温热害、干旱,较高的倒春寒的气候风险区等六个区。  相似文献   

15.
两湖平原种植制度调整与农业避洪减灾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洪涝灾害多发区和重灾区,通过对两湖平原农业生态环境分析,探讨两湖平原农业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进而提出在洪灾胁迫下调整两湖平原农业种植制度,通过发展耐涝农业生产,开发冬季农业,选育早熟或晚熟品种错开洪涝高峰期,推广套种技术,发展精养渔业等途径,实现农业避洪减灾。  相似文献   

16.
韶关盆地是广东省典型的秋旱受灾地区,旱灾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损失重。分析了韶关盆地1985~2005年农业旱灾的时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韶关盆地农业旱灾总体呈减缓趋势。1994年以来,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均值较1994年以前减小。受灾率和成灾率呈正相关,表明韶关盆地农业生产系统的抗灾能力总体上较弱。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建立旱灾受灾率-成灾率的重灾年景灰色灾变GM(1,1)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韶关盆地农业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出今后10年将出现2个重灾年份,分别在2010~2011年和2017年。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区不同情景下农业水旱灾害风险损失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旱灾具有明显的随机性.本文依据洞庭湖区1950-2009年水旱灾受灾率异常指数ζ和成灾率异常指数ζ,运用信息扩散模型评估了该区不同情景下农业水旱灾害风险损失.结果表明:(1)随着灾情异常指数超越概率的增长,同一水旱灾害损失率下的粮食损失值呈波动上升趋势,同一类型的灾情异常指数一定时,损失率越大,粮食损失量则越大;(2)旱灾粮食经济损失递增趋势较平缓,而水灾在20年一遇到50年一遇之间粮食经济损失量发生了突变;(3)洞庭湖区不同情景下的水旱灾粮食风险损失值都随着灾情异常指数超越概率的增大而增加,且在超越概率20年一遇以上的水灾粮食风险损失值大于旱灾.  相似文献   

18.
生鲜农产品的损失预测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应急处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考虑自然 灾害风险如:多旱、涝、风、雹、霜冻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条件下,构建了基于网格搜索的支持向量机 (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生鲜农产品损失预测模型。对多项指标进行预测。选取1999 年- 2015 年的河南受灾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结果验证了基于网格搜索的支持向量机损失预测模型在生鲜 农产品损失预估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冷害、热害综合风险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长过程中的冷害、热害发生情况,对种植区进行综合风险评价和区划,以期科学指导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早稻生产。【方法】利用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稻种植区1961—2012年气象资料、1981—2010年农业气象资料及气象灾害和社会统计资料,以发育期为时间尺度,为早稻生长季综合灾害发生情况构建危险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脆弱性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为承灾体的暴露性构建暴露性评价模型,为社会防灾减灾能力构建防灾减灾评价模型。依据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采用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方法结合上述4要素构建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种植区进行风险区划。【结果】用灾害指标值、发育期权重系数、灾种权重系数构建各发育期危险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湖南南部和江西东南部危险度很低,冷害和热害都很少发生,是优良的双季早稻种植区。湖南、江西腹地危险度在0.3左右,是由于灌浆期热害较强导致危险度略高。湖北地区危险度东高西低,种植条件略差,其中阳新和蕲春分别受分蘖期冷害和孕穗期冷害的严重影响,危险度较高。浙江除分蘖期危险度低之外,其他各发育期的危险度都比其他省高,特别是灌浆期高温热害严重影响早稻产量,是双季早稻种植的高危险度区。以产量变异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中东部、江西中南部、湖北种植区脆弱度较低,湖南宁乡、茶陵等地脆弱度较高,江西北部脆弱度最高,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年份当地产量波动较大。以植被覆盖度为评价指标构建暴露性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湖南中东部和江西地区暴露度最高,双季早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最高达85%,而浙江和湖北双季早稻种植区暴露度较低。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化肥施用量作为指标构建防灾减灾能力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全省防灾减灾能力最高,湖南中部、湖北西部地区和江西南部防灾减灾能力较强,其他地区防灾减灾能力都偏低。以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要素作为风险评价因子共同构建风险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浙江中西部、江西东北部、湖南中部、湖北东部基本为高风险区,湖南南部、江西东南部和浙江东部大致处于低风险区,其他地区为中等风险区。【结论】长江中下游4省分别需采取不同措施降低双季早稻种植风险:浙江中西部调整播期,江西加大资金投入,湖南调整产业结构,湖北改善种植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