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杂交水稻天优998营养特性和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天优998’进行了营养特性和施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为N 157.5 kg/hm2、K2O 75 kg/hm2时产量最大;该品种对钾肥的需求量最大,对氮、磷和钾的带走量为1: 0.55:2.68;与钾肥相比氮肥对‘天优998’的产量和农艺性状影响较大,是决定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关键养分因子;‘天优998’对大量元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对锌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后期,而对其他中微量元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中期。研究结果对‘天优998’的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稻高产高效栽培,通过对水稻的生理指标的测定和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的调查,研究4个氮素水平对3个粳稻品种(‘沈农315’,‘沈稻7号’以及‘沈稻11’)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均呈增加的趋势。高氮处理穗长较长,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较多。‘沈农315’和‘沈稻7号’在高氮肥处理下产量最高,分别达到9.78 t/hm2和9.65 t/hm2。其次为‘沈稻11’高氮、‘沈农315’中氮、‘沈稻11’中氮及‘沈稻7号’中氮处理,产量依次为9.21 t/hm2、9.11 t/hm2、8.60 t/hm2、8.49 t/hm2。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水稻幼苗期低温处理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降低低温对吉林省水稻幼苗期的影响,减少病害的发生,对目前吉林省主要水稻栽培水稻品种幼苗期根系活力进行分析。以吉林省的7个主栽水稻品种(‘长白9’,‘长白16’,‘吉粳803’,‘吉粳105’,‘吉粳88’,‘吉粳83’,‘吉粳81’)为材料,对它们进行8~12℃低温处理,通过线性内插法确定了8~12℃分别处理1~6天条件下的水稻根系活力,进一步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温度下处理天数与水稻根系活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根系活力的降低与处理天数成正比,根系活力在相同的温度下,不同的处理天数均呈现:‘吉粳81’ > ‘吉粳83’ > ‘吉粳88’ > ‘吉粳803’ > ‘吉粳105’ > ‘长白16’ > ‘长白9’。因此,根据温度条件可以对水稻幼苗期根系活力进行有效预测,并且得出水稻幼苗期根系耐冷性与水稻品种的属性相关。  相似文献   

4.
冬种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高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 ‘闽薯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探讨不同品种和栽培方式对冬种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6种不同处理间商品薯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以‘闽薯1号’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的鲜薯产量为39.39 t/hm2,增产44.23%,大中薯率高达95.2%,生育期缩短5天,每公顷可增加纯收入1.66万元,增产增效最为显著。其次是‘闽薯1号’地膜覆盖栽培,‘紫花851’常规栽培处理最低。(2)同一品种不同栽培方式的产量、大中薯率和商品率表现依次为稻草包芯+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常规栽培。(3)同一栽培方式不同品种的产量差异显著,表现依次为‘闽薯1号’>‘紫花851’。稻草包芯+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产增效显著、增温保墒、保水防旱、抑制杂草、减轻病虫害和防霜冻害等优点。马铃薯新品种‘闽薯1号’采用稻草包芯+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技术,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玉米高产品种的大量种植,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化肥用量也在增加,搞好玉米的生产与施肥是直接关系到高效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此研究以‘辽单527’为试材,通过设置不同氮肥、磷肥和钾肥的肥料组合,对其产量和农艺性状的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施N 135.0~180.0 kg、P2O5 75.0~120.0 kg、K2O 90.0~120.0 kg,‘辽单527’的产量较高。不同肥料效应试验中,‘辽单527’处理间产量和处理间秃尖长度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辽单527’的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磷肥和钾肥效应试验中,‘辽单527’处理间百粒重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合理的氮、磷、钾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辽单527’的产量,其中,N4P4K2处理,‘辽单527’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施钾对烤烟高钾新品系生长发育及含钾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不同施钾量对烤烟钾高效基因型新品系生长发育和含钾量的影响,本试验以‘K326’为对照,高钾新品系GK2、GK8为供试材料,分析比较烟株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及含钾量在不同供钾水平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以明显改善烤烟高钾新品系的农艺性状,促进烟株株高、茎围、叶片大小及单株叶数的增加;团棵期不同供钾水平下烟株的长相长势基本一致,进入旺长期后,施钾240 kg/hm2时,烟株长势最好,不同品种(系)间表现为:GK8>GK2>‘K326’。烤烟高钾新品系根、茎、叶的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时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为:叶>茎>根;不同供钾水平为:T3>T2>T1;不同品种(系)间表现为:GK8>GK2>‘K326’。  相似文献   

7.
不同N、P、K水平施肥对春石斛营养生长和开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明杂交后代春石斛‘10213’(Dendrobium frigdaas ‘Little Bee’)营养生长特性和施肥的最佳效果,研究N、P、K 3因子3水平(L9(33))施肥对春石斛‘10213’营养生长和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石斛‘10213’的株高、假鳞茎茎粗及叶片数增长在不同月份呈现动态变化,主茎的生长主要集中在4-8月,其中7月为生长高峰期;9-10月,主茎生长减缓,止叶开始形成,假鳞茎逐渐成熟。与对照相比,不同N、P、K水平处理明显加快主茎的生长和正常开花,并且开花时间明显提前2周左右,其中最利于植株营养生长的施肥组合为N3P1K3,最利于开花的施肥组合为N1P3K3。N是影响主茎生长的主要因素,其次为K、P;同时,N是影响植物矿质元素吸收的主要因素,它与植物叶片全氮、磷、钾含量呈正相关;其次为K,它与植物全K含量呈正相关。但过高N水平处理不利于假鳞茎的增粗和叶片全Ga和全Mg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盐碱化土壤上不同因素对饲用小黑麦鲜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盐碱化降低了小黑麦生物产量,研究轻度盐碱化土地上不同因素对饲用小黑麦产量的影响,为盐碱地上饲用小黑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B)、底肥量(C)、追肥量(D)对3个优良饲用小黑麦品种(品系)(A):‘哈师209’、‘哈师0442’、‘哈师0447’鲜草产量的影响,并对不同组合鲜草产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密度对小黑麦鲜草产量影响显著,且不同密度之间差异极显著,其他3个因素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各因子对小黑麦鲜草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品种>底肥量>追肥量;在供试条件下,适宜的品种为‘哈师209’,播种量为300 kg/hm2,施用复合底肥300 kg/hm2,刈割后追尿素肥75 kg/hm2。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吉林省水稻品种进行合理布局,降低低温冷害风险,对目前吉林省主要水稻栽培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进行研究。选用目前吉林省的7个主栽水稻品种(‘长白9’,‘长白16’,‘吉粳803’,‘吉粳105’,‘吉粳88’,‘吉粳83’,‘吉粳81’)进行孕穗期16℃低温处理,通过线性内插法确定了低温处理6~14天连续9天的水稻空壳率,进一步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16℃低温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处理天数与空壳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在处理10~13天时水稻空壳率达到最高,随后无明显变化。其中耐冷性弱的‘长白19’的空壳率最早达到最大值,并且冷水反应比较敏感。耐冷性最强的‘吉粳81’,冷水反应比较迟钝。其余的品种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品种间耐低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选育耐低温品种是提高水稻耐冷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湖南湘西特色烟叶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筛选适合湘西地区种植且优质、高产、抗性好的品种,2011年2-11月,从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发病率、经济性状、外观质量6个方面对该地区引进的‘云烟97’、‘南江3号’等7个烟叶品种与对照品种‘K326’进行了比较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各品种生育期主要植物学性状差异不明显。(2)株高以‘中烟201’和‘HY-9-7’最高,达到115.0 cm;‘中烟201’、‘贵烟4号’的茎围和节距均大于对照。(3)各品种发病率以‘中烟201’较少,‘KRK26’和对照‘K326’发病率较高,(4)小区产量和产值均以‘贵烟4号’最高,‘中烟201’次之,津巴布韦引进品种‘KRK26’最少。综合各项研究结果,‘中烟201’与‘贵烟4号’品种表现较好,建议小规模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1.
乌兰乌苏棉花气候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健  季枫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6):151-156
为了搞清楚气候对新疆优质棉花的影响作用,使之能指导棉花生产,运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乌兰乌苏棉区31年的产量和气象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都呈现上升的趋势,年际变化明显,年代际变化较为平缓,而气候产量呈下降趋势。1980—1989年降水偏少,气温偏低;1990—1999年降水接近均值,气温略有上升;2000—2010年气温和降水都急剧升高,这对提高气候产量不利。气温变化对棉花气候产量的影响大于降水,气温正常时,气候产量较高;气温异常时,气候产量较低。气候产量的年际波动较大,说明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也在加大。因此,充分利用气候产量的波动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对于保证棉花的高产和稳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干旱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旱地小麦产量特征进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以抗旱闻名的山西省旱地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在雨养和灌溉2种水分处理下分析了不同年代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年代小麦品种的抗旱性,探明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提升的生理及形态机制,对未来旱地小麦育种的性状选择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山西旱地小麦品种平均产量随年代逐渐增加,1990s前产量的年均增益明显高于1990s后,1990s-2010s间产量增加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和千粒重随年代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和抗旱性随年代呈波动性变化。山西省旱地小麦产量整体偏低,通过遗传改良提升产量仍具有较大的空间。综合产量因素的改良趋势,在今后的旱地小麦育种中应继续增加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以提高小麦穗粒数作为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Two-year field trials with winter wheat in nine N-fertilizer treatments were conducted in southern Bavaria to investigate the basis of yield stability and yield superiority of N-fertilization strategies with emphasis on N-application during stem elongation. In measurements of individual plants the contribution of mainstems and tillers to yield formation was examined. While grain yield showed only slight differenc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harvest indice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fertilizer treatments. High harvest indices were regularly recorded in low stand densities. Individual plant analysis proved that early N-application led to high stand densities which intensified reduction processes during ear development. N-fertilization with emphasis on stem elongation lessened reduction processes. Low yield of tillers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a low grain number per ear. Differences in grain yield between mainstems and tillers could not be modified by means of N-fertilizer treatment. Highest yields on mainstems as well as on tillers were recorded in N-fertilizer treatment with emphasis on stem elonga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an excessive initiation of yield components causes an unproductiv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which is detrimental to yield form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optimum N-fertilizer treatment should aim at plant stands with strong individual plants which can be achieved by emphasis of N-fertilization during stem elongation. The stimulation of the initiation of yield organs is of minor importance as compared to a decrease of reduc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4.
陆地棉基因型间竞争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陆地棉色素腺体作为指示性状,采用4个遗传差异较大的品种研究了在基因型竞争条件下陆地棉植株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纯型种植时高产的基因型,在品种混合体中不同基因型竞争下生产力下降,而低产基因型的生产力则有所提高。品种产量越高,由其组成的混合体比预期值减产越多。品种混合体的产量均未超过其组成中的高产品种,多数品种混合体的产量均低于预期值。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单株结铃数均具有明显的竞争效应和趋势,单铃重、衣分无明显的竞争趋势。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潜力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华北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作物资料,验证APSIM-Wheat作物模拟模型区域尺度有效性,结合1961-2007年47年逐日气候资料,分析冬小麦潜在产量、水分限制产量和水氮限制产量时空分布特征,明确了气候因素对冬小麦不同等级产量潜力分布特征的影响程度。对APSIM-Wheat模型在华北地区区域尺度上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区域化模型在华北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华北地区冬小麦各层次产量在时间上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带状分布,不同层次产量空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别:冬小麦潜在产量从东北向西南减少,水分限制产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氮限制产量从东向西先增加后降低在山东济宁地区达到最大;河北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和水氮限制产量的高值区,同时为水分限制产量的低值区,增加灌溉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途径;山东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和水分限制产量的高值区,水氮限制产量的低值区,增施氮肥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途径;河南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的低值区,辐射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决定冬小麦潜在产量时空分布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为生长季内总辐射,总辐射与潜在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决定冬小麦水分限制产量分布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为冬小麦生长季内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气候要素对于冬小麦水氮限制产量空间分布特征的解释方差较小,仅为0.48,故土壤等其他因素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不改变作物品种,冬小麦各级产量潜力呈下降趋势,造成其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总辐射下降以及随积温增加冬小麦生长季缩短,决定冬小麦产量潜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总辐射和降水量。  相似文献   

16.
密度和施肥方式对定向槽浅生栽培紫山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对紫山药产量的影响,提高紫山药定向槽浅生栽培的生产技术水平,采用大田试验,以紫色山药品种‘紫玉淮山’为试验品种,设置0.25 m×1.4 m、0.3 m×1.4 m、0.35 m×1.4 m和0.4 m×1.4 m 4 个不同的种植密度水平及常规化肥、缓控释肥2 种施肥方式,比较分析紫山药产量。种植密度处理表明,定向槽浅生栽培条件下,紫山药单株平均产量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种植密度为0.4 m×1.4 m的处理单株平均产量最高;而单位面积产量则与之相反,种植密度为0.25 m×1.4 m时产量最高。施肥方式处理表明,通过种植前一次性施入缓控释肥能够比分3 次施入常规化肥获得更高产量,其中在密度0.25 m×1.4 m的小区,施缓控释肥比施常规化肥平均增产0.17 kg/株,理论产量增加3779.1 kg/hm2。因此,定向槽浅生栽培方式下,0.25 m×1.4 m的种植密度+缓控释肥有利于紫山药高产、高效种植。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10年来小麦育种的产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近年来四川省小麦育种工作在产量和产量性状上的改良效果,分析了1996-2005年的四川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资料。通过对每年度试验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对照在每年度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和在每年度试验中达到续试或审定标准的参试品系的平均产量及产量性状三类数据的对比分析.认为10年间,四川小麦产量增长缓慢,整个产量育种还处于平台期,有效穗数缓慢增长,穗粒数基本稳定.千粒重在40-45g之间波动,株高维持在86-90cm之间。提出今后四川省小麦产量育种应当注意增加穗数和增加千粒重两个方面,建立新的平衡,实现四川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新型高效控失型复合肥对黄淮海地区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淮海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为研究新型高效控失型复合肥对该地区小麦生长的影响,在安徽、河南、山东和河北四省小麦田等量和减量施用控失型复合肥和普通化肥,并对最终产量进行比较,分析新型高效化肥对小麦的产量、产量构成、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小麦产量5401.80kg/hm2,施肥可以提高产量2~3成,是该区小麦增产的重要措施;等养分施肥试验中,控失型复合肥平均单产7673.16kg/hm2,较普通复合肥7361.31kg/hm2增产4.20%,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4.71%。产量结构分析显示,控失型复合肥增产主要通过提高小麦每公顷穗数和成穗率来实现;减量试验表明,控失型复合肥较普通复合肥在平均氮肥减少28%的情况下,平均单产分别是7498.20kg/hm2和7507.50kg/hm2,产量几乎相平,其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36.59%。试验证明,控失型复合肥是一种原理独特、高效的新型控缓释化肥,在黄淮海地区大规模推广使用对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小麦单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宜龙岩市种植的紫色甘薯新品种,采取一年多点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金山57”为对照,2014年夏季引进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从农艺性状、经济性状、鲜产、干产、淀粉产量、品质和花青素含量等方面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6个紫色甘薯新品种中,2个品种表现较好。其中,‘龙津薯1号’鲜薯产量最高,为39.11t/hm2,薯干产量9.22 t/hm2,淀粉产量5.53 t/hm2,干物率23.57%,淀粉率14.15%,食味评分80.0分,花青素含量17.66mg/100g。‘福薯24号’鲜薯产量其次,为36.30 t/hm2,薯干产量10.82 t/hm2,比对照增产3.32%,淀粉产量7.11 t/hm2,比对照增产6.77%。干物率29.81%,淀粉率19.57%,食味评分84.7分,花青素含量11.95mg/100g。‘龙津薯1号’鲜薯产量高,干物率和花青素含量指标适宜,可以推荐作为紫色地瓜干加工品种在龙岩市推广种植。‘福薯24号’鲜薯产量较高,食味品质好,干物率和淀粉产量高,可以推荐作为鲜食型和紫色淀粉加工型品种在龙岩市推广。‘广紫薯8号’将进一步观测。‘福宁紫3号’、‘宁紫薯1号’和‘徐紫薯2号’等品种均不适宜在龙岩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宁夏银北引黄灌区灌淤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出适合宁夏银北引黄灌区农地种植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合理施肥量,以氮素、磷素、钾素为试验因子,设无肥(N0P0K0)、无氮(N0P2K2)、无磷(N2P0K2)、无钾(N2P2K0)、氮磷钾(N2P2K2)全施5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对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的试验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本地区农地种植水稻,化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是36.5%,其中氮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是11.9%,磷肥对水稻产量的贡献率是10.5%,钾肥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本地区农地种植小麦,化肥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是56.3%,其中氮肥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是28.0%,磷肥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是9.2%,钾肥对小麦产量的贡献率是1.2%。本地区农地种植玉米(套种),化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是62.4%,其中氮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是53.2%,磷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是15.5%,钾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率是6.9%。因此得出,本地区种植农作物对化肥的依赖性较大,施用化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氮肥对农作物产量起主要作用,磷肥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较小,钾肥对农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大,可以不施或少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