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17年安庆市大观区山口乡油菜菌核病发病早、发生重、田块间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田间菌源量大、品种不抗病、种植制度有利、花期降水量和雨日数多,以及防治率低等因素.该文根据油菜菌核病发生级别与子囊盘密度、油菜花期降水量和雨日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了油菜菌核病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沈光华 《农技服务》2006,(11):25-25
油菜菌核病俗烂秆、巨秆、霉蔸,在各地均有发生。油菜菌核病主要为害油菜茎秆,引起植株早枯,角果减少,种子皱粒,千粒重和出油率降低,严重时可造成全株无收。1、加强田间管理防治油菜菌核病应在种子精选和轮作的基础上,加强田间管理:(1)在早春子囊盘发生初期,勤耕浅耕以切断子囊  相似文献   

3.
受去年秋季高温的影响,小麦条锈病和油菜菌核病在湖北省见病早,病点多。小麦条锈病在主产麦区的南漳、谷城、枣阳、宜城以及十堰的竹山等县(市)于去年秋苗就已经见病,见病最早时间为11月中旬。立春后湖北省气温回升较快,加之天气预测春季鄂北雨水偏多l一2成,总体气象条件对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有利。结合全国西北、西南菌源区普遍发病的情况,预计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将会在鄂北、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达到中等偏重至大发生,流行高峰期将出现在气候回暖的3、4两个月。油菜菌核病的子囊盘萌发早、菌源广。今年2月调查,各地区域测报站均见子囊盘,属偏早偏多年份。据荆州市植保站2月26日调查,菌核病子囊盘已经大量萌发,水、旱田平均1.2个/m^2,旱地重茬田达到6个/m^2,2月25日荆州区定点埋藏菌核子囊盘大量萌发;2月27日公安县调查平均子囊盘3.3个/m^2,今年子囊盘萌发时间比去年早6天左右。由于去年秋播旱情较重,播栽期拉长,今年油菜的长势极不平衡,早播油菜2月下旬就已开花,迟播、迟栽油菜盛花期将延迟至3月中下旬,花期拉长,与降雨时段吻合的机遇增大,有利菌核病的侵染。据气象部门预报3-4月鄂东北、鄂东南、江汉平原雨量偏多,气温略高,将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此外,今年春季冷暖幅度变化大,倒春寒天气容易引起苔花期油菜冻害,对油菜菌核病发生有利。预计油菜菌核病在鄂东北、鄂东南、江汉平原等油菜主产区大发生,鄂西北、鄂西南等分散产区中等发生,侵染盛期在3月中下旬。据此分析,“两夏”作物病虫害发生形势相当严峻,为此,湖北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指挥部就抓好今年夏收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工作发出紧急通知。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油菜生育期偏早,菌核病主发区菌源量大,田间子囊盘密度较高,子囊盘盛发期与油菜盛花期同步时间长,前期油菜主产区多降雨过程,田间湿度大,加之感病品种比例高,这些条件均有利于菌核病的发生为害。预计全国秋播油菜菌核病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4800万亩。其中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大部偏  相似文献   

5.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肋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子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  相似文献   

6.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一般以菌核混在土壤中或混杂在种子间越冬和越夏.它是影响油菜生长的主要病害之一,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较大.菌核在每年3月~4月萌发,产生子囊盘.  相似文献   

7.
果桑菌核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桑菌核病是果桑最主要的病害,主要为害桑葚.桑树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统称,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菌核随桑葚落地,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盘内子实体上生子囊释放出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雌花上,菌丝侵入子房内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8.
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盘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于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筛选的菌株在灭菌胡萝卜片上培育1个月即可产生大量的成熟菌核,这些菌核在20℃下保湿10-30d即可形成大量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菌株Zxd-1的菌核最容易前发。试验还表明按这一程序获得的子囊孢子长出的菌丝能感染油菜,抗(耐)性品种(中油821)和感病品种(Westar)对接种体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包括油菜在内的多种经济作物的菌核病。为筛选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及探讨防治该病的其它途径, 获得足够的子囊孢子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环节。本研究对大量获得子囊盘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从158个单菌核分离物中筛选出了6个能够在高温(20℃)下直接形成子囊盘的核盘菌菌株。其次对形成菌核的温度条件、形成菌核的营养基质及菌核形成期等因子对子囊盘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筛选的菌株在灭菌胡萝卜片上培育1 个月即可产生大量的成熟菌核,这些菌核在20℃下保湿10~30 d即可形成大量的子囊盘和子囊孢子。菌株Zxd-1的菌核最容易萌发。试验还表明按这一程序获得的子囊孢子长出的菌丝能感染油菜,抗(耐)性品种(中油821)和感病品种(Westar)对接种体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0年系统观察,油菜菌核病子囊盘萌发高峰出现在4月上旬。油菜3月中旬叶片开始发病,高峰出现在4月下旬;4月中旬茎杆开始发病,高峰出现在5月下旬。防治方法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使用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农业防治是选用抗耐病性好、丰产性优的品种;开展轮作换茬;盛花期去除中下部病黄老叶等,减轻病害的发生。化学防治是用50%腐霉利.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2.5%扑海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掌握在油菜主茎开花株率100%至一次分枝开花株率100%时喷药。轻发生年份适期内用药1次,中等以上发生年份油菜主茎开花株率100%,并隔后5~10 d用药2次。  相似文献   

11.
不少养花爱好者缺乏防治一串红茎腐病的经验,本文着重介绍了一串红茎腐病的正确识别、发病规律及防治经验,以供养花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春油菜拌种对菌核病和跳甲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防控油菜病虫害,提升春油菜优质高效生产水平,以油菜菌核病和油菜跳甲为防治对象,在3种不同种植密度下,选择咯菌腈与吡虫啉、噻虫嗪混合或单独拌种,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拌种处理对油菜的出苗率有一定影响,其中杀虫剂拌种对油菜出苗率的影响大于杀菌剂;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拌种对菌核病和跳甲的防效均高于单独拌种;吡虫啉+咯菌腈拌种对油菜跳甲、春油菜菌核病的防效最高,分别可达66.80%和72.98%。春油菜菌核病病情指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呈梯度式增加,拌种防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综合产量分析,最佳播种密度为28.5~3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花期牙签接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人工气候室进行的不同温度、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花期牙签接种试验的结果表明 :温度和相对湿度显著地影响病斑的长度。在中、英、法三国对中国和欧洲的 14个油菜品系进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品系植株病斑的平均长度有差异 ,说明不同品系抗菌核病能力有差异。牙签接种法能够根据接种后一定时间病斑的平均长度区分品种的抗菌核病能力。且方法简单 ,快速 ,易操作。但由于接种过程中植株茎受到人为创伤 ,其外部防御系统遭到了破坏 ,使植株的抗侵染和抗扩展能力有所改变。建议在使用牙签穿刺法鉴定的同时 ,结合使用别的菌核病抗性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2年多点试验研究不同油菜品种对油菜菌核病的抗性及产量等方面的表现.试验品种来自安徽、湖北和贵州等地,在安徽南北不同生态区共设6个试验点.试验结果表明,油菜随着试验点纬度的降低,花期逐渐前移,在黟县点的花期比阜南点早2周左右,并且花期早的试点的油菜菌核病也较重,其中黟县点的发病率平均超过40%,阜南点发病率在10%以下.不同年份病害对产量的损失有很大影响,病害越重造成的损失越大,并且不同品种差异较大,其中01C26和黔油12年度间的差异小,2001、2002年病指分别为15.91、16.74和18.29、17.45,产量也较为稳定,表现出较好的抗耐病性、稳产性和地区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豫南区域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河南省大面积推广种植双低杂交油菜,大部分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对菌核病的抗性较差,属高感病品种。油菜菌核病俗称白秆、烂秆病,河南省上蔡县油菜花期雨水偏多,菌核病常年发生并流行,造成油菜产量大幅度的减产,轻者5%~10%,重者达70%,有的甚至绝收。因此,防治好油菜菌核病是夺取油菜丰产的关键。本文进行了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试验。  相似文献   

16.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发生,2012-2016年连续5年开展了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原菌鉴定、发病规律调查和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台州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害有甘薯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甘薯茎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甘薯茎腐病(Dickeya dadantii),以及以病原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而且试验病区甘薯发病是以后者为主,该病害在台州多在6月底7月初始发,8月和9月份雨水多湿度大的情况下盛发,近来危害越来越严重,产量损失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不同耕作制、脱毒苗扦插、地膜覆盖和施用有机肥等栽培措施都不能降低发病率和减少薯块产量损失,而推迟甘薯扦插期至6月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损失;鉴定筛选到了抗病低代材料YA3008,产量高达38542.5 kg/hm2;筛选到了具有一定防治效果的化学药剂32.5%阿米妙收。综合5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认为,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策略、途径应以选育与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辅之以综合运用其他农业防控和化学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为我国洋葱主产区之一,洋葱生长后期及贮藏期间鳞茎腐烂现象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在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三地采集不同腐烂类型洋葱鳞茎病样,分离病原菌,回接鉴定后,确定导致洋葱鳞茎腐烂的致病菌株2种。经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分析,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导致洋葱鳞片夹层腐烂病原菌为罗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rhodesiae)洋葱茎盘基部起始腐烂类型致病菌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研究为栽培措施或药物防治洋葱鳞茎腐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湖北省十堰市魔芋腐烂病的发病类型及重要致病菌,调查了十堰市不同地点魔芋腐烂病的发病类型,研究了不同地区病原菌的分离频率、优势菌种类及致病性。结果表明,魔芋发病率和发病症状因地点而异,可分为茎基环状软腐型、黄化茎基黑烂型、黄化茎黑裂型、黄化茎干软型、黄化茎基外黑内红型、茎上部或整株黒烂型六大类症状。柳陂基地魔芋发病率最高,茎基环状软腐型和黄化茎基黑烂型发病率分别为13.0%和26.9%;郧西乡魔芋发病率最低,为4.8%。从28个样品中共分离到2种真菌和11种细菌,其中真菌为齐整小核菌和镰刀菌,优势细菌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和产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xytoca),分离频率分别为27.6%、17.6%和12.1%。致病性测定表明,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为魔芋软腐病的致病菌。利用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特异性引物仅从被鉴定为该种的B12、B16、B17菌株中扩增出特异DNA条带。上述结果表明:魔芋腐烂病存在复合侵染,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为魔芋腐烂病的重要致病菌,为魔芋腐烂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种子包衣研究了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对花生冠腐病和茎腐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经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200、300、400 g a.i./100 kg处理的种子对花生冠腐病和茎腐病的防效分别为81.92%~92.20%和76.36%~86.10%,两处试验田的出苗率为94.88%~95.75%和93.63%~95.25%,分别增产5.78%~13.14%和5.99%~8.40%。综合安全性、防治效果、增产效果,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对防治花生苗期土传真菌病害冠腐病和茎腐病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产上建议使用剂量为300~400 g a.i./100 kg种子。  相似文献   

20.
鹰嘴豆主要病虫害发生概况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诱集、网捕、田间观察等方法对木垒县重要经济作物鹰嘴豆上主要发生的虫害,进行了调查研究,明确了鹰嘴豆的主要虫害和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开展了综合防治试验,由多种药剂拌种防治根腐病试验结果表明,适乐时、敌萎丹对鹰嘴豆根腐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