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用8头经产荷斯坦泌乳牛分为对照和试验2 组(n=4),以1 期为2 周、共3 期的二乘反转法,研究了瘤胃保护氨基酸和脂肪酸添加物(RPLMF)对奶牛瘤胃发酵、产奶量、乳成分和血液成分的影响。对照组牛饲喂由苏丹草青干草(20%)、苜蓿草块(20%)、意大利黑麦草青贮(17%)和混合精料(43%)组成的典型日粮。试验组牛饲喂上述日粮外,每天另添加160 g/d RPLMF。RPLMF 中主要含有脂肪酸60%、赖氨酸8%、蛋氨酸4%、其他28%。结果表明,RPLMF的添加对瘤胃发酵无明显的影响。2组血浆尿素氮、总游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浓度以及赖氨酸和蛋氨酸浓度间均无明显差异(P>0.1),而试验组血浆葡萄糖浓度有下降趋势(P<0.1)和组氨酸浓度显著下降(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干物质采食量无明显差异,分别为20.2和20.4 kg/d;产乳量和4%的标准乳量分别为24.2、22.3和25.6、24.1 kg/d,试验组分别增加了1.4 kg/d和1.8 kg/d(P<0.1);乳脂率有增加趋势(P<0.1),而其他乳成分无显著变化;乳脂肪、乳蛋白质和无脂固形物分别增加9.5%(80 g/d,P<0.05)、6.9%(50 g/d,P<0.1)和6.4%(130 g/d,P<0.1);乳脂脂肪酸组成中C18∶0 比例显著提高(P<0.05)。另外,RPLMF添加后饲料蛋白质向乳蛋白质的转化效率从23.9%提高到25 3%。以上结果显示:在暑热季节泌乳中期的  相似文献   

2.
选择1日龄商品代AA肉鸡360只进行饲养试验,研究凹凸棒石对肉鸡生长的影响。选择72只29日龄AA公鸡做代谢试验,研究凹凸棒石对肉鸡日粮中能量、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3%~7%的凹凸棒石,可提高肉鸡增重(P<0.05)和饲料转化率(P<0.01),以及粗蛋白质利用率(P<0.05);添加3%~9%的凹凸棒石可提高必需氨基酸利用率(P<0.05)和总氨基酸利用率(P<0.05)。其中以添加5%的凹凸棒石肉鸡生长效果最好,增重比对照组提高8.76%(P<0.05)、料肉比下降8.33%(P<0.01)、粗蛋白质利用率提高7.40%(P<0.05)、必需氨基酸利用率提高3.34%(P<0.05)、总氨基酸利用率提高4.23%(P<0.01)。但添加凹凸棒石对肉鸡日粮中能量利用率影响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3.
用甲醛分别按0.6%和0.8%(HCHO/粗蛋白)的配比处理菜籽饼(RSM)和豆饼(SBM),调制3种日粮。各日粮均以600g氨化稻草和200g混合精料为基础料,其蛋白质补充料分别为:(1)对照日粮(D-0):40gSBM加100RSM:(2)试验日粮-Ⅰ(D-Ⅰ):40gSBM加100g处理RSM;(3)试验日粮-Ⅱ(D-Ⅱ):40g处理SBM加100g处理RSM。各日粮的48小时瘤胃尼龙袋蛋白质消失率依次为80.03、75.91和70.49%。选用6只生长湖羊按3×3复拉丁方设计进行了氮平衡试验,并测定了晨饲前及其后1、3、6小时的瘤胃液NH_3—N浓度和空腹血浆游离氨基酸(FAA)、尿素含量。日粮D—Ⅰ的粗蛋白质消化率显著地高于D-0和D-Ⅱ日粮(P<0.01),而D-Ⅱ与D-0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日粮D-Ⅰ和D-Ⅱ与D-0相比,氮代谢率(沉积氮量/可消化氮摄入量)分别提高了25.57(P<0.05)和23.44%(P<0.05),氮沉积率(沉积氮量/摄入总氮量)分别提高了34.74(P<0.05)和23.78%(P>0.05),且D-Ⅰ略优于D—Ⅱ(P>0.05)。喂D—Ⅱ日粮的试羊的平均瘤胃液NH_3—N浓度显著低于喂D—0和D—Ⅰ日粮的试羊(P<0.01),而喂D—Ⅰ日粮的试羊略低于喂D—0试羊(P>0.05)。血浆尿素含量在各日粮组试羊间无显著差异(P>0.05)。各日粮的氨基酸(AA)组成基本一致,喂各日粮的试羊间血浆FAA浓度、必需AA/非必需AA以及甘氨酸/支链AA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甲醛处理菜籽饼明显地改善了蛋白质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新型饲料添加剂对稻草对牛瘤胃降解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头装有瘤胃瘘管的湖北本地黄牛为实验动物 ,研究了在以稻草为主的日粮条件下 ,补喂SL添加剂和B(SL)舔块对稻草干物质(D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瘤胃降解率的影响 ,同时测定了瘤胃液的 pH和氨氮浓度。结果表明 :添加SL后 ,加快了稻草的消化速度 ;饲喂B(SL)后 ,显著加快了稻草的消化速度(P<0.01) ,明显提高了稻草DM和NDF降解率(P<0.05) ;添加SL或B(SL)舔块后 ,瘤胃液pH有下降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2种舔加剂均显著降低采食4h内的瘤胃液氨氮浓度(P<0.01) ,并使氨氮浓度曲线趋于平缓 ,说明有效提高了瘤胃微生物对降解氮的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郭姣洁  苏玲  刘玲 《中国饲料》2019,(16):64-67
文章旨在研究饲粮含硫氨基酸水平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接近的28日龄断奶仔猪80头,称重后随机分为试验1、2、3、4组,各组饲粮中含硫氨基酸含量分别0.49%、0.64%、0.79%、0.94%,共进行21d。试验结果,仔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随着饲粮中含硫氨基酸水平增加出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料肉比(F/C)与之趋势相反,当含硫氨基酸含量为0.79%时(试验3组)生长性能最好。其中,试验2、3组仔猪平均日增重(ADG)较试验1组分别增加12.5%、15.9%(P<0.05),F/C较试验1组分别降低10.8%、12.4%(P<0.05)。饲粮中含硫氨基酸水平显著影响仔猪空肠形态,而对十二指肠、回肠形态无显著影响(P>0.05)。相比于试验1组,试验2、3、4组空肠绒毛高度(VH)分别增加8.6%、11.7%、9.1%(P<0.05),空肠隐窝深度(CD)分别下降22.6%、16.4%、12.7%(P<0.05),试验2、3组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比(V/C)较试验1组分别增加24.3%、17.4%(P<0.05)。除此之外,饲粮中含硫氨基酸显著影响仔猪空肠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二次P<0.05)及麦芽糖酶活性(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含硫氨基酸水平显著影响断奶仔猪小肠发育及空肠内酶活性,改善生长。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标准回肠可消化(SID)氨基酸(AA)模式下,降低饲粮粗蛋白质(CP)水平对海兰灰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氮平衡的影响。选取540只20周龄体重相近且健康的海兰灰蛋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采食等代谢能(11.82 MJ/kg)、等赖氨酸(Lys,SID Lys为0.831%)、相同AA模式、不同CP水平(18.0%、17.5%、17.0%、16.5%和16.0%)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SID AA模式下,降低饲粮CP水平可极显著降低平均蛋重和CP摄入量(P<0.01),显著降低鸡蛋浓蛋白高度(P<0.05),显著降低蛋鸡摄入氮和排出氮(P<0.05),有提高氮表观利用率的趋势(P=0.05);数据偏相关分析表明,饲粮中SID AA模式外的精氨酸、苯丙氨酸和亮氨酸水平下降与平均蛋重下降显著相关(P<0.05),与浓蛋白高度下降无显著相关(P>0.05)。结果提示,SID AA模式下,降低饲粮CP水平,除影响平均蛋重和浓蛋白高度外,对其他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影响较小,平均蛋重的下降与低CP饲粮中精氨酸、苯丙氨酸和亮氨酸不足有关;AA平衡的低CP饲粮,可在维持较高生产性能的同时减轻蛋鸡粪氮排出。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复合益生菌对AA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选取1 200只AA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鸡。各组AA肉仔鸡分别饲喂含有0 (对照组)、0.1%(试验1组)、0.2%(试验2组)、0.4%(试验3组)复合益生菌的基础日粮。试验期6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试验3组的AA肉仔鸡的42日龄体重、1~42日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42日龄时,试验2组、试验3组AA肉仔鸡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AA肉仔鸡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M (IgM)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IgA)含量显著升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2 (IL-2)含量显著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AA肉仔鸡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6 (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和试验3组肉鸡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8.
杨慧  林登峰  林伯全  王恬  张力 《动物营养学报》2012,24(11):2103-2109
本试验旨在研究泌乳母猪饲粮添加不同水平L-精氨酸(L-Arg)对泌乳母猪生产性能、血清氨基酸浓度和免疫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32头2胎体重相近的健康母猪(长白×大约克),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4组母猪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0.8%、1.0%和1.2%L-Arg的饲粮,正式试验期从母猪分娩当天开始到仔猪21日龄断奶结束。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试验第10天和第18天,除0.8%L-Arg组泌乳母猪血清鸟氨酸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饲粮添加不同水平L-Arg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泌乳母猪血清中精氨酸、鸟氨酸和脯氨酸的浓度(P<0.05或P<0.01),其中1.0%L-Arg、1.2%L-Arg组的效果最好;第10天和第18天,饲粮添加不同水平L-Arg对泌乳母猪血清中总蛋白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但能显著提高其血清中白蛋白、免疫球蛋白M和免疫球蛋白G浓度(P<0.05),显著降低尿素氮浓度(P<0.05),其中1.0%L-Arg组尿素氮浓度最低,但3个L-Arg添加组之间血清免疫生化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添加不同水平L-Arg显著提高了仔猪断奶窝重、断奶均重、平均日增重(P<0.05),其中1.0%L-Arg组提高最多,但3个L-Arg添加组之间也差异不显著(P>0.05)。1.0%L-Arg组母猪断奶后的发情间隔比其他3组显著缩短(P<0.05),对照组、0.8%L-Arg组和1.2%L-Arg组母猪断奶后的发情间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有缩短的趋势。回归分析表明,母猪血清中各氨基酸浓度均随饲粮L-Arg添加水平的增加而线性上升(P<0.05),但母猪生产性能和血清免疫生化指标与饲粮L-Arg添加水平的回归关系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L-Arg可提高泌乳母猪血清中部分氨基酸浓度、改善泌乳母猪的新陈代谢和免疫机能,在提高仔猪生长性能同时缩短了母猪断奶后的发情间隔。在本试验条件下,泌乳母猪饲粮L-Arg最适添加量为1.0%。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不同产地羊草营养成分、奶牛瘤胃降解特性及瘤胃非降解蛋白小肠消化率,选用生理阶段相同的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瘘管的荷斯坦奶牛,采用尼龙袋法评定安达地区(Ⅰ)、大庆地区(Ⅱ)、肇东地区(Ⅲ)和齐齐哈尔地区(Ⅳ)4个产地羊草干物质(DM)、粗蛋白(CP)和总氨基酸(TAA)72 h瘤胃降解特性及小肠消化率。结果发现:不同产地羊草营养成分不同,地区Ⅰ的CP显著高于其他3个地区(P<0.05),地区Ⅱ的中性洗涤纤维(NDF)显著低于其他3个地区(P<0.05);地区Ⅲ的DM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3个地区(P<0.05),地区Ⅰ最低;地区Ⅰ和Ⅱ的CP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地区Ⅲ和Ⅳ(P<0.05),地区Ⅱ的TAA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地区Ⅳ(P<0.05);地区Ⅱ和Ⅳ的DM小肠消化率显著高于地区Ⅲ和Ⅰ(P<0.05),地区Ⅰ和Ⅲ的CP小肠消化率显著高于Ⅱ和Ⅳ(P<0.05),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小肠消化率在地区Ⅲ最高,不同氨基酸小肠消化率各地区也不相同。综上,不同产地羊草营养成分不同,地区Ⅰ的羊草CP含量较高;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体外诱导猪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的方法,比较研究了防病促生长剂量的吉他霉素(20mg/L)、金霉素(100mg/L)、泰乐菌素(20mg/L)对耐药型和野生型致病大肠杆菌耐药性累积、蛋白质氨基酸代谢、能量利用和代谢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产生耐药性后的大肠杆菌在防病促生长剂量环境中继续培养,不影响最小抑菌值(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比野生型大肠杆菌显著或极显著提高菌液总蛋白和总AA产量(P<0.05)、乳酸产量(P<0.05)、Na+-K+-ATP酶活性(P<0.05)和NO产量(P<0.01)。由此可得出,猪源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以后,继续使用饲用抗生素不会进一步增加耐药性,但显著增强能量、蛋白代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评估蘑菇渣青贮料的营养品质、发酵特性及其与常规饲料原料的体外降解差异性。试验将收集的蘑菇渣作为原料,与米糠、糖蜜、垫料和菌种混合后青贮4周。分别在青贮0、7、14和28d时收集样品,用于评估营养品质、体外发酵特性,同时对比青贮蘑菇渣饲料与水稻秸秆和大麦秸秆的体外降解特性。结果:随着蘑菇渣青贮时间的升高,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青贮7d后有机物含量也显著降低(P<0.05)。蘑菇渣青贮后,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青贮7d后,粗灰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青贮7和28d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高于青贮0和14d(P<0.05)。蘑菇渣青贮7d后,pH显著升高(P<0.05),随后又显著降低(P<0.05),同时乙酸和丙酸含量显著降低,随后又升高(P<0.05)。蘑菇渣青贮后,乳酸和氨氮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水溶性碳水化物浓度显著降低(P<0.05)。青贮蘑菇渣的干物质组分中,水溶降解部分显著高于水稻秸秆和大麦秸秆(P<0.05),但不溶降解部分显著降低(P<0.05)且非降解部分显著低于水稻秸秆(P<0.05)。针对蛋白组分,青贮蘑菇渣水溶降解部分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原料(P<0.05),但不溶降解和非降解部分显著降低(P<0.05)。蘑菇渣青贮料中性洗涤纤维可消化部分显著低于水稻和大麦秸秆(P<0.05),不可消化部分则显著提高(P<0.05)。结论:以蘑菇渣为基础的青贮料发酵良好,可保存至第4周。以蘑菇渣为基础的青贮料干物质和粗蛋白质降解率远高于水稻、大麦和黑秸秆,中性洗涤纤维的降解率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宰前不同禁食时间对艾拔益加(AA)肉鸡体重损失、屠宰性能和血脂指标的影响。将50只42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禁食0(对照)、6、12、18、24 h后,宰杀取样,测定体重损失、屠宰性能和血脂指标。结果表明:随着禁食时间的延长,宰前体重呈显著下降(P<0.05),体重损失和体重损失率显著增长(P<0.05),屠宰率和胸肌率均有显著升高(P<0.05),胸肌和腿肌含水量均有显著降低(P<0.05),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显著降低(P<0.05)。综上,屠宰前适度禁食(6~12 h)能够减少肉鸡体重损失,可以避免长时间禁食(>18 h)造成的肉鸡体重损失显著增加、屠宰性能显著降低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用4只体重(35±2.5)kg装瘤胃瘘管、十二指肠和回肠T型瘘管的徐淮白山羊,饲喂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比(NDF/NFC)不同的A、B、C、D 4种日粮,分别利用二氨基庚二酸和卵磷脂作为瘤胃细菌和纤毛虫的内标物测定进入十二指肠的细菌、纤毛虫及过瘤胃饲料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的流量与组成,研究对山羊小肠内可吸收氨基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肠可吸收氨基酸(AA)中,B组细菌AA为1.54 g/d,极显著高于A组(0.45 g/d)、C组(0.36 g/d)、D组(0.39 g/d)(P<0.01),且B组占可吸收AA的38.4%,显著高于D组(24.84%)(P<0.05),极显著高于A组(13.25%)和C组(14.81%)(P<0.01);纤毛虫AA在A组为1.22 g/d,分别极显著高于B组(0.63 g/d)、C组(0.57 g/d)、D组(0.42 g/d)(P<0.01),且A组占可吸收AA的36.74%,B、C、D组分别占15.71%、23.45%、26.75%;来自过瘤胃饲料的小肠可吸收AA中,A、B组分别为1.65、1.84 g/d,显著高于C组(1.51 g/d)(P<0.05),极显著高于D组(0.76 g/d)(P<0.01),占可吸收AA%以C组(61.73%)为最高,显著高于A组(49.13%)、D组(48.41%)(P<0.05),极显著高于B组(45.88%)(P<0.01),即B组转化为微生物蛋白质的效率最高;在微生物蛋白质的AA组成中,纤毛虫的AA组成相对稳定,食糜颗粒相结合细菌的AA含量组成比食糜液相结合细菌相对稳定,食糜液相结合细菌AA变化直接影响小肠内可吸收的细菌AA组成与数量。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运用Rusitec研究鱼粉、酪蛋白、豆粕(SBM)和尿素对麦秸纤维降解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经48小时培养 ,添加SBM和鱼粉导致较高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降解率(57.4 %和56.5 %) ,添加尿素导致较低的NDF降解率(54.5 %,P<0.05) ,添加酪蛋白没有作用 ;添加SBM和鱼粉导致较高总VFA和乙酸产量 ,说明对纤维降解有刺激作用 ;4种含N饲料导致相似的外流氨基酸比例 ,添加蛋白质饲料导致外流的总氨基酸N(TAAN)比例高于尿素(P<0.05) ;微生物合成效率与纤维降解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比较白羽肉鸡、茶花鸡、茶花鸡2号肌肉氨基酸含量差异,选择达上市日龄的白羽肉鸡、茶花鸡和茶花鸡2号各30只(公、母各半),屠宰后取胸肌和腿肌,制成冻干粉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的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茶花鸡、茶花鸡2号胸肌和腿肌必需氨基酸(EAA)、苦味氨基酸(BAA)、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白羽肉鸡(P<0.05);茶花鸡胸肌鲜味氨基酸(UAA)含量显著高于茶花鸡2号(P<0.05),BAA含量显著低于茶花鸡2号(P<0.05);茶花鸡公鸡腿肌EAA、UAA、甜味氨基酸(SAA)、BAA、TAA含量显著高于茶花鸡2号(P<0.05),茶花鸡2号母鸡腿肌EAA、BAA含量显著高于茶花鸡(P<0.05)。性别对茶花鸡胸肌、腿肌和茶花鸡2号腿肌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3种鸡的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基本符合人体理想蛋白质的要求,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值(SRC)均在70左右,具有较高的氨基酸营养价值。研究表明,茶花鸡、茶花鸡2号肌肉氨基酸含量优于白羽肉鸡,茶花鸡和茶花鸡2号之间差异较小,茶花鸡略优于茶花鸡2号。  相似文献   

16.
乳房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依赖于其养分在血液循环中的有效利用率,其中激素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试验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母猪乳腺动、静脉中葡萄糖、胰岛素、催乳激素和IGF-1浓度的影响。选取16头泌乳母猪,随机分为4组,每头母猪哺乳11头出生48h内的乳猪,在整个泌乳期分别饲喂粗蛋白含量为7.8%、13.0%、18.2%和23.5%的等能日粮。泌乳后的第4d在前部乳房静脉和颈动脉插管,分别在10d、14d、18d和22d每30min收集一次血样,检测血液中葡萄糖、胰岛素、IGF-I和催乳激素(PRL)浓度,通过测定母猪氨基酸含量确定代谢物的相互关系。23.5%和18.2%蛋白组对母猪胰岛素和PRL没有影响(P>0.1),仅在第18d动静脉IGF-I浓度前者影响较大(P=0.05)。与其他粗蛋白水平相比,在18d和22d,13%蛋白组母猪的动脉和静脉葡萄糖浓度较高(P<0.05)。总动脉的氨基酸浓度与动脉胰岛素(P<0.001)和PRL浓度(P<0.05)紧密相关,但IGF-I和催乳素差异均不显著(P>0.1)。乳房动、静脉总差异(P<0.01)和(P<0.05)必需氨基酸也与乳房动静脉催乳素差异紧密相关。总之,日粮蛋白质水平不影响乳房动、静脉差异和催乳激素的循环浓度,但是乳腺对氨基酸的利用可能调节胰岛素循环浓度和乳腺细胞对催乳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旨在研究鸡胚发育过程中尿囊液和羊水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和亮氨酸浓度的动态变化。选用72枚6胚龄的三黄鸡鸡胚,按重量相近原则分为6组,每组12个重复,分别在孵化第7、8、11、13、14、18天采集尿囊液和羊水,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氨基酸浓度。结果表明:尿囊液中,除8胚龄外,其他各胚龄精氨酸浓度均高于另外3种氨基酸(P<0.05),13胚龄精氨酸浓度显著低于其他胚龄(P<0.05),而18胚龄显则著高于其他胚龄(P<0.05)。羊水中,各胚龄精氨酸浓度均高于其他3种氨基酸;除11胚龄外,13胚龄精氨酸浓度显著高于其他胚龄(P<0.05);7胚龄天门冬氨酸浓度显著高于13、14、18胚龄(P<0.05);但18胚龄谷氨酸及亮氨酸浓度则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说明,在尿囊液及羊水中,所测4种氨基酸浓度变化不尽相同,但总体精氨酸含量最丰富,这可能与鸡胚发育的营养与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不同成熟阶段及品种对全株小麦营养成分和瘤胃降解特性的影响,为全株小麦应用于奶牛饲粮提供数据参考。试验采用山农22026(SN22026)和山农82567(SN82567)2个品种的小麦,样品采集期为2015年3月下旬至6月中旬。试验测定了不同成熟阶段全株小麦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淀粉、粗灰分、有机物、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及饲料相对饲喂价值,并用3头体重约500 kg的装有瘤胃瘘管荷斯坦奶牛测定了小麦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1)蜡熟期全株小麦的D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期(P<0.05);全株小麦的CP含量在成熟过程中逐渐减少,开花期后CP含量保持稳定;随着小麦的成熟,全株小麦的NDF、ADF和ADL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全株小麦单位DM的总能在成熟过程中呈下降趋势,泌乳净能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3)全株小麦DM、CP和NDF的有效降解率在拔节期最高,抽穗期和开花期显著降低(P<0.05),乳熟期和蜡熟期又显著升高(P<0.05)。4)全株小麦的瘤胃降解蛋白质(RDP)含量在拔节期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期(P<0.05);抽穗期显著降低(P<0.05),开花期降至最低(P<0.05),开花期后逐渐升高(P>0.10);而瘤胃非降解蛋白质含量在小麦成熟过程中逐渐下降,蜡熟期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期(P<0.05)。由此可见,本试验2个品系全株小麦相比,仅在几个指标中有显著差异。每个成熟阶段的全株小麦饲养价值都很高,但不同成熟阶段全株小麦的营养价值、产量和瘤胃降解特性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品种和日龄对鸡肉滋味呈味物及香味前体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比较不同日龄石歧黄鸡和AA肉鸡滋味呈味物及香味前体物含量差异。如果表明:日龄对鸡风味相关物含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日龄的增加,鸡肉pH值及游离氨基酸、硫胺素含量显著降低(P<0 05),而DM、CP、肌苷酸及其相关物含量显著增加(P<0 05)。品种对鸡肉DM、EE、脂肪酸、游离氨基酸、还原糖、肌苷酸等物质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 05),石歧黄鸡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低于AA肉鸡(P<0 05),其余指标均显著高于AA肉鸡(P<0 05)。在DM、CP及游离氨基酸等指标上观测到日龄与品种的互作效应(P<0 05)。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氨气对肉鸡生产性能、血常规指标和腹水症发生率的影响。试验选择240只1日龄AA肉公鸡,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各处理组试验肉鸡分别饲养在4个独立的、但环境可控制的实验舱内。4个环控仓氨气浓度设计:0~3周龄分别为0、13、26mg/kg和52mg/kg;3~6周龄分别依次调整为0、26、52mg/kg和80mg/kg。结果表明:氨气浓度对0~3周龄肉鸡的日增重、日采食量和死亡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52mg/kg氨气组可显著降低饲料转化效率(P<0.05);在3~6周龄,80mg/kg氨气组可显著降低肉鸡的日增重和日采食量(P<0.05),饲料转化率和死亡率在数值上随氨气浓度的提高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氨气浓度对3周龄和6周龄肉鸡血常规,6周龄肉鸡心脏指数和腹水发生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红细胞数量、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平均体积随氨气浓度的提高在数量上有所增加。高浓度氨气(80mg/kg)有诱导肉鸡腹水症发生的趋势。综合考虑氨气浓度和肉鸡生产性能变化趋势,现代肉鸡在0~3周龄舍内氨气浓度应不超过13mg/kg,在3~6周龄氨气浓度应不超过20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