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Staurosporine(ST)诱导CNE-2Z细胞凋亡时,对细胞周期的选择性和对DNA含量及细胞周期的动态影响。方法:以PKC催化区抑制剂ST作用于CNE-2Z细胞不同时间后,收集细胞进行PI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ST以2×10-6mol/L终浓度分别作用至3,6,12,24h后,发现G2期百分比分别为30.43±7.16、30.83±6.25、42.43±3.98和71.80±7.55,均较对照组12.08±3.49增高明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G1期在3,6,12,24h分别为34.70±1.56,37.03±6.47,16.63±1.77和15.30±5.46,均较对照组62.56±6.57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亚二倍体峰百分比在12、24h分别为37.10±7.21和43.72±6.73,均较对照组9.81±1.78显著增加(P<0.01);而12h以前该峰增加不明显。结论:ST在终浓度为2×10-6mol/L诱导CNE-2Z细胞至12h后即可出现明显的DNA含量降低的凋亡细胞,对G2期细胞敏感而使之逐渐阻滞,且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红细胞免疫功能情况目前未见报道。为了解ITP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测定了20例ITP患儿及正常儿童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方法:①对象:ITP组20例,年龄7个月~9岁,男11例,女9例。对照组20例,年龄2个月~10岁,男13例,女7例。②方法: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试验(简称RBC-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简称RBC-ICR),两种试验均参照郭峰的方法进行。结果:20例ITP患儿的RBC-C3bRR均值为(17.3±8.4)%,与正常对照组(23±5.4)%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1)。RBC-C3bRR降低与血中血小板数呈正相关,r=0.405,(P<0.05)。RBC-ICR均值为(25.9±8.6)%,正常对照组(21±6.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简称PAIgG)10例,平均值为(221.6±127.1)ng/L,PAIgG值与RBC-ICR值呈正相关,r=0.908,P<0.01。结论:ITP患儿的RBC-C3bRR明显低于正常(P<0.01),RBC-C3bRR下降与红细胞粘附、IC  相似文献   

3.
甘草对氨茶碱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只家兔单用氨茶碱和氨茶碱合用甘草的药代动力学资料作对比研究发现:合并用药后,氨茶碱的tl/2β缩短(从3.42±0.63h降至2.66±0.33h)(P<0.05),曲线下面积减少(从107.64±11.92降至61.63±7.88μg·h/ml(P<0.01),并使清除率从0.14±0.02增至0.21±0.03l/kg·h(P<0.01).结果表明:甘草可影响氨茶碱的动力学,促进氨茶碱的消除速率,缩短消除半衰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荧光分析法建立了猪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微量测定法。经回收率和重复性测定,证明该法准确度高,完全符合实验要求。可以用于仔猪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并可以作为研究仔猪铁代谢的一个主要参数。应用本法首次测定了3~30日龄仔猪在补铁与未补铁情况下FEP值和FEP/Hb比值。补铁组FEP值为185.24±13.12~258.63±21.09μg/dlRBC;FEP/Hb比值为7.00±0.54~9.43±0.73μg/gHb,未补铁组FEP值为194.69±9.23~247.88±15.14μg/dlRBC;FEP/Hb比值在6.96±0.33~10.19±0.73μg/gHb。关键词  相似文献   

5.
二花脸公猪生长激素分泌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慢性颈静脉导管连续取样和放射免疫分析法研究了二花脸公猪生长激素(GH)的分泌特点。实验期从13:00~16:00每15nin采血一次。结果:二花脸公猪GH的总体水平、基线水平、3h峰频率,峰持续时间和峰强度分别为3.13±0.60ng/ml,2.05±0.46ng/ml,1.30±0.16个,41.25±4.48min和8.41±1.88ng/ml。去势后GH分泌模式未见有变化,但总体和基线水平分别提高53.21%(P<0.05)和101.39%(P<0.01)。185日龄去势公猪与140日龄的去势公猪比较,GH分泌模式和水平都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二花脸生长公猪的生长激素呈脉冲式分泌,去势后GH分泌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6.
肉鸡腹水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只腹水症肉鸡、20只心扩张病鸡及20只对照组肉鸡的6项血液学参数和4项血液生化参数进行了测定,其统计结果如下:(1)腹水症病鸡血液RBC、PCV和Hb(3.55±0.43×10^12/L、39.68±1.43%、11.58±8.3g/dl)显著地高于心扩张病鸡(3.06±0.49、35.93±1.56、9.81±0.41g/dl)和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肉鸡(2.39±0.20、32.00±0.  相似文献   

7.
在pH7.00缓冲溶液中,当有0.0020%OP存在时,泰尔登在-1.95V产生一灵敏极谱波,利用此波可测定痕量泰尔登,检测下限为5.4×10 ̄(-9)mol/L。用恒电位库仑法,计时库仑法和循环伏安法测得反应电子数为2,吸附量为1.17×10 ̄(-10)mol/cm ̄2,扩散系数为4.3×100 ̄(-5)cm ̄2/s。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静滴藻酸双酯钠(PSS),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36例高脂血症患者给予PSS150mg加入10%葡萄糖500mL,ivdrip,qd×10。结果:治疗后TC、TG、LDL-C、VLDL-C水平均降低,HDL-C、HDL-C2、HDL-C3水平均升高(P<0.05~0.01);ηb、ηp、RV和Fib水平均降低(P<0.05~0.01)。结论:静滴PSS能有效地提高HDL-C、降低LDL-C和np,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方面均有有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80只樱桃谷肉用仔鸭,对4种(A、B、C、D)0~14日龄和8种(A1、A2、B1、B2、C1、C2、D1、D2)15~42日龄肉鸭预混料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0~14日龄,B料增重584.9±56.9g/只,优于C料(P<0.01)、A料(P<0.05)和D料(对照组,P>0.05);(2)15~42日龄,B1料增重2437.5±180.4g/只,A2料增重2410±312.7g/只,优于对照组D1等其他6种供试料,但差异不显著(P>0.05);(3)除去饲料成本每只鸭毛利,两阶段配方组合A-A2、B-B1比对照组D-D1分别高1.16元/只和0.87元/只,为本次试验筛选出肉鸭最佳预混料配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灵芪安神口服液是本室研制的新型生物反应调节剂(BRMs)。在此,对其调节红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方法:(1)灵芪安神口服液;(2)环磷酰胺(CTX);(3)致敏及未致敏酵母多糖;(4)溶菌酶;(5)昆明种小白鼠;(6)实验分组及给药为:①正常对照组、②CTX组:皆每天灌胃蒸馏水0.4mL;③CTX+灵芪A组、④CTX+灵芪B组、⑤CTX+灵芪C组:以上3组每天分别按20、10、5g/kg.d剂量灌胃灵芪安神口服液,并在实验的第4d同CTX组一道腹腔内注射CTX100mg/kg.以上各组皆连续用药7d,末次用药后24h,参照郭峰法,测定红细胞免疫功能;并分别以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比色法测定血清中SOD活力及MDA含量。结果:(1)20、10g/kg.d的本品能明显拮抗CTX对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并分别使CTX抑制小鼠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活性(%)由45.00±34.08升高到86.10±37.48和74.10±23.66(P<0.05)、抑制因子活性(%)由62.00±18.74降低到31.11±21.67和41.14±24.82(P<0.01及P<0.05  相似文献   

11.
生殖行为是个体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对白背飞虱的交配、产卵等生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背飞虱雌虫羽化昼夜节律高峰期在12∶00~14∶00,雄虫羽化高峰期比雌虫早,在10∶00~12∶00,交配昼夜节律高峰期在凌晨0∶00~2∶00和中午12∶00~14∶00,产卵昼夜节律高峰在12∶00~16∶00,雌雄成虫均可交配2次以上,雌虫多次交配后产卵量显著多于单次交配的雌虫,未经交配的雌虫也能产卵,但产卵量显著少于交配过的雌虫且所产卵不能孵化,表明白背飞虱不具有孤雌生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不同投喂频率下黄颡鱼幼鱼的摄食节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对黄颡鱼幼鱼在日过量投喂8次和投喂1次条件下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日过量投喂8次时黄颡鱼幼鱼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节律,摄食率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0: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8:00。夜间时段摄食率显著高于白天时段摄食率,不同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日不同时间段过量投喂1次时,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3: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11:00,但8个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不显著。投喂8次组的日摄食率远高于1次组。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为夜行性摄食,但投喂频率、投喂量等因素直接影响其摄食节律。  相似文献   

13.
杜瑛  王子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580-9581
[目的]为探讨植物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昼夜节律性。[方法]以Hoagland营养液栽培的抽穗期小麦为材料,在保持光、温恒定条件下,24 h内采用活体法动态测定植株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化。[结果]小麦NRA在24 h内的变化波动较大,从前一天20:00时开始到第2天上午11:00,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而14:00酶活性达到最高,且在0.05水平显著高于除11:00以外的其他时间点所测定的酶活性;下午17:00酶活性最低,在0.05水平显著低于除凌晨2:00以外的其他时间点所测定的酶活性。[结论]小麦NRA存在一定程度的自主节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单环刺螠摄食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的摄食节律,试验中将粉末状饲料与水按1∶10混合均匀后形成浊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浊度变化,通过计算每个时段投饵1 h后养殖水体因单环刺螠摄食造成浊度的改变值,来获得各时段单环刺螠的摄食强度。结果表明:单环刺螠不同时段的摄食强度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一天中单环刺螠摄食最高峰出现在18:00,次高峰为6:00,且6:00、18:00两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高于其他时段(P0.05);摄食最低峰出现在3:00,次低峰为21:00,此2个时段的摄食强度显著低于其他时段(P0.05),单环刺螠摄食无明显的昼夜节律(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单环刺螠的投喂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幼鱼游泳行为在不喂食时是否存在昼夜节律和光照周期的调节作用,设计了光周期为光照(L)∶黑暗(D)=12 h∶12 h,持续的黑暗(DD),持续的光照(LL),光周期为L∶D=6 h∶6 h和光周期为L∶D=2 h∶2 h。结果表明:(1)光周期为L∶D=12 h∶12 h时,尼罗罗非鱼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昼夜节律周期为(24. 3±0. 2) h;(2)尼罗罗非鱼的昼夜节律在持续的黑暗和光照下仍然存在,分别为(25. 1±1. 1) h和(25. 6±1. 0) h;(3)光周期为L∶D=6 h∶6 h时,尼罗罗非鱼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12. 6±0. 5) h;(4)在光周期为L∶D=2 h∶2 h时,尼罗罗非鱼的昼夜游泳行为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节律周期为(4. 0±2. 0) h。这些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具有以24 h为周期的内源性生物钟,但相比与外源性光照调控,内源性的生物钟对罗非鱼的调控较弱,外源性的光照周期才是调节尼罗罗非鱼幼鱼昼夜行为节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封闭式流水装置,测定2种不同规格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的耗氧率与窒息点。结果表明:半刺厚唇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即大规格试验鱼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均低于小规格试验鱼;不同规格半刺厚唇鱼的耗氧率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属于"昼伏夜出型"。综合半刺厚唇鱼的耗氧率、耗氧率昼夜变化节律及窒息点表现,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建议饲料投喂的适宜时间为9:00~11:00和17:00~19:00,同时注意确保养殖水体中溶氧充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asiatica)的羽化和生殖昼夜节律,在自然光周期和温湿度条件下对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求偶、交配及产卵行为进行了观察,并利用触角电位反应测定了处女雌蛾性信息素的合成量与日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蛾在化蛹后11 d,雄蛾在化蛹后12 d分别出现羽化高峰;雌雄蛾的羽化行为均发生在光期前2 h(02:00)至暗期3 h(21:00),雄蛾羽化高峰期为光期6 h(09:00),较雌蛾(11:00)提前2 h。雌蛾羽化约2 h后开始求偶,1日龄雌蛾的求偶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而其他日龄的雌蛾仅在光周期开始后的1 h内求偶率降至当日最低(75%),其余时间达到或接近100%;2日龄雌蛾体内的性信息素合成量最高,以后逐日下降。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尾,室内交尾高峰期发生在光期11 h(14: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6 h(00:00)。产卵高峰期发生在光期3 h(06:00)左右,次高峰出现在暗期2 h(20:00)。综上可见,亚洲型舞毒蛾成虫的羽化和生殖行为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8.
Feeding rhythm of common carp was investigated from 4°cC to 34°C.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a diel feeding rhythm for both adult (630–850 g) and youth (61–91 g) at all tested temperatures. There were two main activity peaks at 8:00–11:00 a.m. and 19:00–23:00 p.m., during which feeding quantities were 10.68%–32.53% and 16.25%–33.41% of the daily intake, respectively. When water temperature dropped to below 10°C, the feeding peak concentrated at 8:00–11:00 a.m. and 19:00 p.m. to 4:00 a.m. At 6°C, though both adult and youth would still feed, the feeding quantities were only 0.01% and 0.35% of body mass. Daily feeding rate of adult and youth reached 1.21% and 2.63% at 14°C, respectively. Both adult and youth carps reached the maximum daily feeding rate at 28°C, being 2.84% and 12.06% of body mass, respectively. The daily feeding rate of adult and youth reduced suddenly after at 34°C, and the daily feeding rate was only 0.74% and 9.45% of body mass, respectively.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aily feeding rate at different water temperatures (P<0.05).  相似文献   

19.
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指导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明确探照灯在迁飞性害虫监测方面的优势并合理利用,为轨迹分析设定生物学参数提供数据支撑,合理设置亮灯时间,节约诱虫成本。【方法】2012年和2013年在广西兴安县应用时控开关控制的探照灯诱虫器对稻纵卷叶螟进行自动分时段诱集取样,6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3:00、23:00-01:00、01:00-03:00、03:00-05:00和05:00-06:00,7个灯时的取样时段依次为19:30-21:00、21:00-22:30、22:30-00:00、00:00-01:30、01:30-03:00、03:00-04:30和04:30-06:00。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是稻纵卷叶螟的主迁入峰期,6月底本地稻纵卷叶螟开始迁出,7月上、中旬大量迁出。在不同的迁飞期分别选择探照灯上出现的突增高峰日作为迁飞高峰期,进行单个晚上扑灯节律分析。划定单个晚上的扑灯高峰时段,把每个时段的诱虫量分别与当晚的时段平均诱虫量进行比较,卡方检验诱虫量显著大于平均诱虫量的时段定为扑灯高峰时段。【结果】稻纵卷叶螟年度间扑灯量有所不同,但年度间种群动态变化趋势较一致,均以第3代和第4代的诱集量最多。稻纵卷叶螟两年的扑灯节律具有稳定性,不同的迁飞时期扑灯节律有所不同。迁飞个体的降落由于飞行力的差异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而在迁飞途中陆续不断地发生,稻纵卷叶螟迁入峰期时后半夜扑灯高峰较多,一般一晚上会有两个扑灯高峰,以01:00-03:00和03:00-05:00时段出现扑灯高峰频次较高;迁出期和本地活动期扑灯高峰均主要集中在19:30-21:00和21:00-22:30时段。探照灯因能诱到高空至少500 m以内的昆虫种群,使得稻纵卷叶螟在探照灯下的扑灯节律与在传统诱虫灯下有所差别。稻纵卷叶螟多选择在日落后大规模起飞,23:00-01:00时段降落的种群飞行时间最短,飞行了3 h,05:00-06:00时段降落的种群飞行时间最长,飞行了10 h。在进行迁入虫源分析时,以具体到某一天的扑灯高峰时间为起始时间逆推至黄昏的起飞时刻,得出的虫源地分布可能会更加准确。【结论】稻纵卷叶螟在不同的迁飞时期扑灯节律有所不同,探照灯比传统诱虫灯得到的扑灯信息更全面,明确稻纵卷叶螟的扑灯节律可以为轨迹模拟提供更加准确的轨迹分析时间参数。  相似文献   

20.
2012年3月-2013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湖北省广水市蔡河镇对野生白冠长尾雉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利用16台红外相机在40个相机位点对白冠长尾雉进行了监测。累计1774个相机日,拍摄到2242个独立视频,其中白冠长尾雉的视频占18%,共记录538只次,雌雄比为1.43:1。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每日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上午雄性个体的活动高峰期比雌性个体早两个小时。白冠长尾雉的主要行为是移动和觅食,分别占到总频次的40.71%和33.10%,其余5种行为依次为: 警戒9.29%,梳理7.14%,休息5.00%,对抗2.62%,育幼2.14%。雌性白冠长尾雉的警戒行为频次比例显著高于雄性个体(P < 0.05)。不同季节之间取食行为、移动行为、对抗行为比例之间有显著差异,冬季的取食行为比例明显高于夏季(P < 0.05),夏季移动行为比例显著高于秋季(P < 0.05)和冬季(P < 0.05),而警戒、梳理、休息和育幼行为比例则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