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大蟾蜍幼体的热适应特性,并验证最适性模型,应用温度梯度槽对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适温度、最高逃避温度和最高致死温度进行了研究。大蟾蜍蝌蚪期的最适温度为(15.77±2.21)℃,变态期为(24.26±2.88)℃,幼体期为(27.62±2.58)℃。在每一个发育期,幼体都有2个最适温度峰值,这一结果与最适性模型的预测完全一致。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适温度存在显著性差异(F=282.521,P<0.001,df=2,N=150)。蝌蚪期的最高逃避温度为(32.45±1.25)℃,变态期为(35.11±1.29)℃,幼体期为(37.83±1.72)℃。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高逃避温度间存在显著差异(F=119.585,P<0.001,df=2,N=90)。蝌蚪期的最高致死温度为(36.56±1.3)℃,变态期为(38.45±1.53)℃,幼体期为(39.96±1.39)℃。不同发育期大蟾蜍幼体的最高致死温度存在显著差异(F=35.372,P<0.001,df=2;N=60)。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温度对南美白对虾瞬时耗氧速率与溶氧水平的影响。在不同温度、相同盐度为8的调配海水中,以暂养后的南美白对虾幼体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瞬时耗氧率,并与溶解氧做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对照组(25.5±0.3℃),幼虾的瞬时耗氧速率(Vt,mg/g·h)随时间(t,h)延长而逐渐增大,随水体中的溶氧量(DO,mg/L)的减少而逐渐升高;而在两个高温组(30.5±0.3℃、35.5±0.3℃),情况则相反,幼虾瞬时耗氧速率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随溶氧量的减少而逐渐降低,并且两个高温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在南美白对虾养殖生产过程中,溶解氧以不低于3mg/L为宜。  相似文献   

3.
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探讨了敌百虫对不同生长时期异育银鲫毒性及其毒性影响因素,为敌百虫在水产养殖中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试验期间死亡鱼数及死亡时间,用直线内插法计算各时间点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根据死亡鱼数研究pH值和温度对敌百虫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敌百虫对异育银鲫仔鱼(1.0 g±0.3 g)48、72、96 h的LC50分别为121.19、90.22、59.78 mg.L-1,安全浓度为5.98 mg.L-1;对异育银鲫鱼种(23.2 g±3.6 g)48 h的LC50为411.65 mg.L-1。当敌百虫的浓度在安全浓度范围内,环境pH值为6~8、水温低于26℃时,对鱼体毒副作用较小;随着pH值增大,水温升高,敌百虫对鱼体毒性增强,但环境pH值小于6,敌百虫对试验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是在严格的控温条件下(24℃±0.3℃)和准确配制的不同盐度海水中进行的。试验前对各试验组的蚤状幼体(蚤Ⅰ)进行严格挑选。试验中操作严谨,各试验组的充气量、投饵量、投饵时间和换水均同步进行。试验中不加任何抗菌药和生长素,避免药物的干扰。试验结果证明从蚤Ⅰ到大眼幼体,在15‰的盐度下成活率达52%,在20‰盐度下成活率达49%;而10‰的盐度下成活率为40%,高于22‰盐度的成活率均低于35%,且随盐度升高而逐渐降低。在1995年和1996年的重复试验进一步证明15‰~20‰的盐度是河蟹人工育苗的最佳盐度,蚤状幼体生长发育也最快,累积发育时间为311~316h,个体也最大。  相似文献   

5.
几种天然饵料对清洁虾亲虾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6种天然饵料喂养清洁虾亲虾,分析其对亲虾性腺发育、繁殖性能以及受精卵质量的影响。性腺发育试验发现,投喂6种不同饵料亲虾性腺发育周期差异显著(P<0.01),最长的为鱼肉组(12.82±1.91)d,最短的为卤虫无节幼体组(11.46±1.76)d;卤虫无节幼体与桡足类组性腺指数、干物质含量及总蛋白质含量随着性腺发育显著增加(P<0.01),增加均在2倍左右。繁殖性能与受精卵质量结果表明,鱼肉组(3 357±621)(粒/g)亲虾相对怀卵量最大,卤虫无节幼体组最小(1 829±213)(粒/g);卤虫无节幼体[(0.110 9±0.016 3)mm3]组亲虾受精卵体积最大,乌贼组最小[(0.096 2±0.014 0)mm3];鱼肉组[(37.33±1.75)μg]的受精卵干重最大,虾肉组最小[(31.00±1.26)μg];桡足类组蛋白质绝对含量[(367.17±25.68)mg/g]在干物质中所占比例(72.34%)最高。此外,6个饵料组中所有亲虾在各抱卵周期内抱卵率与抱卵间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轮虫培育池生态系统浮游细菌的生物量及其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半循环流水轮虫培育池(1#)、静水轮虫培育池(2#)和半循环流水轮虫饵料培养池(3#)中浮游细菌的生物量及其动态。结果表明,1#、3#和2#池中浮游细菌的密度依次为(14 55±5 67)×108个/L、(8 44±2 75)×108个/L和(24 52±8 71)×108个/L,而浮游细菌的生物量依次为(6 75±2 63)、(4 39±1 01)和(11 38±4 52)mg/L。在土池轮虫培育中微藻类是主要生产者,浮游植物尤其是微型藻类的数量决定了浮游细菌是否成为轮虫饵料的主要供应者。浮游细菌的数量变化和COD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7.
温度和盐度对蒙古裸腹溞生长及代谢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研究采用直接称重法测定蒙古裸腹溞不同体长组的鲜重,并应用统计方法获得相应的体长一体重回归方程式为:lnw=3.60906ln(?)-20.2694566同时运用体长—体重回归方程式。由体长求体重,分别测定了不同温度(35℃,30℃,28℃,25℃,25±5℃,20℃,17℃)组和不同盐度(3‰,5‰,10‰20‰,30‰,40‰,50‰)组蒙古裸腹溞的生长情况及耗氧率,并推算出各试验组幼溞的同化指数及组织生长效率(K_2)。结果表明:蒙古裸腹溞生长在适温范围内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变温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25±5℃组生长最快,28℃和30℃组生长次之。其耗氧率随温度升高而上升,随体重增加而下降。温度(X)和耗氧率(Y)之间呈正相关:Y=6.913×10~(-4)×-7.99×10~(-3)。幼溞的同化指数以35℃组最高,17℃组最低,随温度下降而降低,25±5℃组同化指数高于25℃组,组织生长效率则17℃组最高,35℃组最低,随温度上升而降低。蒙古裸腹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其中3‰和20~30‰盐度组生长较快;其耗氧率在盐度20‰以下时随盐度升高而上升,在30‰以上时则相反,20~30‰组最高;同化指数以20‰盐度组最高,30‰组次之,3‰,5‰,10‰组最低;组织生长效率(K_2)则以30‰盐度组最高,5‰组其次,20‰组最低。  相似文献   

8.
斑蝥素微乳剂优化配方(25号)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三龄幼虫为试虫对自行研制的生物源农药杀虫剂斑蝥素微乳剂优化配方(25号)的杀虫活性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试虫中毒后主要表现为活动能力下降至逐渐死亡,且虫体前中部发黑。该优化配方对试虫的胃毒致死中浓度LC50,触杀致死中浓度LC’50,选择性拒食中浓度AFC50,非选择性拒食中浓度NAFC50分别为0.80±0.02,0.85±0.05,1.80±0.12和1.26±0.04 mg.L-1;与阿维菌素丙酮溶液(CK1)相比,该配方对试虫的触杀作用高出57.5%,选择性拒食作用高出59.5%;综合评估指数(EI)高出38.5%;与斑蝥素丙酮溶液(CK2)相比,该配方对试虫的胃毒作用、触杀作用、选择性拒食作用、非选择性拒食作用、综合评估指数(EI)分别提高44.4%,62.6%,61.9%,86.6%和73.6%,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急性毒性,设置了0,2,4,6,8,10,11,12,14 mg·mL-1 9个恩诺沙星浓度,分析24 h半最大效应浓度(24 h EC50)、24 h半致死浓度(24 h LC50)和48 h半最大效应浓度(48 h EC50)、48 h半致死浓度(48 h LC50)。结果表明,25℃条件下,24和48 h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最大不致死浓度分别为04和02 mg·mL-1,使卤虫无节幼体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分别为 14 和11 mg·mL-1。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EC50和LC50。恩诺沙星对卤虫无节幼体24和48 h的EC50分别为(1066 ± 033)和(1054 ± 033) mg·mL-1,LC50分别为 (946 ± 033)和(771 ± 033) mg·mL-1。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对恩诺沙星的敏感性较低,常规使用范围内,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存活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三疣梭子蟹是大型可食经济蟹类,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为发展三疣梭子蟹育苗技术,试验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饵料选择、投喂策略及最佳捕食密度进行了探讨。实验设置小球藻组、扁藻组、小球藻与扁藻混合组、轮虫组(加小球藻50×104个/ml)和卤虫组(加扁藻8×104个/ml)5个因素,分别设4、4、4、6和6个梯度。结果表明,小球藻浓度50×104个/ml或扁藻浓度8×104个/ml或小球藻(25~40×104个/ml)+扁藻(2.5~4×104个/ml)可使Ⅰ期溞状幼体(Z1)存活较长时间,但仅投喂单胞藻类不能使Z1正常变态;自Z1开始投喂轮虫可使幼体正常发育至Ⅲ期溞状幼体(Z3),以后幼体发育迟缓,出现Ⅲ期、Ⅳ期溞状幼体(Z4)和大眼幼体(M)同时存在的现象。Z1对轮虫的最佳捕食密度为5个/幼体、Ⅱ期溞状幼体(Z2)为10个/幼体,存活率可分别达到95.7%和94%;从Z3开始应该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达到最高值为84.5%。从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Z4、M和Ⅰ期幼蟹(C)的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0%、85.7%和82.9%。因此,三疣梭子蟹Z1和Z2应该投喂轮虫,最佳捕食密度分别为5个/幼体和10个/幼体;Z3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Z4开始投喂卤虫成体,最佳捕食密度为10个/幼体。同时,育苗水体中添加一定量的单胞藻类。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鱼病的发生都在4~10月这段时间流行.因此,掌握鱼病的发生规律,针对不同鱼病的发生季节,在鱼病发生前定期进行药物预防,对控制鱼病的发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1.体外鱼病的药物预防主要采用全池遍洒法.预防体表细菌性疾病,常用漂白粉,使池水成1毫克/千克的浓度,每隔15天左右泼洒1次,可预防烂鳃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等;也可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每亩鱼池平均水深1米时,用生石灰15~20千克.预防体外寄生虫鱼病,如车轮虫、小瓜虫、中华鳋等,可每月泼洒1次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使池水成0.7毫克/千克浓度,或用晶体敌百虫(含量为90%)用量为0.3~0.5毫克/千克浓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耐寒性及其卵发育情况,对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过冷却点和冰点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该研究用RW热敏电阻+数字万用电表过冷却点测定仪、超低温冰箱、计算机自动记录检测该虫成虫的过冷却点和冰点,应用自然温度饲养观察并计算了叶甲卵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成虫的雌虫体过冷却点-13.38~-5.56℃,平均-10.75℃;体液冰点为-10.41~.2.32℃,平均-6.5℃.雄虫体过冷却点为-11.22~-5.56℃,平均-8.88℃;体液冰为-7.71~-0.7℃,平均-3.80℃.雌虫的耐寒性强于雄虫.龙眼长跗萤叶甲卵在常温条件下,其发育起点温度是(15.8±0.7)℃,有效积温是(142.5±9.5)日度,卵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公式为:V=[T-(15.8±0.7)]/(142.5±9.5).由研究结果推测目前广西龙眼栽种区都可能成为此虫发生分布区和潜在发生分布区.  相似文献   

13.
离子铵和非离子氨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在温度(20±1)℃,盐度22 ̄24‰条件下,对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进行了pH适应性试验和不同pH下氨氮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适合海蜇螅状幼体和碟状幼体生活的pH范围为7 ̄9,最适pH范围为7.5 ̄8.5,在此pH范围内,不仅非离子氨具有毒性,离子铵在浓度高时亦具有毒性。对于螅状幼体,此毒性倍数约为117 ̄220。  相似文献   

14.
常用抗菌药物和消毒剂对刺参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常用抗菌药物和消毒剂对刺参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抗菌药物对幼参的毒性依次为土霉素>氟哌酸>新诺明,土霉素对刺参幼体24、48h的LC50分别为166、115mg/L,氟哌酸24、48h的LC50分别为457、407mg/L,新诺明48、72h的LC50为300、224mg/L;常用消毒剂对幼参的毒性依次为二氧化氯>高锰酸钾>福尔马林>次氯酸钠>敌百虫,二氧化氯有效氯对刺参幼体24h的LC50为0.36mg/L,高锰酸钾24、48、72h的LC50分别为3.02、2.09、1.26mg/L,福尔马林24、48、72h的LC50(体积分数)分别为8.71×10-6、4.37×10-6、1.62×10-6,次氯酸钠有效氯24、48、72h和96h的LC50(体积分数)分别为44.7×10-6、14.5×10-6、10.0×10-6和9.3×10-6,敌百虫24、48、72h和96hLC50分别为479、158、105mg/L和78mg/L。另外,作者还描述了刺参幼体对常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的反应,推算了其安全浓度,探讨了常用消毒剂和抗菌药物在刺参养殖中使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温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幼体发育及成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将刚孵化的日本沼虾溞状幼体分别置于21 ℃、26 ℃和31 ℃的恒温水体中连续培养90d,观察其发育和成体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日本沼虾个体发育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1 ℃、26 ℃和31 ℃溞状幼体完全变态成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54.7 ± 1.5)d、(24.0 ± 1.0) d和(19.3 ± 0.6) d;实验水温不影响日本沼虾溞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影响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成活率,21 ℃组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6 ℃组和31 ℃组(P<0.05);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在90 d的试验期内,21 ℃组未出现抱卵个体,31℃组最早出现性成熟个体,首次抱卵时间为(55.7 ± 5.5) d,比26 ℃组提前了约17 d。雌虾首次抱卵量在26 ℃组显著高于31 ℃组,但相对繁殖力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26 ℃组日本沼虾体长和体重均最大,且显著高于21 ℃组(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与发育,但不改变其相对繁殖力;高温促进性成熟个体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16.
用草鱼出血病、肠炎病、赤皮病和烂鳃病的病原与PHA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联合疫苗,注射当年草鱼,安全性好,对上述各病的免疫保护率(%)依次为93.3±1.5,77.43±12.25,68.2±4.66和B6±2.55;免疫鱼血清抗体效价分别为1047.7±561.2,354.6±120.5,57.6±14.3和2379.2±37B.9;外周血ANAE阳性淋巴细胞的百分率(‰)为63.2±3.4.63.4±l.8,60.2±1.79和63±2.74,与来免疫鱼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测定了桃一点叶蝉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桃一点叶蝉各虫态(龄)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4.33±0.08)℃、1龄若虫(4.78±0.32)℃、2龄若虫(3.05±0.22)℃,3龄若虫(3.78±0.28)℃、4龄若虫(5.00±0.31)℃、5龄若虫(5.00±0.26)℃、成虫产卵前期(3.63±0.56)℃、全世代(8.33±0.05)℃;有效积温分别为:卵(333.33±3.75)℃、1龄若虫(108.70±3.54)℃、2龄若虫(121.95±2.93)℃、3龄若虫(121.95±2.83)℃、4龄若虫(108.70±3.83)℃、5龄若虫(166.67±3.00)℃、成虫产卵前期(40.32±4.20)℃、全世代(833.33±6.00)℃。根据福建省福安市气象资料和桃一点叶蝉的越冬习性,推算出桃一点叶蝉在福建省福安市年发生5-6代。  相似文献   

18.
蚕豆上南美斑潜蝇的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在蚕豆植株上不同恒温条件下发育历期不同,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在10℃,15℃,20℃,25℃,30℃的恒温下,发育历期依次为71.8 d,47.5 d,33.7 d,16.3 d,14.1 d。卵 ,1~3龄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1.5±2.8)℃,(7.6±3.2)℃,(8.8±4.3)℃,(10.3±2.9)℃,(5.3±2.1)℃;日有效积温依次为(39.98±10.6)℃,(45.5±10.4)℃,(29.44±3.9)℃,(21.57±5.5)℃,(169.9±22.4)℃。并得出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6个回归关系式,可用于南美斑潜蝇发生期的幼虫分龄预测、历期预测和有效积温预测。  相似文献   

19.
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探讨了敌百虫对不同生长时期异育银鲫毒性及其毒性影响因素,为敌百虫在水产养殖中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试验期间死亡鱼数及死亡时间,用直线内插法计算各时间点的半致死浓度LC50并根据死亡鱼数研究pH值和温度对敌百虫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敌百虫对异育银鲫仔鱼(1.0 g±0.3 g)48、72、96 h的LC50分别为121.19、90.22、59.78 mg.L-1,安全浓度为5.98 mg.L-1;对异育银鲫鱼种(23.2 g±3.6 g)48 h的LC50为411.65 mg.L-1。当敌百虫的浓度在安全浓度范围内,环境pH值为6~8、水温低于26℃时,对鱼体毒副作用较小;随着pH值增大,水温升高,敌百虫对鱼体毒性增强,但环境pH值小于6,敌百虫对试验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脉红螺Rapana venosa早期个体发生及其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脉红螺的发育属间接发生型,其胚胎发育包括卵裂、囊胚、原肠胚、膜内担轮幼虫和膜内面盘幼虫;幼虫发育包括面盘幼虫、后期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匍匐幼虫经变态后发育为稚螺;在水温为21 ~22℃的条件下,受精卵需18 ~20 d发育至膜内面盘幼虫,经20~ 26 d后,面盘幼虫逐渐破膜而出;脉红螺面盘幼虫具有1对眼点和1对平衡囊,面盘呈双叶状,后期面盘幼虫的面盘中部开始凹陷,并逐步加深成4叶,呈蝶状,足发达,幼虫既能浮游又能爬行,随着进一步的生长发育,逐渐转入匍匐生活,成为稚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