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盘锦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包括:一要完善田间工程,培肥地力;二要选择具有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群体光合生产率高、源库协调、耐肥抗病、偏大穗的超高产水稻品种;三要通过稀播育壮秧、合理密植、完善肥水管理、综舍防治病虫害技术等措施培育水稻超高产株型,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提高高效叶面积率、群体光合生产率、粒叶比,从而提高群体质量。  相似文献   

2.
两个杂交粳稻组合超高产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 将两个杂交粳稻组合(陵香优18和常优1号)于大田条件下种植,对超高产(产量>12.0 t/hm2)田块的水稻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高产栽培(CK, 10.5~11.0 t/hm2)水稻相比,超高产栽培水稻穗数、每穗粒数显著高于CK,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超高产栽培水稻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总粒数显著高于CK;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比CK快,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预期的穗数,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生长平稳,无效分蘖发生少,高峰苗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小;拔节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茎蘖数下降平缓,成穗率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较CK高,尤其是抽穗以后,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水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和群体生长率均极显著高于CK。  相似文献   

3.
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绕玉米超高产栽培,回顾玉米超高产栽培生理研究的发展,阐述超高产群体形成的产量构成特征、营养特征、株型特征、光合特征等。增大群体密度、提高穗粒数、增加总穗数是目前提高玉米总产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地力条件,肥水运筹对玉米超高产的实现更关键;耐密、高抗、株高在240~280 cm株型的品种光能转化率较高,易取得玉米群体的超高产。分析超高产玉米群体形成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玉米超高产群体栽培生理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水稻超高产栽培实践与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里村百亩连片水稻超高产栽培采用优质早熟抗病新品种阳光200,实行统一技术,分承包大户管理的模式,以培肥地力、培育壮秧、早栽宽行少本、均衡施肥、浅水灌溉、统防统治为主要手段,在稳定穗数基础上培育大穗,兼得穗多与穗大,形成超高产的合理群体结构动态、叶面积指数和库容量,实现了百亩连片水稻超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16  
以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内单314为材料,通过超高产栽培和普通高产栽培的比较,对超高产玉米的冠层结构和叶片光合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内单314最大LAI(叶面积指数)达6.95,其全生育期内LAI维持在6以上的时间在40d以上;全生育期总LAD(光合势)比普通高产群体高74.85万m2/(d·hm2)。②与普通高产玉米相比,超高产玉米群体内个体空间分布更加合理,叶片功能期延长,株型更加紧凑。超高产群体冠层截获的PAR(光合有效辐射)比普通高产群体高25μmol/(m2·s),且超高产群体中散射PAR占入射PAR的比例高于普通高产群体,群体内光分布较为合理,提高了光能利用率。③与普通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叶片的Pn(光合速率)和WUE(水分利用效率)高,而Tr(蒸腾速率)较低,植株穗位及穗位上部叶片的Pn和WUE高于普通高产栽培,而穗位下部叶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超高产条件下玉米产量及冠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2年,选用郑单958为供试材料,以传统栽培模式为对照(CK),研究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春玉米的冠层结构。结果表明,超高产条件下春玉米产量及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玉米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其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均高于传统栽培模式(CK),且LAI最大值的持续天数比CK长。棒三叶及棒三叶以上叶增加幅度明显,与CK均达到显著水平;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叶倾角明显小于CK,叶向值增大,群体受光态势较好。叶片光合速率(Pn)均随生育时期的推移而不断降低,在全生育期超高产栽培条件均高于CK,并且在大喇叭口期差异显著;整个生育时期超高产栽培条件的光合势均高于CK。超高产栽培LAI持续天数长,叶倾角小,叶向值大,进而改善玉米群体受光态势,提高叶片光合能力,具有高光效的冠层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兴化、姜堰杂交粳稻常优1号、甬优8号"百亩攻关方"与"千亩示范方"为对象,对不同产量水平田块的产量及其构成、群体物质生产与运转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较之高产,超高产群体单位面积总颖花量显著增加,同时保持正常的良好结实性状;群体生育中期的高效光合生长量显著提高;抽穗后群体光合生产力亦显著增强,光合物质的输出与运转更为协调。为实现上述目标,应根据生态区、栽培方式、品种特性等制定相应的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以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8.
水稻优化施肥技术主要依据土壤供肥能力和水稻的目标产量来确定N、P、K肥的总用量,利用叶龄来确定水稻生育期,在主要生育期,根据叶色卡的数值确定N肥追施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水稻高产群体各个时期对养分的需求,达到目标产量。超高产试验(SSNM_2)达到716.7 kg/667 m~2,比农民习惯施肥增产173.8 kg/667 m~2,增加效益234.3元/667 m~2。  相似文献   

9.
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特征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姜堰区水稻科技综合示范基地进行钵苗机插超高产攻关试验研究,试验表明,钵苗机插是一种有利于水稻高产超高产的机械化栽培新技术,发挥了手栽秧龄大、苗质优的优势,栽后发苗快、无植伤,利于优化群体结构,高产潜力大,高产关键技术:培育壮苗,精确施肥、重施分蘖肥、促花肥。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16个水稻超高产品种的分蘖力、穗部结构与株叶形态,明确:品种间的分蘖力虽有一定差异,但多 为中等~中强,没有分蘖力强或弱的品种;供试品种都是大穗型品种,平均穗粒数部在160粒以上;冠层叶片较长 而直立,阳光仍可透入群体深层,确保了显著较高的群体光合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水稻强化栽培对植株生理与群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以粳稻品种武香粳9号为材料,研究了SRI(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下植株生理特性、群体发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在SRI方式下,水稻根系活力增强,叶片可溶性糖、非蛋白氮、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增加,营养器官的物质转运率提高,群体质量明显改善;但群体茎蘖数和穗数不足,限制了SRI的产量。在SRI条件下,双本栽插能显著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改善营养器官物质的运转和群体质量,有助于提高SRI的产量;增施氮肥在提高水稻群体茎蘖数的同时降低了营养器官物质的转运,因此不宜过分依赖增加氮肥来提高SRI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水稻新品种花粳8号的来源及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和产量表现,并结合稀植育壮秧、合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栽培技术要点,介绍了适宜种植地区,为应用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矮秆耐密型玉米辽单565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栽培形式对其光合性能、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当种植密度超过6.75万株/hm2时,宽窄行处理叶面积指数较高。除清种处理外,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总体上呈单峰曲线变化,当种植密度超过6.00万株/hm2时,二比空和宽窄行栽培形式光合速率较高。与穗位叶和穗下叶叶向值相比,穗上叶的叶向值较高。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位高逐渐增加,穗长和百粒重逐渐下降。与其他栽培形式相比,大垄双行栽培形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茎粗和穗长变化较小,且茎粗表现较好。不同生态区域测产结果表明,栽培形式间和种植密度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栽培形式与种植密度互作极显著,在缩距增密、大垄双行和宽窄行栽培形式基础上,种植密度超过6.00万株/hm2时,辽单565易获高产。  相似文献   

14.
以花生新品种丰花1号高产栽培大田为材料,结荚初期人工摘除50%叶片、摘除50%果针,以不进行处理的作对照.在处理后前期,摘叶处理虽然单叶光合速率上升,LAI增长速率增大,对叶片减少有补偿效应,但是叶绿素降解加快,含量下降,衰老加快而形成早衰现象,物质积累少,单果重、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低于对照.摘除果针处理单叶光合速率虽有降低,但叶绿素含量高,降解速度慢,明显延缓植株衰老,LAI一直处于高水平,物质积累量大,荚果充实好,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显著高于对照和摘叶处理.这一结果可以解释化控过度、地膜覆盖结果过早过多、旱薄地营养生长不良及营养生长较弱的品种容易早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1986~1990年我们进行了夏大豆品种、密度、施肥、灌水等主要栽培措施与综合丰产的研究与应用,认为菏泽地区夏播大豆由于可供其生长的时期相对较短,以选用生育期100天左右,株形紧凑的品种,适当增加密度,较易获得每亩200kg以上的稳定产量。栽培措施要点是:以增加群体密度、采用氮磷配合施用;有机肥、无机肥与微肥配合施用,以提高光合与固氮能力,并使植株生长稳健、营养与生殖生长协调,促进养分向生殖器官输送。花荚期叶面施肥与结荚、鼓粒期迂旱浇水,延长叶片与根瘤的功能期,使养分充分运入籽粒,以提高粒重,充分发挥大粒品种籽粒的养分贮藏功能。  相似文献   

16.
水稻强化栽培适宜密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水稻强化栽培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稀植有利于水稻个体生长优势的发挥。随着栽植密度的减少,单株分蘖数、成穗率提高,单穗总粒数增加,纹枯病减轻。不同栽植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单产有明显的影响,密度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实现高产。单产以每公顷栽植12万丛(穴)为最高,达10050kg/hm2,分别比7.5万丛/hm2、21万丛/hm2、25.5万丛/hm2增产11%、11%和19.4%,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近年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杂交粳稻新组合的生物学特性,在栽培上提出建 立以促进早生快发、提高成穗率、提高结实率为中心的栽培技术管理措施。高产栽培技术关键有:适期 早播早插,培育壮秧;根据不同组合类型,建立理想的群体结构;合理运筹肥料;科学管理水浆;及时防治 病、虫、草害,适期收割。  相似文献   

18.
密度压力下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对近40年25个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偏向关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个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不同。在低密度下,千粒重>病株率>行粒数>穗行数>穗位高>空秆率;在中密度下,千粒重>株高>行粒数>空秆率>倒伏率>穗行数>出籽率;在高密度下,千粒重>空秆率>穗位高>行粒数>倒伏率>穗行数>出籽率。在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选育中,主攻方向是选育千粒重高、耐密、抗倒伏的品种。在保持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等性状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应重点强调在高密度压力下对倒伏株率和空秆率的选择,优先考虑千粒重的增加,其次是行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美加富”对水稻生长发育的生理影响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加富"是一种新型水稻健康理疗产品,具有抗逆防衰提高作物产量的效果。本试验采用中浙优1号、春优84、春江119、中浙A/恢5等4个水稻品种(组合),分别在移栽1周、分蘖盛期及齐穗期实施"美加富"叶面喷施。结果表明,喷施1000倍的"美加富"能显著增加水稻单株总粒数,使水稻产量提高6.0%~16.0%。"美加富"使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水稻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而对千粒重、结实率、株高、根系活力及品质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对熟期不同夏玉米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3个种植密度(67 500、82 500、97 500株/hm2)对早熟品种登海618和中晚熟品种登海605的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单叶净光合速率下降,而群体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及冠层光合能力均增强,保证了群体光合产物的积累,使玉米总产量提高。两个品种均在97 500株/hm2密度下产量达到最大,且在早收获10 d的情况下登海618产量高于登海605,分别为13 840 kg/hm2和13 080 kg/hm2。随密度增大,登海605倒伏率显著提高,使其产量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