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条件对两个不同属性冬小麦品种灌浆速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气象环境条件对小麦品种灌浆进程和灌浆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冬小麦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进行灌浆速度测定,同时选取相对应时间里平行观测的气象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日照是影响灌浆速度的主导气象因子,温度是限制因子,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一般为间接作用。弱春性品种灌浆期间的气象指标低于半冬性品种,差别主要在于对温度的要求。生产中慎用大粒型的半冬性品种。良好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有利于提高灌浆效率。[结论]协调好"源"、"流"、"库"的关系,可充分发挥气候条件的潜力,提高小麦籽粒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寿县小麦主推品种展示试验结果表明:半冬性中强筋小麦品种泛麦5号产量最高,应扩大种植面积;春性弱筋小麦品种扬辐麦2号、弱春性中筋小麦品种偃展4110产量较高,可稳定种植面积;春性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产量最低,应缩减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小麦处理在各生育时期群体动态的调查,分析播期播量对小麦群体、产量及其产量三要素的影响,以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弱春性小麦品种偃展4110为例,找出半冬性小麦和春性小麦在本地区适宜的播期播量,为黄淮南部(河南)小麦丰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晚霜冻害对小麦单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霜冻害对春性品种产生的冻害率大,弱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居中,冬性品种较轻,其中在未受冻害的小麦品种中,春性品种有1个(0.20%)、弱春性品种14个(3.33%)、冬性品种32个(7.62%)、半冬性品种14个(3.33%)。可见,在所有参试品种中,不同种性小麦品种中均有未受冻害影响的品种,这说明不同种性品种中均可选育出抗霜冻优质小麦品种,这为选育抗霜冻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安徽省沿淮地区8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能的差异。[方法]4个半冬性品种分别为矮抗58、良星66、济麦22和烟农19,4个弱春性品种分别为安农0305、皖麦29、偃展4110、新麦20。[结果]从株高和节间长度来看,半冬性品种中矮抗58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较好;从壁厚和节间粗度来看,半冬性品种中济麦22和矮抗58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和安农0305较好;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来看,半冬性品种中矮抗58和济麦22相对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相对较好。[结论]沿淮地区抗倒伏能力较好的半冬性品种为矮抗58和济麦22,弱春性品种为偃展4110。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驻马店市小麦主导品种单一,春性及弱春性品种种植面积过大、受冻减产严重等问题,近年来我市引进了半冬性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西农979。西农979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7.
采用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麦品种,研究不同播期及播量对小麦叶龄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品种适当晚播只要加大播量不会影响高产群体的形成;春性品种晚播将影响群体的总生长量和群体穗数,适期播种最好,有利于形成高产群体,并能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不同品种播期与产量的互作不一致,成产因素对产量的贡献也不一致:半冬性品种晚播并不会降低产量;弱春性品种晚播和早播均可导致产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田间春播法鉴定小麦新品系冬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定小麦新品系冬春性,为小麦品系选育提供帮助。[方法]通过田间春播法对2015年新选育的21个小麦品系进行冬春性分析。[结果]3个播期相互参考,相互印证,参加鉴定的21个品系,最终判定为1个弱冬性,13个半冬性,4个弱春性,3个春性;冬性类14个,春性类7个,冬性类品系占品系总数的66.7%。[结论]田间春播可以作为小麦冬春性鉴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低温胁迫对冬小麦苗期和拔节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 0~ 2℃低温胁迫下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麦苗期、拔节期叶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丙二醛 (MDA)、可溶性糖 (WSS)和脯氨酸 (Pr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半冬性小麦SOD活性升高和MDA含量下降的幅度均大于弱春性品种 ,前者WSS和Pro积累也较后者多 ;苗期 2个品种 4项指标的差异显著 ,拔节期差异变小 ;小麦拔节期对持续低温的耐受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
一、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郑州市冬季以种植小麦为主,品种多为半冬性,因近些年冬季温度普遍偏高,部分地区也开始种植弱春性的优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一、品种选择   半冬性品种以温麦6号、周麦16、新麦18、周麦18为主;弱春性及春性小麦品种以豫麦34和郑麦9023、豫麦1864、偃展4110为主;优质小麦半冬性品种以新麦18、济麦20为主;优质春性品种推广豫麦34、郑麦9023;旱地品种以济麦2号、洛旱2号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两类发育特性小麦品种氮代谢生理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实现节氮增产,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弱春性小麦品种‘矮早8’和‘洛麦24’及半冬性小麦品种‘中原6号’和‘周麦26’为材料,分析2类品种在供氮0kg·hm~(-2)(N0)、120kg·hm~(-2)(N120)和225kg·hm~(-2)(N225)3个水平下氮代谢特征及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供氮水平下,除籽粒蛋白质外,叶片及籽粒的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产量、氮收获指数、植株氮素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等均表现为半冬性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增加供氮量后,2类品种叶片和籽粒的GS活性、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产量、籽粒蛋白质质量分数、氮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均增加,而植株氮素利用率降低。但2类品种对供氮水平响应不同,与N0相比,增加供氮量,半冬性品种籽粒中GS活性、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和氮收获指数的增加幅度均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但叶片中GS活性、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及氮肥偏生产力的增幅则显著低于弱春性品种;植株氮素利用率降幅以弱春性品种显著高于半冬性品种。因此,半冬性品种氮素同化、转运及供应能力和产量显著高于弱春性品种,增加供氮量,对其氮代谢能力促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4.
南阳盆地一般在9月中旬完成腾茬,正常年份9月底整地待播小麦.而按照该区大面积种植的弱春性或春性小麦品种要等到10月20日以后才能播种,这中间有20-30d的休闲期,若改用弱冬性的小麦品种就可以早播种10d左右,这既利于培育小麦冬前壮苗,促进冬前分蘖发生,又可弥补该区小麦成穗数相对偏少的不足.同时由于该区一些农户往往急于早播种,导致弱春性、春性小麦品种播种过早,发生冬前旺长而遭受冻害.所以,推广产量潜力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对促进南阳盆地小麦高产和小麦生产安全是一顶重要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对半冬性、春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与成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与成产因素均有较大差异;播期对产量与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成穗数与千粒重影响较大;播量对产量及成产诸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豫东地区应以半冬性与弱春性品种为主;为防止越冬期与春季冻害的发生,各类型品种都可适期晚播。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群体条件下小麦开花期干物质转运及光分布特性,以半冬性周麦22和弱春性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个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开花期分层干物质转运、光分布、光能利用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个小麦品种群体中,40~60 cm冠层单株干物质转运量、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PAR)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优于其他冠层。半冬性周麦22地上部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以及产量三要素都优于弱春性郑麦9023。  相似文献   

17.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河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比较多,其中半冬性品种主要有豫麦69、豫农202、豫49—198、周麦—16、周麦—18、温麦—19等,弱春性品种主要有郑麦9023、豫949、兰麦矮早等。在正常情况下,同一地区半冬性小麦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华北地区4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近25 a来的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逐日气象资料,通过标准化正态分布检验和偏态分布正态化处理,设定概率分布<50%和<80%为适宜或较适宜指标界限,最终确定了冬小麦关键生育阶段的适宜气象指标.指标包括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品种进入某生育始期或生育普遍期的适宜平均温度、相邻2个生育时期间隔内的适宜积温和日照时数,可为冬小麦生育期预报及生育期内气象状况评价提供依据.比较各属性品种的适宜指标可知,随着小麦品种的冬性增强,大部分生育期适宜平均气温的指标范围也逐步升高,其中半冬性和冬性品种差异较小,春性品种较其他属性品种差异较大,平均偏低2℃;冬性品种分蘖-越冬-拔节期所需适宜积温均高于春性和半冬性品种,所需日照时数更明显高于其他2个属性品种.  相似文献   

19.
淮南市潘集区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结果表明,半冬性淮麦30、谷神6号小麦品种表现较好,应扩大种植面积;洛麦23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应进一步种植观察。弱春性小麦品种郑麦9023、皖垦麦102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0.
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郑州地区小麦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2016年以冬春性不同的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适播期在10月14—21日,半冬性品种小麦适播期时间长于弱春性品种。播期对小麦产量、生育进程和收获指数的影响显著,播期后移,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早播或者晚播的产量均低于适播期;有效积温显著影响小麦的生育进程和株高,弱春性品种晚播可降低倒伏概率,但对半冬性品种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